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觀后感700字
寫觀后感需要我們對電影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這可以幫助我們增強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這里給大家分享人民的名義觀后感700字,方便大家寫人民的名義觀后感700字時參考。
人民的名義觀后感700字篇1
厲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義》甫一播出,便收獲觀眾熱情的點贊。除了跌宕的劇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它反映著當前中國反腐敗斗爭的實踐,回應著反腐敗的民心所愿。文藝當與時代同行,反腐敗成為中國政治舞臺的重要內容,也成為牽動人心的時代命題。
近日,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是我國第一部以反腐為題材的電視劇,劇中沒有小鮮肉和流量擔當的加持,卻依然高居收視率榜首,觀眾對于反貪腐的關注度可見一斑。劇中一個腐敗官員的雙面人生被演繹得淋漓盡致,表面上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生活艱苦的父母官,私底下卻坐擁黃金屋,畫面震撼,令人觸目驚心。
藝術來源于生活,誠然,在我們的現實生活里小官大貪、大官巨貪的案例也是數見不鮮。貪腐問題緣何而來,如何治理成為了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物必先腐,而后蟲生,這些官員之所以敢頂風作案除了自身思想松懈、自律意識淡薄、存有僥幸心理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的制度建設還存在漏洞,使他們的歪腦筋、小心思有了可趁之機。
對腐敗問題零容忍的態度已經深入民心。古語有云:勿輕小事,小隙沉舟;勿輕小物,小蟲毒身;勿輕小人,小人賤國。腐敗問題其實是存在在體制內部的大禍根。根治貪腐問題,首先,要加強對于領導干部的教育工作,在端正領導干部思想的同時,使他們懂得如何樹立正確的權力觀,讓權力行使更加科學;其次,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完善監管制度,加強權力監督,讓這些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最后,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充分動員群眾監督,讓權力運行更加透明化,運用互聯網+等電子政務系統,完善政務公開制度和群眾的監督舉報渠道,建設陽光政府。
徇己之心切,則至公之理;貪仕之性彰,則連接之風德。筆者認為,反腐永遠沒有劇終人散,只有我們以人民的名義不斷的把反腐的鐵籠扎的更密、更緊、更牢固,念好反腐的緊箍咒才能讓大大小小的貪腐現象無處藏身,讓百姓的獲得感更足。
人民的名義觀后感700字篇2
由導演李路執導,張豐毅、陸毅、高亞麟等演員領銜主演的當代現實主義政治題材劇《人民的名義》是李路和高亞麟的第三次合作,而高亞麟此次則是以《人民的名義》總出品人和演員的雙重身份與李路聯手。
高亞麟和李路的第一次合作追溯到2009年李路執導的家庭情感劇《老大的幸福》,該劇由范偉、高亞麟、孫寧主演。初次的合作便碩果累累,讓兩人一見如故,高亞麟坦言:能夠進入李路的“幸福劇組”感到很幸福,我這個人閑不住,一有空余時間就要找李路探討劇本,恰巧李路要求拍攝團隊養成每天開創作會的習慣,正合我意,這也是讓我在劇組中幸福指數飆升的重要原因。而李路在談到高亞麟時則表示:作為一位身兼編劇、導演、演員的多面手,高亞麟低調謙虛并對待工作的認真敬業沒有絲毫怠慢,這是讓我最欣賞和佩服他的一點。,李路執導的都市情感劇《坐88路車回家》再次邀請到高亞麟,兩人的第二次合作更是默契十足。
高亞麟從南京演出完話劇搭上回京的高鐵,車廂偶遇李路,二人閑談期間聽聞李路正在籌備的新戲正是由自己仰慕已久的著名編劇周梅森老師親手執筆,十年磨一劍精心打造的反腐力作《人民的名義》。該劇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出品,萬事俱備,只差資金的注入,高亞麟本著對周梅森老師的信任,對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的敬意,對李路導演的友情,在劇本一眼未過的情況下當場拍板決定資金缺多少,自己就出多少,并且親自組織發行。高亞麟李路共同擔任制片人并肩戰斗,完成了兩人的第三次合作。
在《人民的名義》拍攝期間,導演李路幾乎每天只休息三個小時,除了拍戲李路一直關注中國的政策發展,了解反腐斗爭的狀態,以求在人性、人心的把握上就更加準確。
人民的名義觀后感700字篇3
《人民的名義》主要講述了由工廠拆遷、企業經濟糾紛而暴露的一樁特大案件,以檢察官侯亮平(陸毅飾)的調查行動為主線,以錯綜復雜的官場關系和貫穿始終的“一一六”事件為輔線,抽絲剝繭、層層遞進最終一網打盡一連串的利益集團。
檢察官侯亮平,深入各階層展開抽絲剝繭的調查工作,還以身涉險與位高權重的貪官“老虎”斗智斗勇,不遺余力消除一切危害黨和人民利益的蒼蠅老鼠。
