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親愛的》觀后感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后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電影《親愛的》觀后感,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電影《親愛的》觀后感1
“你說孩子被拐到那家,他是多久才叫她媽的?”樓梯口,他終于問出口,有點怯。他們是離婚夫妻,丟失了孩子,共同奮力尋找。三年后,終于找到,但孩子卻忘記了他們。她回頭看了一眼,千言萬語都在這一眼,憤怒、悲傷、絕望、怨憎,還有無盡的哀傷,終于她什么也沒說,轉身下樓。連背影也都滿是疼痛。
第二遍看《親愛的》,依舊被這個細節深深打動。比起這部電影里更為尋常的聲嘶力竭和痛哭流涕,我更偏愛黃渤和郝蕾這節制的表演。看起來很是平常,細細想卻是大慟。
雖然電影把一多半的篇幅給了丟孩子和找孩子,甚至曾用名是“打拐”,但正如導演所說,劇情真正開始其實是在找到孩子之后。只那一眼,就精準地刻出,被拐兒童重新與親生父母建立情感的艱澀。又好像,電影用最后幾十分鐘,直視了被拐兒童對身為人販子妻子的養母難以割舍的“親情”,討論了人販子的妻子是否有領養孤兒的權利,并剝開了為生二胎要給丟失的小孩開死亡證明的疼痛……
有人批評導演把苦難當情懷,提筆很重卻落筆太輕,說《親愛的》避開了拐賣的真實罪惡,轉而選擇以親情化解社會丑惡。我卻很為陳可辛涉獵這一現實題材的誠意,感動。哪怕有限,但通過演員精湛的表演,我們還是觸摸到了丟失孩子的絕望,觸摸到了當代中國的碌碌眾生相。哪怕電影并不能完全直面司法的灰色地帶,也未必可以清楚探討道德困境,但起碼它能讓我們對路邊乞討的孩子再多一點關注,對這個社會多一點點暖。這便已很好。
就好像,用近乎紀錄片的口吻講述三十年代的文壇舊事,《黃金時代》在商業上潰敗了,但我依然敬重許鞍華的勇氣,因為她以盡可能尊重歷史的態度,描摹了那個時代。這兩個香港導演的情懷,讓人覺得寬慰,至少又愿意相信國產電影不全是商業大片和胡鬧惡搞,或者脫離現實的青春故事,盡管那樣更有機會刷新票房紀錄。
想及此,不免有點難過。跟大多國產電影一樣荒誕滑稽的,還有假惺惺的真人秀、灑狗血的電視劇、很勵志的暢銷書,和很多。
電影《親愛的》觀后感2
還是先甩出結論:可以觀看。
整體來說,陳可辛這部電影在爛片如云的國產電影里,算得上是十分有誠意的作品,也是用心良苦之作。整個電影看起來并不像是在敘述一個故事,如果是講一個丟失與找回的故事,我想,在找到的那一刻,這個故事已經結束了。但是這個故事在電影里,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所以,這個電影講了不止一個故事,而是以一個故事為切入點,講了一個社會上被忽視的群體的事,這個群體有著各種各樣的心酸苦難,卻不知道何以救贖。說陳可辛良苦用心,確然如此,當一個導演把攝像機的鏡頭放置于的社會苦難的本身,他已經成功了好大的一部分,這種用心帶著對眾生的憐憫,對遭受苦難的無可奈何。 深圳這座用摩天大樓與金錢堆積起來的城市,出現在電影里,是城中村那些錯綜復雜的街巷,骯臟迷亂如頭頂交錯的電纜一樣,這是對于一個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不可見的一個角落,這個角落如同這個故事發生的群體一樣,不被重視,被忽視而又無可奈何的一再發生。黃渤丟失了自己的孩子,在尋找孩子的過程中,他遇到的不是陽光正義的救助,而是一個接著一個的騙局,這些趁人之危的騙局,讓人咬牙切齒,而卻又令人真實相信這才是最可能的結果,那就是,這個社會陰影不被我們所察覺,直到我們走進陰影本身。
