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寫心得體會
弟子規寫心得體會篇1
《弟子規》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十二個字: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這四句,這四句話的意思是:當你在路上遇到長輩時,要馬上向長輩打招呼、敬禮。
當你要向長輩問問題,但長輩正在跟別人講話或思考等時候,我們就要在旁邊等待。這四句話也讓我改變了許多。以前,我要問老師一個問題,當時,老師正在和其他老師講話,我總會叫道:“老師老師!”直到老師聽到為止。但現在我不會這樣了,比如:當我要去找王老師問問題的時候,老師正在和家長講話,我就在旁邊慢慢的等待著老師。
《弟子規》好似是一塊魔鏡,找出了我自生的缺點。
弟子規寫心得體會篇2
媽媽常常夸獎我,自從學了《弟子規》我長大了。今天我又一次坐在書桌前又一次打開《弟子規》這本書,“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讀著讀著,一幕幕的往事,在我腦海里一一閃現……
原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黃香九歲時,母親因病去世,他與父親相依為命。夏夜,黃香用蒲扇扇涼父親的枕席,使辛勞的父親早些入睡。冬夜,黃香用自己的體溫把被窩焐熱,再讓父親睡下。黃香長大后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他的孝行成為千古美談。”
那是發生在去年冬天里的事情。
“媽媽,快,快上床。”我再三催促著媽媽上床,你肯定以為我是擔心媽媽累了,其實你想錯了。我是想讓媽媽早點幫我把冰涼的被窩焐熱,這樣,當我寫完作業,上床睡覺時,外面是“寒氣襲人”,只要一鉆進自己溫暖的被窩,里面就“溫暖如春”,我甜甜地進入了夢鄉。對媽媽的冷暖,我卻全然不顧。
在經典誦讀課上,老師給我們講了黃香的故事。放學后我再也忍不住了,任憑羞愧的淚水在臉上流淌,心里暗暗地說:“媽媽,您放心,我再也不會讓您為我暖被窩,而相反,我會為您暖被窩。媽媽相信我吧,媽媽,從今以后,我一定要做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
又是一個寒冷的晚上,我早早地做完作業,漱洗完后,悄悄地睡到媽媽的被窩里。心里不停地說:“快點暖起來吧!快點熱起來吧!”當媽媽睡進暖和的被窩時,又驚又喜,一下把我摟進懷里說:“媽媽的好寶貝,謝謝你。”
誦讀了經典,我從中學會了許多,這本書,像朋友一樣,給予我很大的幫助,告訴我什么該去做,什么不該去做,我喜歡它!
弟子規寫心得體會篇3
說來覺得可笑與慚愧,長這么大第一次接觸《弟子規》,前幾天打電話給爸爸,本來想得到一番表揚,沒料到爸爸說7歲的表弟也在學習,我無言以對,我知道硬式教學會讓這些孩子們背的滾瓜爛熟,但其中國學的博大精深的神韻要細細思考方可吸收。
可以說在我身上80后的一切表現得淋漓盡致,自私、任性、輕浮、嬌縱。所以,面對挫折也相當浮躁與脆弱。一直以來,我是父母眼中的唯一,他們會給我我想要得一切,會從心底原諒我在他們面前所有不被理解的思想與狂躁。
翻開《弟》,細聲朗讀,那些嚴謹簡潔的文字,從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到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在現在看來那些小的不能再小的事物與道理,試問自己又做到多少?書上說這是一本父母教育子女的啟蒙讀物,我覺得對于不是為人父母的每一位,這無非不是個精彩之處,因為我們會完全換位到父母來看這些,把自己想象成是父母,此時的我應該是這般這般的教育我的孩子……原來作為父母應該是這般這般的不易……很自然腦海中又模糊地浮現了很多當年父母教育我們的歷歷在目……
我知道了從現在開始熱愛生活的涵義,最愛的不是自己,而是父母,然后才是自己,而這種愛才應該是理性而又深穩的愛,與其說父母賦予了生命這樣高潔的贊美,不如說是肉體與生智的延續的坦白,而懂得了這些不是要多么的謳歌國學的什么,而是一種體會,我想體會在心,付之行動,方算得上吸收了精髓。
