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為什么叫鬼節
中元節為什么叫鬼節有哪些禁忌?中元節千萬不要做的事情是?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中元節為什么叫鬼節有哪些禁忌?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中元節為什么叫鬼節有哪些禁忌?
中元節又被稱之為“鬼節”和“七月半”,其實就是七月十五這一天,死去的祖先靈魂會回來看望在人間的兒孫,而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用好飯、好菜來招待先祖,所以,中元節可以說是我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中元節千萬不要做的事情
第一件事:不要撿路邊的錢
七月十五這天晚上,在很多十字路口會發現有燒紙錢的人,有些地區早上就有人燒紙錢,這些紙錢都是給去世的親人燒的,因此,如果在路邊看到錢不要去撿。一方面,可能是假的,也就是燒紙專用的紙錢,撿了也沒用;另外一方面,按照民間的說法,路邊的紙錢是“孤魂野鬼”放置的,就等著有人去撿,一旦撿了之后,就跟著撿錢的人回家了。
第二件事:晚上不要出門
七月十五這天,家長們會告訴孩子們,吃完晚飯后,就要進屋睡覺了,不要出門,并且門還要從里面反鎖著。原因是這天晚上,路上的“鬼”較多,有些認識家的,會到家里看看,有些不認識或者沒有家的“鬼”,則會跟著路上的行人回家。如果把“鬼”帶到了家里,則預示著家里會有人生病,是一種不好的預兆。
第三件事:晚上不要晾衣服
有些朋友由于白天要干活,只有晚上有時間洗衣服,但是,在中元節這天,晚上就不要洗衣服了,或者洗了衣服不要晾在外面。按照民間的說法,衣服上會有人的氣味,即便洗了之后,氣味也還存在。而一些“鬼”會聞著氣味穿晾在外面的衣服,而這樣的衣服在被人穿過以后,可能會引來不適。
中元節放河燈的活動
中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放河燈是其中的重要習俗之一。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的背景是黃河流域的放燈壯觀景象。放河燈的習俗有放河燈、普渡與禱告等。
中元節的來歷解釋
也有說法中元節是在農歷7月14日。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
對于我們南方習俗,中元節前后三天晚上最好都不要出門。而且一定要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
中元節的來歷: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有些地方,尤以中國南方,是七月十四日,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簡稱盂蘭節),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部分客家人的稱謂,相對于中秋為八月半)。節日的慶祝活動從農歷七月初一開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長達一個月。
中元節的發展歷史
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于東漢后道教的說法。道教認為七月半是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將七月半秋嘗祭祖節稱為“中元節”;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并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相沿迄今。中元節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