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初中觀后感
《國家寶藏》是由中央電視臺、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文博探索節目,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家寶藏初中觀后感范文,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國家寶藏觀后感1
中國,五千年文明的古國,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經歷過血與火的熔煉,凝聚著華夏兒女的無窮智慧,悠久的歷史猶如一窖烈酒,經歷了數千年的沉積后,清冽卻又醉人。
若你仔細觀察《國家寶藏》的每一季海報,便會發現“藏”字別有新意,它將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藏于腹中,這件青花爐見證了故宮600年的風風雨雨,此青花爐觀其名,就能知其貌。明永樂是它的燒造年代,青花是它的藝術品種,海水江崖紋是其紋飾,三足指其器型,爐說明用途,連起來便構成了“明永樂海水江崖紋三足爐”。其內施白釉,外圍通體繪有海水江崖紋,體型碩大,青花色澤濃艷,暈散明顯,而海水江崖紋更有著獨特的含義,紋飾由翻轉的海浪山組成,象征著山水相依,守望相護。
現如今,我們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又被賦予了山河安定,守望相助的全新的時代內涵。
國家寶藏觀后感2
利用電視媒體講傳統文化,最忌照本宣科、呆板教條,好節目一般會把生動故事和聲畫語言作為贏得觀眾的兩大法寶,如能將二者互滲互糅便更加難能可貴。《國家寶藏》表面上是說文物、講歷史,實質上是通過與國寶相關的古今故事來繼續民族文脈,力求以形寫神、形神兼備。首期節目中選擇的三件藏品不但件件堪稱國家級珍寶,且在文化、藝術、物質幾個領域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見節目在素材選擇過程中的匠心所在。尤其值得贊賞的是,節目通過舞臺小戲的形式別開生面地還原了一個個動人的國寶故事,其間最沁人心脾的不是“物”而是“人”,以及這些人物所承載的民族精魂、歷史風貌、文化擔當與人格魅力。在演繹過程中,還原歷史與表達當下的融合雖還偶顯生硬,但基本實現了“有意義”和“有意思”的有效互動。可以說,節目組利用雜糅互搭的創新性思維,找到了文物與戲劇在大眾傳播中的契合點,把冷冰冰的遠古器物掰開揉碎地精細解析、情感充溢地導入溫度,讓深蘊于國寶中的文脈精粹在故事的裹挾下潤物無聲地化人養心。
如果對文化類節目做些更高的要求,那便是希望可以跨越時空,完成歷史與現實的深度勾連和靈魂對話,使那些遙遠的文化意象在當代“活起來”。當然,這不是要牽強地生拉硬拽,而是用情懷、智慧和技藝在精神層面實現古今的無縫鏈接。《國家寶藏》在每一件文物的敘述單元里都做了“前世今生”的創意設計,所謂“今生”便志在于此。《千里江山圖》卷之于中央美術學院教師馮海濤,各種釉彩大瓶之于故宮志愿者團隊,石鼓之于原故宮博物院文物管理處主任梁金生,分別存在著某種獨具特色的傳承關系,而節目對于每一種關系的解鎖和升華,則令觀眾或嘆為觀止、或動容感佩。主創團隊有心的尋找、有力的表述、有情的抒發、有理的感悟,讓每一件珍貴器物在無形中宛如一根文化紅線貫穿歷史、吞吐古今,煥發出生生不息、灼灼其華的時代氣息,并富有生命力地綿延向遠。
