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觀后感450字
在寫觀后感的過程中,觀眾會對電影中的人物、情節、主題等進行深入思考,有助于豐富自己的思想內涵。如何撰寫優秀的追風箏的人觀后感450字?這里分享一些追風箏的人觀后感450字寫作案例,供大家參考。
追風箏的人觀后感450字篇1
在閱讀《追風箏的人》時,當阿米爾決定踏上贖罪的道路,回到戰亂的阿富汗尋找哈桑時,我還在期盼,在阿米爾推開門的剎那,出現的是年邁的哈桑仍在等待著阿米爾來尋他,哈桑將以久違的擁抱來寬恕他,可是,結局卻是哈桑已經與世長辭,時間的流失無限的延長了阿米爾自我救贖的道路。
悲劇存在的意義在于什么?
魯迅曾說過:“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是什么?可以是愛,正義,忠誠,責任,也可以是感恩、拼搏、夢想……其實,使人生有價值的東西從來就是難以一一羅列的,他們默默地潛伏于人們的心中,通過各種方式外化于形,從而讓他人有所體會與觸動。悲劇的作用就在于引起讀者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引起讀者對美好事物遭到毀滅的痛心與嘆息,同時引導讀者對悲劇發生的原因進行反思與共勉。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體會是,構成人生挫折或釀成人生悲劇的原因是多樣的,除去無法違背的客觀現實外,人性的弱點是不可否認和回避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在書中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對阿米爾的懦弱、自私、軟弱、逃避心理進行了毫不掩飾的描述,昭示了人性存在的弱點。
最后,還是引用書中一句話,作為正能量的結尾: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為我們那時心中的風箏,我們奔跑著,一直向前,眼中心里想的都是它。
追風箏的人觀后感450字篇2
很久沒有靜下心來認真讀一本書了,手里捧著這本300多頁的《追風箏的人》,看著封面上的精彩書評,我迫不及待的開始了這次跌宕起伏、精彩紛呈的異國之旅。
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角度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阿米爾與他的朋友哈桑之間關于友誼、親情、背叛、救贖的故事。阿米爾出生于阿富汗喀布爾一個富人社區中的富裕家庭,是當地身份顯貴的普什圖人,哈桑則是阿米爾家仆人阿里的兒子,是一個地位卑下的哈扎拉人。身份懸殊的阿米爾和哈桑卻是好朋友,他們秉承著“喝過同樣的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也無法拆散”的純樸念頭,兩個人經常一起游戲,一起玩耍,一起惡作劇,一起快樂的追逐風箏,過著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
然而一切在他們12歲那年的冬天發生了變化。在喀布爾的冬天,當地有一個盛大而隆重的傳統節目——斗風箏比賽。這個比賽比的不是誰的風箏放得高放得遠,而是比賽誰的風箏能摧毀別人的風箏,最后的唯一幸存者便是勝利者,但這不是最大的榮耀,最大的榮耀是要追到最后一個被割斷的風箏。似乎是天生為這個比賽而生的,阿米爾是斗風箏的高手,而哈桑則是追風箏的高手。為了贏得這個比賽,為了贏得父親的重視和刮目相看,阿米爾無比渴望贏得這個比賽,以此改變自己在父親心中懦弱無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