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心得
《舊約.以賽亞書》中說道:"錫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贖,其中歸正的人必因公義得蒙救贖。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敗亡;離棄耶和華的必致消亡。"據說這里就是"救贖"一詞的起源。據粗略統計,在整部《以賽亞書》中,這個詞一共出現了16次之多。很明顯,它象征著基督思想的實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以至于到了宗教時代,"救贖"因其明確的指向性而一度成為了左右西方精神世界的關鍵詞。既然如此,那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即"救贖"產生于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年代(宗教年代),而隨著20世紀以來西方社會中信仰的缺失,人本主義代替了神本主義,這個詞似乎也將不復流行。
然而,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著名導演弗蘭克.德拉邦特從斯蒂芬.金的《春天的四個故事》中看似無意地提取出了這個銀行家的故事。隨后,一部偉大的電影誕生了。這部電影的名字叫《肖申克的救贖》,一個信仰缺失的年代里關于救贖的故事。
那么,在這部影片里,德拉邦特想要表現的是誰對誰的救贖呢?
沒有任何辯駁的自由,巧舌如簧的檢察長把安迪的生命交給了肖申克漫長的歲月。被冤枉的銀行家不會甘于命運,然而肖申克并非福地,第一天晚上就有人被活活打死了。"把信仰交給上帝,把身體交給我。"監獄長的訓詞非常露骨,他的意思無非是"在這里,你們沒有自由,必須無條件地做任何事,不要有什么不切實際的幻想,那是屬于上帝的",于是,一場關于尊嚴和人性的斗爭就此開場,不過在這場斗爭中,救贖主不是上帝。
救贖主是兩個字:希望。被救贖的也是兩個字:自由。
或許這篇文章的讀者會認為我太過抽象化了,但是當你在頭腦里從頭至尾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斷閃回那些片段的時候,你會輕而易舉地理解我這么說的緣由的,希望,是整部影片的主題。
在安迪來肖申克之前,監獄里的話題除了變態、打架就是無所事事地消磨時間,混亂、骯臟、恐懼、絕望共同織就了這里惡劣的環境,犯人沒有任何人權可言,為監獄長無償出賣他們的廉價勞動力。在安迪入獄之后,這個不甘現狀的銀行家盡管依然無力改變犯人受壓迫受凌辱的事實,但他卻至少帶來了希望,一種不曾有過的自由生命的氣息。這種希望不同于監獄長口頭上說的"我是世界的光明,跟著我就不會有黑暗",因為他是個徹頭徹尾的"偽基督",他只是借基督之名行魔鬼之事,監獄長教育囚犯們"不許褻瀆上帝",其實他正是把自己當作上帝的,而骨子里,他殘暴的稟性是要讓囚犯們屈服于"紀律和圣經",甚至于"要你吃你就吃,要你拉你就拉",暗無天日的折磨最終把肖申克的每一個人都制度化了,導致了老布的死亡,導致了瑞德出獄后仍帶上了毫無人權的"請示"的烙印,失去了希望,就始終無法像一個正常人那樣的生活,而監獄長的所為,正是要徹底磨滅肖申克犯人對于未來的希望。
安迪是注定要和的暴力制度對抗的,他帶來了希望。這種希望,在于對惡勢力(三姐妹)堅決的反抗,在于不失生活情趣的雕刻,在于不畏兇險為大家贏得那坐牢以來唯一一次由海利請客的啤酒,在于他當著監獄長的面播放大家從未聽過的美妙音樂,在于他執著地帶領大家修建全英格蘭州最好的監獄圖書室,在于他二十年來孜孜不倦地挖地洞逃生。對此,我們不得不說安迪是一個被導演詩性化了的英雄,德拉邦特對這個人物的塑造通過貫穿劇中的幾個"HOPE"一目了然地呈現了出來,也許他本人就是一個希望中的人物,但通過他個人的努力,我們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變化,其中最明顯的變化來自于瑞德。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安迪和他的約定,瑞德是否會和老布一樣,因為被長期地制度化了而無法適應社會,最終只能在長期的壓迫之后在自由社會"到此一游",緣于這個約定,瑞德堅持了下來,找到了他堅持"希望"的終點
