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模板
觀后感的目的是表達自己的觀點、評價和態度,同時也是一種學習和交流的方式,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和寫作水平。好的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模板要怎么寫?小編給大家帶來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模板,供大家參考。
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模板篇1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今天(3月_日)播出,本年度《感動中國》的特別致敬環節聚焦了一個特殊的群體——_
從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到今天,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從近地走向深空、從無人走向有人、從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蒼穹攬月,不畏艱險啟航,豪情問天,壯志報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道路上,中國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強,用一個個堅實的腳印,把夢想化作現實。
《感動中國》節目制片人、總導演告訴我們,中國航天近年來的發展成績斐然,給中國人帶來了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將榮譽獻給中國航天人,實至名歸。
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模板篇2
做新時代里的“圓夢者”
云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迎來了無數人的點贊和敬仰。12年來,張桂梅同志為1804名學生圓了“夢”,她是大山里當之無愧的“圓夢者”。我們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爭做“圓夢者”。
要有“圓夢”的赤誠心。她是學生們心里的“張媽媽”。“世上只有媽媽好”,正是張桂梅同志把孩子們視為己出,才有了這樣深沉的愛。這背后是一顆黨員的赤誠之心,把對黨的忠誠化作對人民最真實的愛。用心用情為人民服務的具體表現是把群眾當親人和家人。在為民實踐中,我們要有這樣的自覺和態度,讓群眾少跑腿,自己腳下多沾泥,堅實步子;讓群眾多開口,自己少插話,耐住性子;讓群眾少為難,自己多辛苦,厚實里子。要跨前一步,主動為群眾的就業、醫療、養老、住房等關切提早謀劃,及早落實,多一些“暖心包”“溫馨袋”,少一些消極應付,把忠誠和熱愛融入到為民的點滴之中,融入到為民的“圓夢”之中。
要有“圓夢”的硬本領。張桂梅同志帶領華坪女中每年都能取得優異的成績。打鐵還需自身硬,為民還要有能力。“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化解這一矛盾,沒有本領是不行的。斗轉星移,“能”要與“時”進,工作總結范文要更強,這樣遇事才不會一籌莫展,而能迎刃而解。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學習,向群眾學,向先進學,向優秀學,尤其要深入學習理論知識,充分發揮好黨的理論指導實踐的優勢。另一方面,我們要加緊到為民的事上去練。積極到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去,在具體事務的“練”中不斷錘煉意志,總結經驗,提升能力。孰能生巧,干得越多,經驗就越豐富,短板就能補得越齊,本事就越高強。
要有“圓夢”的無我境。張桂梅同志以學校為家,把培養學生作為一生追求。即使學生們離開了校園,成家立業,她也時刻關注著她們的人生和成長。無我無私,白璧無瑕。在為民“圓夢”的路上,我們要涵養這樣的境界,要以百分之百的堅定、百分之百的力量、百分之百的奮進,全心全意、不留余地為民做好每樁事,干好每茬活,答好每張發展卷。為民無止境,一些民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做“夯根基、打基礎、管長遠”的潛績。面對這樣的事業,我們更要踏踏實實、無怨無悔、久久為功地埋頭苦干,把追求潛績作為內心為民擔當的“基石”。有這樣的“基石”,我們就能去除浮躁之氣,真正行穩致遠。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讓人民群眾生活更美好,就是圓了人民群眾的夢,也是圓了每個黨員干部的夢。
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模板篇3
1983年,楊振寧在一次采訪中這樣說道:
“我想我對于中國和美國都有一些認識,而且都有濃厚的感情,在這兩個大國初步接近的形勢下,我認識到我有一個做橋梁的責任,我應該幫助建立兩國之間的了解和友誼。”
