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觀后感800字作文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后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國家寶藏觀后感800字作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國家寶藏觀后感800字作文1
《國家寶藏》是“大型文博探索節目”,是一種全新的原創模式,即紀錄片和綜藝兩種創作手法融合應用,屬于全新創制的‘紀錄式綜藝’。以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的氣質,創造一種全新的表達。
首先,《國家寶藏》用年輕人的語言和他們溝通
在播出之后,很意外地在B站上火了,全集播放量為30萬+,還有4萬密集彈幕。要知道,B站上的用戶大多都是95后、90后的年輕人,其中90%的用戶是25歲以下。這樣一個文博體裁的節目卻吸引了很多年輕人,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央視節目的年輕化,《國家寶藏》用年輕人喜愛的方式和年輕人溝通,用年輕人關注的點來引起年輕人的共鳴。
第二,《國家寶藏》用話題性引發熱度
節目播出后,熱門話題也沒有斷過。第一期結束,#乾隆農家樂審美#又被玩壞了。
在《國家寶藏》節目中,對于乾隆農家樂審美的調侃更是直接被演繹到了真人秀中,這可算是正宗的官方“吐槽”,直接戳中廣大年輕受眾的點,在網上又掀起了一波熱度。而《國家寶藏》也通過這個引發網友共鳴的點,告訴了大家乾隆迷之審美背后的原因,現場科普道,“鼎盛王朝,就該海納百川”,而且它的燒制技藝可以說世間僅此一個。
第三,《國家寶藏》用歷史和文化引發共鳴
在《國家寶藏》之前,《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和電影就已經引發了不小的熱度,而此次《國家寶藏》更是讓中國的年輕人對于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熱愛達到了另一個頂峰。其實,現在年輕人的民族自豪感一定也不比老一輩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更是增加了年輕人對國家的自信心。
《國家寶藏》正是想借此機會來引發年輕人對于國家自豪感的共鳴,在欣賞文物的同時,也能了解中華文明,傳承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
通過看《國家寶藏》切切實實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匠人精神,不是套話!真的看著看著就跪了!真正的磅礴大氣!《國家寶藏》真的做到了,讓我們覺得自己和自己身上流淌的古老血液一起沸騰,渙然新生。我才發現語言是如此的匱乏,除了說很好看,太好看了,竟然一時間想不出什么其他的言語來形容。慢慢安靜下來,細細品味。感覺到用演繹前世故事的形式真的讓國寶活起來了,尤其是看那個千里江山圖…太能激發民族自豪感了!
沒有娛樂圈的烏煙瘴氣,沒有當紅小生小花的辣眼刷屏,透過《國家寶藏》,我們仿佛置身于多年前的凈土,仿佛在與先人對話,一切都是鮮活的,一切都是有生命力的,正如節目一開始主持人張國立說的,我們是一個年輕的民族!有多年輕?也就上下五千年!
國家寶藏觀后感800字作文2
最近,一部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瞬間刷屏。新穎的原創模式,豪華的嘉賓陣容,用紀錄片和綜藝兩種創作手法融合應用,講述國寶的前世今生,眾人紛紛為其打CALL。節目不但有高顏值,還非常有內涵,且知識性特別強,有人總結這個節目是話劇版《我在故宮修文物》,文物版《舌尖上的中國》。
第一期節目主打故宮博物院推薦的三件國寶:千里江山圖、各種彩釉大瓶和石鼓。每一件國寶都是那樣的引人眼球,背后又有那么多曲折的故事。在請來的國寶守護人的講述下,讓我們既了解了國寶的知識,又看到基于歷史合理虛構的國寶故事。有的故事風趣幽默,有的故事發人深省,除了那些明星國寶守護人,還有耗時四個月復制千里江山圖的美院教授,有不怕繁瑣,不畏艱辛的國畫顏料制作人,有如數家珍的故宮博物院志愿者,有世代守護國寶的守護者。
從千里江山圖我看到了專注,認真細致對待每一個細節。臨摹繪畫工藝就有五項,層層疊加,細心涂染,才能達到如此精美效果。而顏料的制作更是讓人驚嘆,原來珍稀的寶石如綠松石、孔雀石、千年貝母化石,是拿來做顏料的,還必須要頂級的才可以,制作工藝更是耗時耗力。也正是這樣,才能歷經千年,而不褪色。
從各種彩釉大瓶中我看到了創新。集各朝各代十七種名貴釉彩于一身,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地集歷代大成于一體,群英薈萃,是清代高超制瓷技術的代表作品。一反當時素雅,簡單的觀念,這就是一種創新。而燒制這件瓷器成功的概率僅有0.23%,由此可見景德鎮工匠的專注與耐心。志愿者如數家珍的解說,不也是一種專注與敬業嗎?