弟子規寫心得體會篇4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而學文。
《弟子規》只有一千多字,卻在現在這樣受歡迎,值得這么多人去刻苦學習;《弟子規》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于康熙年間,卒于乾隆年間,是一個小人物,只是一個小秀才,他主要的活動就是教書,但他終生研究《大學》、《中庸》,他創辦了一個學校,叫“敦復齋”,當時非常受歡迎,被人們尊稱為“李夫子”。因為他經常和孩子接觸,所以寫成了一部書,叫《訓蒙文》,后來又經過賈有仁的修訂,才流傳至今。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訂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書,卻引起這么大的影響,是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它的主題也是中國的道理,中國的規范,主要就是說明:仁、孝、悌、愛。它三字一句,既押韻,又精湛。
眾所周知,一個社會的人民群眾,如果行為規范好,這個社會就會非常和諧,而要保持社會的和諧,就要學好行為規范,每個人都要從小教育,而《弟子規》中最有概括力的就是這幾句話了: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現在的獨生兒女的教育問題是家長們最關心的,而有一些嬌生慣養的孩子在學習了《弟子規》之后,就懂得的感恩父母,這是因為《弟子規》能告訴我們孩子們應該做的事情、懂得事情,告訴我們應該在:言行、習慣等方面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這種習慣就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我們現在就應該背《弟子規》、學習《弟子規》,每天背四到八句并不是什么難事,到周末在把前幾天背的復習一遍,這也就是古人說的:溫故而知新。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學習《弟子規》吧!我們應該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我們一起: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弟子規寫心得體會篇5
二年級暑假時,爸爸要求我讀誦《弟子規》,剛開始時,讀起來朗朗上口,覺得挺好玩,可爸爸要求我背誦下來,這可真有點難為我了,在爸爸的堅持下,慢慢的,每天背幾段,一個暑假,我終于全部背下來了,經過爸爸的耐心講解,我還真明白了很多道理呢,這個暑假收獲可真不少。后來在一次課堂精彩三分鐘上,我一口氣背下《弟子規》,同學們被我字正腔圓、抑揚頓挫、順口連句的背誦聲所打動,贏得一陣陣掌聲。我為讀到這本好書而感到自豪和高興。
首孝悌。爸爸告訴我做人首先要學會孝敬自己的父母,愛護自己的兄弟姐妹,還說一個人如果連這些基本的都做不到,他怎么可能去尊敬、愛護別人呢?爸爸也時常以這句話來教育我,正是因為學習了《弟子規》,我對爺爺、奶奶都很尊敬,每逢奶奶過生日時,我總會送給奶奶一個意想不到的禮物,使爺爺、奶奶高興得合不攏嘴。平常早晨上學前,我總會先向爸爸、媽媽鞠躬請安問好,然后再高高興興上學去。在班上與同學們也團結的很好,同學間過生日時,我們相互間還上門祝賀。
次謹信。書上解釋說,其次說話要謹慎,為人要誠信。要求做人說話要講究方法,不要冒然隨便亂講,弄不好會傷害到別人,甚至好事變成壞事,這一點對我們小學生來說可真夠重要,平時我總好講話,守不住口,今后需要多加注意。為人要講信,平時凡借了別人的錢物,我就會即時歸還。
還有很多諸如“身有傷,貽親憂。字不敬,心先病……”爸爸在看到我生病或受傷時,會用《弟子規》上話來告訴我,這樣會導致父母擔心的。看到字寫的不好,也總會說字不敬,心先病,你態度不端正,不恭敬,當然字就寫不好。
