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觀后感900字
《金陵十三釵》是一部警醒民心,激勵長志,不忘歷史傷痛的好電影,中國自古以來的知識階級優越性心理,與“下九流”觀念,在女學生與十三釵為洗澡而沖突的那場戲中得以體現。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金陵十三釵觀后感9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900字1
故事類似于回憶錄,是由書娟回憶作為旁白,我以為當貝爾飾演的“神父”開車將女學生們送走后,會描述一段這些秦淮河女人如何反抗小日本的劇情,很遺憾,電影在貝爾驅車護送女學生們離開后便結束了,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這部電影和國產的其他影片不同在于貝爾,因為他的出現使這部影片多了些國際化色彩,影片全程85%以上都是英文,就連渡邊篤郎飾演的日本軍官也都是用英語交談。可以這么說吧,我之所以去看這部影片也是由于貝爾,他詮釋的蝙蝠俠深入人心,第一次在中國拍戲,很想去看一下他的精彩表現,真的沒有令人失望,不愧是好萊塢一線巨星,他可以瞬間變成一個放蕩不羈的playboy令人捧腹,也可以瞬間變成莊重的神父,義正言辭令人崇敬。
金陵十三釵,聽到這名字肯定是講女人的。十三個“女人”(電影其實是十四個),只有看過電影的才知道內涵。但是一部戲只能有一個女主角,故焦點落在了玉墨身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玉墨轉身走路的妖嬈姿勢,這絕對是這個角色的招牌動作。每個人都有精彩,但是相比之下玉墨更出彩,倪妮演繹的入木三分。雖說是青樓女子,這些女人身上良知的一面或許就是影片的亮點。豆蔻為了給浦生談好聽的琵琶曲,返回滿目瘡痍的妓院遇到日本鬼子,不甘凌辱咬破日本鬼子的耳朵,被殘忍的刺死了;香蘭僅僅為了漂亮的玉耳環返回妓院無疑說明這個女人貪財愛慕虛榮的,而在她只剩最后一口氣的時候拽著日本鬼子的腿幫助豆蔻逃脫時,她的善良倔強令人生敬。這些女人們替學生們去赴日本人的“生死宴”,更是人性光環的最大亮筆。
在這一座破舊的教堂里,真正的神父死了,當女學生們把貝爾作為唯一的依靠時,他做的只能是朝著日本人怒哄或用人道主義去感化求情,用善意的謊言去安撫孩子們受傷的心靈,手無寸鐵他做得已經夠多了。貝爾驅車送女學生們離開時的熱淚盈眶令人回味,那時的腦海里他想的是什么。是玉墨的安危,是戰爭殘酷的無奈,還是自己身臨其境的凄涼?這部電影總體氣氛是很凝重的,尤其是佟大為領導的軍隊和鬼子負隅反抗的時候確實是情緒的最低點,但是沒有淚眼朦朧。反正看了這部戲更加痛恨日本人了,這些狗日的上輩子一定沒見過女人。
個人感覺這部電影是導演心血的結晶,比三槍拍案好幾千倍甚至幾萬倍,可以當做導演最有代表的作品,沖奧的機率那就看專業人士的評定了。
其實一部好的電影作品不一定票房高就是佳作,口碑更加重要吧。周星馳的電影作品在當年不一定就是票房冠軍吧,但是時隔多年你在電視或是網上再看到它的時候,還是愿意去回味一下,百看不厭;而有的電影你花錢看過一遍,等有機會免費看的時候卻不想看第二遍。好的作品是能夠經得住時間的推敲。
俗語說得好,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上純屬個人觀點,牢騷這么多主要是為了對得起偶的60元大鈔。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900字2
昨晚上在電影院把好萊塢式《金陵十三釵》看完了,估計是刪減版,電影主線是:在南京大屠殺中,各色人等都努力保護一群女學生免受日軍“蹂躪”,最終,以一群妓#女和一個小男孩的慷慨赴難,換得女學生和她們新認的“父親”——白人假神父的得救,處#女保衛成功。
看完《金陵十三釵》后,想表達的意思也許是:要愛國,再也不要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了。軍人排隊送死炸坦克的場景雖然沒有讓我動容流淚,但我知道了留在最后的是國民黨,而不是GCD。
可是回歸的現實,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上網上多了,看到那些光怪陸離的鏡頭,早已麻木,只有發生到自己頭上才會熬熬叫,這樣下去只會到“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境地。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900字3
昨天晚上了廣州婦幼保健那邊一個電影院看完了金陵十三釵,真是關注太久了,一種長期壓抑的期待總算得到徹底的釋放。
總是太多的情愫讓我無法平靜,直到現在,腦海里還全是電影的某一個片段,某一句臺詞、甚至某一個動作,都是那么天衣無縫,而今天看到該電影拍攝的記錄片,才知道我們看到的是電影是經過演員無數的努力和枯燥無味的反復提煉,才能看到如此美妙電影,真心為他們叫好,感謝他們的付出。
整個故事在兩大華語世界最優秀的劇作家的打磨下,圓潤通透,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災難面前的人類的救贖與愛也是無數的文學藝術多表達的主體,包括很多的電影已經成為經典,比如反應盧旺達大屠殺的《盧旺達飯店》、以及反應二戰的諸多電影,都在電影史里畫下濃彩重墨,讓人們在直面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善良與美好。記得曾經看過黑澤明的《大海的女兒》,則是從側面講述戰后,戰爭對于人性的摧殘和人性的光芒的佳作。
而對比之前看過的諸多的經典電影,金陵十三釵依然通過另辟蹊徑,用一群本來素不相識的人,在面對戰爭的硝煙中,走到一起。于是讓故事充滿張力。而用女性視角來審視戰爭,從而突顯戰爭中人與人由開始的的脆弱、自私、不信任,偏見、貪欲、傲慢、逐步隨著事件的推進,人性最本真的善良,積極、和對生命的渴求,對愛情的向往,這些人類最本源的美好,沒有因為戰爭而泯滅,反而更加的無限的放大,讓每一個觀者無不動容,這里面沒一個是英雄,卻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毅然而然的走在一起,人性在十三釵別送上開往死亡的汽車的時候,變得那么神圣而不可侵犯!
