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個人觀后感1000字
觀看完一部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后感了。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家寶藏個人觀后感1000字,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國家寶藏個人觀后感1000字1
中國上下五千年,我們賴以生存的華夏大地經過了一次次的更迭,孕育了一個個璀璨的文化,出現了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寶貝。而在這些寶貝的背后,也誕生了一個個有趣的故事。
《國家寶藏》這一節目,將一件件對于我們來說遙不可及的文物放在了我們的眼前。它不像一般的文化傳承節目,它不只是將枯燥的歷史知識放在屏幕上。為了更符合年輕人的口味,它上演了一出出情景劇,生動的將一個個寶物的故事告訴了我們,讓我們更加深刻的體味到寶物真正的價值,了解它的珍貴。
節目中一件名為“金嵌珍珠天球儀"的文物深深吸引了我。這是我國流傳至令唯一一件由黃金制成的天球儀,上有三垣、二十八宿、三百六十八星座、一千三百三十顆星以及黃道、赤道,銀河、二十四節氣。
這樣一件令人驚艷的物品,但卻誕生在了我國天文學停滯不前的年代。天文學在當時不受皇帝的重視,但卻處于當時世界上的領先地位。這件寶貝讓我們知道了當時中國天文學的偉大成就,也讓觀眾深刻的了解到我們頭頂這片已經被看厭了的天空,蘊藏著的奧秘。
黑格爾說過,一個民族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所以無論什么年代,我們探索宇宙的腳步不會停止。
隨著節目的進展,一件件寶物出現在我的眼前,一個個故事在眼前上演,我們因這些而自豪。
其實有許多人在觀看節目之前,對這些文物的來歷、背景、故事知之甚少,甚至從未聽過。走進博物館,看到文物,也只是看個熱鬧看個新奇,看完就拋之腦后,不會再回想。
這個節目,讓更多人對我國的寶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吸引了許多人來學習中國文化,來傳承中國文化。
國家寶藏個人觀后感1000字2
同一件文物,用不同的方式來講,傳播的效果差異很大。身處互聯網時代,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作為電視產品,歷史文化類欄目不能是陽春白雪的學術派,而應放下身段。《國家寶藏》力求通過電視呈現的手段讓文物“活起來”,通過具有藝術觀賞性的設計來為觀眾展出“國寶”,并對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歷史進行充分解讀。讓觀眾在懂得如何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也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內核。就像主題曲唱的:“一眼千年,沉默也勝萬語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這光明似箭。”
讓那些珍藏于博物館的寶貝走到聚光燈下,走進最大眾化的“客廳文化”,國家級博物館與國家級電視臺聯手把傳統文化推向前臺,也是讓優質資源與文化擔當相得益彰。正如央視綜藝頻道節目部主任呂逸濤所說:“每一件文物都記載了中華文明、文化的基因,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傳播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文化,熱愛我們的文化,傳播我們的文化,從而更好地保護我們的文化。”
據悉,九家博物館館長將組成“國寶守護聯盟”,親筆簽名的99套9張簽名紀念門票套裝將送給幸運的熱心觀眾。這組套票堪稱“絕版”,早已全部啟用電子門票的南京博物院專程為《國家寶藏》重制紙質門票,一周前新館剛剛開放的湖南省博物館為《國家寶藏》提前印制了新館門票,節目以滿滿的誠意為觀眾準備了這份特別的禮物。其實“簽名套票”只是一個符號和代表,旨在希望更多人士走進博物館。
除此之外,伴隨《國家寶藏》的正式啟動,一系列豐富有趣的主題互動將在線上線下同時開展,在體驗和交互的潤物無聲中建立情感的鏈接和時代的共鳴,讓博物館融入尋常百姓的生活日常,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去發現、去呵護、去激活傳統文明的生機與活力。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巡視員羅靜說:“《國家寶藏》節目立意高、形式新,國家文物局將給予大力的支持,我們也期待通過此次電視國家隊和博物館國家隊的合作,能夠為全社會提供一場精彩的文化盛宴,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貢獻。”
觀照當下,才是讓文物活起來的真正意義所在。正如于蕾所說:“希望觀眾能夠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與自己的血脈相連,從而樹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p>
國家寶藏個人觀后感1000字3
“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詩,歌頌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從大禹建立夏朝開始,我國歷史序幕拉開,中間經歷了無數王朝更迭。時代變遷,一轉眼,我國最后一個王朝清滅亡,封建社會自此煙消云散,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如今,我們想探索歷史的奧秘、古人的智慧,只能從一件件珍稀的文物中探尋些許。而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國家寶藏》。其間的內容很快讓我著迷。這個節目就讓我打開了通往古代的穿越之門。
中國九大博物館強強聯手,邀請了二十七位國寶守護人,為我們帶來國寶的前世今生,看透背后的歷史故事,了解中國古文明的燦爛與輝煌!