肖申克的救贖心得篇2
當我看完《肖申克的救贖》時,我體會到了這一切,監獄中生活絕對沒有樂趣可言,更加染不上什么希望,在絕望中找希望更是困難。人們總說不要和命運抗爭,可是 當安迪戰勝命運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說這種勝利恰恰是命運的一部分。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拍攝于1994年的經典,故事發生在1947年,講的是一個銀行家安迪因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誤指控用槍殺死了她和她的情人,被判了無期徒刑,意味著他將在肖申克監獄中度過他的余生。該片透過監獄這個強制使人失去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來展現作為個人的人對時間流逝、環境改造的恐懼。
所謂的救贖,并不是安迪本身,因為他不但拯救自己,也拯救了他的獄友。面對獄友的拯救體現在精神上的拯救,他讓瑞德明白了追求自由和希望的可貴,這兩個人,在安迪真正獲得救贖的時候又走到了一起。
整部電影就是圍繞三次就是而演。第一次安迪幫獄警逃稅,為獄友贏得了每人三瓶啤酒;第二次,他在預警榜首播放《費加羅的婚禮》,展現音樂的美;而第三次,則是在獄中辦起了圖書館,其經費是安迪以每個禮拜兩封信向州長申請的,這是個劃時代的勝利。
后來,出現了來一個扭轉乾坤的年輕犯人,他知道關于安迪所犯案子的真兇,然而很不幸的,這個年輕人被殺害了。這時,瑞德以為安迪會在使我中選擇自殺,恰好相反,真正想獲得自由的人,會選擇另一條路,一條通往自由的路。真兇自由應該也是本片所要表現的主旨之一。
安迪曾經對那個年輕人說過一句話,“人,不是忙著或,就是忙著死。”人生的不同境遇,在于人的選擇,有時候是死亡,有時則是繼續生存下去,當面對是絕望的時候,你會怎么選擇,死亡還是生存下去?一個人能夠在痛苦的監獄生活,不放棄對自由的向往,所以他成功了,獲得了自由。
其實,認識本身就是一個鑒于,我們每個人都是被社會體制化的產物,它就是希望就在我們心里,放棄了希望,生活就是灰暗的,不要人文希望是痛苦的根源。記得《誰動了我的奶酪》書中一言:克服你內心的恐懼,改變你自己,釋放你自己。
末了,我想對大家說,希望是個好東西,也許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好東西從來不會流逝。
肖申克的救贖心得篇3
首先我一直對譯文不是很感興趣,因為譯文相當于二次創作,譯者的水平、風格對原文的傳遞無論損益對原文作者而言都是干擾。無奈外文水平有限,還是只能選擇譯本。選擇的理由首先是基于對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信任,其次是看到書封底那些“大家”對斯蒂文的肉麻吹捧(我已經不止一次上這種商業圈套了,可能以后還會繼續入套),我現在只為那些言過其實的評論感到臉紅。盡管暢銷,我覺得作者對自己有很清晰的認識,他在書后記中說自己“寫的東西比較平淡,文學性不太強,有時又太見冗長累贅。”誠如斯言。我沒看過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但我個人認為斯蒂文的書應該更適合拍成電影。他熱衷和擅長表現恐怖元素,正契合了電影直接訴諸感官的特點。所以書雖平淡無趣兒和電影大熱成為經典應是不相悖的。應該說書成就了電影,反過來電影更成就了書……
肖申克的救贖的讀后感,來自京東網上商城的網友:人民文學出版社二零零六年出版的這本肖申克救贖,性價比不錯,全書由四個中篇小說組成,共41萬字,403頁,標價29塊。除去紙張有些盜版書的風格,其他都不錯,字體大小適中,封面設計的很有味道。這本書大概是金最廣為流傳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代表作之一,四篇中有三篇都被改編成了口碑不錯的電影,特別是肖申克的救贖,曾被評為是電影史上最完美的電影。史蒂芬?金的文字,經常帶著黑色幽默與犀利冷淡,讓我忍不住想到一個詞兒,COOL。讀小說最苦惱的事兒,大概是一路讀過去近幾十頁,腦子里仍然沒有對主人公有一個清晰明朗的印象,這種時候心里面會感覺很鈍,煩躁,腦子里也是一片漿糊,不過,如果你碰巧手上捧著的是史蒂芬·金的書,就完全不會有此困擾了。在他的筆下創造出來的人物,各個栩栩如生得讓你幾乎可以感覺得到他們的存在。