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觀后感500字
《金陵十三釵》絕不是最為合適的選擇,但它本身并無錯,錯在太多輕佻的靈魂正緩緩偏向世界的墮落,電影《金陵十三釵》的故事發生在1937年的南京。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金陵十三釵觀后感5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500字1
一部十分有張力,看后久久回味的影片。
整部片子由很多“比較”組成。教堂里人性的溫暖關懷與教堂外橫尸遍野殘壁斷桓的比較;
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臉與后面負職責有擔當的比較;十三釵開始自私地搶地窖與后面代替學生送死俠義柔情的比較;士兵開始有退縮情緒,到后面英勇抗敵舍生取義的比較;孟先生帶著漢奸的袖套,之后卻冒死帶來修車的工具,貢獻出通行證;教堂小男子漢小小柔弱的年紀個頭卻充滿了大男人的大義凌然有擔當負職責,為了養父的囑托保護女孩子們,最終為了湊數走進送死的隊伍;還有十三釵風塵味十足的打扮和之后短發藍袍的清純味道的比較,墨玉沉穩大氣有擔當與他的姐妹們的比較,墨玉對假神父開始的不屑厭惡與后面的相知相愛的比較。
電影里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情節的設計,演員的演繹,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么感人,那么豐滿。關于墨玉關于假神父,評價的人太多,我今日只說說配角。
軍人以人體盾牌沖向坦克,那個鏡頭異常有沖擊力,最終的班長用智慧殺敵,與敵人同歸于盡,班長在教堂外關注著這些孩子,關鍵時候開槍救了孩子們,班長將瀕死的浦生送進教堂,讓他“在溫暖一點的地方死去”。軍人的英勇,智慧,俠骨柔情,在這一組組鏡頭間展現無遺。整部戲戰爭場面不多,可是表達得很充分,悲壯的情緒基調里,有著軍人們與日本兵斗智斗勇消滅兩幫敵人的淡淡的喜悅。
教堂里的小男子漢話不多,可是異常有男子漢的味道。拿著竹篙阻止十三釵墻進來,之后卻主動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兩個溜出去拿東西的姐姐。請求假神父留下來作為教堂的擋箭牌,女孩子的名額少了一個,他強烈要求自我冒名頂替走進送死的隊伍。——這一切都是為了完成神父的囑托。多么讓人敬佩的男子漢啊!那個沒有現面的逃跑的廚子老陳,作為教堂里唯一的成年男人,很好的襯托了小男子漢的高大形象。
為什么墨玉能提出舍生保護女學生?因為她13歲前也是教會學校的學生,保護學生就是保護以前的自我。假神父的女兒如果在世,也是13歲,他是在保護自我的女兒。影片的這些細節,起到了很好的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浦生送進教堂,不僅僅表現了軍人的柔情,更造成了之后拿琵琶玄的女孩子送命,姐妹的悲慘遭遇激起了墨玉的仇恨,也讓墨玉為素昧平生的女學生送命準備了感情基礎。女孩子關鍵時候從地窖邊跑開,避免了十三釵被日本人發現——這讓開始還不準學生進去的十三釵們自責,感動。墨玉大姐大氣場的渲染,為后面姐妹們為她所動同意一齊代替孩子們送死做了鋪墊。一個個小細節,為影片最終蕩氣回腸的高潮情節打好了基礎,讓人覺得十三釵們的決定自然,不會太突兀,不做作。
在橫尸遍野的南京,這些社會下層的不夠光鮮體面讓人鄙夷的社會底層人們,以人性的光輝帶來觀眾們的溫暖和期望。
這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也許奧斯卡因為歷史背景以及對中國的固有的偏見,不會給我們頒獎。可是,在我心中,這是足以勝過任何奧斯卡電影的好作品。當然,如果音樂方面能更精致一點就更好了。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500字2
《金陵十三釵》故事的背景是南京大屠殺,可能與小說不一樣的是整個電影發生的時刻是從1937年12月13日日軍進南京城開始,一向到17日日軍舉行盛大入城式。與其它同類電影不一樣的是,這部電影關注的只是幾個小人物,天主教堂的女學生和青樓女子。作為觀眾的我會很關心每一個人物,正因坐在電影院里有跟她們是同呼吸共命運的感覺。那不再只是死亡的數字,而是活生生的完美生命被殘酷戕害繼而隕落的故事。在教堂之內,妓女們還是會調情,說笑話,喝紅酒,講自我的身世,我會覺得跟她們很接近的感覺,所以當鏡頭拍到教堂以外的場景,我會有想逃走的沖動,如果是在家里看,估計我要停下來休息一下,讓自我的情緒稍微平復一下再之后看吧。無論如何,在電影院里跟著電影緊湊的節奏,更能好好地欣賞它,每一個畫面,每一個音效都是杰作。
有一個個性讓我感動的地方:佟大為扮演的李教官把傷得奄奄一息的娃娃兵送到教堂里,拜托妓女們照顧讓他在溫暖中走過最終的時刻,臨走,他看到那些女學生在一個房間里唱圣歌,當音樂聲響起,李教官留下的眼淚,讓人想到戰火硝煙彌漫的世間,也許想要獲得心靈的平靜是一種奢求。那些如花朵一般的完美生命是李教官他們整隊弟兄的性命換來的,就更顯得珍重無比。
女主角的旗袍和化妝都是藝術,這部電影的制作團隊是多國部隊,都是行業精英。我最喜愛女主角的鏡頭是她最終上卡車時候那莞爾一笑,有鉛華洗凈,真我畢現的感覺,太美了!