雖然_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值得學習的東西。秉持著偉人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楊振寧繼續為中美交流事業出力,他創辦了“全美華人協會”,始終不忘宣傳祖國,經常組織進行各方面交流,為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同年鄧公訪問美國時,作為華人代表,在鄧公的接待宴會上,楊振寧再一次上臺發表演講,表達了他對祖國領導人的歡迎之情。
在充當中美橋梁時,楊振寧也沒有忘記教育以及科學的重要性。他始終認為,美國科技之所以如此發達,最主要還是這里為科學家們提供最豐厚的條件,始終都在吸收并培養全球優質人才。
所以在國內他大力提倡中科大少年班的組建,并通過多個途徑組建學術研究基金會,8年時間便募集了上千萬港幣,為中山大學的科學研究提供了資金保障。
20_年,81歲本該在美國頤養天年的楊振寧,選擇回到中國定居,仍然堅持在學校為學生們授課。直到百歲高齡,楊振寧依舊活躍在國內學界,為學術的發展和進步繼續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
從錢學森到楊振寧,_親自接見并給予一定的優待,無不在展示著我黨面對人才的政策。回顧我黨歷史,就是一部聚集人才、團結人才、培養人才、壯大人才的奮斗史。無論是建國初期對干部、科學家的重視,還是如今“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方針,我黨始終堅持著對人才的培養和重視,這也是我們實現民族復興的一個重要途徑。
身為新中國的接班人,無論年齡大小,身處什么位置,我們都不應該忘記自身的學習,唯有努力提升自我,才能為國家做出更多的貢獻,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模板篇4
這一年里,誰曾讓整個中國動容?被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的《感動中國》今晚播出,十位“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揭曉。他或她,曾傾一己之力,踐一生之諾,觸動我們每個人心底的柔軟,激起一個國家拔節生長的力量。與高貴的靈魂對話,書寫自己的不凡人生。
孫家棟,87歲,是中國第一枚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是中國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北斗導航衛星等第二代應用衛星的工程總師,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
他的一生與中國航天的多個第一密切相連,他領導下所發射的衛星奇跡般地占整個中國航天飛行器的三分之一。20__年,他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科技獎。
急國家之所急,想國家之所想,一切從國家的需要出發,孫家棟親歷、見證、參加、領導了中國航天從起步到目前為止的全部過程。
面對孫家棟,《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杜玉波說“東方紅”響徹環宇,“嫦娥號”長袖善舞,仰望星空,我們不能忘記這位為祖國默默耕耘的航天人。
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模板篇5
我認真的觀看了頒獎典禮全部過程,幾度眼眶濕潤。獲獎者,有為了國家核潛艇研制而隱姓埋名的英雄;有幾十年自己拾破爛,從沒有穿過像樣的衣服,卻把錢給了那些需要上學的孩子的老人;有的為親人、為他人平凡的付出而忘我,在平凡中堅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動了華夏兒女。這些人在平凡不同的崗位上,他們堅守著一個信念,愛祖國,愛他人。這種愛在他們的堅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時一事,而是幾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愛。
他們雖然很辛苦、很累,但是他們卻充滿著微笑來到頒獎典禮舞臺上。他們給國家、社會、他人帶來多么大的正能量。觀后心理暖烘烘的。熱乎乎的。想一想自己、看一看周圍很多人,有時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在這些人的事跡面前,真應該好好想一想今后怎么活著。
看著這些感動中國人物和他們的英勇事跡介紹,看后我非常感動,心情有些澎湃也有些激動,眼淚也是不由自主的流了下來,他們的事跡值得我去學習和深思。正是有了他們舍己為人的無私奉獻精神,才使我們現在過上了幸福安穩的生活,世界上母愛是最偉大最無私的,母親默默的付出只為能夠讓孩子過的更好,她從未想過你能回報她點什么,她的一生都在為你擔憂和操勞,從來不會抱怨累,這就是我們偉大的母親媽媽我愛你!
今年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又想到了感動中國十幾年來伴隨在我們身邊的這些可歌可泣的人們,他們崇高的人格,為國為民的偉大理想和讓人淚不能止的事跡都讓我感到我如此渺小,我需要做的還有許多!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有感動中國精神和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的努力奮斗,中國的富強和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一定筆直又開闊,是一條光明大道!
