“萬能電工”錢海軍事跡感悟及感想
穿上工作服,他是埋頭苦干、辛勤奉獻的“模范電工”;換上共產黨員服務隊的紅馬甲,他是孤寡老人身邊的“貼心人”。錢海軍二十三年如一日,如同一盞明亮的燈,為需要幫助的人們送去溫暖和光亮!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萬能電工”錢海軍事跡感悟及感想(5篇),以供大家參考!
“萬能電工”錢海軍事跡感悟及感想1
他是國家電網浙江慈溪市供電公司基層電力工人錢海軍。二十多年來,口頭禪是“我馬上到”的他,一次次主動向困難居民和孤寡老人提供志愿服務,又一次次帶領團隊奔赴貧困地區完善電路,為山區兒童開設電力課堂……
如今,他帶動了一群“錢海軍”開展志愿服務,共同繪下一幅“燈暖千萬家”的畫卷。
孤寡老人的“親兒子”
錢海軍平時負責慈溪市內近6萬戶居民的用電服務工作,包括用電咨詢、故障報修等12項服務。大家都說家中碰到電力故障,只要打電話找錢師傅,保管“馬上到、馬上修、馬上好”。
1999年,“閑不下來”錢海軍開啟了志愿服務生涯,這一干就是23年。
發現管轄社區里有很多孤寡老人后,他做了數百張名片,利用社區排查和服務的機會一一送到老人手中,方便老人們聯系自己。
數年前,陳文品肺氣腫發作,錢海軍接到電話后,便立馬驅車80公里送他就醫。忙里忙外的錢海軍,還被醫護人員誤認為是老人的“親兒子”。
漸漸地,錢海軍的電話成了老人們解決各類生活難題的“專屬熱線”。換燈泡、修電磁爐、修洗衣機……錢海軍的抽屜里裝著幾千張碎紙條,每張紙條上都記錄著姓名、電話和地址。
23年間,錢海軍完成了2.5萬個小時的志愿服務,結對幫扶的老人有100余戶,年紀最大的108歲。平均每周,他要為孤寡老人上門服務二十多次。
“萬能電工”錢海軍事跡感悟及感想2
在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最美志愿者、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錢海軍服務過的老人中,有一位名叫趙金伏的新四軍老戰士,他曾經這樣對錢海軍說:“當年,我打仗的時候是扛著槍沖在前面,現在你是拎著工具箱沖在為人民服務的前面,我們都是真正的共產黨員。”
這句話,一直銘記在國網慈溪市供電公司職工錢海軍的心里。工作30年、成為社區電力義工23年,穿上“地電藍”,他是為人民供好電的“電力110”;套上志愿者紅馬甲,他就是老弱病殘身邊的“親兄弟”“親兒子”,是無人不識的“萬能電工”;帶上一群“錢海軍”,他就是新時代服務群眾的紅色“聚能環”。
23年來,他用3種身份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諾言,“走千戶、修萬燈、暖人心”,用實際行動架起黨群“連心橋”,帶領團隊特別是電力系統廣大黨員和青年職工投身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一線,不啻微芒、造炬成陽,照亮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偉大征程。
燈暖千萬家,架起黨群“連心橋”
開春時的大涼山,地里的積雪還未化盡,就又下了一場大雪,氣溫有些低。家住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日嘎村的殘聯專委吉子友伍心里卻一團火熱,他盼著一個人和他的志愿團隊的再次到來。那個人就是錢海軍。
“萬能電工”錢海軍事跡感悟及感想3
2021年10月14日,錢海軍志愿服務中心理事長錢海軍帶隊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看望當地特殊學校兒童,并送上學習用品。
2021年10月的一天,友伍在自家院子里第一次見到錢海軍:個子不高、頭發不多,略有點禿頂,鼻梁上架著一副普通的邊框眼鏡,裝束十分樸素,看上去有種農村人特有的樸實。看到錢海軍把屋子的角角落落看了一遍,就指出了“沒有安裝漏電保護器”“線頭搭接的地方絕緣沒有做好”等用電安全隱患,友伍的內心逐漸從疑惑變成佩服,并開始對他口中的“千戶萬燈”項目充滿了期待。
日嘎村有四十多戶殘疾人家庭,錢海軍在走訪中看到,有的家里用不起電,有的屋子里雖然有燈照明,但是電線卻用膠布纏著,和梁上掛著的玉米搭在一起……這一幕幕,都讓這位“老電工”感到有些震驚。鄉村電工稀缺,缺乏專業的培訓,操作不十分規范,在整個四川涼山,像日嘎村這樣困難群眾用電難、安全隱患多的現象并不鮮見。
燈泡不亮了誰來換?電表壞了找誰修?電路跳閘怎么辦?帶著這些問題,2021年,錢海軍先后三次來到四川涼山布拖縣,開啟了“千戶萬燈”項目的“點燈”之旅,免費為當地112戶困難殘疾人改造住房照明線路,照亮了彝族群眾的生活,也點燃了他們的夢想。
“萬能電工”錢海軍事跡感悟及感想4
2021年11月1日,錢海軍志愿服務中心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正式啟動“千戶萬燈”住房照明線路改造項目。