這種能力當然是無法不令人贊嘆,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的堅忍與對自由的堅持,在他筆下自然是越發的閃光。同樣的,他在納粹高徒中塑造出的兩個惡魔,人性的極惡,也越發令人覺得恐怖驚悚、不寒而栗,從心里一直冷到骨髓里。肖申克的救贖,已經讀過一個星期,有些東西已經漸漸模糊,而有些則慢慢沉淀變的越發清晰。史蒂芬·金創造的安迪無疑是本書最大的光芒之所在,關于人性的令人無法不贊嘆的光芒。大概再沒有比監獄更直白的暗黑與骯臟了吧,特別是在人人都很自由的米國。安迪有無數個發瘋的理由:妻子的背叛,冤屈的囹圄,“姐妹”的性侵犯,以及充斥在監獄的每一絲空氣中的絕望,不過這些都沒有擊潰安迪。在肖申克的那些年,他一直穿著一件隱形的外衣,叫自由。書里面有句話,安迪說的,印象非常深刻,“他們說太平洋是沒有記憶的,所以我要到那兒去度我的余生。雷德,在一個沒有記憶、溫暖的地方。”永遠不絕望,就算面對的是無盡的黑暗與冰冷,心中仍然對溫暖心存無限向往。令人……
肖申克的救贖心得篇4
這本書把生活肢解的非常殘酷,沒有權利,沒有自由,只有服從命令。總記得安迪剛入獄時典獄長冷笑著的說出的一句話:把信仰交給上帝,把賤命交給我。安迪作為眾多的囚犯之一,只不過是一顆任人擺布的棋子。書中的嘲在我腦海中形成了一幅悲慘的畫面,混亂不堪的喧鬧,骯臟的語言,消毒粉灼燒的皮膚,黑暗中冰冷的牢房,永遠干不完的累活和糟糕的飯菜,三姐妹對安迪窮追不舍的騷擾。
在肖申克漫長的監禁生涯中,真正囚禁的并不是被高墻束縛的軀體,而是被肖申克漸漸打磨、鍛造的失去了自我的內心,失去了正常人對生命本質的欲求,即那些真正支持人們度過困境的情感支柱,比如說對生活的熱情,夢想以及希望。就是在這種條件下,安迪仍滿懷夢想,就是這樣堅強的不可理喻的人,在那種很絕望的環境下生活了20年后,在出獄根本沒有希望的情況下,還能有勇氣向他最好的朋友瑞德繪聲繪色地描繪出他出獄后想要的生活。時間像把利刃,割碎了每個人的夢。像瑞德說的那樣,希望是很危險的東西,他在這里毫無用處。每十年一次的假釋機會,瑞德得到的大幅永遠都是駁回。冰冷的印章,吧瑞德的希望切割的體無完膚。盡管在監獄中瑞的是那么無所不能。我能讀得出他心中那份對自由的渴望,愈發濃烈的渴望。
然而安迪的出現卻改變了監獄的一些事情,他讓囚犯們看到了上命中本不該消失的東西。像破,音樂和書籍,這些都是普通自由人的消遣,在這里卻構成了肖申克監獄中最美妙的三個時刻。囚犯們懶散的在屋頂上喝著安迪幾乎用生命換來的破,享受著溫暖的午后陽光,而安迪只是坐在角落臉上露出神秘的微笑,是的,他只是想感受一下自由,哪怕一刻也好。書中我們還聽到了莫扎特的名曲“費加羅的婚禮”回蕩在肖申克監獄上空,數百名囚犯和獄警都佇立在廣場上,望著音樂飄來的方向,似乎忘記了人世間還有如此美妙的聲音。還有安迪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建成了新英格蘭州最好的監獄圖書館,讓每個人都可以像自由人一樣在圖書館汲取高墻外自由的空氣。安迪對瑞德說,不要忘了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可以穿透一切高墻的東西,他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那就是希望。
肖申克的救贖心得篇5
這無疑是本具有深刻的小說。高大森嚴的肖申克監獄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象征,仿佛我們在現實中經常遭遇的一種冷酷的權威的代表。當我們對自己還懵懂無知的時候,我們便開始不斷地接受這種權威的訓練、鍛造和暗示,我們不斷地被告誡要完全清除干凈自己內心的道路,竭力地、由衷地接受它的教化,從而贏得它的獎賞,以期獲得我們做人的一切需求:被尊重并實踐自己單純的夢想。但權威卻正不可感知地、潛移默化地變成了我們自己的一部分,我們的心臟和呼吸擁有了權威所賦予我們的統一的節奏,而我們自己對此卻一無所知。他形象的表達了制度化之下的人是順從制度失去自我,還是懷有希望找尋自由。
它給人一種無形的力量,它讓我知道人的一生中所應該擁有的最寶貴的東西,從而珍惜你現在還擁有它的機會。因為我們人類始終是這樣:只有失去了,才真正意識到它的價值,才又拼命地去爭取奪回來,然后又不去珍惜。希望、自由、友誼是我們最基本、最起碼的感覺和需要,如果自己不珍惜,那么難道還祈求別人去珍惜和維系嗎?