不想一一描述里面每一個場景,每一個鏡頭帶給我的感動,里面每一刻都在觸碰你心靈的最柔軟的部分,忽然想起小悅悅的事件,不禁覺得張藝謀并沒有把背景設定在那個特殊的環境里,其實人性,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的年代,都時刻在拷問我們的良知。我們是否還保留那種最基本的真善美?
如果問我最讓我動容的情節,我到想那個日本軍官在教堂里彈唱的那首美妙的童謠,忽然覺得真的很動容,似乎在戰爭之下,每一個都是受害者!是誰讓他們泯滅自己的善良與純真,拿起屠刀?也許一個人不是天生都是惡魔,也不是一個人一生下來就是天使!
老婆說這電影比《讓子彈飛》好看,我想她說的是對的。
這是一部不刻意炫技的電影,故事的布局踏實而不投機取巧。感情深藏在電影之外,余音繞梁!
老謀子說好的電影是在很多年后,你只是別故事的某中情感打動,或者你甚至都忘了這個電影是誰演的,我想這部將能夠做到,而且做的足夠的好。
第一次寫對電影的觀感,獻給金陵十三釵!因為我深信這將是為中國式大-片正名,為中國電影帶來榮光的電影,更多驚喜,將見證他的榮耀!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900字4
初看影片的名字,我們就不難發現這部電影主要與南京秦淮河畔的十三個妓女有關。其實電影中一共出現了14位風塵女子,其中兩個中途被日本軍人凌辱致死,場面異常凄慘。《金陵十三釵》主要講述的是1937年南京淪陷以后,日軍進行血腥屠城,所到之處血流成河,哀鴻遍野。而此時南京的一個教堂臨時成為了避難之所,一個美國殮葬師、一群金陵教會女學生、幾個殊死抵抗的軍人和傷兵還有14個淪落風塵的秦淮女子都來到了那里,他們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共同應對一場生死浩劫。然而這個教堂并不是永遠安全的,鐵蹄之下,他們都是俎上之肉,亡國之奴。最終日軍還是闖入了那里,并且發現了女學生,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佟大為飾演的中國軍人殊死抵抗,以生命的代價救下了這些女學生。這一段電影情節也是相當慘烈,在日軍對那些女學生實施獸行時,佟大為飾演的中國軍人以精準的槍法先后射殺了幾個日本兵,最終和日本人同歸于盡,在場的人無不震驚和感動。然而日軍不可能就此善罷甘休,他們再一次要求強征女學生前往慶功會為日軍表演節目。這當然是一條不歸路。女大學生們不堪受日軍凌辱,決定團體自殺。可最終卻被以玉墨為首的妓女們和假扮神父的約翰救下。這12個平日里被視為下賤的風塵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卻激發了俠義血性,她們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學生,去赴一場悲壯的生死之約。
《金陵十三釵》里的故事地點就在南京的一個天主教堂里。在那里,女學生們的單純、善良、純潔與妓女們的世俗、妖艷、放蕩構成了鮮明的比較,在兩極化的主人公的拌嘴與吵架中教堂成了人性集中的舞臺。以趙玉墨為頭的妓女們在教堂里抽煙、喝酒,說淫蕩的話,以孟書娟為首的唱詩班的女生們對她們嗤之以鼻,總以為自我代表了女性性格中最完美、最讓人向往的一面,妓女們在她們眼中則代表了女性最為丑陋、恥于示人的一面。學養、身份與境遇完全不一樣的兩撥人增加了電影的戲劇性,一群女人的貧嘴吵架成了矛盾沖突的一個小高潮,其中以女學生們阻止妓女使用她們的茅廁為代表。可是這并不代表她們永遠水火不容,她們在關鍵時刻還是表現出了人性善良完美的一面。比如在日軍第一次闖入教堂發現女學生時,妓女們為了救女學生一向把地窖的小門敞開,而女學生們為了不把日軍引到地窖,寧愿跑到樓上引開日軍,自我受苦。這些都鑒證了人性的閃光點。