《弟子規》上的句子短,好記,都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有關的問題,用《弟子規》上的話來規范我們的言語行動,就會使我們小朋友變得懂事,有禮貌。盡管我還有很多不足,與《弟子規》上的要求還有差距,但在我今后的成長過程中,我會以《弟子規》為鏡子,時常照照自已,力爭使自己取得更大進步。
弟子規寫心得體會篇6
每周三下午學校組織教師集體讀書,我也正好有機會坐下來讀讀蔡禮旭的《細講弟子規》。這本書給我很大的啟示,讓我明白了很多人生真諦。
其中第一講是人生最難得不是奮斗,而是抉擇。的確如此, 選擇決定命運,如何學會智慧的選擇,對今天面臨各種機會和誘惑的朋友來說,顯得尤為重要。面對機會的來臨,人們常有許多不同的選擇方式。有的人會單純地接受;有的人抱持懷疑的態度,站在一旁觀望;有的人則頑強得如同騾子一樣,固執地不肯接受任何新的改變。而不同的選擇,當然導致截然迥異的結果。許多成功的契機,起初未必能讓每個人都看得到深藏的潛力,而起初抉擇的正確與否,往往更決定了成功與失敗的分野。
在人生的每一次關鍵時刻,審慎地運用智慧,做最正確的判斷,選擇正確方向。 時刻留意自己所執著的意念,是否與成功的法則相抵觸;追求成功,并非意味著必須全盤放棄自己的執著,而來牽就成功法則。只需在意念上做合理的修正,使之切合成功者的經驗及建議,即可走上成功的輕松之道。
回憶走過的二十多年,的確面對了很多選擇,有的選擇是正確的,有些是錯誤的,但是無論如何走過來看看既然選擇了就往前走,總結經驗。這些經驗會為我們以后的正確選擇做出指導,更好的發展。
弟子規寫心得體會篇7
《弟子規》里面都是生動的故事,我很喜歡 。 最讓人感動的還是那些孝悌故事,如《臥冰求鯉》、《親嘗湯藥》、《替父從軍》……
先說說《替父從軍》吧!花木蘭,家喻戶曉。她天天跟著父親學習騎馬,練得一身好武藝。有一天,差役送來了征兵的通知,要木蘭的爹去當兵。可是父親已經年老,怎么還能打仗呢?思量再三,最終木蘭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爭中,木蘭作戰勇敢,立下了不少戰功。最后,木蘭回到自己的家鄉,換上了漂亮的女裝,同伴見面前站著一位亭亭玉立、楚楚動人的少女,都大吃一驚,沒想到共同戰爭十二年的戰友竟是一位少女。花木蘭出于孝心,替父從軍,造就她成了當之無愧的女英雄。
再講講《臥冰求鯉》。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他的親生母親早就去世了,繼母對他很壞,經常在父親面前說壞話。有一次,繼母生病了,她說想要鯉魚吃。于是,王祥去外面捕魚。那天天氣特別冷,西北風呼呼地吹著,河面結了厚厚的冰,王祥為了能捕到魚,竟然脫下衣服,赤身在冰上,想用身體把冰花開。這時,冰突然裂開了,露出了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把魚煮給繼母吃。幾天后,繼母的病好了。也是因為孝心,感動了原本冷酷的繼母。從此,她改變了對王祥的態度。
最感人至深的要屬《親嘗湯藥》了。漢文帝是皇帝,但他像平民百姓一樣,照顧年邁的太后。太后生病,每次喝藥的時候,都要嘗一嘗,看看藥苦不苦,燙不燙。每天伴在太后身邊,整日整夜地沒法合眼。過了三年,太后的病好了,但漢文帝卻累得倒了下去。漢文帝因為懂孝,所以懂民心,使他成為老百姓擁戴的一代明君。
讀了《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尤其是讓我懂得要孝敬父母,我很喜歡這本書。
弟子規寫心得體會篇8
讀了兩年的《弟子規》,感觸良多。《弟子規》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承載了古人先賢對于人在社會中為人處事的標準:孝順、友悌、嚴謹、誠信、愛心、仁義和好學。我從身邊的電影卡實際出發,寫下了這篇讀后感。