從石鼓中我看到了傳承。石鼓共有十面,因石制型似鼓而得名,上面一共有600多個大篆,也被稱為石鼓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中國方言眾多,正是當年秦始皇的書同文使各民族,各個地方都能順利溝通,讓中國文化、文明得以傳承。而守護者不僅世代守護著故宮的文物,年近七十的他還在故宮做著守護故宮文物的工作,1860000件文物就是被他用了七年的時間一件一件數出來的,不光是簡單數數,還要登記諸多信息,這就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而完成這件工程的信念來自于前世的傳承,今生的守護,文化傳承的責任。正是這種精神,使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流傳千古。
這責任、傳承、敬業、專注、創新,不正是我們正在提倡的工匠精神嗎?只有擁有這種工匠精神,才能創造出國之瑰寶。同樣,只要我們秉承著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光谷機電的一名料賬員,我的工作就是負責公司自制成品與半成品入庫和外購物料入庫賬務的處理以及不合格品移庫賬務處理,在工作中做到準確及時錄入單據,保證相關數據的及時性,在完成這些工作的同時,還要有創新意識,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然后將這些運用到每天的工作中,達到精益求精的目的,就是我對于這種精神的最好理解和詮釋。
國家寶藏觀后感800字作文3
“我們這個節目有多年輕?也就上下五千年。”《國家寶藏》001號講解員張國立開場的這句話,打動了很多人。
電視屏幕上,繼“詩詞熱”和“朗讀熱”之后,蜂擁而至的文化綜藝節目出現了嚴重的雷同趨勢。
“在文學等細分題材被集體消費的時候,我們要著眼未來,探索新的方向。”央視副總編輯朱彤承諾,央視將持續在原創文化節目上發力,從創作源頭上秉持高品質與大格局,精益求精、精雕細磨,讓央視文化節目品牌再創新高度。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浩瀚如銀河,璀璨如繁星,如此極大豐富的文化寶藏,為內容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電視工作者在幸福的同時,也感到了惶恐——如何在珍視與呵護中去繼承和發揚?
如今盛行的詩詞歌賦和閱讀賞析終究沒有跳出“文學樣態”,或許這正是《國家寶藏》立意的高遠和深邃之處。然而,作為承載信息極大豐富的民族基因寶庫,文物并非扁平的、冰冷的物件,其所涉及的學科門類堪稱包羅萬象。它們包含了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不僅可以讓我們觸摸到那些或神采飛揚,或蕩氣回腸,或屈辱苦難的記憶,而且可以讓今人回溯過去、找到認識自我的坐標;不僅蘊含有博大精深的智慧、巧奪天工的技藝,而且有領先世界的成就。這是一個厚重而廣博的領域,也就注定了節目的格局更加宏大,視野也更為開闊。
從“詩詞文化”到“國寶重器”,央視在不斷地探索和發現,以創新思維把握時代脈搏,融入觀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國家寶藏》正是央視肩負國家媒體責任的又一次與時俱進的創新嘗試。”朱彤如是說。
從歷史中尋找文化自信
同一件文物,用不同的方式來講,傳播的效果差異很大。身處互聯網時代,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作為電視產品,歷史文化類欄目不能是陽春白雪的學術派,而應放下身段。《國家寶藏》力求通過電視呈現的手段讓文物“活起來”,通過具有藝術觀賞性的設計來為觀眾展出“國寶”,并對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歷史進行充分解讀。讓觀眾在懂得如何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也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內核。就像主題曲唱的:“一眼千年,沉默也勝萬語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這光明似箭。”
讓那些珍藏于博物館的寶貝走到聚光燈下,走進最大眾化的“客廳文化”,國家級博物館與國家級電視臺聯手把傳統文化推向前臺,也是讓優質資源與文化擔當相得益彰。正如央視綜藝頻道節目部主任呂逸濤所說:“每一件文物都記載了中華文明、文化的基因,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傳播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文化,熱愛我們的文化,傳播我們的文化,從而更好地保護我們的文化。”
據悉,九家博物館館長將組成“國寶守護聯盟”,親筆簽名的99套9張簽名紀念門票套裝將送給幸運的熱心觀眾。這組套票堪稱“絕版”,早已全部啟用電子門票的南京博物院專程為《國家寶藏》重制紙質門票,一周前新館剛剛開放的湖南省博物館為《國家寶藏》提前印制了新館門票,節目以滿滿的誠意為觀眾準備了這份特別的禮物。其實“簽名套票”只是一個符號和代表,旨在希望更多人士走進博物館。
除此之外,伴隨《國家寶藏》的正式啟動,一系列豐富有趣的主題互動將在線上線下同時開展,在體驗和交互的潤物無聲中建立情感的鏈接和時代的共鳴,讓博物館融入尋常百姓的生活日常,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去發現、去呵護、去激活傳統文明的生機與活力。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巡視員羅靜說:“《國家寶藏》節目立意高、形式新,國家文物局將給予大力的支持,我們也期待通過此次電視國家隊和博物館國家隊的合作,能夠為全社會提供一場精彩的文化盛宴,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貢獻。”
