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平事跡太空授課觀后感
一部影視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后感呢?下面小編帶來王亞平事跡太空授課觀后感7篇,對于各位來說大有好處,一起看看吧。
王亞平事跡太空授課觀后感(篇1)
12月9日下午3點40分,這真是一個難忘的時刻!因為《天宮課堂》開講啦!為了讓大家能第一時間學習中國航天員的太空授課,學校組織了全校同學集體觀看。在這個神奇的《天宮課堂》中,不僅有可以正反成像、被泡騰片氣體撐大的神奇水球,還有能沉在水中的乒乓球,更有可愛的航天員叔叔展示如何在太空“向后轉”……真是太有趣了!
看到這些奇妙的太空景象,我不禁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感到驕傲和自豪!正因有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才能有我們今天坐在教室里,就可以了解到浩瀚宇宙的神奇。作為力學園的小米粒,我們在一次次兒童研究中積蓄力量。相信未來的我們,一定能發揚中國航天人的精神,用無窮力量去探索世界的無限奧秘!
做勇敢的追夢人!
王亞平事跡太空授課觀后感(篇2)
今天我和同學們一起觀看了神舟十三號的直播。其中令我覺得最神奇的就是:宇航員王亞平阿姨將一個乒乓球放入水中后,乒乓球沒有浮在水面上,而是固定在了水中,沒有上升,也沒有下降,我非常好奇這是什么原理。當我聽了王亞平阿姨的講解后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在太空中是沒有浮力的,所以乒乓球不會上升。還有在太空中時,人們可以在宇宙飛船里飄來飄去,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呀,人在太空中會處于失重狀態,當人進入太空之后,與地球的距離就會變大,與其他天體的距離就會更加接近,各個天體對人體的作用力大體相等,在加上沒外力的情況下,人就會漂浮起來,以原來的速度繼續運行……
通過這堂課,讓我懂得了許多科學原理,讓我進一步了解了太空的奧秘和有趣而神奇的宇宙飛船。讓我明白了科學無處不在和祖國的強大。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讓我們祖國科技越來越發達。
王亞平事跡太空授課觀后感(篇3)
中國的優秀航天員,為我們進行空中授課。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太空旋轉”。只見葉老師用盡全身力氣,拼命向左右吹氣,然而身體依然紋絲不動。我們在屏幕面前哈哈大笑。緊接著他嘗試了多種方法,然而無論如何,不是身體一動不動就是身體旋轉起來,頭朝墻壁,腳也朝墻壁。我們又捧腹大笑。最后他又嘗試了一種方式,只見他用盡力氣,用左手在空中畫圈。神奇的一幕出現了。他的身體進來緩慢的轉動起來,最終平穩地轉過身子。
我們都既驚訝又好奇,原來太空中有這么多秘密。其實我也懂得這些新奇有趣的現象背后是偉大的知識和理論,更是一代又一代中國航天員和設計師日以繼夜,辛苦科研的結果。我們中學生也要努力學習科學知識,未來去解開一個個的謎團,揭開宇宙萬物神秘的面紗。
王亞平事跡太空授課觀后感(篇4)
今天,我看了王亞平老師的太空授課,“一指神功”、“懸空打坐”、“魔幻水晶”……有趣極了。王亞平老師一會兒成了身輕如燕的武林高手,一會兒又成了變幻多端的魔術師,把我帶進了奇妙的太空世界。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王亞平老師拿金屬圈做水膜和水球的那一段了。
王亞平老師先拿出個金屬圈,放在水里,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拿出來,就出現了一個水膜。王亞平老師把這個水膜來回搖動,哇,真是太神奇了,水膜竟然沒有破!不過,這還不算什么,我來給大家講述更神奇的吧。
接下來,王亞平老師把水注入水膜中,我心想:這球會不會破呢?破了之后水會不會亂飛呀?不過,得先瞧瞧再說。亞萍老師一直在專心致志地注水。呀,水膜變成水球啦。我興奮極了,可總覺得這水球太小了,我一口就可以吞下了。接著,亞萍老師又往水球里注入紅色液體,我一想到剛才想法,要吞下水球,我就想吐!可等紅色液體擴散后,那“水晶球”也不遜吧!就像電影《逆世界》里的紅色水晶球似的。我想,要是通過紅色水晶球,穿越到不同的時空世界,哪多好呀!
