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拍攝花絮觀后感
《金陵十三釵》是一部警醒民心,激勵長志,不忘歷史傷痛的好電影,每個人都能成為英雄,但不是每個人都敢成為英雄,并非每個人都擁有犧牲的勇氣,《金陵十三釵》正是這樣一個在戰爭中激發人性的故事。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金陵十三釵拍攝花絮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金陵十三釵拍攝花絮觀后感1
一部電影,一段時光,就是一段人生經歷。戰爭,愛情,親情,友情,仇恨,委屈等等,都是里面的重要元素,但這里面最重要、最感人的,是有愛。觀看過《金陵十三釵》后,我得出了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
先說電影里面的父親,被女兒冤枉是漢奸,但是血濃于水的愛,就是這樣,即使犧牲自己,也要讓子女能活的更好,父愛、母愛,永遠是最無私的。
關于彈鋼琴的日本軍官,從他的眼神和音樂里面可以看到他有多么的厭倦戰爭,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家鄉,找到童年的那種幸福快樂。但是自己卻又身不由己,因為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中都扮演了很多個角色,他是一個軍人,只能服從,即使是錯誤的,除非他能為了真理拋棄尊嚴甚至生命。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們有多少人被生活綁架了,有多少人能做你自己?
關于陳喬治,我認為他是演的最好的,從他身上,我們能學習到的最多,可以說他是真正神父的化身。他沒有逃離教堂,他一直在保護女學生,他一直在盡忠職守,他一直很聽神父的話,他是為了信仰而活的。他用“you,can!you,can!”的期待,讓一個貪財貪酒貪色的人,變成一個閃爍著人性光輝、智慧光芒的新人。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對我們的親人,朋友,都是這樣的期待,這樣的無私,我想世界一定會變的更美好,我們的生活也會更精彩。
關于李教官,我覺得他做了所有他能做到的事,保護自己的下屬,保護女學生,他選擇了后者,因為可能覺得后者更弱小,后者更有希望。戰爭的殘酷在他身上也體現出來了,死也要一起死。
關于玉墨,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從小經歷波折,職業被人看不起,但是往往這部分人在關鍵時候最能挺身而出,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價值得到體現,而價值只有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才能得到最大體現。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女性的嫵媚、溫柔、善良和勇敢。尊重你身邊的每個人,即使他的職業你感覺很卑微,但是也許有一天,是他用犧牲來換取了你的性命。
關于約翰,忘了是哪個學哲學的領導說過,不是好人先裝好人,裝久了你就是好人了。不成功先裝成功,裝久了你就成功了。
愛是人間的春風,愛是生命的源泉。在生活中其實還有很多有愛的人,他們讓我們更加了解這個世界,更加努力地去愛這個世界。生活告訴我們,應該抓緊現在,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從其中發現美,發現人性的優點,發現生命的意義。
金陵十三釵拍攝花絮觀后感2
我和媳婦走出電影院,坐上104快車回家。車上媳婦讓我說說觀后感。我說:“好!”我又問媳婦電影怎么樣?媳婦也干脆地說:“好!”
在《金陵十三釵》公演前兩天(2011年12月14日),北京青年報C3版刊登,讀家蓮珥題為“筋骨不錯,內力銷欠”的文章。文章指出影片不足之處,現摘錄幾段:
一句話點評:小說借由戰爭這一極端環境對女性這一性別的思考和頌揚被人道主義與戰爭反思所替代,因此觀者才覺得整部影片煽情太過、壓抑太過、未留出口。
