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阿凡達》電影觀后感
《阿凡達》是一部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二十世紀福克斯出品,薩姆·沃辛頓、佐伊·索爾達娜和西格妮·韋弗等人主演的科幻電影。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阿凡達》電影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阿凡達》電影觀后感1
我們的故事從人類說起。人類為了掠取潘多拉星球的大量能源,乘大批飛船在潘多拉星球安營扎寨。然后派人偽裝成當地居民納美人和他們一起生活,騙取他們的信任,使他們把潘多拉星的秘密告訴他們,從而一舉攻破潘多拉星,獲取能源。杰克和另外兩個人擔當了這個“光榮”的任務,杰克雖然殘疾,但他很投入地去執行這件任務。
但是,與納美人相處時間長了,他漸漸喜歡上了這里。這里太美了,他不忍心讓這里遭到破壞。但他又不得不向人類透露納美人告訴他的秘密:納美人居住地有一棵神樹,高一百多米,這是潘多拉星球的核心,守護神。但這棵神樹一旦被破壞,他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也會被破壞。
后來,人類知道了這個秘密,于是,準備行動,發起一場星際大戰。
這一天,杰克偽裝的“阿凡達”還在睡夢之中,大批的人類發動飛船、轟炸機便降臨潘多拉星球。杰克不忍心讓這么美麗的星球遭到破壞,于是,他準備帶領納美人向人類發起反抗……終于,在杰克的領導下,納美人戰勝了人類,保護了自己的家園。
這部影片很棒,十分有教育意義,它告訴我們:當災難來臨時,要學會勇敢地面對困難,才會戰勝困難。同時,這部影片又給了我們一個警告:不要隨意破壞生態資源,否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會危害到人類。
《阿凡達》電影觀后感2
嗨,大家好!我向大家推薦一部電影,叫《阿凡達》。
它的故事情節大概是這樣的:有一天,地球發生了無可挽救的災難。于是,人類就搬去了潘多拉星球。在那里,一位叫杰克的美國青年躺在一個機器里,便來到了潘多拉星球另一個人煙稀少的地方,于美娜公主相遇。人類知道了,就妄想把那個美麗的家園占為己有,便于阿凡達開始了激烈的戰爭。而杰克,當然是站在正義的一面——與阿凡達一起對抗人類。這場真正,不論是人類還是阿凡達,全都傷亡慘重。就在阿凡達快要失敗的時候,潘多拉星球的動物、猛獸也對人類發起了進攻。于是,阿凡達與動物、猛獸們齊心協力,把人類打敗了。從此,潘多拉星球又恢復了平靜。
我想,《阿凡達》驚心動魄的劇情很值得一看。這是我推薦的理由之一。
此外,我也被《阿凡達》的那場戰爭所感動。美娜公主雖然失去了她的父母親,可她依然那么堅強,依然那么努力地保衛著他們的家園;阿凡達本來與動物們水火不容,可在最關鍵的時候,它們居然可以與阿凡達們一起對抗人類!它們沒有做縮頭烏龜!這更加反襯了人類那種貪婪、自私的心理。他們原本生活的多么愉快,可一場戰爭,卻改變了他們的一切。
我推薦的電影,叫《阿凡達》,我希望同學們有空能去看一看這部電影。
《阿凡達》電影觀后感3
《阿凡達》的故事敘述在未來世界中,人類為獲取另一星球——潘多拉星球資源,啟動了阿凡達計劃,并以人類與納美人(潘多拉星球土著)的DNA混血,培養出身高近3米高的“阿凡達”,以方便在潘多拉星球生存及開采礦產。受傷的退役軍人杰克,同意接受實驗并以他的阿凡達來到天堂般的潘多拉星球。然而,在這唯美幽境里,地上爬的、天上飛的.、土里鉆的生物卻只只巨大且致命……