這些事在地球上是做不到的,我真想親自做一遍。從明天開始,不,從現在開始,我要好好學習,鍛煉身體,長大以后,也上太空去遨游,征服太空,實現我的太空夢,實現中國夢!
王亞平事跡太空授課觀后感(篇5)
《天宮課堂》的開播讓我們近距離了解到奧秘宇宙,也為我們解決了很多疑問,滿足了我們幼小的好奇,而這正是我無法溢于言表的收獲。
你知道為什么乒乓球在太空中不會浮起來嗎?太空中的水為什么會成小水珠?在太空中為什么不能正常轉身呢?這一系列問題都在觀看過程中找到了答案。乒乓球在太空中浮力消失,所以才不會浮起來;微重力下水表面張力大神威形成了個水膜,且如果再往水球里注入一個小水泡,透過水球觀察會形成一正一反的兩個像,而這種現象在地球上不會出現;失重狀態下飄浮在空中的航天員沒有了摩擦力的幫助,轉動身體自然就變得很困難。
最有意思的還是在太空站,一天竟能看見16次日出,日出這么美的風景,在地球上卻只能看見一次。這是因為太空站每九十分鐘就會繞地球一圈,這個速度真是不敢想象。
對一件事情產生好奇,是成功開始的表現。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并不滿足現狀,于是開始探尋宇宙,對宇宙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可那就是全部嗎?不,我們的探索絕不會停止,追求科學的腳步,也永遠不會就此止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世間的一切都值得我們去探索,而前提是我們要有一顆好奇的心。
人生來就有好奇心,追隨好奇心而探索的人終會成功;而那些只產生好奇心,卻從不進行探索,卻從不付諸行動的人,只會停留原地。好奇心是每個人必有的,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們會發現許多東西。
王亞平事跡太空授課觀后感(篇6)
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太空授課項目(課表)包括:1.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展示2.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3.太空轉身4.浮力消失實驗5.水膜張力實驗6.水球光學實驗7.泡騰片實驗8.天地互動交流。通過觀看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太空授課,讓我明白了。
凝聚“意志力量”,抓穩筑夢“接力棒”。
追逐星辰、遨游天宇是王亞平心中的夢想,對夢想的執著追求,凝聚成奮斗的力量。訓練的難度高、強度大,不僅考驗著航天員的身體素質,更考驗著精神意志,從水下訓練到離心機訓練場,王亞平能吃苦、不怕累,以理想信念的堅守、腳踏實地的行動、艱苦奮斗的意志、一往無前的勇氣推開夢想之“門”,汗水澆灌出夢想的花朵,實干鑄實成功的基石,憑借堅定執著的信念和無私的奉獻付出鍛造出青春夢想。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向著夢想出發,要做披甲執劍的勇士,在實踐中磨礪意志、在斗爭中砥礪品格,在挫折中汲取經驗教訓,在成績面前戒驕戒躁,能夠把握當下的一分一秒,邁出腳踏實地的步伐,奮力追逐青春夢想,書寫人生的精彩篇章。
激蕩“愛國情懷”,砥礪報國“奮斗心”。
巾幗不讓須眉,“她力量”在浩瀚蒼穹熠熠生輝。王亞平為圓滿完成航天任務,在備戰的日子里從不懈怠,主動放棄了休息與娛樂的時間,把時間和精力全部投入到航天事業中,心無旁騖地進行訓練,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下,為祖國航天事業的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她這樣說:“能夠享受多彩的生活是一種幸福,被祖國需要也是一種幸福,對我來說,這就是最大的'幸福。”為國奉獻是最大的幸福,至誠報國是我們心中的使命,也是肩上的責任。作為新時代青年,要不忘初心、勇于擔當,以愛國志士為榜樣,在新時代的奮進征程上抒報國之情、立強國之志,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提升“學習本領”,夯實成長“基本功”。
在承擔航天員這項工作時,王亞平付出了許多高于普通人的努力,勤奮學習、刻苦訓練積累出了成長的“高度”,能夠適應高強度的訓練環境,出色解決各種突發問題。王亞平在學習中成長進步,讓夢想從“萌芽”到“綻放”,在學習成長中適應環境、克服困難、調節壓力,成為出色的航天員。“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學習,是黨員干部掌握工作技能、實踐方法、發展經驗的途徑,是不斷推動事業進步的力量。作為新時代青年,要努力學習新知識,自覺學習、努力學習,不斷適應新的發展形勢,把握新問題、新特點,在學習中增強創造力,能夠以聯系的觀點看待問題,依靠學習實現個人的成長進步,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王亞平事跡太空授課觀后感(篇7)
