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觀后感結局
寫觀后感可以幫助個人提升寫作能力、記錄個人成長、幫助他人、交流思想以及提高審美能力。什么樣的感動中國觀后感結局才算是優秀的呢?這里整理一些感動中國觀后感結局,方便大家學習。
感動中國觀后感結局篇1
在昨日晚上教師讓我們在八點整在電視上看感動中國。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頒獎晚會在中央電視臺舉行。
昨日晚上我們就看了,我和我的家人一齊看的,頒獎的人各是1。鐘楊2。杜富國3。呂保民4。馬旭5。劉傳建6。其美多吉7。王繼才8。張渠偉9。張玉滾10。程開甲,其中讓我記最深的兩個人。第一個人是杜富國,他不顧危險,勇往直前。排雷的一個軍人,在一次排雷任務中,他擋在最前面,他對隊友們說“你退后,讓我來”聽到這番話,我心想他真的是太勇敢了,不幸的是,在他排雷時,突然間,嘣!的一聲雷爆炸了,隊友們趕緊打了120之后杜富國被送往了醫院,他才27歲,醫生說要把他的雙手截肢了,更令他悲痛的是沒了眼睛,可是他卻很樂觀,還安慰隊友們和家人們。不讓他們悲痛,20__年11月16日午時。已掃雷場的移交儀式上。
杜富國的戰友們手牽著手,唱著軍歌,以此向老百姓表示腳下的每一寸地圖都是安全的,當戰友們告訴杜富國的時候,杜富國的心就放下了。他沒有了手沒有了眼,他并不悲痛,而是歡樂的過好每一天,他之后就不能排雷了。他站在講臺上時拿到了獎杯,主持人讓他的家人告訴他獎杯是什么形狀的,家人說“獎杯是愛心形狀的,”他代表感動中國,這就是我說的杜富國。
第二個人是張玉滾,南陽人張玉滾,他大學畢業后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了家鄉。當了一名每月拿30元工資的教師,在學校守了18年,每次都為學生們用扁擔挑書,從市里挑回山溝里來他不怕辛苦,也不知從未摔過多少次,可他依然堅持著。之后他交出了22名大學生,有一次他的妻子做的三輪摩托車沒有了剎車,九個月的女兒被妻子抱著的,車沒有剎車,不細心開進了溝里,九個月大的女兒頭部磕到了石頭上,不幸死亡了。他之后很悲痛,也有點自責。他最終又回到了學校,為了學生們,他又回到了學校,還是為學生們挑書,教課他教的不是一門課,而是全部的課程,他是一位不怕辛苦的教師。值得我們學習的教師,這是我記憶最深的兩個人。
還有鐘楊是植物學家。呂保民以往也是一位軍人,不顧自我安全,保護他人安全。馬旭給家鄉投資了100萬。劉傳健是開飛機的,有一次快要失望的時候,他冷靜地開飛機,忍受著寒冷他的,機友們安慰著乘客,讓乘客們不害怕。其美多吉是開郵件車的,不怕艱苦,運送郵件。王繼才,王仕花他們是守島的,他們不離不棄的守島,王繼才在58歲時生病而死了,他的妻子也在不離不棄的守島,盡管丈夫離去,他也承諾著丈夫的愿望。張渠偉他是四川省的州市區,渠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局長,他為貧困家庭買衣服,建房子。
這十位人的精神和品質都值得我們學習,也令我們佩服。他們站在講臺上的那一刻都十分勇敢,十分的厲害。可是有幾個人卻沒有站在講臺上。因為他們為了祖國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有十分多的人為祖國付出了一切,我們也要像他人一樣保護祖國,保護他人。我們要從點點滴滴做起。
感動中國觀后感結局篇2
如果問過去這十來年,中央電視臺原創了哪些成功的電視品牌,我想《感動中國》一定可以名列前茅,甚至排名榜首?!陡袆又袊肥侵醒腚娨暸_綜合頻道打造的一個“給人以力量,給人以鼓舞”的主旋律精神品牌欄目,多年來堅持鮮明的價值導向,彰顯了深切的人文關懷,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我們從“感動中國”收獲了什么
《感動中國》是一種呼應,它呼應的是人們心里本來就有的向善之心?!陡袆又袊返膬蓚€多小時,對于每個普通的觀眾來說,可能意味著無法被擦干的淚水,或者是心靈的一次凈化。但對于這個社會與時代來說,《感動中國》的走紅意味著什么?