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模板篇6
半歲時,江夢南因用藥物失聰,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從字、詞到日常用語,她對著鏡子學口型、摸著父母喉嚨學發音,通過讀唇語學會了“聽”和“說”。從小到大,憑借優秀的學習成績,她成為家鄉小鎮上近年來唯一考上重點大學,最終到清華念博士的學生。
按照計劃,江夢南將于明年博士研究生畢業,她就讀生物信息學專業,江夢南的目標始終是明確的,那就是解決生命健康的難題。
時間回到29年前,在江夢南僅有半歲時,因為肺炎誤用藥物,導致她的左耳損失了大于105分貝,而右耳的聽力則完全喪失,臨床上被診斷為極重度的神經性耳聾。
雖然在她1歲時就配備了助聽器,但聽障問題并未得到解決,“上課”對江夢南而言十分吃力,硬生生地聽了幾年課后,她練出了讀唇本領。從此,江夢南開始了用觀察唇語去“聽”別人說話。憑借著驚人的毅力,她考出了瑤族鄉鎮,直到考上了清華的博士。
在20_年,江夢南的困擾得到了緩解。研究生入學前,她在右耳植入了人工耳蝸,告別了26年的無聲世界。然而,人工耳蝸只是解決了“聽到”,但由于聽覺中樞空窗期太長,需要堅持聽覺言語康復訓練來解決“聽懂”的問題。
20_年試用集成騰訊天籟音頻AI技術和騰訊會議遠程康復功能的“美訊聽寶”后,江夢南的聽力康復變得更簡單高效,聽力康復效果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江夢南從未停止探尋“優化交流”的方式,她嘗試在“美訊聽寶”APP上,通過騰訊會議接受遠程的聽覺康復訓練。這是騰訊天籟行動推出的首個集成“聽力測試+AI輔聽+遠程聽力康復服務”的平臺,可提升單音節識別率66%。
3月3日晚,江夢南入選為“20_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就在同一天,也是全國愛耳日,騰訊天籟行動啟動2.0升級,中國聾人協會、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社、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中國聯通、騰訊公益、南方周末等機構共同發起“天籟聽未來行動合作體”。
為了幫助更多青年聽障人群的掃清聽力障礙,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騰訊會議天籟實驗室聯合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共同發起“天籟青年人才基金”,宣布未來一年內將為100位以上聽障青年人才進行人工耳蝸手術補貼和聽力言語康復補貼,使他們聽得更好,說得更好,打破聽力壁壘,掃除身份障礙,在各個領域施展自己的才華,更好地為社會、為國家做出貢獻。
“像江夢南這樣的聽障人士還有很多,他們仍在等待像天籟行動這樣的科技公益項目救助,為生活帶來新改變。”中國殘聯執行理事會理事、中國聾人協會主席楊洋表示。
如今已是廈門大學博士的趙蚰竹,在“天籟青年人才基金”的幫助下植入人工耳蝸。目前,蚰竹的盲聽基本可以達到60%。盡管有些聲音還聽不太明白,但是它帶來的新鮮、生動、豐富的聲音讓蚰竹非常興奮。
隨著“天籟青年人才基金”的成立,希望有更多的“江夢南”和“趙蚰竹”受益,掃除聽力障礙,更好地向社會施展才華與抱負,實現自己的夢想。
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模板篇7
張桂梅的“剎那芳華”
“我野蠻生長沒能成為自己的月亮,能遇見你,是星河慷慨賜我的糖……”近日,云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同志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張桂梅堅守滇西貧困地區教育事業40多年,用愛培育愛、傳播愛,用嘔心瀝血踐行“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錚錚諾言。墨芳流轉,指間繞流年,點墨芳菲,輕染歲月余香綿,雖是大山里不起眼的剎那芳華,但張桂梅身上彰顯出的忠誠于黨、無_奉獻的品格,卻溫柔了大山里1600多名女學生的歲月,并將一代一代繼續驚艷時光。
余韻繞梁,堅持不懈,高歌繁錦__。“心若有所向往,何懼道阻且長,總有些堅持,能從冰封的土地里,培育出十萬朵怒放的薔薇。”雖然病魔纏身,但毅然投身黨的教育事業,扎根邊疆教育一線40余年。她所創辦的免費女子高中,是當地的教育奇跡,全校高考上線率、升學率連年高達百分之百,本科上線率穩居麗江市前列。她始終把學生的成長進步放在心上,把黨的教育事業放在心上,她用樸實無華的力量書寫了堅持創造的奇跡。廣大黨員干部,要學習張桂梅一往無前、堅韌不拔、堅持不懈的干事精神,以實實在在的擔當作為,擔負起___人的初心和使命,努力創造出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實績,勇于挑起時代重擔,讓堅持的生命在祖國大地遍地開花。