同時安迪的形象也刻畫得非常出色。他看上去懦弱,但實際卻非常堅強。他不怕毒打,堅持自己的意見。他聰明而有學識,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從沒忘記自己是個有尊嚴的人,從沒忘記希望和自由。 于是呢,在完工前一天,49年春的公差犯人,在早上十點坐成一堆,喝著冰涼的啤酒。鯊堡歷來最狠的獄官請客,這王八蛋還裝大方呢。陽光灑肩頭,仿佛自由人,像在修繕自家屋頂,我們像是造物之主般自在。安迪呢,他窩在陰涼下,臉上掛著奇異微笑,看著我們喝他的酒。你可說,他想拍獄方馬屁,或想博取囚犯友誼,但我認為他只想重溫自由,即使只一剎那。他敢于冒險卻很細心。當瑞德認為用一把小錘要100年才能打洞逃生的時候,他實際只用了19年就做到了。他有信心和勇氣。
說實話,我被這本小說徹底的震撼了,灰色高大的圍墻隔開了目光,隔開了一切。漫漫無期的歲月,寂寞無望的日子,精神一點點被磨蝕,靈魂逐漸在扭曲,心靈走向麻木,直到自己已經感覺不到麻木。哀大莫過于心死,所謂的“希望”,“信念”已然連同他們的肉體一同被禁錮起來。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么。當一片羽毛緩緩飄蕩的時候,生活被幻化成了一首優美的圓舞曲,因為不管拿到的是什么,巧克力永遠都是可口的。只有《費加羅的婚禮》響起的那個一刻,所有的犯人被這恍如隔世的聲音震撼了——一絲來自俗世的氣息帶著自由的感覺。哪怕只是剎那的停留,哪怕只如一個飛掠而過的閃光,卻似乎喚醒了囚犯心底里一絲尚未完全泯滅的東西。或許這片刻的清醒,剎那的釋放,將帶來更沉重的壓抑,就如揭開傷口上的血痂。
《肖申克的救贖》把生命變成了一種殘酷的選擇。肖申克的救贖是我們簡單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東西。相信自己,不放棄希望,不放棄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屬于自己的輝煌,這就是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心得篇6
肖申克的救贖,講述的是安迪在逆境中生存成長又重獲自由的故事。
就像影片說的第一晚是很難熬的,周圍什么都沒有,除了自己,而典獄長說“身體交給我,把思想交給上帝”。瑞德看上去高高瘦瘦又有點羸弱的被冤入獄的安迪,看上去就是那么冷靜,沒有吵沒有鬧,沒有怨天尤人。安安靜靜一個月后他才開口與人交流,高金購買一把別人認為需要六百年才可以打通隧道的小工具。
在這個身體連思想都不屬于自己的地方,甚至還經常遭受惡略“姐妹花”的欺凌,就在這種體制化環境中堅強的安迪不放棄每一個給自己和同伴帶來些許自由的契機,通過冒著生命危險幫獄警逃稅,為獄友帶來幾桶啤酒,享受感覺是在修葺自家屋頂的自由,就在那時“安迪的臉上有些笑容”……
在圖書館工作,又一次讓我們見識安迪的堅毅,每周一次的信件,去追求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的希望,終于兩年后獲得200元,隨后又以每周兩封信來實現他的理想而最終他擴建圖書館的夢想得以實現。震撼人心的是在圖書館安迪不惜跟典獄長對抗付出關禁閉的代價,給大家分享美妙的音樂,那個獄友仰頭聽音樂鏡頭出現時,感覺音樂帶著光環照在他們身上,更照進他們心里……
最牽動人心的是當那個小盜竊犯說出安迪妻子死亡真相,安迪向典獄長反應要求查清時,典獄長為了讓安迪繼續為他洗錢,而不惜謀害他人。當安迪知道自己的這點希望破滅后,帶著觀眾的心低迷,那刻為他揪心……本以為就這樣了,然而安迪為自己走上了救贖之道,鉆過用了十九年挖通的墻,爬過五個足球場大的下水道,迎接風雨的洗禮,奔向一個沒有記憶的溫暖的地方,享受自己創造的自由……
正如安迪自己所說:“不要忘了,這個世界穿透一切高墻的東西,它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他們無法達到,也接觸不到,那就是希望;希望是美好的事物,也許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從不消逝。”
由此我想到那頭踩著垃圾上去的驢,就像安迪說的“要么忙著活,要么忙著死”不要抱怨你的不如意,“霉運總是漂浮的”就算生活給你的是垃圾,你同樣能把垃圾踩在腳底下,登上世界之巔。這個世界不在乎你是踩著金子上去,還是踩著垃圾上去的。而事實上,踩在垃圾上上去的人更值得尊重。
“希望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從不消逝”有這樣的信念,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事可以難倒我們,可以讓我們沮喪,還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的生活,而且生活的更美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