當黃渤帶著錢進入一個騙局,他在最后一刻逃跑的時候,騙子去追他,要搶他的錢,他在前邊跑,騙子在后邊追,卻喊前邊的是搶包的,這個情節,著實觸動人,令人頭皮發麻,這就是傳說中的角色翻轉,慘嗎,還不夠,已經被苦難踩到腳下了嗎,不,還要粉身碎骨。——悲慘的世界! 陳可辛當然給黃渤一個美好的結局,自己的孩子找到了。黃渤遇到了一群同樣經歷的人們,他們組成了一個不為社會所熟悉的群體,他們為所知,卻一直在為那個悲傷的經歷奔波,一載又一載。電影美化了好多,韓先生是個有錢人,在尋找孩子的路上幫了黃渤不少,黃渤也不過是中彩票的一個人。而故事外另一個群體呢,是趙薇角色群體,他們本身是沒有原罪的,一心想要收養一個孩子,卻在整個過程中遇到各種壁壘。這并不是為了同情,導演也沒有絲毫同情,但是最令人心酸的時候,是在世界之窗公交站那個場景里,一群人將失子的痛苦的憤怒,一股腦撒向了這個有點無辜的女人,她哭著伏跪在地上,但是依然無法被原諒,這個水火不容的矛盾無法調和。正如電影里高律師所抱怨,世人缺乏相互理解,換位思考。這似乎也印證著一個事實,世界如此,那么似乎有些痛苦,就必須要被一些人心酸的承受下來,不會因為他本身已經很苦難。
陳可辛的誠意還在于,客觀的描述了這個生態,政府相關在里邊出現了沒有多少次,一次是24小時之后才給立案,一次是韓先生找了6年之后決定再要一個孩子時候,政府人員要他前一個孩子的死亡證明。這倒不是在黑誰,可能當時這個情況就是如此,但是陳可辛并沒有對社會完全失望,他沒有把所有責任都推卸給政府,畢竟在關鍵時候,還是警察開著車,一槍示警終止了村民對黃渤等人的圍毆。
陳可辛把鏡頭搖到社會的這個角落的時候,他已經成功了好多,這種題材,只要能客觀些表述,就不會出大問題。這個電影,說不像一個單純的故事,因為已經有點紀錄片的味道,而這種帶著對世界憐憫的眼觀,在一片浮華空洞無物的國產電影中,能找到他的位置。
電影《親愛的》觀后感3
為人母后,深感孩子成長每一步的不易,以及做家長的責任。每次看到有關孩子失蹤、遇難、受虐的新聞,總能感同身受當事母親的痛苦。所以,《親愛的》這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反映打拐題材的電影,吸引我走進了電影院。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叫田鵬的3歲小男孩失蹤3年后被找回,對原家庭和收養家庭帶來的影響。演田鵬親爸田文軍的黃渤,田鵬親媽魯曉娟的郝蕾,田鵬養母李紅琴的趙薇,情感拿捏都相當到位,表演也非常自然,完全沒有演的痕跡。
劇中的淚點很多。其中最觸動我的有三個點。
第一個是魯曉娟在萬里尋親會的分享上猶豫許久后首度承認田鵬的丟失和田鵬追趕自己的車有關,內疚得痛哭流涕,情緒崩潰的一幕。魯曉娟和田文軍離婚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好日子,一周來看一次田鵬。田鵬丟失后,她一度把責任全部推給田文軍,扇他耳光,罵他弄丟了孩子。但她知道真相,這種內疚壓得她幾乎抑郁成疾。一直到她這次痛哭,她才有了痊愈的希望,因為她終于敢面對現實了。
第二個點是田鵬找到后,田文軍獨自蹲下,抱緊自己,放聲大哭。過去的3年里,他找不到田鵬心急如焚,各種嘗試都沒用,他沒哭;他因為尋子遇到各種騙子,甚至差點喪命,他沒哭;他道聽途說各種田鵬可能的結局,又驚又怕,他沒哭;田鵬找回來卻不認識他,當他是壞人打他臉嚷著要找自己媽媽,他沒哭……然而,他終于哭了。三年來,經過極度的內疚,各種尋子的努力,無數次的絕望,他終于見到歷盡艱辛才搶回的孩子,他付出的一切終于有了回報,他終于可以看到孩子生龍活虎的在他面前,他終于可以補償自己當年對孩子看管不力的過失,他終于有機會再好好的愛孩子一次……這是條漢子,一直堅強的獨自承受著一切。千萬情感,只能宣泄在自己抱緊自己的痛哭中。比起魯曉娟,他更勇敢,更能面對現實。在后來田鵬對他和魯曉娟一直生疏敵視時,他也一直忍受著,做好自己該做的,用愛去融化孩子心頭的冰塊,心疼孩子遇到的一切,問魯曉娟“鵬鵬當初被拐,過了多久才叫別人媽?”
