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電影親愛的影評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后感。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對電影親愛的影評,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對電影親愛的影評1
《親愛的》是一部以打拐為題材的電影。
一個叫田文軍(黃渤飾)的中年人,和前妻魯曉娟(郝蕾飾)之間有一個兒子鵬鵬。有一天,魯曉娟把孩子送到田文軍開的網吧中。網吧里有人打架,田文軍便讓鵬鵬自己去和鄰居小孩子們玩。鵬鵬和小朋友玩的時候,看到媽媽開車路過,便開始追媽媽的車。媽媽雖然看到了他,卻沒有停下來。結果,鵬鵬被人抱走了。
為了找到鵬鵬,田文軍和魯曉娟歷經波折,并加入一個由走失兒童家長組成的小沙龍,不斷為尋子努力。終于在三年后找到鵬鵬。
鵬鵬跟一個叫李紅琴(趙薇飾)的女人生活在農村,還有一個妹妹。他已經不再認識自己的親生父母。也很難再融入城市。
是李紅琴的丈夫抱走的鵬鵬,幾年后又抱來一個小女孩取名吉芳,李紅琴并不知道孩子是丈夫拐來的,一直像對待親生兒女一樣對待他們。
……
故事展現的內容很多。但我的注意力始終停留在鵬鵬走失的那個下午,跟在魯曉娟汽車后面跑,嘴里喊著“媽媽”。
魯曉娟后來得了抑郁癥,一是因為丟失兒子的痛心,二是她走不出那個下午,她說:“我感覺到兒子在我車后面跑,可是我沒有回頭……”
一次不回頭,換來終生的愧悔。
只有真正帶過孩子的母親,才會理解那種愧悔。而且我敢說,每一個母親,都有那個對孩子失去耐心的瞬間。
以魯曉娟為例,雖然她感覺到孩子在后面跑,可是她以為后面會有孩子父親。她已與孩子父親離婚,有了自己的生活,愛孩子也是愛的,但畢竟會有失去耐心的時候。
生活中我們許多人,都有對孩子失去耐心的時候。
忙碌了一整天回到家,還得陪孩子玩,如果孩子大點則要陪他看書、或者畫畫,而自己還有家務要做,還有電話要打。可怎么辦?現在孩子不都喜歡玩手機游戲或者PAD游戲么?讓他玩一會兒吧,就一會兒,等我有功夫了,我就陪他。很多人都這樣想著。然后不知不覺地,半個小時過去,一個小時過去,孩子還在玩……然后,孩子就上癮了,每天都要玩,玩得眼睛流淚,也沒有聽大人說話的耐心。你能說,這個事情,就怨孩子么?可是站到自己的立場上,我們還是一次次選擇原諒自己。
周末本想陪孩子,可是有應酬,只好選擇把孩子送到奶奶家。孩子不愿意去,哭鬧也就哭鬧一會兒吧,懶得去管他了。自己也終于可以好好放松一下。然后,一天過去了,孩子又失去了和你相處的一天。假如老人善于管理孩子還好,有些習慣于溺愛的,則讓孩子養出一身毛病。可站到自己的立場上,你又以工作為由,選擇了原諒。
孩子本想找你談個事,你正忙著,搪塞他說:“等一會兒媽媽再聽啊!”等你想聽的時候,孩子已經不愿意講了。久而久之,他已經不再愿意和你交流。
從前曾經有一個朋友對我說:“千萬別想在孩子身上省功夫,你在他小時候省了多少,在他長大后就會花雙倍甚至更多的時間補回來。”當時我剛為人母,心想我從沒想在他身上省功夫。可是在孩子長到4歲,我忽然發現,我其實經常讓他服從于我的興趣而不是我去遷就他,我經常犯上述的小錯誤漸漸使孩子養成一些小毛病。
有時候想想,有點慚愧。可真的是很累啊。在很累很累的瞬間,真的是有不想管他的時候。
可能我們犯過沒有像《親愛的》一劇中魯曉娟那樣的錯誤,可是其實錯誤的本質都是一樣的。
有時候覺得,有了孩子以后,沒有時間再保持自我了。
可是,是我們選擇帶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必須為我們的選擇負責,沒有理由對他們忽視。
為人父母是多么辛苦的事,容不得稍有閃失。
所有我們因為忽視孩子而失去的,都會在某一個瞬間、用某一件事提醒那些忽視的所害。
所以,我們還是要投入全部精力,去做孩子的父母親吧。
對電影親愛的影評2
首先,這題材很有質感,很有煽情空間。深圳的打工夫妻田文軍和早已離異的妻子魯曉娟有個共同的三歲男孩鵬鵬,他的被拐開啟了一個家庭的血淚尋找之路。
不屈不撓的尋找,無數次的被騙,似是而非的希望,抱團取暖的虔誠和自我鼓勵一言難盡的尋子路!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安徽的小山村里,鵬鵬已成為農婦李紅琴的養子,他管她叫媽,而她也愛他如命!