杰克背負重任,身處險境中,在與納美人首次意外接觸后,雖然開啟了溝通的可能性,卻也即將面臨一場意想不到、浩瀚壯烈的世紀沖突,從中他也將獲得空前啟示……
看完這部電影,我有很多話想說。首先,這部電影給了我們人類一個警醒,警告我們不要再濫用地球資源了。否則我們將別我去處。我們的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
其次,這部電影也告訴我們不要以為地球的資源是無限的,用完了可以再到別的星球去采集,這是人類的妄想!當人類發現地球已經沒有資源可以利用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這世上沒有后悔藥。
今天的黑暗,為了明天的光明!我們應該從身邊做起,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阿凡達》電影觀后感4
《阿凡達》:電影的好處
其實一向不是很懂電影。
這個聲畫影音的世界離我很近,但是想要走進它,卻又覺得很遠。
《阿凡達》上映前的影評已經反常的呈現一邊倒趨勢,我本來還懷著一些叛逆和好奇,可看完影片,我覺得它配得上這些所有稱贊。
在被國內的諸多大片洗禮之后,我產生過強烈的念頭:劇本是一部電影的重中之重,我們國內最稀缺的是好的編劇——好的劇本比什么都重要。
《阿凡達》顛覆了這一切。
《阿凡達》的劇本是平凡的,它情節發展的每一步我們都十分熟悉,我們以前在無數的大小電影里看到過這些,外星生物的奇異、人類無奈的狂妄、原始部落的淳樸,以及永恒的戰爭和感情。它的情節很熟悉,它是《終結者》+《變形金剛》+《風中奇緣》,從滿身肌肉的邁爾斯堅定冷血的眼神中我們就能夠預知影片的結局。
但我還是被深深震撼。
《阿凡達》出神入化的3D效果將我震撼,緊湊細致的情節推進讓我沉浸,人類執著的貪婪或善良還是讓我和室友發出驚呼,整部電影的155分鐘是一次無與倫比的全身心體驗。
可又不僅僅僅是這些。
它讓我——一個普普通通的電影觀眾,明白了電影的含義。
一部電影的成功,靠的或許是編劇的獨具匠心,或許是導演的精心規劃,或許是主演的百變妖嬈,或許是后期的深層加工,亦或是上映前的到位宣傳,可一部電影的輝煌,不僅僅僅就應是這其中的某一部分,而是以上全部。
我們觀看的那個廳不是很大,我們同一排坐了個小孩子。開始的時候我嫌他吵,他一會兒叫嚷著阿凡達是藍色還是綠色,一會兒又著急的問媽媽杰克變成阿凡到達底是不是做了一個夢。但是當人類的重型武器開進潘多拉,那棵大樹在納維人的哭喊逃跑中轟然倒下的時候,小孩“哇”的一聲哭了。
那個時候我早已忘記了他的存在,那個時候我也已經淚流滿面。
一個導演,一個團隊肯花幾年時間,誠心制作一部各方面能夠到達他們所能做到的最棒的影片,觀眾感受得到這份誠意。
電影的投資能夠有大小,題材會有區分,但電影里一些本真的東西就應是電影開拍的基礎。
這些基本的東西會推進劇情的發展,讓觀眾沉浸其中,同時享受電影的聲畫光影帶來的奇特體驗。如果這些東西能夠做到位,再進一步做到極致,那么這種體驗就升華為一種享受。
當我置身于原始森林中時,別樣的體驗已經讓我激動的想哭,當情節平穩推進又步步累積到戰火爆發的那一刻,我們強烈的情緒起伏便是再自然但是的結果。當我發現杰克的頭發和胡子自然的隨著時間變化,公主的發誓每次出場都有改變,甚至怪獸的表情紋理都能配合情節演進時,我開始感謝這部電影帶給我的一切。
票房和榮譽就應是一部電影的結果,卻不就應是出發點。