第三個淚點是李紅琴偷偷去看田鵬,被田文軍趕走時,李紅琴說“他吃桃子過敏,別給他吃桃子。”在電影一開頭田鵬丟失,田文軍錄尋子廣告時就說過,請買了他的家庭不要給孩子吃桃子,因為田鵬吃桃子過敏。3年前田文軍在視頻里叮囑的,和3年后李紅琴在離開田鵬前叮囑的,都是一樣的話,都帶著“雖然我不在孩子身邊,但請照顧好孩子”的絕望,也帶著父母對孩子深切的關注和愛。李紅琴叮囑這句時,田文軍明顯愣住了,他知道李紅琴和自己當初一樣,深愛著田鵬,但他不能讓孩子留在過去的回憶里,所以還是趕走了李紅琴。
可以咀嚼的情節有很多,淚點也遠不止上面提到的3點。張譯演的尋親會的韓總,佟大為演的家有精神病母親的失意律師,都很精彩。韓總尋子6年仍杳無音訊,終于決定放棄尋子,重新生孩子時,內心里感覺拋棄和背叛了丟失的孩子,但又無法承受尋之不得、無數次失望和煎熬的痛苦,在田鵬生日宴會上的一段戲,也非常催淚。 篇幅關系,就只說這么多了。總之,這部電影值得去電影院去看。珍惜我們擁有的一切,勇于面對發生的一切,用愛去化解一切隔閡與傷害……親愛的,我愛你。
電影《親愛的》觀后感4
每一部電影就算再怎么升華,電影的中心思想是不能隨意改變的,涉及法律方面的電影,懲惡揚善也必須是主線,看完后,一方面讓人們提高警惕,另一方面讓還試圖犯法的人懸崖勒馬,這才是拍影視劇的本質(當然,只為了票房的除外)。
看了《親愛的》,從市場角度,它是一部很好的生意,能讓投資方賺錢的電影,從演員角度不必多說,演技精湛,基本功扎實,上乘之做,這些沒什么可吐槽的,只想說說立意層面的一些個人看法
看到了很多評論,人們對李紅琴很多都是同情,但我覺得,電影最讓人不能理解的就是這個,就是贊揚了李紅琴這種所謂“無知”的母愛! 我只想說,請別拿“無知”當個性!看了很多評論后,真覺得無語,別人把你孩子拐走了,到頭來我還要同情拐我孩子的人的老婆,只因為“不知道”孩子是拐來的,“養孩子不易”,還有什么“中國農村現象”,就要同情她?這是什么邏輯?我只聽說過“無知者無畏”,沒聽說過“無知者無罪”的!拐孩子這種事情,無非金錢利益驅使,就算不能生育,也有很多方法正規的收養孩子!
孩子已經3歲多,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最起碼知道自己爸媽是誰吧,被拐走后,至少肯定會鬧的,這個沒問題吧,李紅琴就算相信丈夫說的,但至少從孩子嘴里肯定會知道李紅琴的丈夫不是他親生父親,這個也沒問題吧,所以李紅琴肯定會知道孩子是拐來的,這個就不用解釋了吧,至于怎么讓孩子聽話的,那就靠時間了唄,3年怎么也聽話了!所以在怎么贊揚母愛,請不要建立在最基本的道德法律準則上,大家在贊揚李紅琴的母愛層面上時,是否可以想一想,這種建立在別人家庭痛苦基礎上的母愛,值得同情么?換位思考,如果你孩子丟了,你會原諒么?
