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國家寶藏觀后感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后感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國家寶藏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五年級國家寶藏觀后感1
同一件文物,用不同的方式來講,傳播的效果差異很大。身處互聯網時代,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作為電視產品,歷史文化類欄目不能是陽春白雪的學術派,而應放下身段。《國家寶藏》力求通過電視呈現的手段讓文物“活起來”,通過具有藝術觀賞性的設計來為觀眾展出“國寶”,并對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歷史進行充分解讀。讓觀眾在懂得如何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也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內核。就像主題曲唱的:“一眼千年,沉默也勝萬語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這光明似箭。”
讓那些珍藏于博物館的寶貝走到聚光燈下,走進最大眾化的“客廳文化”,國家級博物館與國家級電視臺聯手把傳統文化推向前臺,也是讓優質資源與文化擔當相得益彰。正如央視綜藝頻道節目部主任呂逸濤所說:“每一件文物都記載了中華文明、文化的基因,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傳播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文化,熱愛我們的文化,傳播我們的文化,從而更好地保護我們的文化。”
據悉,九家博物館館長將組成“國寶守護聯盟”,親筆簽名的99套9張簽名紀念門票套裝將送給幸運的熱心觀眾。這組套票堪稱“絕版”,早已全部啟用電子門票的南京博物院專程為《國家寶藏》重制紙質門票,一周前新館剛剛開放的湖南省博物館為《國家寶藏》提前印制了新館門票,節目以滿滿的誠意為觀眾準備了這份特別的禮物。其實“簽名套票”只是一個符號和代表,旨在希望更多人士走進博物館。
除此之外,伴隨《國家寶藏》的正式啟動,一系列豐富有趣的主題互動將在線上線下同時開展,在體驗和交互的潤物無聲中建立情感的鏈接和時代的共鳴,讓博物館融入尋常百姓的生活日常,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去發現、去呵護、去激活傳統文明的生機與活力。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巡視員羅靜說:“《國家寶藏》節目立意高、形式新,國家文物局將給予大力的支持,我們也期待通過此次電視國家隊和博物館國家隊的合作,能夠為全社會提供一場精彩的文化盛宴,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貢獻。”
觀照當下,才是讓文物活起來的真正意義所在。正如于蕾所說:“希望觀眾能夠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與自己的血脈相連,從而樹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五年級國家寶藏觀后感2
《國家寶藏》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節目,宣傳古代文物歷史,也讓我們了解全國九大博物館的代表文物。既了解了歷史,又了解了文化。結合明星守護人推薦和影視表演還原了當時文物誕生的初衷,也讓我們理解了每一件文物誕生的不易和難得。《千里江山圖》是宋徽宗時期的王希孟所作,宋徽宗趙佶欣賞十八歲的王希孟的畫作,王希孟用青金石,赭石,孔雀石,硨磲等寶石作畫五次才做出這幅千年不褪色的傳世畫卷。把石頭變成作畫用的粉末工序繁雜,原材料寥寥可數。技藝之精湛,材料之難得,為這幅傳世名畫增添一絲神秘色彩。
《各種釉彩大瓶》又名瓷母,十七種釉彩都集中在一個瓶子上,包括琺瑯彩,青花等,紋飾精美,燒制過程復雜,難度很高。溫度很難把控。成功燒制率0.23%,守護人王凱演技精湛,志愿者張珄解說全面完整。
《石鼓》上面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文字把中國人連接在一起。梁家輝守護人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會忘記國家的文字。還有守護國寶的梁家,梁家保護石鼓南遷和親人分離,多年之后才得以相見。
五年級國家寶藏觀后感3
12月3日起,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登陸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和綜合頻道。九大博物館(院)的鎮館之寶以及它們所承載的歷史記憶、蘊含的人文精神和彰顯的大國氣象,都濃縮在每期的90分鐘里。以古人之規矩,開時代之生面,《國家寶藏》用時尚打開傳統,“讓文物活起來”。
