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平事跡觀后感2023最新完整版
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后感呢?下面小編帶來王亞平事跡觀后感2023最新完整版7篇,對于各位來說大有好處,一起看看吧。
王亞平事跡觀后感2023最新完整版(精選篇1)
神舟十號飛船是中國頂尖科技的結晶,近日,神舟十號飛船已經升空了。王亞平,這是唯一乘坐神舟十號上太空的女宇航員,搭載神舟十號上太空的宇航員還有聶海勝、張曉光這兩名男宇航員。
我為神舟十號的升空感到驕傲的同時,我們得到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那就是神舟十號的宇航員將在6月20日的早上10點為全國的中小學生進行太空授課。太空授課,這是我們以前的一個夢想,現在,神舟十號的宇航員就要和我們一齊來實現這個偉大的夢想了!
6月20日的早上,我們和老師激動地圍坐在教室里,等待著太空授課的正式開始。10點左右,神舟十號的太空授課正式開始。王亞平姐姐成為了中國的第一位太空老師,首先王亞平向我們講解了失重條件下物體運動的特點、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三名宇航員精心地為我們講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現象,同學們既好奇又羨慕。在失重的條件下,宇航員們可以輕松地漂浮在半空中,我們感覺太神奇了,這些有趣的現象引起了同學們無盡的遐想!
這次神舟十號的太空授課,我們觀賞后,都有非常大的收獲。我們不僅僅收獲了專業的知識,這堂生動有趣的太空授課也引起了我心中的感想。我要奮發學習,將太空的相關知識學好,鍛煉好身體,長大了,我也要當一名出色的宇航員。
王亞平事跡觀后感2023最新完整版(精選篇2)
今天,我在學校上了一趟非常特殊的課,這堂課的老師遠在距離我們300多公里的浩瀚太空中。這位老師就是神舟十號的女航天員王亞平老師。
雖然這堂課主講老師是王亞平老師,但是神舟十號的另外兩名航天員聶海勝和張曉光叔叔都有為這堂特殊的課程出力。
以前我就知道太空是一個無重力的狀態,但是無重力究竟是一個什么樣子呢?我一直都不知道,今天終于有機會看看三位航天員在無重力狀態下的樣子了,我抱著期待的心情開始認真地聽課。
課程的一開始,聶海勝叔叔給我們表演了一個高難度的動作,只見他先在天宮一號實驗艙內站穩,然后兩腳往上一收,做出一個打坐的動作,但是出乎意料地,他不僅沒摔在地上,還穩穩地往上漂浮了起來!接著王亞平老師只用一只手指,輕輕推了一下正在漂浮的聶海勝叔叔,聶叔叔就在空中翻起了筋斗!實在太神奇!王亞平老師這樣的神功,看得同學們都哈哈大笑了起來。
原來這就是太空中失重狀態下,航天員平時活動的樣子呀!每個人都身輕如燕,還能輕而易舉地拿起很重的東西,省下了不少力氣,真是讓人羨慕!
太空授課接下來的實驗,雖然我不是很清楚其中的原理,可是有趣的實驗看得我津津有味,真想快點長大,學習這其中的道理,然后就像神舟十號的三位航天員一樣,飛上太空,感受一下無重力的狀態!
王亞平事跡觀后感2023最新完整版(精選篇3)
在宇宙某處,在月球上,有我們中國的一份土地。2021年10月16號,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載著王亞平,翟志剛,葉光富三名宇航員成功飛上太空。而在12月9日下午,我們上了一堂來自太空的課。
八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就為全國6000多萬學生授課,只是當年我還小,遺憾錯過課堂,現在她又踏上了太空之旅,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中國首位出艙的女航天員。
我們觀看了航天員的在軌生活場景展示,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件“企鵝”服,它有效對抗了肌肉萎縮和心腦血管功能下降,僅此一件衣服,就體現出人們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在觀看睡眠倉時,我最喜歡的就是那個小窗口,像飛機上的小窗子一樣,光透過玻璃照進來,好像對宇航員們加油鼓氣說:“別怕,有光”,雖然在茫茫月球上只有他們三個人,但我們全國人民的心和他們緊緊聯系在一起,衷心祝愿他們平安歸來!
中國航天人的浪漫是把神話變成現實,中國人民的航天夢從嫦娥奔月到,“兩彈一星”,“嫦娥”奔月,再到“天宮”攬月,“天問”探火,到現在的“神舟”系列,遨游蒼穹,一次次的突破,一步步的前進。讓我們的航天夢,不再是神話,成為探索太空的現實詩篇。現在我們中國的科技水平,讓那句“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不再是虛寫!
少年強則國強,中國未來的航天之旅,還需要讓我們這一代來續寫,我們的航天步伐將更大更遠更加堅定,彰顯出中國少年的力量!
