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家寶藏》觀后感
看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后感。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央視《國家寶藏》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央視《國家寶藏》觀后感1
最近,央視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引發全民收視熱潮。它經過展示全國各地博物館的珍藏,邀請一些專業人士對文物進行講解,演繹文物背后的故事,引導觀眾去保護文物,弘揚歷史。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件文物是號稱“中華第一燈”的長信宮燈。長信宮燈出土于河北滿城漢墓,通體鎏金,全身九處銘文,共計六十五個字,因燈座底部銘文長信尚浴而得名。宮燈的整體形象為左手持燈,右手擋風的漢宮侍女,正如蔣雯麗所說“你望著她的眼睛,仿佛真的能夠一眼穿越千年”。在《國家寶藏》中,國寶守護人蔣雯麗以燈靈的形式為我們講述了西漢初期竇太后贈長信宮燈警告劉勝,語重心長的講述了天子之道。一盞宮燈,凝聚了古代人們的智慧;一位佳人,讓我們看到了大漢王朝的國富民安。
接下來,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外展專家楊陽先生講述了長信宮燈的今生故事。197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第一次舉辦長信宮燈參展,此后長信宮燈等國寶文物多次出國展覽,為我國文物交流事業奠下了汗馬功勞,甚至還登上了美國雜志封面。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和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先后訪華,他們對長信宮燈都情有獨鐘,基辛格還說:“中國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環保意識,了不起!”
經過觀看《國家寶藏》,我深深的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作為一名中國人,保護國家寶藏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我們有義務將文物傳承和延續下去。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歷史奇跡,從商周青銅到秦磚漢瓦,從古代四大發明到新四大發明,從圓明園到故宮......中國禮貌一向領先于全世界。
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應當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為祖國的富強、民族的振興貢獻自我的力量,我們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有“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拼勁,我相信只要我們從此刻做起,從小事做起,就必須能創造出一個更加繁盛的中國!
央視《國家寶藏》觀后感2
我從小就喜歡讀歷史書,總是津津有味。這不,最近出了一部歷史紀錄片——《國家寶藏》,讓我沉迷其中,難以自拔。
《國家寶藏》主要介紹在中華輝煌燦爛的上下五千年歷史中,人們嘔心瀝血創造出的藝術瑰寶。
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兩件文物——曾侯乙編鐘和云夢秦簡。
曾侯乙編鐘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曾侯乙編鐘是戰國早期文物,在湖北出土。它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的樂器。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在《國家寶藏》中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這一個小小的編鐘,可以敲出兩個不同的音,互不干擾,和諧共處。這不就像曾國和楚國嗎?在相鄰的土地上生活,共同創造出燦爛的文明與文化。”這種相處模式,不就是人們一直以來孜孜追求的心愿嗎?鄰里和睦,和諧相處。
云夢秦簡則是由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的小官吏一條條書寫累積而成,反映了篆書向隸書轉變階段的情況,竹簡里主要記載了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以及關于吉兇時日的占書,這都為研究中國書法、秦帝國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醫學、等方面的發展歷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至今,已有一萬多云夢秦簡出土。看完不由讓我感慨,從古至今,都是這些在平凡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的人創造出了無數讓人嘆為觀止的奇跡。
因為《國家寶藏》,我知道了,每一件文物都蘊含著或感人,或悲傷的故事。它們不是死寂沉悶的,而是鮮活的。只有我們用心聆聽,走進文物中,才能發現其中的秘密。
央視《國家寶藏》觀后感3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歷史悠久輝煌。每當我走進博物館,或是游覽名勝古跡,總會被祖先留給我們的燦爛文明所吸引。而《國家寶藏》,通過“講故事”的形式,給我們介紹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和文物背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這個周日,我又一次準時坐在電視機前,這期《國家寶藏》呈現的是浙江省博物館的文物。
第一件文物叫做“萬工轎”,在文物里,它算是年輕的,不到一百年的歷史。但是,當鏡頭拉到“萬工轎”的細節景象時,我被深深地驚嘆了:轎子精雕細刻、富麗堂皇;在各個不同部位,雕刻著許許多多描金貼銀,栩栩如生的人物,組合成一個個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中的場景,仿佛是一本流淌著故事的書。更為感人的是它背后的故事:當時的中國非常落后,有錢人崇洋媚外,看不起我們自己的國貨,覺得國貨不如洋貨好。但有志氣的國人通過精美的“萬工轎”,讓大家知道,我們中國的文化和技術,載著深沉的歷史和厚重的精神,我們中國人是可以超過外國人的!精美的文物和感人的故事,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第二件文物是“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這是一件唐朝的文物。在故事里,工匠雷威用制琴選材的道理,讓唐玄宗明白應該怎樣發現人才,怎樣復興國家。而故事之后的文物介紹就更有趣了。博物館的大師們,通過艱苦的努力,和細致的工作,讓1300多年前的古琴,演奏出了動聽的聲音,這真是一個奇跡!文物不在是沉睡的歷史,文物變成了活潑的音符,就像它的名字一樣,仿佛鳳凰在鳴叫,真是太美了!