詩人顧城曾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在感動的同時,我們有時是不是也該有點兒憤怒。我們要做的和該做的事還很多,只有感動、憤怒都不夠,我們必須擦干眼淚后行動,站到一個又一個曾經感動過我們的人身后,然后憤怒才會真正減少。
看感動中國,最吸引我們眼球的還有里面的頒獎詞,這些頒獎詞語言凝練,富有文采,魅力十足;精華濃縮,內涵豐富,短小精悍。我們讀之,品之,手不釋卷。我們仿寫,撰寫,受益匪淺,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收獲呢。
感動,真的有用嗎?
感動,無用!是的,感動不能改變什么,行動才有用。很多像《感動中國》一樣優秀的電視作品,都在傳遞一個思想——利他,是境界的利己。
每一年,《感動中國》的那些年度人物,都帶來一種啟示、一種力量。今晚,誰將讓你落淚,誰將動你心魄。感動中國的典范,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行動起來才能凝聚力量,向上,更好,創造未來!
感動中國觀后感結局篇3
最近,我與女兒又一次觀看了《20x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盡管是重溫,但我還是再次被它震撼,為之動容,幾度眼眶濕潤,內心受到了激烈的撞擊與神圣的洗禮。
在這些獲獎者當中,有隱姓埋名30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有為報答戰友深情,幾十年守護天山筑路士兵墓園的老兵陳俊貴;有努力改變鄉村面貌的基層好干部山西村官段愛平;還有身患絕癥的母親,用幾年的時間繡出清明上河圖,用生命詮釋偉大的母愛;有為了救人落下終身殘疾,笑對人生無怨無悔的見義勇為的英雄;有撿破爛為生的古稀老人,省吃儉用數年來捐出十幾萬元錢,資助那些上不起學的學生;有一個身患絕癥的村官,把自己的百萬家產,都用到了村里的公益事業;還有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航天英雄們!......
他們的事跡讓我感動,讓大家感動,讓所有華夏兒女感動。一個個感人的事跡,敲擊著我們心靈最深和最柔軟處,發出動人的感動之聲。
感動不只是一場晚會的激情,更是一次剎那間心靈的溫暖。有詩人曾經說過:看一眼鳥兒的飛翔,就可以減輕心靈的重壓,能激活潛藏在內心的某種渴望。感動,是我們內心被打開時的那一道優美的弧線。
當然,感動中國、感動我們的不止這些人物,其他候選人同樣感動著我們,甚至那些沒有進入候選的人物,他們不為人知、平凡,甚至有些卑微,卻默默地書寫著人間的真、善、美。他們用無聲的行動堅守著社會的公平、正義,傳播著正能量,他們同樣值得我們感動和致敬。
其實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也感動著他人。如果說學雷鋒離我們太過遙遠,那不妨學學他們。放下內心的浮沉與躁動,去感受這些和你我一樣的平凡人卻不平凡的事跡。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個世界才變得不再冰冷。
感動之余,我們更要向他們學習。當然,我們無需偉大,我們只需付出一點點關愛之心、一點點感恩之心,一點點正義之心,來回報社會,回報他人就足夠了。
感動中國觀后感結局篇4
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我的內心非常感動,多次流下了淚水。讓我最感動的是胡佩蘭醫生,她的醫德和敬業精神讓每個人都敬佩,她說過:藥物以有效為準,只要藥效好,什么便宜開什么藥,讓所有人都看得起病,他還說過:但醫生不能想發財,想發財當不了好醫生。
我敬愛的叔叔也是一個醫生,外科醫生。從叔叔身上,我也看到了胡佩蘭醫生的影子,叔叔經常為了給病人動手術,經常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忍著饑餓。下了手術臺后腰酸腿痛,只要一有病人,他還是很認真的看病,為了照顧病人,經常一整夜沒合眼。我有一次到醫院看叔叔,發現他坐在科室的椅子上睡著了!看他這么累,我都不忍心叫他.
胡醫生和我叔叔都是我學習的好榜樣,我要熱愛學習,長大后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盡最大能力幫助別人.
感動中國觀后感結局篇5
“正是花樣年華,你卻悄然離開。你捐出自已,如同花朵從枝頭散落,留得滿地清香。命運如此殘酷,你卻像天使一樣習翔。你來過,你不曾離開,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閃光把人間照亮?!?/p>
12歲的女孩何玥查出自已因腫瘤擴散至腦部組織,她靜靜地躺在醫院里,當她得知自已的生命只有三個月時,她決定將自已的器官捐給那些有需要的人。
那天,何玥對爸爸媽媽說的第一句話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父母嚇了一大跳,把何玥罵了一頓,因為按老家的風俗,人死后尸體被解剖是大逆不道的。何玥哭了:“我想把生命奉獻出來!讓我的生命得到延續,同時我也想讓我的生命更有價值,哪怕只是一點點……”最后父母含著淚同意了。
11月份,何玥離開了人世?!半m然我們的女兒沒了,但我們幫她完成了心愿,我們很欣慰!”在演播室里,何玥的父母從走上臺那一刻起就幾度泣不成聲。
何玥離開了我們,但她瘦弱的身軀呈現出來的卻是感人的力量,我覺得何玥還在這里,雖然我們看不見她,但她的故事永遠流傳!