還是很感激導演,沒有把暴行拍得太嚇人。豆蔻被輪奸那場戲只拍了背影跟臉部特寫,這場戲很重要,讓人聯想到那些淪落風塵的女性最終的悲慘命運,也正因如此,她們舍己救人的行為也就更加可貴。所以個人覺得整部電影顯示的是在人類最丑陋暴行的背景下,生命依然是如此完美。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500字3
故事類似于回憶錄,是由書娟回憶作為旁白,我以為當貝爾飾演的“神父”開車將女學生們送走后,會描述一段這些秦淮河女人如何反抗小日本的劇情,很遺憾,電影在貝爾驅車護送女學生們離開后便結束了,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這部電影和國產的其他影片不同在于貝爾,因為他的出現使這部影片多了些國際化色彩,影片全程85%以上都是英文,就連渡邊篤郎飾演的日本軍官也都是用英語交談。可以這么說吧,我之所以去看這部影片也是由于貝爾,他詮釋的蝙蝠俠深入人心,第一次在中國拍戲,很想去看一下他的精彩表現,真的沒有令人失望,不愧是好萊塢一線巨星,他可以瞬間變成一個放蕩不羈的playboy令人捧腹,也可以瞬間變成莊重的神父,義正言辭令人崇敬。
金陵十三釵,聽到這名字肯定是講女人的。十三個“女人”(電影其實是十四個),只有看過電影的才知道內涵。但是一部戲只能有一個女主角,故焦點落在了玉墨身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玉墨轉身走路的妖嬈姿勢,這絕對是這個角色的招牌動作。每個人都有精彩,但是相比之下玉墨更出彩,倪妮演繹的入木三分。雖說是青樓女子,這些女人身上良知的一面或許就是影片的亮點。豆蔻為了給浦生談好聽的琵琶曲,返回滿目瘡痍的妓院遇到日本鬼子,不甘凌辱咬破日本鬼子的耳朵,被殘忍的刺死了;香蘭僅僅為了漂亮的玉耳環返回妓院無疑說明這個女人貪財愛慕虛榮的,而在她只剩最后一口氣的時候拽著日本鬼子的腿幫助豆蔻逃脫時,她的善良倔強令人生敬。這些女人們替學生們去赴日本人的“生死宴”,更是人性光環的最大亮筆。
在這一座破舊的教堂里,真正的神父死了,當女學生們把貝爾作為唯一的依靠時,他做的只能是朝著日本人怒哄或用人道主義去感化求情,用善意的謊言去安撫孩子們受傷的心靈,手無寸鐵他做得已經夠多了。貝爾驅車送女學生們離開時的熱淚盈眶令人回味,那時的腦海里他想的是什么。是玉墨的安危,是戰爭殘酷的無奈,還是自己身臨其境的凄涼?這部電影總體氣氛是很凝重的,尤其是佟大為領導的軍隊和鬼子負隅反抗的時候確實是情緒的最低點,但是沒有淚眼朦朧。反正看了這部戲更加痛恨日本人了,這些狗日的上輩子一定沒見過女人。
個人感覺這部電影是導演心血的結晶,比三槍拍案好幾千倍甚至幾萬倍,可以當做導演最有代表的作品,沖奧的機率那就看專業人士的評定了。
其實一部好的電影作品不一定票房高就是佳作,口碑更加重要吧。周星馳的電影作品在當年不一定就是票房冠軍吧,但是時隔多年你在電視或是網上再看到它的時候,還是愿意去回味一下,百看不厭;而有的電影你花錢看過一遍,等有機會免費看的時候卻不想看第二遍。好的作品是能夠經得住時間的推敲。
俗語說得好,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上純屬個人觀點,牢騷這么多主要是為了對得起偶的60元大鈔。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500字4
昨天晚上了廣州婦幼保健那邊一個電影院看完了金陵十三釵,真是關注太久了,一種長期壓抑的期待總算得到徹底的釋放。
總是太多的情愫讓我無法平靜,直到現在,腦海里還全是電影的某一個片段,某一句臺詞、甚至某一個動作,都是那么天衣無縫,而今天看到該電影拍攝的記錄片,才知道我們看到的是電影是經過演員無數的努力和枯燥無味的反復提煉,才能看到如此美妙電影,真心為他們叫好,感謝他們的付出。
整個故事在兩大華語世界最優秀的劇作家的打磨下,圓潤通透,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災難面前的人類的救贖與愛也是無數的文學藝術多表達的主體,包括很多的電影已經成為經典,比如反應盧旺達大屠殺的《盧旺達飯店》、以及反應二戰的諸多電影,都在電影史里畫下濃彩重墨,讓人們在直面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善良與美好。記得曾經看過黑澤明的《大海的女兒》,則是從側面講述戰后,戰爭對于人性的摧殘和人性的光芒的佳作。
而對比之前看過的諸多的經典電影,金陵十三釵依然通過另辟蹊徑,用一群本來素不相識的人,在面對戰爭的硝煙中,走到一起。于是讓故事充滿張力。而用女性視角來審視戰爭,從而突顯戰爭中人與人由開始的的脆弱、自私、不信任,偏見、貪欲、傲慢、逐步隨著事件的推進,人性最本真的善良,積極、和對生命的渴求,對愛情的向往,這些人類最本源的美好,沒有因為戰爭而泯滅,反而更加的無限的放大,讓每一個觀者無不動容,這里面沒一個是英雄,卻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毅然而然的走在一起,人性在十三釵別送上開往死亡的汽車的時候,變得那么神圣而不可侵犯!