觀照當下,才是讓文物活起來的真正意義所在。正如于蕾所說:“希望觀眾能夠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與自己的血脈相連,從而樹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國家寶藏觀后感800字作文4
漫漫歷史長河,悠悠中華文化。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璀璨的中華民族文化。
我們作為炎黃子孫,應該為我們擁有如此燦爛的文化而感到自豪。但是,對這些“自家”的“寶貝”,我們卻是一知半解、知之甚少。看到博物館的那些文物,往往也是看個熱鬧、看個新鮮,看個樣子,走馬觀花,對這些文物的來歷、背景、傳承、故事卻是不求甚解。
而更多的卻是對這些文物毫無興趣的同胞,不能當飯吃,不能當錢花,看上去也不好看,有什么好看的。
《國家寶藏》節目把這些與普通人的生活很遙遠的“文物”擺在了我們面前,給普通人一個機會,讓專家、學者來給我們解讀文物,講述文物故事,使枯燥的歷史一下子鮮活了起來。庸俗一點說,也把那些熱衷于追逐“熱點”的“庸人”拉到了這些“寶藏”面前,讓人在滿足“虛榮心”的同時也傳播了中華文化。
看了一集半,聽著“文物”故事,感受古人思想。兩千多年前的文化通過“文物”這個載體傳到現在,兩千年,對于宇宙來說可能是轉瞬之間,對人類來說,卻足以顯示人類的渺小。而一件東西,卻能跨越了2000年的歷史長河,經歷戰亂、經歷朝代的更迭,一步步走到了今天。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物質文明保障精神文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不斷進步,對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變成了人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他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作為國家喉舌,中央臺的這類文化節目還是很有質量保障的,絕對值得一看,值得引起大眾的關注,引起話題,吸引更多的人來學習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化。
國家寶藏觀后感800字作文5
近日,央視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火了。這檔耗時兩年制作的誠意之作,號召九大最具分量的國家級博物館(院),每家甄選出3件鎮館之寶亮相。每件國寶都有一個“保護人”,由明星演員演繹國寶的前世故事。
《國家寶藏》有多火?朋友圈里到處可見人們為這部節目點贊、各路好友競相向我推薦“一定要看啊”,連一向高冷的豆瓣網友也給其打出了9分以上的高分。當然,《國家寶藏》有很多走紅的理由。比如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大氣磅礴的解說詞,以及華麗酷炫的舞美效果。連在年輕人、二次元們扎堆的B站,《國家寶藏》的熱度也排名前列,很多彈幕為其精良的制作水平點贊,大呼“真是良心綜藝”。
在華麗的外表之外,《國家寶藏》之所以成功,尤其是在年輕人中頗受歡迎,一方面在于其打破了傳統的文化節目固有思路,敢于創新,采用了一種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話語體系、講述方式。比如,講述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如果用傳統的字幕或者旁白方式呈現,不僅不具象,還很枯燥,而《國家寶藏》采用了情景劇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尤其是敢于使用“自帶流量”的當紅明星,臺詞中還穿插了不少網絡流行語,雖然不乏爭議之聲,但在我看來要達到文化科普的目的,首先要讓大眾有了解的興趣,否則再好的內容,沒有人愿意看也是做無用功。以明星提升人氣,正是大膽創新之舉,況且在節目的效果呈現上,各位明星們的演技也可圈可點,值得肯定。
另一方面,《國家寶藏》的好,還在于在文物背后見人、見情。如果只是展示文物,《國家寶藏》可能不會這么火。正是因為在節目中引入了一系列與文物有關的人物,向觀眾表現了他們對文物的情感與思考,才讓這一節目更加打動人心。比如節目請到了74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畫顏料制作技藝”的傳承人仇慶年現場演示,除了讓觀眾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繪畫顏料的制作難度以外,老人獨自去深山老林里尋找能作為顏料的礦石等故事,更讓人感受到了他對于中國文化的熱愛;老中青三代故宮志愿者的亮相,讓觀眾感受到了他們的虔誠和敬業。這讓我想起曾引來萬人空巷的《舌尖上的中國》,在展現食物的美味之余,也講述了與之相關的人的故事:廚師對美味精益求精的追求、地方特色美食背后的人情故事、一場家宴中的親情與鄉愁,也許比食物本身更加打動人心。
《國家寶藏》廣受歡迎,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文化傳承,不能守舊僵化,更不能拒絕創新。只有用當下的社會語言講出來、用當下年輕人能接受的方式傳播出來,才能賦予其時代魅力。只要選對了表現方式,厚重的文化之美在這個快速迭代的時代同樣能贏得公眾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