入則孝,這是弟子規對我們的第一個要求。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圣賢教導我們,要從內心深愛、感恩我們的父母,因為對我們恩德最大的,莫過于自己的父母,懷胎的辛勞,生育、教育的付出。父母的恩德,我們一生都無法報的了。對于我們這種長期出門在外的打工仔,雖然不能待在父母身邊以盡孝道,但我們可以盡自己的努力,替父母分擔一些,多打電話回家和爸爸媽媽聊聊天就是對他們最基本的孝道。
泛愛眾,其實就是前面說到了的要與他人和睦相處,團結一致。在現實生活中處處以恭敬、謙卑為原則,做到不自私自利。不去巴結富人,不看不起窮人,以平等心待人接物。同時在工作生活過程中,不說人是非,不揭人短處,要尊重同事朋友。我要努力學會去從真心里愛別人。我要不斷歷事煉心、不斷努力。仁慈、悲憫一切眾生,是圣人、菩薩的境界,我要從弟子規的基礎開始,從做一個標準的好人開始,立志向、學圣賢,做菩薩。盡可能的去幫助別人,關心別人,讓我們這個集體更加團結、和諧。打造優秀集體,從我做起。
感謝看購這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不僅可以實現夢想,還可以在工作中得到古人的洗滌。
弟子規寫心得體會篇9
在我所帶班級還是一、二年級時,我就帶領孩子們開始誦讀中華傳統文化《三字經》,在教孩子們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感受中華傳統禮儀和道德。進入四年級,我又帶孩子們共同學習誦讀《弟子規》。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我們師生共同學習背誦《弟子規》,現在,學生已經完全能夠背誦《弟子規》中的任何一項內容,孩子們還在家長會上或其他活動中,展示朗誦,贏得家長和學校領導老師的好評,經典誦讀成了我們班的特色。
一、時間安排:
以前,我校的早讀時間只有10分鐘,現在,因為學校施工,我校的早讀時間改為25分鐘,時間太長,容易使學生出現倦怠,我將早讀時間分為兩部分,首先是經典誦讀15分鐘,剩余十分鐘為常規讀書時間。這樣,既調動學生的讀書熱情,又充分利用時間,拓寬了學習內容。
二、讀書計劃:
《弟子規》共八項內容,上半學期進行五項,下半學期是三項,每天由學習委員將學習內容抄寫在黑板一側的“讀書園地”里,一周換兩次,每次寫八句,每天中午同桌互查,周五組長檢查于,老師抽查背誦。
三、讀書講座:
對于經典誦讀,不僅要讓學生背誦,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大致了解內容,理解了更能促進學生背誦。于是,每天在15分鐘內,我要引導學生一起讀,一起理解,有時,還要講個故事幫助學生理解,有時,讓學生當小老師來指導大家理解。有時觀看《弟子規》誦讀朗讀或者視頻講座,讓學生跟著多媒體一起來學習,開闊眼界,獲得新知。通過多種形式的講座,調動了孩子們的興趣,也加深了孩子們對誦讀內容的理解。
四、交流活動:
為了加強學生對經典誦讀的興趣和理解,我會不定期地開展一些活動。比如;寫讀后感、摘抄《弟子規》及譯文、講故事、背誦比賽、表演等等。這些活動培養了學生讀書興趣、促進了經典誦讀的順利進行和開展。
五、成效顯著:
自從開展《弟子規》誦讀活動以來,成效顯著,實現了學生精神面貌大轉變,促進了良好班風、學風的形成和優化,使生生關系、師生關系更加和諧。
1.學生精神面貌新變化。
開展《弟子規》誦讀活動以來,教室墻文化、學習園地都張貼《弟子規》相關內容,清晨,校園里,《弟子規》書聲朗朗,氛圍濃厚。仁愛、誠信、知禮入心田,師生精神面貌有新變化,文明禮儀滿校園。同事、師生相見笑臉相迎,人人文明、守時、守信、關愛、奉獻進取。
2.良好班風、良好學風的形成和優化
開展《弟子規》誦讀活動以來,師生學習禮、愛、孝、謹、信等方面的內容,大力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開展讀《弟子規》內容,看《弟子規》經典教育小故事,聽感恩主題歌曲,分享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和感想活動,把《弟子規》教育列入班級教育教學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達到了師生人人重視《弟子規》,人人背誦《弟子規》,人人踐行《弟子規》的目的,有力地促進了良好校風、班風的進一步美化。