感動中國觀后感結局篇6
從小到大,父母對我們的關心無微不至,當我們跌倒時,當我們受傷時,當我們難過時,第一個來到我們身邊的就是父母。記得有一次,我生病了,爸爸媽媽急忙把我送去醫院,看著爸爸媽媽焦急的神情,我心里很是欣慰。無意之中,我看見了爸爸媽媽的幾根白發,啊,爸爸媽媽變了,變老了。我似乎在他們的身上看見了歲月的滄桑,看見了生活的艱辛,更看見了他們為我的操勞……轉念又想:不,爸爸媽媽沒變,他們對我如大山般重的愛一點也沒變,我依然感覺到溫暖跟幸福!
今天,我就要做一件令爸爸媽媽開心的事來報答他們,經過反復思考,我決定為爸爸媽媽親手煮一碗面條。我先開火,然后放一些油,過了一會兒就把雞蛋放進去,“滋滋滋”鍋里馬上發出響聲,還有許多油從鍋里不停地往上“跳”,差點就“跳”到了我的手上。煎好一面后,我加了一小勺的鹽,然后用鍋鏟把雞蛋翻了一面,煎好后,我把雞蛋裝在一個小碗上,接著要開始煮面條啦。我先往鍋里放一些水,過了一會兒,水開以后,我就把面條放了進去,然后又拿起一雙筷子不停地攪拌,然后又連續放入一些青菜、火腿腸跟雞蛋一起煮。又過了一會兒,我關了火,把面條分別用兩個碗裝出來,哇,好香啊!我情不自禁地聞了聞。我把煮好的面條放在桌上,然后把一張寫著“爸爸媽媽,我愛你”的紙放在旁邊,接著就躲進房間里等待爸爸媽媽下班。過了一會兒,爸爸媽媽下班后,臉上布滿了筋疲力盡的神情,但他們看到桌上的面條跟紙條時,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爸爸,你像一棵大樹,為我遮風擋雨,媽媽,你像春天的太陽,送給我萬丈光芒;你們像夏天里的一縷清風,送給我清爽??傊?,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感動中國觀后感結局篇7
錢七虎,我國防護工程學家。7歲那年,父親臨終前叮囑他“要干一番事業”,他銘刻在心。
六十多年里,他參與了許多重大國防工程,他牽頭制定了我國首部城市人防防護等級標準,創建了我國防護工程人才培養體系,解決了核武器和常規武器工程防護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
截至2022年,他資助了584位困難學生,將自己的院士津貼、獲獎獎金、工資等捐助慈善事業累計超過1800萬元。錢老說,“為國家和人民安全貢獻心血,有價值”。
感動中國觀后感結局篇8
昨天晚上的8點鐘,我們按老師布置的任務在中央一臺觀看《感動中國》的節目,看完后我真為我們中國的奉獻人而驕傲。
昨晚一共有十位英雄。他們都是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而做出奉獻的人。1.鐘揚。2.杜富國。3.王繼才。4.張渠偉。5.張玉滾。6.程開甲。7.呂保民。8.馬旭,顏學庸。9.劉傳健。10.其美多吉。他們每一個人都非常的偉大。有的是為了自己最愛的事情不惜犧牲生命。有的堅守自己的崗位。機智的化險為夷。有的為了保護隊友,寧愿自己受傷...在這十名作出奉獻的人之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杜富國了。他的故事令我非常的感動。
2018年10月11日的下午。南部戰區陸軍云南掃雷大隊四隊,在雷場開展掃雷作業。27歲的杜富國和他的戰友艾巖,沿山坡搜排時,發現了威力巨大的手榴彈。當杜付國發現了這個威力巨大的手榴彈時,對他的戰友艾巖說:你離我遠一點。由我來檢查。當杜富國輕輕的剝開手榴彈周圍的偽裝層時,轟的一聲,現場發生了爆炸。杜富國下意識的往艾巖一側倒下。據他身后僅有兩米多遠的艾巖,僅面部受了輕微擦傷。杜富國炸成重傷。
連身上的防護服都成了碎片。經過兩天的搶救,杜富國終于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他醒來的第一句話竟然不關心自己,還問他的戰友艾巖怎么樣。當戰友們說艾巖只受了輕微的擦傷時,杜富國的心才放下來。2015年杜富國得知要開展第三次大規模掃雷。他主動報名要求去最前線。為了挽救杜富國的生命,醫生不得不把他的眼球和雙手截肢。杜富國當時并不知道他要接受這么殘酷的現實。他還說能不能不截肢我還想繼續掃雷。杜富國不但自己不抱怨,還安慰自己的親人戰友。