日嘎村的阿能么土外身患眼疾、耳疾等疾病,是位多重殘疾人,家里只有一盞小臺燈。之前她覺得反正眼睛看不清,裝燈也沒什么用,就這么“將就”吧。直到錢海軍一行來到她的家中,重新拉電線、把裸露在外的電線用絕緣材料包裹起來,重新安裝、固定電燈開關……晚上7點多完工后,77歲的阿能么土外忽然感到眼前閃了一下,她已經很多年沒感受過這么明亮的夜晚了。
“以后每天晚上都能這么亮嗎?”她問道。
“當然,今后每天都是亮亮的。”錢海軍回復說。
燈亮了,心就暖了。大涼山“點燈”之旅的成功,離不開“千戶萬燈”項目在慈溪的探索。2015年9月,在錢海軍的積極推動下,慈溪市錢海軍志愿服務中心、國網慈溪市供電公司和慈溪市慈善總會共同發起,并聯合地方民政局、殘聯、愛心企業等社會各界力量,啟動了“千戶萬燈”困難殘疾人住房照明線路改造項目,為慈溪2742戶殘疾人貧困戶進行家庭用電線路改造和維護,排除安全用電隱患。
這是一個沒有人做過的項目,錢海軍卻愿意做那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有些事情總得有人去做,沒有先例,我們可以摸著石頭過河。”錢海軍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要盡己所能,確保他們的用電安全。”而隨著項目經驗的不斷積累,錢海軍一次又一次地挑戰著“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017年,援藏志愿者帶來了西藏日喀則仁布縣的消息:仁布縣總共3萬多人口,貧困人口占了三分之一,盡管當地已于2008年實現了村村通電,但仍有很多藏族農牧民用不起電,用上電的家庭也存在著線路老化、亂接亂搭等安全隱患。錢海軍得知后,決定把“千戶萬燈”項目帶到雪域高原去。
當年7月,錢海軍和他的志愿團隊來到了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仁布縣。面對頭痛、失眠、疲倦、呼吸困難等高原反應癥狀,錢海軍起初還能勉強支撐,到后來實在支撐不住進了醫院,但三瓶鹽水下去,他又“滿血復活”了——手背上的棉球還未扔掉,他的聲音已經傳到了每個人的耳朵里:“走,我們馬上出發!”
多吉赤列的家在山坳里,地處偏僻,方圓十數里總共只有兩戶人家,汽車開不進去,必須沿著高高低低的山路走上20分鐘才能抵達,室內照明線路整改需要的大件材料則需要依靠一條空中索道,從盤山公路上順著索道穿越峽谷滑向對岸。當房間里的燈亮起,多吉赤列激動地說:“我家這么偏僻,路又這么難走,我以為沒有人會想到我們,沒想到你們卻來了。”
旺堆次仁會記得,因為村子離縣城比較遠,出門一趟不容易,常常需要一次性采購很多食物回來,他最怕的是家里冰箱突然沒電,錢海軍對室內照明線路進行改造后,家里有了充足的電能供應,再也不怕了。
旦真群邊也會記得,早先出門放牧,離家幾千米甚至幾萬米遠,草場沒有人煙,也沒有通電,最怕手機沒電報不了平安,自從有了錢海軍一行送來的太陽能移動電源和多功能自發電燈,不僅告別了“失聯”,還可以聽收音機、聊微信,游牧生活變得有滋有味。
“萬能電工”錢海軍事跡感悟及感想5
千家萬戶的“點燈人”
2015年,錢海軍在走訪排摸慈溪生活較為困難的殘疾人家庭后發現,線路老化、線頭裸露等用電隱患較為普遍。
要讓家家戶戶都安安穩穩地“亮起來”——在錢海軍的建議下,國網慈溪市供電公司啟動“千戶萬燈”殘疾人貧困戶室內照明線路改造公益項目。
每年完成500戶殘障人群用電線路改造;每年培養一批鄉村電工,重點培養殘困家庭孩子;打造“千戶萬燈”鄉村電器賦能站……項目從寧波鋪開,而后實現了浙江全域覆蓋。
錢海軍決定將“千戶萬燈”帶到更遠的地方。西藏日喀則仁布縣,平均海拔4870米。錢海軍和志愿者克服高原反應,為當地百姓送去太陽能移動電源,裝上多功能自發電燈,安上新的漏電保護器……
“我以前放牧的時候,手機只敢拿出來報平安或緊急聯系,現在充電都不成問題了。”仁布縣村民旦真群邊說。
7年間,錢海軍帶著志愿者行程20余萬公里,鋪設96.75萬米管線,為西藏、吉林、貴州、四川等地的6047戶百姓送去光亮。錢海軍和同事被人們親切地稱為“來自寧波的點燈人”。
志愿者們的“燈塔”
善小常為、聚沙成塔,是錢海軍堅持了二十多年的信念所在。
2012年起,錢海軍所在單位先后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共產黨員服務隊和志愿服務中心,1200多名志愿者發展出25支志愿服務分隊,輻射300多個社區,累計開展服務3萬余次,服務時長超21.3萬工時。
家住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日嘎村的吉子友伍在受到錢海軍團隊的幫助后,拜錢海軍為師學習電工技術,期待著未來能為鄉親們服務。
錢海軍的妻子從最初的不理解,到后來一同上門看望老人,感受到丈夫堅持的不易與意義。“海軍是個有擔當的人。他一直很努力,希望把正能量帶給更多的人。”
“我愿意一輩子拎著工具箱,走在為人民服務的第一線。”錢海軍說,“哪怕若干年后我老了,走路顫顫巍巍不能爬上爬下,但只要能給人遞個插線板、想個小點子,那也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