國家寶藏觀后感3前幾天,我好好欣賞了一番《國家寶藏》。里面呈現的一些珍寶,樣樣都令人驚嘆不已。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從盤古開天地到唐宋元明清,再到現代,歷經多少個春秋,多少次戰亂,又留下了多少奇珍異寶,這是人人都為中國之偉大而驕傲的原因之一。九大博物館陳列的二十七件國寶,也是精品中的極品。
前兩集所展示的國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云夢睡虎地秦簡和石鼓。喜雖是一小小官吏,在官場盡心盡力,得不到贊賞與獎勵,但正需要這小人兒們的努力,才造就了偉大的秦國。大多數人終生只是像喜那樣的普通人,干不成像秦始皇那樣一統六國的大事,興許他們只做了自己分內的事,而且在史書上連名字也未曾出現;興許不會被世人記住,也成不了英雄。但只要做好了自己分內的事,把它做到極致,你,就是自己心中的英雄,也是中國愛國人士中的一員。
石鼓的前世故事也讓人感動,司馬池為了不讓后世被欺騙,寧可自己去認罪,也不愿以假亂真。司馬光雖然悲痛,但也應該非常敬佩他吧,因為他為了中國的文脈而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雖然這個故事我不知道是否有科學依據,但司馬池在我心中的地位又提升了一個層次。
“守護律法初心,守護中國文脈”需要每個人的努力,雖然對于我這樣的小學生守護文脈和律法初心有點困難,畢竟還沒有深入接觸過,但我相信,每個人生命都有自己的責任,找到自己的信仰即可,就像老師常說的“每個人都要有所信仰”。我相信,世上每個人的存在都有它獨特的價值,我們一定能發出最美的獨一無二的光芒。
國家寶藏觀后感4
春節期間,我看到了湖南、湖北、河南、河南三個推薦的古代文物,上海與故宮第一季國寶。
我印象最深的是故宮《千里江山圖》《千里江山圖》是北宋徽宗時期18歲的王錫盟完成的。是宋代綠色山水畫的代表作。這幅畫展示了宋代的壯麗景色。王錫盟采用了復雜的青綠方法,繪畫中使用的顏料是一些非常珍貴和稀有的寶石和礦物,如孔雀石、赭石、黃銅礦,河南省博物館還收藏了商鞅方生、蓮塘奶鴨的照片。商鞅防盛是戰國商鞅變法時期用來稱量小麥的量器。如果裝滿了小麥,那時候是一公升。方生的碑文很多。一個是秦始皇時期,一個是商鞅變法時期。《荷塘乳鴨圖》是明代朱剛用氪絲織成的一幅畫。畫中的鴨子栩栩如生,鴨子旁邊有一塊形狀奇特的石頭。石頭上有一個外深內淺的漸變。也有一些鳥是單身,所以有人懷疑現有的圖片只是整個圖片的一部分。就像兩顆豌豆一樣,這幅畫是最美妙的。從積極和消極的角度來看,這是同一種模式。
這些國寶看似冷清,實則蘊含著古代工匠的心血。從國寶的細膩中,我也能看到工匠的執著和大師的厚愛。還有許多國寶等著我們去發掘。
國家寶藏觀后感5
“我們這個節目有多年輕?也就上下五千年。”《國家寶藏》001號講解員張國立開場的這句話,打動了很多人。
電視屏幕上,繼“詩詞熱”和“朗讀熱”之后,蜂擁而至的文化綜藝節目出現了嚴重的雷同趨勢。
“在文學等細分題材被集體消費的時候,我們要著眼未來,探索新的方向。”央視副總編輯朱彤承諾,央視將持續在原創文化節目上發力,從創作源頭上秉持高品質與大格局,精益求精、精雕細磨,讓央視文化節目品牌再創新高度。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浩瀚如銀河,璀璨如繁星,如此極大豐富的文化寶藏,為內容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電視工作者在幸福的同時,也感到了惶恐——如何在珍視與呵護中去繼承和發揚?