2018年11月16日下午。已掃雷場的移交儀式上。杜富國的戰友們手牽著手,唱著軍歌,以此向老百姓表示腳下的每一寸地圖都是安全的,當戰友們告訴杜富國的時候,杜富國的心就放下了。雖然說他現在再也無法用眼睛看到最后一塊兒雷場移交。但他和戰友們幾年來征服的雷區也是讓他成為軍人而感到的自豪,喜悅。他和他的父親來到了節目現場。雖說他看不見,可是他的父親給他描繪了獎杯的形狀,他一定也能想到。聽完這個故事我真的是特別感動,他寧愿自己受傷,也不愿意讓兩個人都受傷,還不如一個人受傷呢。愿意把所有的苦都讓一個人咽下去。你退后,讓我來形象地說明了他當時自告奮勇的精神。杜富國的頒獎辭是:你退后,讓我來。六個字鐵骨錚錚,以血肉擋住危險。哪怕自己墜入深淵。無法還給媽媽一個擁抱。無法再見妻子明媚的笑臉。戰友們拉著手趟過雷場。你聽,那嘹亮的軍歌。是對英雄的禮贊。這幾句頒獎詞說明了杜富國遇到危險時用自己的身體擋住危險不讓艾巖受傷。哪怕自己。受嚴重的傷,無法給媽媽一個擁抱。在看見妻子的笑臉,但是看到老百姓們的平安,他也如足了。
這就是我觀看《感動中國》的感悟,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幫不了大忙也能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讓我們的中國能夠成為一個友善,講文明,懂禮儀的文明國家。
感動中國觀后感結局篇9
與我國許多愛國科學家一樣,孫家棟的興趣愛好,以及每一次改變專業與研究方向,都是圍繞祖國的需要而進行的。他常常說道:“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1929年,孫家棟生于中國遼寧省一個普通的教師家庭。在中、小學里,他的各科成績都十分優秀。1942年,他考入哈爾濱第一高等學校土木系,那時的最大愿望是成為一名土木建筑系的學生,將來可以去修大橋,實業救國,但中途卻因日本侵略中國而“失學”。
幾年后,孫家棟考入國民政府的錦州大學。由于時局動蕩,當時在錦州上學的青年學子們有不少人跟隨國民黨潰敗的軍隊撤向關內、天津以及北平。但是孫家棟卻堅信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了中國,于是決定逆向而行,先轉道沈陽,后馬不停蹄地趕到當時已經解放的哈爾濱,進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班專修俄文。
1950年的元宵節,因等待晚餐自己愛吃的紅燒肉,在飯桌上聽到了校領導宣布的新中國空軍的招人啟事。不滿21歲的孫家棟當即填報了從軍申請,當晚他便登上了前往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四航空學校的列車去報到。1950年1月,孫家棟正式成為一名身著藍軍裝、頭戴制式帽的軍人,他當時可能沒想到,貪饞也會貪出個錦繡前程。
1951年9月,孫家棟因成績優異,入選中國第一批留蘇空軍學員,和另外29名軍人被派往蘇聯茹柯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學習。并以全優的成績獲得了學校的最高獎——一枚純金質的斯大林頭像獎章。
1958 年,孫家棟學成回國,這位學了七年航空理論的高才生,卻因為國家需要被安排去搞導彈研究,雖然當時想不通,但一打聽同時進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從事導彈研究的同事,有學力學的、數學的、化學的、紡織的、文史的,就是沒有學導彈理論的。自己所學的航空理論,還算與導彈專業離得最近。
于是,祖國需要,我就去做吧,孫家棟沒有更多的想法,與同事們一頭扎進了導彈研制的相關工作中,并且這一做就做了9年。1967年,中國決定組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擔任院長。錢學森親自點將,讓孫家棟成為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技術總負責人。
這一年孫家棟37歲。已是五院導彈總體設計部副主任的他,再次放棄自己熟悉的知識,進入到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那時候想法也很簡單,叫去就去吧”,他再次選擇了服從祖國需要。而且,從此為我國的發射衛星這項崇高事業一干就是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