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觀后感600字
寫觀后感不僅可以表達我們對電影的感受和見解,還可以提高我們的個人思考和分析能力。寫第一書記觀后感600字有什么要注意的呢?這里給大家帶來第一書記觀后感6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書記觀后感600字篇1
《第一書記》的原型就是國優秀共產黨員沈浩同志,2004年2月,沈浩同志進取響應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干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任職近6年來,沈浩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干事創業,勤奮務實,勇于創新,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發展觀,忠實履行共產黨員的神圣職責,直到2009年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廣大干部群眾心中豎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
雖然很多人已經看過很多沈浩同志的事跡,可是當片頭的音樂響起,鳳陽縣的古城墻在一個長長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那所有觀影的人們都安靜了。沈浩故居、房東家的廚房、小崗村的牌坊、大包干紀念館、紅手印這些符號,很快勾引了回憶。而修路、建房、遷墳等等情節,也是熟悉的故事。
與以往的宣傳資料不一樣的是,電影真實客觀的記錄了沈浩在小崗村的工作與生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基層工作者的形象。從電影的序幕一拉開,我已覺不出自我是在電影院看電影,就好似走進鳳陽小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崗村干部百姓的喜怒衰樂一同起伏。
這是一好電影,一個由好演員、好導演、好團隊用心演出的好電影。我為沈浩自豪,為正在奮戰在農村基層的人們自豪;為自我曾是一名基層干部而自豪,也為沒能用更執著的行動留在需要的農村而深思。
第一書記觀后感600字篇2
學校組織觀看電影《第一書記》,我拿到票時以為是說教式的宣傳片,但當電影拉開序幕,一張張純樸的臉、一條條泥濘的小路、一片片油菜花映入我的眼簾,感覺不是看電影,而是身臨其境,與沈浩同志一齊走進小崗村,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
故事的原型是安徽省財政廳干部,被選派到鳳陽縣小崗村任黨委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的沈浩。他工作出色、群眾信服,小崗村群眾兩度在他三年任期屆滿時團體摁手印將他留任。2009年積勞成疾突發心臟病不幸猝逝在工作崗位上,年僅45歲。
影片真實、客觀地記錄了沈浩同志在小崗村近6年的工作和生活經歷,故事本身并沒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在平淡中給人一種震撼。片中沈浩的訪貧問苦、招商引資、建大包干紀念館、修自來水、新村規劃、經濟種植、土地流轉、遷墳建廠等事跡讓人無不為之動容。異常是這三個情節:第一個是沈浩被打,恰好被一大早趕來看望他的妻子和女兒看見傷痕,猛一看很好笑,仔細品味起來很是心酸、艱難。第二個是鄉親們留下他吃過年飯,鄉親們越聚越多,最終全村的人都搬上桌椅一溜排開,一齊向沈浩敬酒,那場面真是干群魚水情深。第三個是沈浩去世以后,他的女兒在鋼琴考級時對爸爸的回憶,那恬淡寧靜的琴聲深深地打動了我。這是故事的高潮,讓人唏噓不已。
落幕的《做人》歌曲緩緩響起,我走出影院想著:人是要有追求的,需要做點事情。很多人在追求名利這也無可厚非,畢竟生活是需要經濟基礎。可是反過來,如果你認真地做了點事,也許名利自然會隨之而來。
第一書記觀后感600字篇3
單位組織觀看電影《第一書記》,觀看前從同事那里得知影片挺感人,看的過程我也一向在流淚。我不想談影片反映出的沈浩同志作為第一書記的感人之處,也不談電影成功之處。我想談談電影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的一些問題。
首先,作為一個有夢想有抱負的優秀共產黨員,沈浩同志的考核年年基本稱職,這反映出單位的考核制度流于形式,選拔干部存在必須問題,起不到激勵人才、發現人才的作用。我們就應透過這些現象好好反思一下,怎樣創新我們的選人、用人制度,給想干事、能干事的同志一個舞臺,給一心為黨的同志一個肯定,才能激發出干事業的熱情和動力。
其次,一句村官的流行話語"不干,不好意思;干一點,意思意思;干好了,啥意思",反映了一些掛職鍛煉的干部的混日子的普遍心態,也反映出這一制度存在的不完善的地方,既然組織上安排,選拔下去掛職鍛煉,應當說是要選拔有潛力、有培養前途的干部,也期望透過這樣的交流,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至少是為新農村建設帶去新的理念。那么他們不管潛力大小,首先就應是實心實意為老百姓辦事的人,這樣的人也才能一心一意為單位辦事。
只想個人升遷的人,是不會把單位的事當成事業來做的,這樣的干部真能擔當重任嗎而我們選人用人的原則也就存在必須的問題,往往用人唯親,只看表面,不看內里。有的甚至帶病提拔,這就更是有問題了。單位內部監督不利,有的人侵吞國有資產、___,有的人不敢同丑惡現象作斗爭。小崗村存在那么多年的少數人霸占群眾財產,幾屆村支書無法解決就是一個證明。所以我覺得選人用人不僅僅要看工作表現和工作潛力還要看一個人的品德和素養。
第一書記觀后感600字篇4