最后一件文物是來自良渚文化的玉琮。這是一件5000多年前的文物了,雖然跨過了漫長的歲月,從精美的雕刻和花紋上,我們依然能看到當年工匠豐富多彩的創造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雖然良渚文化消失在漫漫歷史長河里,但是她所創造的文化,卻有如燦爛的流星劃過夜空,留下了璀璨的色彩。
9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但我仍然沉浸在國寶前世今生的故事里久久不能忘懷。在我的身上,流淌著祖先的血液、繼承了祖先的智慧,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我們是未來的書寫者,唯有努力自強,不負歷史,不負少年!
央視《國家寶藏》觀后感4
最近興起了一檔叫做《國家寶藏》的綜藝節目,引起了大家廣泛的討論,也引起了我的關注。
它是由中央電視臺、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文博探索節目,共10期,每期90分鐘,每集節目聚焦一家博物館,每個博物館推薦3件鎮館之寶,交予民眾甄選。最終,節目組將以《國家寶藏》為主題在故宮舉辦一場特展,展品即為最終甄選出的九件國寶。據說,展覽將會以非常特別而且盛大的方式呈現,光從這個形式來看,就吊起了無數觀眾的好奇心。
節目將紀錄片和綜藝兩種創作手法融合應用,以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的氣質,創造一種全新的表達。這是文博類題材第一次在“綜藝界”如此大張旗鼓,從強大的明星陣容到華麗的舞臺效果,都讓我們覺得這個節目不一樣。
演員張國立作為文物的001號講解員,他推掉了其他的節目,一心駐扎在《國家寶藏》中,他屢次強調這檔節目無法拒絕,理由有三:“第一節目要讓文物活起來,第二文物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第三節目的宗旨是讓年輕人走進博物館。”在看了節目之后,我認為它確實做到了。和《鑒寶》等“收藏”層面的節目不同,《國家寶藏》提升到了整個文博領域。節目目的也不在于討論文物的真假物質價值,而是為了讓這些擺在博物館里的東西,能跟人、跟生活建立起一些活生生的血脈勾連。節目說,“這些東西你永遠都不可能買回家,它們也不會被明碼標價,但是你可以為他背后的故事嘆為觀止,你可以感慨我們老祖先的東西有多么的無與倫比,然后來驚嘆我們血脈里流淌的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多么的值得人驕傲。”當聽到這樣的自白之后,我內心的震撼久久無法平息——為節目組的使命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為我深愛的祖國。
《國家寶藏》從一開始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努力將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節目讓觀眾感受到了“一眼千年”中日日流淌、從未褪色的文化自信。這檔雅俗共賞的文化節目,是續接歷史、讓古代與現代生動對話的過程,是把歷史輝煌與當代文明融合的過程,是讓國寶級文物從冰冷的櫥窗里“走”出來,讓人感知其澎湃生命力的過程。這樣的節目,也是讓博物館里的寶藏真正生發其獨特價值,引發公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產生驕傲自豪的過程。希望有這樣“新意”的節目越來越多,讓越來越多的人見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央視《國家寶藏》觀后感5
12月3日起,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登陸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和綜合頻道。九大博物館(院)的鎮館之寶以及它們所承載的歷史記憶、蘊含的人文精神和彰顯的大國氣象,都濃縮在每期的90分鐘里。以古人之規矩,開時代之生面,《國家寶藏》用時尚打開傳統,“讓文物活起來”。
“紀錄式綜藝”讓國寶開口說話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數據顯示,盡管我國文博資源豐富,使用率卻不算高,國人平均每兩年才進一次博物館,而在歐美國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進博物館三到五次。一方面,日益浮躁的社會心態讓人難以沉浸其中感受文物魅力;另一方面,陳舊呆板的展陳方式和深奧晦澀的講解讓人難以心生親近。如何打開博物館里的“奇妙”,讓它真正“鮮活”起來、“親和”起來,《國家寶藏》正是借助電視綜藝這一全民引領級別的傳播載體,進行一種破題意義的探索和嘗試。
《國家寶藏》由央視和故宮聯手,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等國家級重點博物館(院)鼎力加盟,在文博領域進行深入挖掘。節目形態定義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把紀錄片和綜藝兩種創作手法融合應用,屬于全新創制的紀錄式綜藝。它以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的氣質,創造一種全新的表達。不難看出,《國家寶藏》試圖通過一系列努力,打破文物的“靜”,帶來生動、流動和撼動。
央視《國家寶藏》觀后感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