細細觀賞《千里江山圖》中,它不僅訴說了北宋的大好河山,更體現了少年王希孟的驚人畫技。透過壁畫《闕樓儀仗圖》,它能帶我們一覽大唐盛世的繁榮景象。而一枚小小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它見證了絲路文明,更是唐明皇和楊貴妃凄美愛情的體現。
我最喜歡的是遼寧省博物館的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當年,曹植乘船行于洛水之上,在夢中遇見洛水女神宓妃,心生愛慕。但船身一抖,美夢破碎。曹植文興大發,寫就千古名篇《洛神賦》。百年后,東晉一代畫圣顧愷之,用他的畫筆,描繪出了這一凄婉絕倫的愛情故事。畫中人物鮮活,躍然紙上。但是因為顧愷之已沒有真跡傳世,此乃“下真跡一等”。曹植與洛水女神最終因為人神殊途而終要分開,更是成為遺憾。一曲《仙才嘆》流露出兩人的難過與不舍,更是牽動著我們的心靈。“求不得,放不下”是人生中最苦之事啊!
而在湖北省博物館的越王勾踐劍也是大火。當然,是跟著它的仇人吳王夫差矛一起火的。據說這兩位在博物館里還想打一場呢!越王勾踐劍現代科技感也是十足,劍身上鍍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身為君王劍的它,身上背負的責任重大。勾踐劍在節目前世傳奇中是作為勾踐嫁女的禮品送到楚國去的。它歷經兩千四百年,依然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更是被世人稱為“天下第一劍”。
而乾隆帝更是在節目播出后受到萬眾矚目,因為這位皇帝“農家樂”的一面暴露在了陽光之下。他命令景德鎮的工匠們做一個精致的瓷瓶,集歷代瓷器之大成,用了十幾種方法燒制,但是成功率實在少得可憐,也就0.23%。但是奇跡出現了,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各種釉彩大瓶”橫空出世了!古人的手藝與智慧是驚人的,一點也不輸給當代。他是一個愛藝術的皇帝,但這明顯不符合他們家族的基因。比如雍正帝時期的瓷器都是素雅的,他偏偏要用大紅大紫等艷色,這才會被吐槽“農家樂”。
看《國家寶藏》,我學習了許多關于歷史的知識。我們從這一件件華麗而莊重、簡樸而不失尊貴的文物中,窺探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冰山一角。身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歷史長河一直滔滔不絕,從未干涸。它向人們訴說著一個又一個傳奇的故事。
如今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古文化已經消失,唯我華夏文明源遠流長,流傳至今!中國古文明的燦爛,值得我們驕傲!千年國寶,一騎絕塵!
國家寶藏個人觀后感1000字4
說到綜藝節目,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說到文物類節目,又有人會想到《我在故宮修文物》這樣的紀錄片,但是能把綜藝和文物融合起來的節目卻是少之又少?!秶覍毑亍肪褪沁@樣的一檔節目。
《國家寶藏》每一集都介紹一個博物館,由博物館選出三件文物,介紹它的前世傳奇與今生故事。節目組會請明星以小劇場的形式演繹文物前世的傳奇,而今生故事則會請專業人員進行介紹。
節目中反復強調“讓國寶活起來”想來有點可笑。中國一向以擁有博大精深的文化著稱,而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了解祖國的文化呢?五千年的歷史不是文化實力而是文化潛力,只能稱之為素材,只有將這些浩如煙海的素材做出心的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新故事,這些潛力才能轉變為實力。歷史上的忍者文化放在中國估計連忍著列傳都做不了,但日本卻將其做的家喻戶曉,變成了日本文化軟實力的一部分。美國亦是如此,作為一個僅有幾百年歷史的國家,相對而言文化本應該比較貧瘠,但是創造力卻使他們的文化大放光彩。
中國文化現在也許欠缺的就是創造性的傳輸模式。如今中國最有創造力的文化產品是什么?有人會說是網絡小說。專門翻譯中國網絡小說的英文網域僅憑幾十本網絡小說,流量推到世界1200名,日均點擊量200多萬。近年來一些國人鄙夷的網絡小說改編的電影卻火遍了歐美,知名度不知比那些正統文化電影高出多少。激烈的競爭現狀強迫這些作者必須做出各種創新。的確,部分小說可能是粗制濫造的,文筆也比較拙劣,但具有創新性,而這創新性正是文化魅力的源泉。這些網絡小說讓人詬病的地方也許還有很多很多,但是他對于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傳播并取得成功的結果卻是不可否定的。多少人卻對此嗤之以鼻。