8年前,王亞平在太空為全國6000多萬學生進行太空授課,在“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的話語中,讓無數個孩子從此喜歡上了航天。8年后,“太空教師”再次出征,您說愿意再次帶著孩子們的眼睛去觸碰夢想,去開啟新的探索。心潮澎湃之余,應當從載人航天精神中汲取智慧力量,用青春熱血點亮奮斗征程。
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信心追逐遠大理想。在那個一枚鐵釘、一根火柴都需要依賴進口的年代,如果有人說中國人將來可以遨游太空,在天上“過年”,一定會被當成癡人說夢。從“神一”到“神十三”,從“天問”到“天和”,中國航天從零開始,以敢為人先的勇氣向蒼穹出發,取得了令世人驚嘆的顯著成就。“最美航天員”王亞平出征前說,夢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遙不可及,但只要努力,總有一天能觸摸到它。正是因為中國人民“不信邪”,我們才先后甩掉了“東亞病夫”“中國貧油”等一個個標簽,讓“民族獨立夢”“兩彈一星夢”“全面小康夢”一個個成為現實。鳥兒就該向往天空,樹木就該向陽生長。年輕干部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生力軍,未來存在著無限的.可能,應該發揚“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銳氣,讓逐夢之舟突破陳舊思想的藩籬,駛向未來的星辰大海。
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恒心砥礪實干真功。電影《我和我的父輩》用《詩》這個部分向我們展示了“長征一號”火箭研發的艱辛,當年為精準控制固體火箭的推力,章子怡飾演的火藥雕刻師需要以不超過兩張A4紙厚度的誤差,手工修正燃料箱中固體燃料的形狀,刀具一旦與金屬摩擦產生火花,固體燃料就會被瞬間引爆。可以想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從一代到四代的發展過程中,前輩們究竟克服了多少科研和技術難題,又凝聚著多少航天人的鮮血和汗水。征途漫漫,惟有奮斗。任何偉大成就都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可以實現,遇到一點困難挫折就想著“繞路”“躺平”的人,必定無法成為棟梁之才。年輕干部應當培養“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韌勁,在艱苦地區、吃勁崗位上為意志“淬火”,在與頑癥痼疾的較真碰硬中為能力“開刃”,將干事創業的“金剛鉆”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以“灑向千峰秋葉丹”的初心擦亮公仆底色。經過層層篩選首批入選航天員的鄧清明,23年間作為“備份”與“主份”一起進行過無數次同等強度的艱苦訓練,用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為“國之大者”作了最好的注解。從“我愿永遠做一個螺絲釘”的雷鋒到“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焦裕祿,從“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進喜到“一線崗位全部換上黨員”的張文宏,共產黨人在任何時候都將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挺在最前,任何時候都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用火熱的初心溫暖“人民的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年輕干部不要自我感覺學歷高、能力強就顯得十分“高冷”,而要想清“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任何時候都不忘為民初心、牢記為民理念、站穩人民立場,以真摯的為民情懷擦亮公仆底色,當老百姓身邊的“貼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