如今盛行的詩詞歌賦和閱讀賞析終究沒有跳出“文學樣態”,或許這正是《國家寶藏》立意的高遠和深邃之處。然而,作為承載信息極大豐富的民族基因寶庫,文物并非扁平的、冰冷的物件,其所涉及的學科門類堪稱包羅萬象。它們包含了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不僅可以讓我們觸摸到那些或神采飛揚,或蕩氣回腸,或屈辱苦難的記憶,而且可以讓今人回溯過去、找到認識自我的坐標;不僅蘊含有博大精深的智慧、巧奪天工的技藝,而且有領先世界的成就。這是一個厚重而廣博的領域,也就注定了節目的格局更加宏大,視野也更為開闊。
從“詩詞文化”到“國寶重器”,央視在不斷地探索和發現,以創新思維把握時代脈搏,融入觀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國家寶藏》正是央視肩負國家媒體責任的又一次與時俱進的創新嘗試。”朱彤如是說。
從歷史中尋找文化自信
同一件文物,用不同的方式來講,傳播的效果差異很大。身處互聯網時代,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作為電視產品,歷史文化類欄目不能是陽春白雪的學術派,而應放下身段。《國家寶藏》力求通過電視呈現的手段讓文物“活起來”,通過具有藝術觀賞性的設計來為觀眾展出“國寶”,并對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歷史進行充分解讀。讓觀眾在懂得如何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也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內核。就像主題曲唱的:“一眼千年,沉默也勝萬語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這光明似箭。”
讓那些珍藏于博物館的寶貝走到聚光燈下,走進最大眾化的“客廳文化”,國家級博物館與國家級電視臺聯手把傳統文化推向前臺,也是讓優質資源與文化擔當相得益彰。正如央視綜藝頻道節目部主任呂逸濤所說:“每一件文物都記載了中華文明、文化的基因,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傳播方式,讓“《國家寶藏》節目立意高、形式新,國家文物局將給予大力的支持,我們也期待通過此次電視國家隊和博物館國家隊的合作,能夠為全社會提供一場精彩的文化盛宴,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貢獻。”
觀照當下,才是讓文物活起來的真正意義所在。正如于蕾所說:“希望觀眾能夠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與自己的血脈相連,從而樹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國家寶藏觀后感6
中國上下五千年,我們賴以生存的華夏大地經過了一次次的更迭,孕育了一個個璀璨的文化,出現了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寶貝。而在這些寶貝的背后,也誕生了一個個有趣的故事。
《國家寶藏》這一節目,將一件件對于我們來說遙不可及的文物放在了我們的眼前。它不像一般的文化傳承節目,它不只是將枯燥的歷史知識放在屏幕上。為了更符合年輕人的口味,它上演了一出出情景劇,生動的將一個個寶物的故事告訴了我們,讓我們更加深刻的體味到寶物真正的價值,了解它的珍貴。
節目中一件名為“金嵌珍珠天球儀"的文物深深吸引了我。這是我國流傳至令唯一一件由黃金制成的天球儀,上有三垣、二十八宿、三百六十八星座、一千三百三十顆星以及黃道、赤道,銀河、二十四節氣。
這樣一件令人驚艷的物品,但卻誕生在了我國天文學停滯不前的年代。天文學在當時不受皇帝的重視,但卻處于當時世界上的領先地位。這件寶貝讓我們知道了當時中國天文學的偉大成就,也讓觀眾深刻的了解到我們頭頂這片已經被看厭了的天空,蘊藏著的奧秘。
黑格爾說過,一個民族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所以無論什么年代,我們探索宇宙的腳步不會停止。
隨著節目的進展,一件件寶物出現在我的眼前,一個個故事在眼前上演,我們因這些而自豪。
其實有許多人在觀看節目之前,對這些文物的來歷、背景、故事知之甚少,甚至從未聽過。走進博物館,看到文物,也只是看個熱鬧看個新奇,看完就拋之腦后,不會再回想。
這個節目,讓更多人對我國的寶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吸引了許多人來學習中國文化,來傳承中國文化。
國家寶藏觀后感7
《國家寶藏》——是我最喜歡的節目之一。它通過展示全國各地博物館的珍藏,邀請一些專業人士對文物進行講解,演繹文物背后的故事。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件文物是象征王權的“金杖”。金杖——其實就是一根木頭棍子裹著一層黃金做成的金皮。它出土時,金杖里面木頭的部分已經炭化,只有金皮留存下來。外面的金皮上有一些雕刻,是兩個戴著五尺王冠的人和五六只魚和鳥被用一支箭串在一起。
金杖出土于古蜀三星堆祭祀坑中,而劉浩存邀請到的人是三星堆遺址工作站站長的雷雨老師,他講解了三星堆發掘的過程以及金杖的來歷。三星堆最早被發現是在1929年,后來1986年隨著兩個祭祀坑的突然現世,金杖出土,它見證了古蜀王國的輝煌歷史,全世界范圍內體量這么大的金杖僅此一件。而且,它是我們國家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使用“鏨刻”技術做成的黃金制品,這說明了古蜀人在黃金制作工藝上是非常高超的。現在又發現六個祭祀坑,我已經開始期待新的文物了。
看過《國家寶藏》后,我深深的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文化的傳承和延續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我們應該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從此刻做起,從小事做起,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讓國寶活起來吧!
國家寶藏初中觀后感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