促進了“比學習、比進步”良好學風的形成。學生學習《弟子規》“有余力,則學文”,“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等內容,進一步明確了學習的意義和方法,也明確了“親所好,力為具”的道理。學生能努力學習,制訂好學習計劃,掌握適合自己方法。在《弟子規》的潛移默化,師生的相互感染下,學生不恥下問、不懂就問、相互學習、勤奮上進的學習風氣正以勃勃生機的風貌洋溢著校園。
3. 生生關系、師生關系更加和諧
生生關系更加和諧。在《弟子規》教育中,我們重視學生關系的和諧建設。正如《弟子規》所述“兄道友,地道恭,事諸兄,如事兄”,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著重引導學生如何正確處理好同學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學生能運用《弟子規》的內容分析、解決自己遇到的矛盾和難題,構建和諧的同學關系。。
師生關系更加和諧。推進《弟子規》誦讀活動以來,師生踐行《弟子規》的內涵,從言、行、舉止、態度等方面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把愛、寬容、理解、信任、鼓勵、進取作為師生共同的行為準則,形成師愛生、生敬師、師愛師的良好氛圍。教師的愛更溫暖,教育更人性化,方法更科學化,師生的配合更默契,幫教更到位,溝通更融洽,師生關系更和諧,教育更有成效。
經典誦讀活動促進了每位老師和同學的工作、學習、態度、成長,我們何樂而不為呢?我們還要將禮儀教育、經典誦讀活動進行下去,使更多的孩子受益。
弟子規寫心得體會篇10
《弟子規圖說》是我們這次上課的主題。《弟子規圖說》講述的內容是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和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我聽著方老師講的“入則孝”的內容,就情不自禁的想起前幾天,我對媽媽的樣子。那一天是星期五。晚上,媽媽看到家里沒有煎餅了,我正好寫完作業。媽媽看到我寫完了家庭作業,就叫我去買2塊錢的煎餅。
“譚心雨,去幫家里買兩塊錢的煎餅。”
“我不去,誰愛去誰去反正我不去。”我帶著不滿的心情說。
“那好,我去買來,你等會兒不要吃我買的煎餅。”媽媽生氣的說。
我心想:我又不吃煎餅,我只用喝小米稀飯就飽了。“好啊,可以。”
媽媽聽完我的話,就生氣地去買煎餅了。現在想一想感到對媽媽那個樣子心里就產生了一種愧疚感。我想對親愛的媽媽說聲:“對不起,媽媽。”“入則孝”這一則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如果父母做錯了,我們孩子應當耐心地勸說使其改正……
方老師講完,放了《孝心到永遠》給我們聽。正如歌詞里說的“不管長多大,無論走多遠,父母養育恩,永遠記心間。”是啊,父母養育我們長大成人,養育之恩我們永遠無以回報的。
接下,方老師用給我們上了“出則悌”這一則。“出則悌”這一則教育我們在生活中要和兄弟友之間處理好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以及外出如何尊敬別人的財物,重視親情,溫言暖語。我靜靜的聽著,讓我想起了以前的時候,我和表姐住在一起。那時候,我們的感情非常好。我不喊她表姐而喊她姐。現在,我們不住在一起,每星期天我們都會在一個補習班里上數學課。我們上課的時候,會在一起討論奧賽里的題目。下課了,我們自己做了自己的事。我感覺我和姐姐的距離越來越遙遠……·這讓我明白了要和姐姐增加感情,不在讓我們的距離越來越遙遠。
上了“讀圣賢經典,做謙謙少年”這堂課,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并讓我感悟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