周二下午看了《第一書記》這部電影。先說好,我不是黨員,也不是干部,更不是“積分”,所以我是帶著隨便看看的心情去看的。由于觀后要幫著寫觀后感,所以去之前就把觀后感寫好了,屬上某某大名,然后上交黨組織,最后應該封存在入黨檔案里吧。
在網上看到有些人說去之前要帶紙巾,因為它催人淚下。我覺得我是用不著了,因為是報著寫觀后感的心態去觀影的,關于歌功頌德在影片,我覺得自己應該不會被導演的劇情來牽動感情。
我自認為是很會猜劇情的人,影片一開始,我就知道了導演想怎么敘事,而每個小事件發展的結果我也猜到了十之__,等等,都是一些老掉牙的電影俗套。因為一些“紅色電影”要歌頌一個人,要講述一個人的豐功偉績,無非就是“為群眾辦事”,如何為了群眾的利益“犧牲小我”,如何“對不起家人”,還有在惡劣天氣中工作的情節。這些這部電影里都有。
電影里無論是主演還是一些配角,都是我們平時熟悉的著名演員,據說是人藝演員鼎力加盟。影片里有許許多多我們熟悉的演員,直到最后,我還真把楊建新當成了沈浩,不過我還是最喜歡徐帆的表演。片中沒有過多的詞語和行為想博取人們的眼淚,更多的卻是引得大家不時發出笑聲。漸漸地讓我忘記了這是一部“紅色電影”了。
影片最后以女兒的一段告白為結尾。而這時,我悄悄在看了一下周圍,多數人都有抹眼淚的動作,天啊,了不起的導演。不,這或許就是真實的力量。因為真實引起了觀眾們的共鳴。當然,看完電影后,也會引發大家更深的思考。這就是導演的魅力所在,我想,這部影片對我的教育目的已經達到了。
第一書記觀后感600字篇5
很早就聽說過了沈浩同志的事跡,所以當我聽說電影《第一書記》上映時,早早地就趕到影院觀后這部觸動每一個心靈的片子。
《第一書記》的原型就是國優秀共產黨員沈浩同志,2004年2月,沈浩同志積極響應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干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任職近6年來,沈浩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干事創業,勤奮務實,勇于創新,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忠實履行共產黨員的神圣職責,直到2009年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廣大干部群眾心中豎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
雖然很多人已經看過很多沈浩同志的事跡,但是當片頭的音樂響起,鳳陽縣的古城墻在一個長長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那所有觀影的人們都安靜了。沈浩故居、房東家的廚房、小崗村的牌坊、大包干紀念館、紅手印 這些符號,很快勾引了回憶。而修路、建房、遷墳等等情節,也是熟悉的故事。
與以往的宣傳資料不同的是,電影真實客觀的記錄了沈浩在小崗村的工作與生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基層工作者的形象。從電影的序幕一拉開,我已覺不出自己是在電影院看電影,就好似走進鳳陽小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崗村干部百姓的喜怒衰樂一同起伏。
這是一好電影,一個由好演員、好導演、好團隊用心演出的好電影。我為沈浩自豪,為正在奮戰在農村基層的人們自豪;為自己曾是一名基層干部而自豪,也為沒能用更執著的行動留在需要的農村而深思。
第一書記觀后感600字篇6
這部影片觀后有幾點值得稱道:
一是真實。影片中的故事情節在我們現實中都能夠找到,并且是不用特意去找。例如,沈浩在去小崗村之前,在省財政廳工作時,每年的考核都是基本稱職,和全國大多數公職人員沒有區別,影片沒有把他塑造成多么與眾不一樣的人物。當沈浩為給小崗村修通鄉親們期盼30多年的公路,要在繁忙的京滬鐵路線上架橋,必須到北京鐵道部找人特批時,照樣拿著大包小包禮品,貼合現實中的人之常情。
二是感人。沈浩用實干感動了同學、用真誠感動了小崗村村民、用業績贏得領導的贊譽,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塑造了第一書記光輝形象。如果說掛職三年有“鍍金”嫌疑的話,那么掛職六年還在小崗村第一書記的崗位上辛勤工作,“鍍金”就轉變為“真金”。
三是讓人信服。眾多影視明星在影片中再現了沈浩在小崗村第一書記的崗位上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和帶領大家建設小崗村的生活片段,使觀眾信服并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萬世根本是做人。
普通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很生活,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沒有驚天壯舉,沒有槍林彈雨,也不是高大全。雖是一件件小事、一件件家長里短的瑣事,但都是老百姓需要、關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實事、好事,也都是不容易解決的難事。沈浩同志始終秉承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宗旨和信念,以實際行動贏得了全體村民的理解和擁護,稱得上是一個光明磊落、堂堂正正、開拓進取的領頭人。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很值得我們學習。
感動過后要認真思考,和沈浩相比,我們的差距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