李紅琴善良?她的這種善良會縱容拐賣者,以后拐賣者人人效仿,怎么辦?試問,如果你錢包丟了,然后經過查找,發現它在一個女人的手上,然后你問她怎么錢包在她手里,她回答你說:我也不知道,這是我老公給我讓我花的,你會感激她幫你花錢么?她說不知道,你信么?錢包尚且如此,試問活生生的孩子呢?
這就是當今社會的一種“偽善良”,有些事情可以,拐賣孩子這種喪盡天良的事情就不可以,這是道德的底線!中國可能還有很多李紅琴這樣的人存在,只希望電影給那些人傳達是一種聲音,就是想領養孩子正規合法的地方,而不是來路不明的孩子,“無知”不能凌駕于法律道德之上,成為逃避法律的根源!但似乎導演只強調了母愛的偉大,但這種以犧牲別的家庭幸福而存在的“母愛”,可能沒有人會贊同吧。
關于丟失孩子的父母,確實應該檢討自己的過失,但這種過失是可以被諒解的,因為從主觀上,沒有家長希望把自己孩子弄丟的,虎毒不食子啊,希望他們看完片子多多留意自己的孩子,照看好他們,讓他們快樂的成長!
對于李紅琴這樣的人,她們很可憐么?最多只能說她們很可悲,僅此而已,中國被拐賣的每一個兒童都會遇到一個這樣的“母親”,只希望這些“母親”可以從良心角度出發,弄明白孩子的來歷,還那些被拆解家庭的天倫之樂,這才是最重要的吧!而不是她們母性多么的“偉大”。
中國式的片子有些看看就好,票房到手了,別的就不管了,但請留存一些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中國要強大,原則就是原則,底線就是底線,不能越線,犯罪的人為什么敢犯法,是因為他們還是不怕,在無知的人,我相信也會有人性的!但對于那些拐賣孩子的人,既然他們已經喪盡人性,何必還要同情,一律嚴辦,不能讓他們有任何僥幸的心理,只有這樣才能使有這些想法的人害怕,怕了就不敢了(至少會有一絲顧慮),社會這種事情才會越來越少。 法律的意義首先不是在于怎么懲罰,而是在于怎么不讓這些犯罪的事情發生,不是么?
還是那句話,有些事情可以原諒,有些事情是永遠不可以的!希望不再有拐賣孩子的痛,不再有失子女的淚!
電影《親愛的》觀后感5
前段時間看了劉德華主演的電影《失孤》,講述了一位丟失了孩子的父親不懈的穿越中國的大江南北找尋孩子的故事。我看后久久不能釋懷,故事情節顯得那么真實,劉德華把苦苦找尋孩子的這位父親形象表演的那么真切,我也從中深深地體會到了失去孩子的那一份刻骨銘心的痛。今天又看了趙薇前段時間導演的電影《親愛的》,初看電影名字一位是愛情片呢,但是看過之后,是和《失孤》題材類似的電影,有關失去孩子的父母尋找孩子的故事。
故事情節如下:主人公田文軍和妻子離異,3歲的兒子田鵬由他撫養。不經意的一天,一群孩子出去玩,而田鵬追著媽媽的車走了一段后,找不到媽媽的車了,然后被別人抱走了。之后,田文軍就踏上了尋子之路,遭過別人的很多次騙,而有一次,那人打電話說發現兒子的行蹤了,還發了合成的照片,明知道有9成是被騙,但他還是想試試看,畢竟還是有一絲希望的。在那段日子里,他的妻子懷著對兒子的思念,也變得神神叨叨的。后來,尋找孩子的父母們組成了一個團隊,相互鼓氣。在他們聽到有一處派出所抓住人販子的消息后,懷著憧憬,急忙趕去。雖然后來沒有結果。回來后,在別人看到網上的尋子消息之后,告訴他們在--村鎮--組的村民家有個孩子可想他們的孩子。當他們看到了孩子時,抑制不住的激動和興奮。當然在故事的最后,還有好多家庭沒有找到孩子,但是他們沒有停止找尋的腳步。
最讓我感動的有幾點:
1、失去孩子的父母們的鍥而不舍的尋找孩子的信心和勇氣。
2、當找回孩子后,田文軍每次出去干活,就連下樓倒垃圾,下去了又回來抱上兒子,然后門也不鎖就下去了,可見兒子現在是多么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