逆風翻盤,矢志不渝,染指似水流年。“你不歇斯底里精疲力盡,怎么能破繭成蝶涅槃重生?”作為一名普通山區教師,孑然一身、無兒無女的張桂梅立下誓言:“我想建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讓這些山里的女孩們讀書,讓她們走出大山。”筆者也來自大山,我深知要體面地走出大山有多艱難。張桂梅,在大山深處播撒著希望的種子,讓信仰在每個孩子們心中牢牢扎根。廣大黨員干部要像張桂梅那樣,立身不忘做人之本,擦亮對黨忠誠、對黨感恩、對黨信賴的底色,永葆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初心。“天下至德,莫大于忠。”要將對黨絕對忠誠做為政治標準,用實際行動去踐行,去落實,讓信仰的光芒普照大地。
長袖翩翩,無私奉獻,舞盡錦瑟年華。“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綠洲。”2018年初,張桂梅再次病危住院,她感覺自己可能挺不過去。華坪縣縣長龐新秀來醫院看望她,她拉住縣長的手說:“我情況不太好,能不能讓民政部門把喪葬費提前給我,我想看著這筆錢用在孩子們身上。”生命以痛吻她,她卻報之以歌,生活有艱辛、有困難,但都阻擋不了一顆歷經風雨卻永遠懷抱暖陽的初心。廣大黨員干部,要像張桂梅那樣,把對黨和人民事業無私奉獻作為人生的處世態度和最高追求、最高目標,始終牢記黨的宗旨,秉持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和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時刻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用自己的血淚、自己的一生踐行入黨誓言,讓黨的光芒薪火相傳、熠熠生輝。
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模板篇8
錢七虎一直致力于防護工程及軍事系統工程、巖土工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防護工程的研究中,解決了孔口防護等多項難點的計算與設計問題,率先將運籌學和系統工程方法運用于防護工程領域。
以他為主建立了我國第一套《全軍工程兵發展趨勢動態模型》和我國確定人防工程防護標準的若干模型,開創了我軍工程兵工程保障及我國人防工程領域的軟科學研究。
錢七虎院士在完成我國一系列防護工程科技攻關中,成功地研制出柔性帆布工事大撓度大變形的抗爆設計計算方法,解決了地下飛機庫大跨度鋼和鋼筋混凝土防護門有限元理論分析。
他帶領的課題組設計了我國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地下飛機庫防護門,主持了世界最大當量的珠海炮臺山大爆破等在國際上有影響的工程實踐。
在防護工程及有關領域里,有7項成果獲國家或軍隊科技進步獎和優秀科技成果獎,l項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
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模板篇9
學習了張桂梅同志扎根于教育事業,與時俱進,勇敢克服生活帶來的困難,沒有被病魔嚇退,又出任孤兒院院長,愛學生如自己子女,將自己的一生都無怨無悔的奉獻給了黨和教育事業。張桂梅同志對黨忠誠,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絕大部分工資用于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余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與迷戀網絡的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精心引導,細心照顧,使他們戒除了網癮。張桂梅同志是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是人民教師的優秀模范。她的先進模范事跡,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對黨的無限忠誠。作為一名黨員,更應學習張桂梅同志的舍身取義的大無畏精神,更應在教學中學習她的優點,并將優點發揚光大,在教學中不斷創新,思考如何做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做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向張桂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