張藝謀肯花兩個小時的銀幕時間來品這故事的味道,但可惜最終也只借用了骨頭,卻將骨髓剔出,又填入新的作料去烹飪一道好萊塢菜單上常有的“人道主義+反戰”的濃湯,實屬可惜。
然而所道“可惜”者,則在于張藝謀為趕“戰爭史詩電影”這早非時髦的時髦而延展了電影的寬度,代價則是不得不犧牲和消減了本可深挖的原著所天然帶來的厚度。
中篇原著的主要篇幅集中在女學生與秦淮女子的多次短兵相接中,她們之間復雜而曖昧的關系不斷流動變化,直至高潮。
而張藝謀的這版電影雖筋骨不錯,卻也只能說是短一口氣的戰爭史詩,沒修煉好內功的江湖把式。
我認為,《金陵十三釵》的主題是讓國人永遠記住那段血的教訓和對戰爭的反思,而不是以女學生與秦淮女子多次短兵相接為主調。
我還認為,可以對影片技巧做探討,但不要說得那么不中聽。
蓮珥是專業影評,細讀了嚴歌岺的原著,還能結合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與之對比,確實是讀家。而我和媳婦是普通觀眾,以前都沒聽說過嚴歌岺,當然也沒看過《金陵十三釵》,所以,就我們這類的觀眾來說,看到中國軍人與日軍的巷戰,熱血沸騰激情亢奮;看到滅絕人性的日軍凌辱中國女學生,五內如焚心如刀割;看到風塵女子從逃命躲到教堂,卻最終舍身相救女學生,肅然起敬淚盈眼眶。有這些就足夠了。
看完電影,我感到中國必須強大,必須走強國之路,只有強大了,才不會被別人欺負。
金陵十三釵拍攝花絮觀后感3
昨天晚上了廣州婦幼保健那邊一個電影院看完了金陵十三釵,真是關注太久了,一種長期壓抑的期待總算得到徹底的釋放。
總是太多的情愫讓我無法平靜,直到現在,腦海里還全是電影的某一個片段,某一句臺詞、甚至某一個動作,都是那么天衣無縫,而今天看到該電影拍攝的記錄片,才知道我們看到的是電影是經過演員無數的努力和枯燥無味的反復提煉,才能看到如此美妙電影,真心為他們叫好,感謝他們的付出。
整個故事在兩大華語世界最優秀的劇作家的打磨下,圓潤通透,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災難面前的人類的救贖與愛也是無數的文學藝術多表達的主體,包括很多的電影已經成為經典,比如反應盧旺達大屠殺的《盧旺達飯店》、以及反應二戰的諸多電影,都在電影史里畫下濃彩重墨,讓人們在直面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善良與美好。記得曾經看過黑澤明的《大海的女兒》,則是從側面講述戰后,戰爭對于人性的摧殘和人性的光芒的佳作。
而對比之前看過的諸多的經典電影,金陵十三釵依然通過另辟蹊徑,用一群本來素不相識的人,在面對戰爭的硝煙中,走到一起。于是讓故事充滿張力。而用女性視角來審視戰爭,從而突顯戰爭中人與人由開始的的脆弱、自私、不信任,偏見、貪欲、傲慢、逐步隨著事件的推進,人性最本真的善良,積極、和對生命的渴求,對愛情的向往,這些人類最本源的美好,沒有因為戰爭而泯滅,反而更加的無限的放大,讓每一個觀者無不動容,這里面沒一個是英雄,卻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毅然而然的走在一起,人性在十三釵別送上開往死亡的汽車的時候,變得那么神圣而不可侵犯!
不想一一描述里面每一個場景,每一個鏡頭帶給我的感動,里面每一刻都在觸碰你心靈的最柔軟的部分,忽然想起小悅悅的事件,不禁覺得張藝謀并沒有把背景設定在那個特殊的環境里,其實人性,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的年代,都時刻在拷問我們的良知。我們是否還保留那種最基本的真善美?
如果問我最讓我動容的情節,我到想那個日本軍官在教堂里彈唱的那首美妙的童謠,忽然覺得真的很動容,似乎在戰爭之下,每一個都是受害者!是誰讓他們泯滅自己的善良與純真,拿起屠刀?也許一個人不是天生都是惡魔,也不是一個人一生下來就是天使!
老婆說這電影比《讓子彈飛》好看,我想她說的是對的。
這是一部不刻意炫技的電影,故事的布局踏實而不投機取巧。感情深藏在電影之外,余音繞梁!
老謀子說好的電影是在很多年后,你只是別故事的某中情感打動,或者你甚至都忘了這個電影是誰演的,我想這部將能夠做到,而且做的足夠的好。
第一次寫對電影的觀感,獻給金陵十三釵!因為我深信這將是為中國式大-片正名,為中國電影帶來榮光的電影,更多驚喜,將見證他的榮耀!