一場激烈的爭奪戰開始了,人販子老婆的李紅琴完敗。
那么失去了丈夫也失去了養子養女的農村婦女李紅琴未來該怎么走她的人生路呢?
她來到深圳,想法設法來到福利院,要見她的女兒,可是她哪里有這個權利呢?她只能為女兒買來曾經舍不得買的蠟筆,偷偷地爬上窗戶和依窗發呆的女兒淚眼相望,求爺爺告奶奶地打官司,想獲得女兒的寄養權。
這種電影有直指人心的力量。
對電影親愛的影評 3
“不管他身在何處,我一定要找到他”,一位父親堅定地說著。觀看了《親愛的》這部影片,讓我感觸到了一份宛轉深重的父愛。
三年前,他由于自己的忽略,導致兒子意外失蹤,從此踏上了漫漫尋子路。而這一條路卻充滿了崎嶇和荊棘,屢次上當使他心中期望的火焰一次又一次平息,外人的言論,妻子的責備,困頓的日子以及心里無法抹滅的內疚使他身心俱疲,而從前夸姣的回想都已幻變成了空想。他擺地攤,上街乞討,只為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兒子,只為在尋子路上存有一份期望和勇氣。這難道不是作為一位父親最深重剛強的愛嗎? 反觀我的父親,他也是一位中國式父親:愛得宛轉隱忍而又廣博寬厚。
我父親不大懂得怎么表達愛,他只會和我一同談談人生抱負這一類理性的東西。當我騎自行車摔破腿時,是媽媽沖上來問我疼不疼,而爸爸僅僅站在周圍讓我爬起來持續練;生日宴會上,媽媽陪我吹蠟燭,爸爸僅僅在默默地忙著燒菜;在校園寄宿時,有時候給家里打電話,哭的是媽媽,爸爸僅僅在周圍默默地聽著;假日出游,都是爸爸在仔細組織,而翻看相片,留下的都是我和媽媽的笑,爸爸簡直只要一個背影。我的爸爸,便是這樣默默地、小心謹慎地表達著他的愛。
我的外公也是如此。舅舅遠在非洲,每次咱們視頻通話時,外公都強顯露淺笑,嘴上說著自己沒事,卻趁咱們不注意時,偷偷地轉過身抹眼淚。
或許每一位中國式老父親愛子女都愛得如此宛轉隱忍吧。
《親愛的》中的父親愿為兒子支付全部,而咱們的父親又何曾不是如此呢?咱們從小到大很少聽他們說著“你冷不冷”
“你學習上還吃得消嗎”
“你有什么想吃的嗎”這類的話,他們真的不拿手怎么用言語去表達愛,但卻以實際行動將那種傲岸、廣博的父愛融入到咱們的日子細節中。
撫躬自問,你是否發覺到你父親那深重而又宛轉的愛呢?