“紀錄式綜藝”讓國寶開口說話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數據顯示,盡管我國文博資源豐富,使用率卻不算高,國人平均每兩年才進一次博物館,而在歐美國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進博物館三到五次。一方面,日益浮躁的社會心態讓人難以沉浸其中感受文物魅力;另一方面,陳舊呆板的展陳方式和深奧晦澀的講解讓人難以心生親近。如何打開博物館里的“奇妙”,讓它真正“鮮活”起來、“親和”起來,《國家寶藏》正是借助電視綜藝這一全民引領級別的傳播載體,進行一種破題意義的探索和嘗試。
《國家寶藏》由央視和故宮聯手,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等國家級重點博物館(院)鼎力加盟,在文博領域進行深入挖掘。節目形態定義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把紀錄片和綜藝兩種創作手法融合應用,屬于全新創制的紀錄式綜藝。它以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的氣質,創造一種全新的表達。不難看出,《國家寶藏》試圖通過一系列努力,打破文物的“靜”,帶來生動、流動和撼動。
五年級國家寶藏觀后感4
最近央視出現的一個非常火的綜藝,就是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我花了一晚上看了兩期,感受頗深。
首先,有十分有文化底蘊又不失顏值的文物,其中包括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卷、曾侯乙編鐘、“中華第一古物”石鼓以及各種釉彩大瓶,每一件文物都穿越了歷史向我們講述了一段段精彩的故事。
其次,還有李晨、王凱、梁家輝等明星的助陣,加上主持人張國立的精彩演繹,讓整個節目看起來即有歷史的韻味又有現代的氣息。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高大上、有文化、有的節目。看節目看的我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自豪,為古人的智慧而折服,為那些文物而感嘆,也為文物背后的故事而感動。
其中,我還非常喜歡第二期中的一段話:當一個偉大時代來臨的時候,其實很多小人物都在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當我們每個人都能把所承載的工作做到最好的時候,這個時代一定是一個偉大的時代。
歷史上,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人,因為在某一方面非常出色而成為了眾所周知的偉大的人。其實,我們生活中還有更多的人,不被人所知,也在兢兢業業的做著自己的工作,我們能說他們不偉大嗎?
要是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我相信,這個時代一定會很偉大。而我們要做到的就是對歷史、對文物、對每一份工作、對每一個職業都帶有敬畏之心,努力做好自己該做好的每一件事。
五年級國家寶藏觀后感5
我從小就喜歡讀歷史書,總是津津有味。這不,最近出了一部歷史紀錄片——《國家寶藏》,讓我沉迷其中,難以自拔。
《國家寶藏》主要介紹在中華輝煌燦爛的上下五千年歷史中,人們嘔心瀝血創造出的藝術瑰寶。
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兩件文物——曾侯乙編鐘和云夢秦簡。
曾侯乙編鐘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曾侯乙編鐘是戰國早期文物,在湖北出土。它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的樂器。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在《國家寶藏》中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這一個小小的編鐘,可以敲出兩個不同的音,互不干擾,和諧共處。這不就像曾國和楚國嗎?在相鄰的土地上生活,共同創造出燦爛的文明與文化。”這種相處模式,不就是人們一直以來孜孜追求的心愿嗎?鄰里和睦,和諧相處。
云夢秦簡則是由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的小官吏一條條書寫累積而成,反映了篆書向隸書轉變階段的情況,竹簡里主要記載了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以及關于吉兇時日的占書,這都為研究中國書法、秦帝國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醫學、等方面的發展歷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至今,已有一萬多云夢秦簡出土。看完不由讓我感慨,從古至今,都是這些在平凡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的人創造出了無數讓人嘆為觀止的奇跡。
因為《國家寶藏》,我知道了,每一件文物都蘊含著或感人,或悲傷的故事。它們不是死寂沉悶的,而是鮮活的。只有我們用心聆聽,走進文物中,才能發現其中的秘密。
五年級國家寶藏觀后感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