在《國家寶藏》中也是如此。面對古文古畫《洛神賦》,很多人也許感受不到它的魅力,但是通過兩首小詩一段表演,洛神之美,子建之癡,長康之才卻能深深地印在觀眾心中;云夢睡虎地秦簡,不去講苛賦勞役等人們看慣聽厭的東西,而是舉出那些在當時甚至放到現在都很超前的法條……這些充滿創造力的表達使古老的國寶散發出生命的氣息,真正的使國寶“活了起來”。
而今生故事無不是向現代化國際化靠攏。云文銅禁的失蠟法與現代的發動機葉片的熔模鑄造法原理相同,皿方罍提到了3D打印技術,坤輿萬國圖提到了VR,AR技術……節目組想方設法把古老的國寶和現代高新技術、文化結合,降低了認知門檻,便于理解,極大地拉近了我們與國寶的距離。只有當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去了解研究他們,并從中不斷地汲取營養,國寶才算真正的“活了起來”,國寶才能永遠年輕,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才算真正年輕,同時這也是建設精神文明發展文化軟實力的正確打開方式。
中國不是文化貧瘠,而是缺乏讓博大精深的文化深入人心的創新形式。
國家寶藏個人觀后感1000字5
近日,央視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火了。這檔耗時兩年制作的誠意之作,號召九大最具分量國家級博物館(院),每家甄選出3件鎮館之寶亮相。每件國寶都有一個“保護人”,由明星演員演繹國寶的前世故事。
《國家寶藏》有多火?朋友圈里到處可見人們為這部節目點贊、各路好友競相向我推薦“一定要看啊”,連一向高冷的豆瓣網友也給其打出了9分以上的高分。當然,《國家寶藏》有很多走紅理由。比如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大氣磅礴的解說詞,以及華麗酷炫的舞美效果。連在年輕人、二次元們扎堆的B站,《國家寶藏》的熱度也排名前列,很多彈幕為其精良的制作水平點贊,大呼“真是良心綜藝”。
在華麗的外表之外,《國家寶藏》之所以成功,尤其是在年輕人中頗受歡迎,一方面在于其打破了傳統的文化節目固有思路,敢于創新,采用了一種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話語體系、講述方式。比如,講述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如果用傳統的字幕或者旁白方式呈現,不僅不具象,還很枯燥,而《國家寶藏》采用了情景劇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尤其是敢于使用“自帶流量”的當紅明星,臺詞中還穿插了不少網絡流行語,雖然不乏爭議之聲,但在我看來要達到文化科普的目的,首先要讓大眾有了解的興趣,否則再好的內容,沒有人愿意看也是做無用功。以明星提升人氣,正是大膽創新之舉,況且在節目的效果呈現上,各位明星們的演技也可圈可點,值得肯定。
另一方面,《國家寶藏》的好,還在于在文物背后見人、見情。如果只是展示文物,《國家寶藏》可能不會這么火。正是因為在節目中引入了一系列與文物有關的人物,向觀眾表現了他們對文物的情感與思考,才讓這一節目更加打動人心。比如節目請到了74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畫顏料制作技藝”的傳承人仇慶年現場演示,除了讓觀眾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繪畫顏料的制作難度以外,老人獨自去深山老林里尋找能作為顏料的礦石等故事,更讓人感受到了他對于中國文化的熱愛;老中青三代故宮志愿者亮相,讓觀眾感受到了他們的虔誠和敬業。這讓我想起曾引來萬人空巷的《舌尖上的中國》,在展現食物的美味之余,也講述了與之相關的人的故事:廚師對美味精益求精的追求、地方特色美食背后的人情故事、一場家宴中的親情與鄉愁,也許比食物本身更加打動人心。
《國家寶藏》廣受歡迎,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文化傳承,不能守舊僵化,更不能拒絕創新。只有用當下的社會語言講出來、用當下年輕人能接受的方式傳播出來,才能賦予其時代魅力。只要選對了表現方式,厚重的文化之美在這個快速迭代的時代同樣能贏得公眾的追捧。
國家寶藏個人觀后感1000字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