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幾月幾日幾點
結束了漫長的炎炎夏日,開始蕭條的秋天。入秋后,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節令。露是白露節氣后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023白露是幾月幾日幾點,歡迎參閱。
白露是幾月幾日幾點
2023年白露是2023年9月8日05:26:31,農歷癸卯(2023)年七月廿四。
白露節氣養生
情志
白露時節天氣多變,冷暖交替,很容易引發情緒變化,極易誘發消沉的心緒。肺氣清肅,此時勿使情緒波動太大,要保持情緒穩定,寧神定志,以免影響肺氣,以達到心境寧靜狀態。
起居
白露時節,隨著天氣漸涼,要注意適當添加衣服,我國很早以前就有“薄衣御寒”養生法,明確指出“薄衣之法,當從秋習之”。也就是說秋天不要太快地添加衣服。這樣,就避免了多穿衣服產生的身熱汗出、汗液蒸發、陰津傷耗、陽氣外泄,順應了秋天陰精內蓄、陽氣內守的養生需要。所以秋凍要凍得合理、凍得適時、凍得健康。
運動
白露后,運動量及運動強度可逐漸增加,但仍應以不疲勞為原則;項目方面可選擇慢跑、打太極拳、體操、打籃球、羽毛球、騎自行車等;還可以結合鳴天鼓、健鼻功等保健手法進行養生。
飲食
白露即為典型的秋季氣候,我們就不能不考慮到秋季的氣候特點——干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我們講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現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結、皮膚干裂等癥狀。預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適當地多服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
治療支氣管哮喘,應加強支氣管功能,保持呼吸道通暢,增強抗病力,防止感染。
具體方法:
采用平臥或站立位,兩手放在上腹部,然后有意識地做腹式深呼吸;吸氣時腹部隆起,呼氣時腹部下陷;呼氣時間比吸氣時間長l~2倍,吸氣用鼻,呼氣用口;呼氣時口唇緊縮作吹口哨的樣子。同時可用兩手按壓上腹部,加強呼氣力量,除肺中殘留的廢氣。每次20~30分鐘,每天1~2次。
白露這天吃什么好
吃鴨肉
對于身體弱的人而言,秋季還是應該吃些肉類補一補的。在肉類的選擇上,以鴨肉為最好。因為秋天的鴨子是最肥嫩的,而且還有一定的醫療功效。秋天燥邪嚴重,吃些涼性的鴨肉,對于體內有熱、愛上火的人而言,便可起到祛火除燥的作用。
吃秋梨
秋梨是秋天應季的水果,非常適合在秋天食用。中醫認為梨性涼味甘,能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功效是去燥的最佳選擇。如果有咽干喉痛等上火癥狀,生吃就好如果想要起到滋陰潤肺、潤喉祛痰的功效,熟吃更佳。可以將梨隔水蒸過,煮湯或者做成粥來吃,這樣也可以將梨的寒性除去,食用起來更加安全。
吃大棗
《本草綱目》認為棗味甘、性溫,能補中益氣、養血生津,對于“脾虛弱、食少便溏、氣血虧虛”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坊間甚至流傳有“一日吃仨棗,紅顏不顯老”的俗言。用紅棗加大米熬成粥,對保肝護肝也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大棗不宜食用過多,“多食令人寒熱,凡贏瘦者不可食”,一次食用最好不要超過五顆。
白露的天氣情況
此時,我國北方地區降水明顯減少,秋高氣爽,比較干燥。長江中下游地區在此時期,第一場秋雨往往可以緩解前期的缺水情況,但是如果冷空氣與臺風相會,或冷暖空氣勢均力敵,雙方較量進退維艱時,形成的暴雨或低溫連陰雨對秋季作物生長不利。西南地區東部、華南和華西地區也往往出現連陰雨天氣。東南沿海,特別是華南沿海還可能會有熱帶天氣系統(臺風)造成的大暴雨。
進入秋季,我國大部地區的天氣通常是風和日麗,秋高氣爽。可是我國西部地區卻常常是細雨霏霏,陰雨綿綿。四川、貴州兩省的一些地方更有“天無三日晴”之稱。
白露養生需要注意什么
衣:早晚及時添加衣服
民間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說法,中醫也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的講究。這是在說,天氣將逐漸變涼,日常穿衣服不能再像夏天一樣赤膊露體了,需要及時根據天氣變化添加衣物,以防著涼感冒。因此,對于老人孩子最好能夠及時加衣。同時,要注意腳部的保暖,寒都是從腳開始的。
食:注意養肺潤燥
白露之后,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空氣變得干燥起來,肺為嬌臟,易被秋燥所傷,使人容易出現口干、咽干、大便干結、皮膚干裂等現象。此時養生應當以養肥潤燥為主,日常飲食宜多吃性平味甘或甘溫之物,以及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平補食品。如早晨喝碗粥,既能治秋涼又能防秋燥,如銀耳粥、蓮米粥、芝麻粥、紅棗粥、紅薯粥、玉米粥等。梨、蘋果、葡萄、橘、柚、柿子、龍眼等都是秋季適合吃的水果。
住:夜晚莫貪涼
俗話說,“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嚀”。白露節氣過后,雖然白天的氣溫仍可達三十多攝氏度,但日夜溫差較大,夜晚氣溫較低,若下雨則氣溫下降更為明顯。因此,夜間睡覺最好不要再開著空調,也不能袒胸露背,一定要注意做好腹部、關節等處的保暖工作,以免著涼帶來一些疾病困擾。
行:外出鍛煉動靜結合
秋天氣候宜人,是一年中非常適合鍛煉身體的好季節。白露節氣的運動養生可以在“秋凍”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戶外運動,不過運動項目的選擇應因人而異,不宜進行過于劇烈的活動,以爬山、太極、散步等較為舒緩的運動為主,要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