記得那里面侯亮平說:“欲望用到正常的方面就是理想,用到這方面就是毀了,就下地獄了!”其實地獄離我們多么近啊。現在的社會,壓力大,矛盾多,社會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加大,總有些人看到別人日子過的紅火,看到別人買車買房,享受奢華的物質生活,心里就不平衡了,就眼紅了,想要得到自己本不應當得到的東西,想用自己手中的那么一點點權力去換取物質上的享受。
還記得抗日英雄吉鴻昌的一則故事——他把“做官即不許發財”7個字寫在細瓷茶碗上,交給陶瓷廠仿照燒制。瓷碗燒好后,他用卡車拉到部隊,集合全體官兵,舉行了嚴肅的發碗儀式。他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我絕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家父的教誨,做官不為發財,要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接著,他親手把碗發給全體官兵,勉勵大家廉潔奉公。自此,吉鴻昌就將那只寫有“做官即不許發財”的細瓷茶碗帶在身邊,用它作為一面鏡子,時刻提醒自己應如何為人做事。身為人民公仆,就應當努力學習,努力培養自己的廉潔意識,努力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片中的齊斌也一直在講,他自己的教訓就是學習不足,法律法規的這些學習高度沒有拔上去。只有個人的思想境界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免于那些社會流毒的侵蝕。
人,無欲則剛。不去渴求那些看上去華美,其實燙手的東西,才能保持自身的剛直,行得正走得端;才能“不怒而威”,成為別人的表率。“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古人誠不欺我。
人民的名義觀后感700字篇4
買來原著是想看看電視劇沒能表達出的深層的問題。可是看完發現:書能表達的電視劇也都說清楚了,沒有讀的必要了。周梅森是個一流的編劇,但只是個二流的作家。最有力的證據是:這是個立場鮮明對錯分明的作品。從政治的角度是個滿分的旗幟,而從人性的角度卻成了最大的缺陷。世事常常沒有對錯,也沒有標準。這也就是人類社會既復雜又有趣的地方,才吸引我們不斷的往前走。
這部劇這么火,究其根本是老百姓的比例遠遠多于官員。對于那些老百姓看不到卻有可能存在的交易既好奇又痛恨。這部劇既滿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又在電視劇的光影里釋放了一種不得志的小憤懣。
可辯證的看待問題,那些貪官在成為貪官之前,也曾是人中龍鳳,青年才俊。他們有能力,有志向,也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成績。可在得志后卻沒能經受住金錢、美色的誘惑。本質是因為人性本來就是有弱點的。而權力給了人性考驗。換句話說,老百姓就不貪婪嗎?普通人就不出軌嗎?貪婪的人性都是差不多的,只不過官員有了機會而已。
除了之前談過的祁同偉,高育良這個角色讓人深思。一面是滿腹經綸的大學教授出身的高官,一面又包養著年輕的情婦逼迫發妻離婚。滿嘴的高深理論極高水平的覺悟,內心卻極度掙扎茍且于欲望。看過高老師這個角色,我明白對一個的評價(如果可以評價的話)能力和人品是兩個緯度的指標絕不能混為一談。一個人可能有耀眼的學歷,過人的智力,優雅的談吐但不代表他一定是一個善良,有溫度的人。以一方面的突出表現而做一個片面的判斷是一種理智上的法西斯主義。畢竟他的光芒籠罩不了你的路途,而在人生旅途中讓你心懷暖意是媽媽給你做的那碗炸醬面,和大雨傾盆時善良的人們幫你撐過的一把傘。
人民的名義觀后感700字篇5
據了解,《人民的名義》的主創團隊是由曾執導過電視劇《老大的幸福》、《山楂樹之戀》的國家一級導演李路擔綱總導演,著名編劇、中國政治小說第一人周梅森,以及多位在業內享譽盛名的制作人士共同組成,為這部反腐大劇的制作水準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本劇除了擁有強大無匹的主創團隊之外,演員陣容更是堪稱豪華。不僅匯集了陸毅、張豐毅、吳剛、許亞軍、張凱麗、高亞麟、馮雷等多位觀眾公認的熒屏老戲骨同臺飆戲,而且更有侯勇、侯天來、周浩東、劉偉等國內知名演員作為特邀演員助陣,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老戲骨張豐毅反腐題材影視劇的熒屏首秀。熒屏戲骨齊聚一堂、精湛絕倫的演技互飆也使得這部劇還未播出便已先聲奪人,吸引了大批群眾的目光。
大約在2005年,反腐劇、涉案劇基本退出衛視黃金檔,這一類型劇的創作也趨于停滯。直至,隨著《刑警隊長》、《后海不是海》等一批反腐、涉案劇回歸黃金檔,當年有極大群眾基礎的反腐劇創作也逐漸開始解凍,風云變幻的影視劇市場也掀起了一場反腐倡廉的潮流和趨勢。而作為反腐劇回暖潮中最備受矚目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將故事劇情緊貼當下進行創新、創作,在尊重反腐事實,體現反腐主題的同時,又力爭做到劇情豐富飽滿,情節生動感人,用獨特的藝術視角披露當下腐敗的社會現實。本劇在人物格局上做出的重大突破也是全劇的一大亮點,主演角色的職務均在省部級、廳局級層面,更有一位高級別的“大老虎”,嘗試從藝術演繹的角度來為觀眾呈現高層領導人物之間的政治博弈與利益糾葛,政治揭秘的尺度之大可謂是前所未有。
大型現實主義反腐政治劇《人民的名義》自開拍之日起便備受關注,相信這部演員陣容強大、制作水準一流的反腐大劇,一定會給翹首企盼的觀眾朋友們帶來一場酣暢淋漓的觀劇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