金陵十三釵拍攝花絮觀后感4
一部十分有張力,看后久久回味的影片。
整部片子由很多“比較”組成。教堂里人性的溫暖關懷與教堂外橫尸遍野殘壁斷桓的比較;
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臉與后面負職責有擔當的比較;十三釵開始自私地搶地窖與后面代替學生送死俠義柔情的比較;士兵開始有退縮情緒,到后面英勇抗敵舍生取義的比較;孟先生帶著漢奸的袖套,之后卻冒死帶來修車的工具,貢獻出通行證;教堂小男子漢小小柔弱的年紀個頭卻充滿了大男人的大義凌然有擔當負職責,為了養父的囑托保護女孩子們,最終為了湊數走進送死的隊伍;還有十三釵風塵味十足的打扮和之后短發藍袍的清純味道的比較,墨玉沉穩大氣有擔當與他的姐妹們的比較,墨玉對假神父開始的不屑厭惡與后面的相知相愛的比較。
電影里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情節的設計,演員的演繹,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么感人,那么豐滿。關于墨玉關于假神父,評價的人太多,我今日只說說配角。
軍人以人體盾牌沖向坦克,那個鏡頭異常有沖擊力,最終的班長用智慧殺敵,與敵人同歸于盡,班長在教堂外關注著這些孩子,關鍵時候開槍救了孩子們,班長將瀕死的浦生送進教堂,讓他“在溫暖一點的地方死去”。軍人的英勇,智慧,俠骨柔情,在這一組組鏡頭間展現無遺。整部戲戰爭場面不多,可是表達得很充分,悲壯的情緒基調里,有著軍人們與日本兵斗智斗勇消滅兩幫敵人的淡淡的喜悅。
教堂里的小男子漢話不多,可是異常有男子漢的味道。拿著竹篙阻止十三釵墻進來,之后卻主動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兩個溜出去拿東西的姐姐。請求假神父留下來作為教堂的擋箭牌,女孩子的名額少了一個,他強烈要求自我冒名頂替走進送死的隊伍。——這一切都是為了完成神父的囑托。多么讓人敬佩的男子漢啊!那個沒有現面的逃跑的廚子老陳,作為教堂里唯一的成年男人,很好的襯托了小男子漢的高大形象。
為什么墨玉能提出舍生保護女學生?因為她13歲前也是教會學校的學生,保護學生就是保護以前的自我。假神父的女兒如果在世,也是13歲,他是在保護自我的女兒。影片的這些細節,起到了很好的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浦生送進教堂,不僅僅表現了軍人的柔情,更造成了之后拿琵琶玄的女孩子送命,姐妹的悲慘遭遇激起了墨玉的仇恨,也讓墨玉為素昧平生的女學生送命準備了感情基礎。女孩子關鍵時候從地窖邊跑開,避免了十三釵被日本人發現——這讓開始還不準學生進去的十三釵們自責,感動。墨玉大姐大氣場的渲染,為后面姐妹們為她所動同意一齊代替孩子們送死做了鋪墊。一個個小細節,為影片最終蕩氣回腸的高潮情節打好了基礎,讓人覺得十三釵們的決定自然,不會太突兀,不做作。
在橫尸遍野的南京,這些社會下層的不夠光鮮體面讓人鄙夷的社會底層人們,以人性的光輝帶來觀眾們的溫暖和期望。
這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也許奧斯卡因為歷史背景以及對中國的固有的偏見,不會給我們頒獎。可是,在我心中,這是足以勝過任何奧斯卡電影的好作品。當然,如果音樂方面能更精致一點就更好了。
金陵十三釵拍攝花絮觀后感5
《金陵十三釵》真的是一部很震撼人心的電影。
銀幕上的場景觸動著我的視覺神經,自我仿佛也處在那個動亂的年代,那個極度的煉獄中。
沉淪的南京依舊充斥著熱血,因有勇士與他存在繼續與日本軍做著殊死搏斗,我因哪怕只剩一人也要與敵人同歸于盡、不惜沖在死亡的前線保護教堂的女學生的中國士兵而感動,因他們的痛而痛;為日本軍隊在南京到處搜抓女學生,對女性如牲畜般的蹂躪、殘殺而而激憤;為那些逃命的淪落風塵的女子在最終關頭挺身而出代替女學生的去參加日本軍隊所謂的慶功宴而對他們激賞,同時又為自我的無能為力感到徹骨的辛酸和深深的無奈。
電影院中的我只能靜靜地坐著,默默強忍著想哭的沖動,整顆心都是那么的沉重和苦澀。
回家的路上心久久不能平復,想哭卻不知為了什么,可能是為了那些慘烈犧牲的戰士而哭,可能是為了那些慘遭日本軍隊殺害和蹂躪的女性而哭,也可能是為了中國大陸上曾有過這么深深地煉獄,同時也為中國的統治腐敗而哭,為統治者的無知而哭,為日本侵略軍的愚忠而哭,他們似乎已經喪失了“人之初,性本善”這種人性的基礎,那是何等的悲哀啊!
最終電影并沒有交代那些那些代替女學生去日本軍營的女人結果如何,只是交代了女學生最終是如何在外國人的幫忙下順利逃離了南京,些女人或許是活著出來了,或許是被那些日本軍給殘殺了,相比前者而言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但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寧愿相信前者。
偉大的祖國孕育了我們,可是一場炮火轟擊了我們的國門,偉大的土地印上了印上了侵略者的足跡。中國人民拿起了我們的武器,和他們進行了戰斗,可是,那些自以為是勤勞、勇敢的官僚們卻一味的退縮,才造成南京的杯具!如果當時每個中國人民都敢于拿起自我的武器去對抗我們的敵人,那么中國也就不會被摧殘到如此境地。
在如今這個和平的年代,作為中國人,我們不能忘記屈辱的歷史,要時常堅持警惕,關心國家大事,關注世界上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對于帝國主義國家更是不能失去了戒心。古人說得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此刻的我們更需要的是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