不想一一描述里面每一個場景,每一個鏡頭帶給我的感動,里面每一刻都在觸碰你心靈的最柔軟的部分,忽然想起小悅悅的事件,不禁覺得張藝謀并沒有把背景設定在那個特殊的環境里,其實人性,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的年代,都時刻在拷問我們的良知。我們是否還保留那種最基本的真善美?
如果問我最讓我動容的情節,我到想那個日本軍官在教堂里彈唱的那首美妙的童謠,忽然覺得真的很動容,似乎在戰爭之下,每一個都是受害者!是誰讓他們泯滅自己的善良與純真,拿起屠刀?也許一個人不是天生都是惡魔,也不是一個人一生下來就是天使!
老婆說這電影比《讓子彈飛》好看,我想她說的是對的。
這是一部不刻意炫技的電影,故事的布局踏實而不投機取巧。感情深藏在電影之外,余音繞梁!
老謀子說好的電影是在很多年后,你只是別故事的某中情感打動,或者你甚至都忘了這個電影是誰演的,我想這部將能夠做到,而且做的足夠的好。
第一次寫對電影的觀感,獻給金陵十三釵!因為我深信這將是為中國式大-片正名,為中國電影帶來榮光的電影,更多驚喜,將見證他的榮耀!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500字5
《金陵十三釵》真的是一部很震撼人心的電影。
銀幕上的場景觸動著我的視覺神經,自我仿佛也處在那個動亂的年代,那個極度的煉獄中。
沉淪的南京依舊充斥著熱血,因有勇士與他存在繼續與日本軍做著殊死搏斗,我因哪怕只剩一人也要與敵人同歸于盡、不惜沖在死亡的前線保護教堂的女學生的中國士兵而感動,因他們的痛而痛;為日本軍隊在南京到處搜抓女學生,對女性如牲畜般的蹂躪、殘殺而而激憤;為那些逃命的淪落風塵的女子在最終關頭挺身而出代替女學生的去參加日本軍隊所謂的慶功宴而對他們激賞,同時又為自我的無能為力感到徹骨的辛酸和深深的無奈。
電影院中的我只能靜靜地坐著,默默強忍著想哭的沖動,整顆心都是那么的沉重和苦澀。
回家的路上心久久不能平復,想哭卻不知為了什么,可能是為了那些慘烈犧牲的戰士而哭,可能是為了那些慘遭日本軍隊殺害和蹂躪的女性而哭,也可能是為了中國大陸上曾有過這么深深地煉獄,同時也為中國的統治腐敗而哭,為統治者的無知而哭,為日本侵略軍的愚忠而哭,他們似乎已經喪失了“人之初,性本善”這種人性的基礎,那是何等的悲哀啊!
最終電影并沒有交代那些那些代替女學生去日本軍營的女人結果如何,只是交代了女學生最終是如何在外國人的幫忙下順利逃離了南京,些女人或許是活著出來了,或許是被那些日本軍給殘殺了,相比前者而言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但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寧愿相信前者。
偉大的祖國孕育了我們,可是一場炮火轟擊了我們的國門,偉大的土地印上了印上了侵略者的足跡。中國人民拿起了我們的武器,和他們進行了戰斗,可是,那些自以為是勤勞、勇敢的官僚們卻一味的退縮,才造成南京的杯具!如果當時每個中國人民都敢于拿起自我的武器去對抗我們的敵人,那么中國也就不會被摧殘到如此境地。
在如今這個和平的年代,作為中國人,我們不能忘記屈辱的歷史,要時常堅持警惕,關心國家大事,關注世界上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對于帝國主義國家更是不能失去了戒心。古人說得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此刻的我們更需要的是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