對電影親愛的影評4
今天在家看了一部電影,名字是《親愛的》,這是早幾年前都出的一部電影,那時我還在上大學,室友去看了,她說一進電影院,眼淚就止不住的往下流。一般情況下,對于這種兒童被拐的電影沒有太多的關注,也不太喜歡看悲情電影,今天閑著無聊,就選中了它看了看,一看就停不下來。
電影是由真實故事改編,電影里的男女主角:田文軍、魯曉娟已經離異,孩子交給爸爸撫養,孩子鵬鵬在跟著小伙伴出去玩耍時,忽然看到了媽媽的汽車,便跟著媽媽的汽車追,后來追不上去,卻被一名男子強行抱走。從此以后,田和魯便踏上了漫漫的尋子之路,他們面容憔悴,以淚洗面,還結識了一幫也因失子而痛苦的心靈伙伴,他們相互鼓舞,一起尋找孩子們。最后,田收到一條信息:孩子在安徽。他們便歷經千辛萬苦找到了自己的孩子。故事最感人的就在此,孩子鵬鵬交由一名農婦撫養,她對待鵬鵬就像對待親生兒子一般,而且,她不知道鵬鵬是她老公拐過來的,她老公還撿回了一名女棄嬰,他們組合起來的一家四口其樂融融的過了幾年,后來,鵬鵬經由警局,交給了親生父母,女棄嬰交與福利院照顧,農婦李紅琴念子心切,偷偷跑到福利院看女兒。田害怕孩子再次被拐,就連出門倒垃圾也要背著睡著的孩子,經常能見到田肩膀上扛著睡著的鵬鵬。電影最后,導演把故事原型人物播上去,看著很是感人。
有些事,必須你經歷了才能更明白。現在,我也有了孩子,看到兒童被拐的電影要比沒孩子時體會更深,看電影時,我一直在想:如果我的孩子被拐了,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
我不敢想象。看完這部電影后,我抱著女兒,生怕她也離開我。
一般情況下,孩子剛出生時,父母對孩子的希望是只要健康就行,一旦上學,這個愿望就變成希望孩子能學習好,考上好學校,找個好工作。
我不想那么長遠,我也不知道未來的我會對孩子有什么要求,目前我也只希望女兒健康成長,永遠幸福快樂!
對電影親愛的影評 5
漫漫尋子路,深愛一個孩子
“不管他在哪里,我必須找到他,”一位父親堅定地說。看完電影《親愛的》,我感受到了一種含蓄而深沉的父愛。
三年前,由于他的疏忽,兒子意外失蹤,他踏上了尋找兒子的漫漫征途。然而,這條路充滿坎坷和荊棘。多次被騙,一次又一次熄滅了他心中的希望之火。外人的輿論,妻子的指責,尷尬的生活,心中無法抹去的愧疚,讓他身心俱疲,曾經美好的回憶都成了虛幻。他擺攤上街乞討,卻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兒子,才在尋找兒子的路上有了希望和勇氣。這不就是作為父親最深最強的愛嗎?
另一方面,父親也是中國式的父親:含蓄、隱忍、大方的愛。
我父親不知道如何很好地表達愛。他只和我談人生理想這種理性的東西。我在自行車上摔斷了腿,媽媽沖上來問我疼不疼,爸爸只是站在旁邊讓我起來繼續練;在生日聚會上,媽媽寫,媽媽和我一起吹蠟燭,而爸爸只是默默地忙著做飯;在學校寄宿的時候,有時候會給家里打電話,媽媽哭,爸爸只是默默聽著。假期旅行,父親精心安排,一邊翻看照片,剩下的只有我和母親的笑聲,父親幾乎只有一個背影。父親默默地小心翼翼地表達了他的愛。
我爺爺也是。我叔叔遠在非洲。每次我們打視頻電話的時候,我爺爺都盡量微笑,說他沒事,但是我們不看的時候,他偷偷的轉過身,抹眼淚。
也許中國父親的每一個親愛的孩子,都是那么隱忍地愛著。
《親愛的》中的父親愿意為兒子付出一切,可我們的父親不是這樣嗎?我們很少聽到他們說你冷不冷,學業上能吃嗎?你有什么吃的嗎?他們真的不善于用語言表達愛,而是用實際行動把偉大博大的父愛融入到我們生活的細節中。
捫心自問,你是否意識到父親深沉含蓄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