王亞平事跡觀后感2023最新完整版(精選篇4)
神奇的太空授課結束了,老師讓我們寫一篇關于太空授課觀后感的作文。
其實這次太空授課給了我無限的啟迪,也增加了我對失重環境的重新認識,在這堂太空物理實驗課上讓我感覺到了時間的短暫,我還意猶未盡“天宮課堂”就結束了。
“太空授課”之稱體重實驗,用兩根一樣的彈簧,彈簧的底端分別固定了兩個質量不一樣的物體,如果在地球上,由于兩個物體質量不同,兩根彈簧伸長的長度肯定不一樣,而在太空中兩根彈簧卻是一樣的,接著,王亞平姐姐還向我們展示了太空中專門的質量測量儀,特別的奇妙。
“太空授課”之單擺運動實驗,地面常見的單擺運動在太空中不再呈現往復的單擺運動,而如果給單擺一個很小的力,單擺在太空中就可以做圓周運動,這在地面上是實現不了的。
“太空授課”之陀螺運動實驗,陀螺在高速旋轉下會出現“定軸”現象,在太空中高速旋轉的陀螺一樣會有這種現象。
“太空授課”之水膜和水球實驗,一個水滴在太空會變成圓圓小水球,并不會落到地面上,接著王亞平姐姐直接“吃”了一口水。王亞平姐姐將普通的水可以固定在鋼絲圓環上形成了比較結實的水膜,往水膜里不斷加水,會形成一個大的水球;將水球里注入兩個氣泡,氣泡并不會融合在一起;接著將水球里注入紅色液體,整個水球就變成了非常漂亮的“紅球”。
通過視頻通話在“天宮一號”授課的王亞平姐姐還和地面課堂的師生進行了互動交流,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我對宇宙空間的向往、對學習科技知識的熱情,使我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熱愛航天。
王亞平事跡觀后感2023最新完整版(精選篇5)
《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正式開始了,應該說,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志著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著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欖枝。
此次,中國航天員們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并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秘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游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么強大的綜合國力、扎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打開這本書的智慧鑰匙。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說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王亞平事跡觀后感2023最新完整版(精選篇6)
在由“太空教師”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講述的“天宮課堂”中,我目睹了跳動的心肌細胞,知道了如何在太空中轉身、明白了空間站內浮力幾乎消失,還領略了水在太空中的神奇現象。
在眾多有趣的實驗中,我最感興趣的還是關于水膜的實驗。王亞平老師拿起一個黑色的小東西,放入盛水的袋子,再拿起來居然就有一個水膜吸附在上面了!將水膜固定在桌面后,王亞平老師拿出了一朵粉色的紙花,將它放入水膜,原本閉合的花瓣竟盛開在水膜之中。我看著這美妙的實驗,不禁想:既然這個實驗能夠在太空完成,那么在陸地可以完成嗎?為了解答自己的疑問,我剪了一朵紙花,又接了一盆水,將紙花放入水盆,花辦也慢慢張開了,說明在陸地上是也可以看到這一現象的。
王亞平老師繼續往水膜中注水,神奇的是,水非但沒有溢出水球,還越聚越多,形成了一個滾圓滾圓的.水球。但是,水為什么不會溢出來呢?通過王亞平老師的解釋我才明白,這是因為微重力下表面張力大顯神威所導致的。
把臉湊在水球這頭,再去看水球那頭的話,會看到水球中的臉是倒著的,這是凸透鏡成像的結果。葉光富老師用針管將水球中的小氣泡抽出來,再注射入一個大氣泡,同樣的步驟,水球那頭居然有一正一反兩個像,這在陸地是非常難見的。
“太空歡樂球”實驗也很精彩。王亞平老師先在水球中注入了色素,以便觀察,接著,又將泡騰片放入水球中。水就像被煮開了似的,“咕嚕咕嚕”直冒泡,先是一個一個,接著又是一串一串,最后又是一堆一堆,撐得水球越來越大。此時我的心也到達了噪子眼兒:它會不會突然爆炸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水球絲豪沒有要爆炸的跡象,這才讓我松了一口氣。
觀看了“天宮課堂”后,我第一次真正體會到了在太空與在地球的不同之處:在太空由于沒有重力,每走一步都需要借助空間站里固定的繩子,而且轉身也不太方便,在這么困難的行動之下,航天員們還要堅持每天運動,真是太不容易了。
在太空都能與地球進行聯系,并且還是用視頻的方式,三位老師說得話都那么清楚,畫質也很清晰,這可真是我意想不到的,值得為中國科技點贊!
“天宮課堂”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對太空中的事物產生興趣,讓他們了解太空,探索太空,從而將來為中國的“航天夢”做一份貢獻!
王亞平事跡觀后感2023最新完整版(精選篇7)
《天宮課堂》終于和我們見面了,今天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這個振奮人心的節目,這次是把課堂搬到了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由天和核心艙中的三位宇航員為我們帶來一堂特別的“太空授課”。
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按照預定時間精準點火發射,約582秒后,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航天員們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的太空授課就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的女航天員。王亞平身處太空,面對地球,面向地球人授課,是中國太空老師的第一人,彰顯了一個航天大國的風度和氣派。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采取了天地互動方式進行,在中國科技館設置地面主課堂,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設置地面分課堂。由三名航天員在空間站中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環境,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細胞在熒光顯微鏡下不停的跳動;微重力環境在地球上難以取得,在地面上不能完成的搬到了太空之中,使實驗現象更加直接和直觀。液體表面張力試驗,使水在太空中變成一張水膜;繼續注水后,形成水球;將氣泡注入水球后,形成一正一反兩個像;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規律的理解。還有宇航員在無重力狀態下活動等現象,并實時與地面課堂進行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激發了我們對科學的興趣。
王亞平說:“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也是學生,我很期待著能夠與廣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去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獲取知識和快樂。”宇宙是浩瀚的、宇宙是神奇的、宇宙是復雜多變的,宇宙中有許多奧秘值得探究。
昔日“上九天攬月”之宏圖,不再是夢,中國航天人要把滿天的神話變成現實。的確,浩瀚太空里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詩篇。據悉,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們將在太空中駐留6個月,中國航天員們將第一次在太空中度過春節。期待除夕守歲時,我們能夠第一時間聽到航天員們來自太空的祝福。
相信在未來,我們必將創造更多的航天奇跡,實現更新、更大的“航天夢”,我們終將在星空中寫下精彩的一筆,并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為精彩的中國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