而我們的導演動輒斥資過億拍出來的所謂大片,還要觀眾擔心某個演員的衣服從開頭到結尾都沒有換過,對某個演員的觀感一向都是他/她本人,直到電影結束都沒有靠攏到主角上去,或者一不留意某句臺詞就會讓我們跳脫出電影回到和電影一樣可笑的現實。
一部電影對于導演的好處可能是圓一個夢或者得一次獎,對于資方的好處可能是虧的血本無歸或是賺的盆滿缽滿,對于一批演員的好處可能是就此消失或者一炮而紅,對于電影界的好處可能是一個時代的開啟或消亡。
但電影對于普通觀眾就應從投入和享受開始,由震撼和尊重結束。
感謝《阿凡達》。
《阿凡達》電影觀后感5
《阿凡達》:超越想象的和不可想象的
“《阿凡達》不只是一部電影,更是……”已經成為贊美《阿凡達》的標準語式,然而事實可能是:在此刻的政治-經濟-文化網絡中,沒有一部電影只是一部電影,即使《三槍拍案驚奇》也不只是一部電影。
《三槍》和《阿凡達》或許正在兩個極端上略略改變我們關于“電影是什么”的觀念。
用幾個月的時間炮制出來的《三槍》把電影本身的要素縮減到最低程度,大銀幕淪落為一個簡易的小品舞臺,電影被剝離得只剩下導演和幾位演員空洞的“品牌效應”。所以,《三槍》甚至不是一部電影,而只是一個以電影面貌出現的名人品牌簡單堆積的賺錢裝置而已。
在一個急功近利的社會中,這樣的純粹叫賣品牌、只剩營銷心機的“電影”不是偶然的,也肯定不會是最后一部。
詹姆斯·卡梅隆花費12年完成的《阿凡達》則“無所不用其極”,把電影的“光影造夢”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致。它接近的是一百年前意大利電影先驅卡努杜的《第七藝術宣言》(1911年)中的古老理想:“電影……就應發揮它表現非物質世界的那種不同尋常的感染力。”
卡梅隆詳細虛構了整個潘多拉星球的生態,從一草一木到一山一水,從納威人的物質世界到語言和精神世界,都傾注了巨大的想象力和技術力量。據說,他的創作團隊撰寫了一本逾200頁的百科全書,叫《阿凡達:潘多拉星生物和社會史機密報告》,解釋背后理據。
《阿凡達》讓我們看到,電影不只是創造一個故事,幾個人物,一些場景,而是創造一個完整的另類世界(“可能世界”“非物質世界”)。這是卡梅隆的野心,也是電影本身自誕生以來就懷有的夢想。
如果說《阿凡達》在電影技術上“超越想象”的創造和耐心得到了一致的肯定的話,那么它在思想主題上引起的紛爭無疑復雜得多。就其根本而言,《阿凡達》所傳達的思想仍是美國主流文化意識形態的一部分,無法超越其內在的界限。
就像《紐約時報》說的,過去的一個月來,保守派人士一向對影片對宗教和美軍的描述耿耿于懷;女權主義者則不滿片中男外星人比女外星人體魄強健這一事實;反吸煙人士認為影片中出現了吸煙場景因而沒有做到勸人向善;甚至還有人跳出來指責卡梅隆剽竊了前蘇聯科幻小說的故事梗概。
甚至連梵蒂岡天主教廷也大感不悅,透過其官方報章和電臺猛烈抨擊這出電影灌輸錯誤的訊息和價值觀,使人以為膜拜大自然,便能夠代替宗教信仰。在梵蒂岡看來,《阿凡達》似乎正在把環境保護主義變成一種新的異教學說。
圍繞著這部電影的諸多立場之爭,構成了搞笑的新聞,但不會帶我們深入這部電影的肌理。在中國,更多的人把它讀作釘子戶反暴力拆遷的故事,也但是是一種“具有現實好處”的搞笑引申而已。
重要的依然是,如何看待《阿凡達》所處的意識形態脈絡以及它所傳遞的關于“自然”和“溝通”的神話。
《阿凡達》和不久前的《變形金剛》正好是美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兩個極端:一個是自由派的——反人類、反科技、反暴力,認同異教和他者的;另一個則是保守派的——人類中心主義、炫耀武力、內部和外部界限分明。
在《阿凡達》中,這種自由派思想立場的核心之一就是“自然”神話。卡梅隆在電影中虛構了納威人和自然和諧共存(“天人合一”)的烏托邦圖景,這和人類掠奪資源、破壞自然的作為構成了比較。
透過杰克這個亦人亦納威的阿凡達視角,導演讓觀眾的認同從人類身上逐漸轉變到外星人(納威人)身上,最終完全認同這個烏托邦,為人類最后的失敗喝彩。
表面上看,這是一部反人類中心的難能可貴的科幻電影,但就其思想主旨而言,只是以被視為更原始、更自然、更完美的人類反對(反思)充滿侵略性、掠奪性的現代人而已。
“回歸自然”(BacktoNature)一向是人類的“鄉愁”。在啟蒙運動之后,伴隨著現代科技理性日益主導人類社會同時日益顯露負面效應,這種“鄉愁”尤其強烈。
早在18世紀中葉,啟蒙運動鼎盛之際,盧梭就已經開始思考科學與理性的可能帶來的深重災難,已經開始勾畫他的“自然”烏托邦:“自然”最根本的是指“人類自然的生活狀態和純真質樸的自然人性”。他甚至提出,在私有制和國家產生以前,人類以前歷了一個原始的、純真的、按照自然天性生活的完美時期。
然而,在我看來,“回歸自然”的幻想是現代西方文化及其扭曲本身的產物。這種幻想帶來了這樣一種安慰:仿佛在現代文化確立之前我們以前擁有過和自然的和諧關系。也就是說,這種幻想創造了我們在現代化中所失去的東西、現代科技理性勝利過程中所失去的東西。
卡梅隆透過創造“潘多拉”星球,只是繼承并圖像化了的關于“自然”的現代神話,而沒有在當代的語境中深思“自然”并提出問題。就盧梭的政治哲學而言,他的目的也不是簡單地倡導回到自然狀態,而是透過這種虛構說明如何才能使社會關系具有正當性。
杰克最終變成了納威人,從一個“殘疾”的現代人類變成了從四肢到精神都“健康”的外星人。卡梅隆在這個結局中徹底擁抱了“回歸自然”的幻想,也能夠說,他最終只是針對對現代西方文化(反自然傾向)提出了堪稱陳詞濫調的籠統否定而已。
完美溝通的神話,則是理解《阿凡達》另一個關鍵。卡梅隆讓我們看到,杰克透過學習土著語言和生活逐漸融入其中;和坐騎心靈溝通,實現“意念駕馭”;透過辮稍連接,納威人、動物、植物構成了一個溝通的和諧網絡。
相比之下,人類中雖然也有少數科學家主張溝通,但戰爭機器始終握在那些滿腦子“征服”概念、傲慢自負的掌權人手中。人類歷史上的諸多文化(或禮貌)差異大概正是因為這樣的權力人物而變成了沖突和戰爭。新近的伊拉克戰爭就應也是卡梅隆腦海中關于反溝通(禮貌沖突)的典型例子。
完美的溝通從來沒有存在過,即使在信息化、全球化的當下,我們依舊看不到這種期望,然而對完美溝通的幻想卻一向存在。像哈貝馬斯這樣的哲學家就一生致力于研究理想交流的哲學-語言學條件。卡梅隆創造的世界無疑迎合了這種幻想。
卡梅隆創造了“Iseeyou”(看見你的靈魂)——溝通神話的新版本。然而,與其說這種烏托邦能幫忙我們追求并實現完美溝通,不如說它掩蓋了更重要更現實的問題:在完美溝通無法實現、文化差異不可剔除的前提下,不同人或人群之間的和諧、公正的關系何以可能?
故事最后還是不可避免地回到戰爭的主題上,不可避免地要以戰爭解決戰爭——戰爭消滅戰爭這種理念幾乎和戰爭本身一樣古老。這場戰爭發生在自然保護者和自然破壞者之間、平等溝通者和單邊征服者之間。
這場戰爭之所以不可避免,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說是因為卡梅隆所做出這種僵硬的價值劃分(自然|反自然,溝通|反溝通)本身就是現代西方理性的后果。
正因為處在這種現代西方文化的意識形態內部,所以更多更有價值、更需要想象力的思想主題即使對一再創造奇跡的卡梅隆而言依舊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