《金陵十三釵》的另一個看點就是人性的轉化。妓女和女學生雖然皆為女性,卻是女性的兩極代表。張藝謀在電影中充分運用這一矛盾之后又來了一次人性的轉化:日本人闖入教堂要求讓女學生去參加日軍宴會的唱歌活動(實則當“慰安婦”)之后,代表女性完美一面的唱詩班女生在大難面前表現得唯唯諾諾,而妓女們則表現出了平時少有的英勇,在最短的時間內化妝成12位女學生,加上陳喬治男扮女裝,一共扮作13個女學生登上了對她們而言無異于地獄之門的軍車。占據《金陵十三釵》九成的矛盾在電影剩下還不到一成時突然轉化為生死友誼和無言的大愛,電影所表現的情感也所以大步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這是一部“用人類之善向人類之惡宣戰”的電影,整個影片都貫穿著善良、救贖和愛的主題。雖然這部影片時長145分鐘,但我還是感覺意猶未盡,并且個人感覺影片中演員的表現都很不俗,尤其是戰爭場景極為震撼。我覺得《金陵十三釵》能夠說是近年來最感人的國產電影之一,也是具有藝術氣質的商業電影,各項技術指標亦在此片中得到了全面提升。不得不說影片故事敘述的獨特性,情節環環相扣,塑造的人物反差極具感染力,戰爭場面逼真,還有視覺畫面的美感,堪稱佳作。這部電影詮釋了電影藝術和電影美學,再加上嚴歌苓的好劇情。這部影片的幾乎每一個畫面,每必須格都拍出了美感,幾個主要的畫面場景就更是美得一塌糊涂。
看完整部電影,我為很多場景、很多人物而感動。我感動于國軍士兵的英勇就義,我感動于浦生的可憐身世,我感動于豆蔻的天真可愛,我感動于約翰的惻隱之心,我感動于漢奸父親的愛女之心,我感動于陳喬治最終的男扮女裝,舍命救人···我更加為那秦淮十二釵舍命代替學生勇赴日軍慶功宴而感動。異常是電影的最終一幕,那12個女子齊唱《秦淮景》的時候,嫵媚而旖旎,悲哀而決絕,慷慨赴死,不減一分顏色,于是,再回過頭去看她們一開始的潑皮無賴,醉生夢死,和女學生之間的針對打鬧,更是唏噓,更是喟嘆,很多人都潸然淚下。她們,12個別樣女子,12個所謂卑賤的“窯姐”,用自我生命的最終挽歌,唱響天地間的最強音!不覺讓我想起杜甫的詩句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十三釵的命運無疑是悲哀的。這是一群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女人,真正的社會底層,走到街上被鄙視被唾棄的一群女人,她們出賣自我的身體,每日醉生夢死,在有些人眼里她們甚至是連垃圾都不如的存在。可是,她們出賣的只是身體,被唾罵被遺棄,人生不到萬不得已誰愿意走到那樣的一條路上去。他們自甘墮落、麻木自欺,我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可是這也是她們命運的愚弄。如果她們的“命好”,她們本來是能夠同唱詩班的孩子一樣,享受正常的教育,抬眼可見青天。正如玉墨,一個不一樣的女子。她端莊、雅靜、溫柔,說話上得了臺面,理性而通透。一個舉手投足間就能讓男人陶醉的女子,但偏偏,她是一個妓女,一個人盡可夫的妓女,只能淪落為下賤女人行列。想到這樣美麗的一個女子,卻只能以這種方式存活在人世間,確實是種悲哀。以趙玉墨為首的女子,深陷泥淖,心里其實是悲哀的,同樣身為女人,那些女學生都能夠在那樣安靜的圣潔的圣堂里,安心的做著自我的事情,可是她們卻一雙玉臂千人枕,卻還要被迫在戰火之下顛沛流離。然而正是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賤女子,卻在生死關頭上演了令人感動地一幕。她們選擇了代替女大學生們前往日軍的慶功宴,她們選擇了一條不歸路,一種可能連死都不如的結局。她們,只是簡單的
中國女流之輩卻用血的洗禮使這群“特殊女人”完成了由丑陋恥辱到圣潔善良人性的蛻變。
其實,人人生而平等。即便那12個風塵女子是以出賣肉體為生,可是她們的人格和女學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她們和女學生相比沒有貴賤之分,僅有身份之別,所以他們在道德范疇內沒有義務去代替女學生英勇赴義的。可是她們做到了!她們也是俠肝義膽的人,她們也是有情有義的人!!
誰說商女無情。在那里,商女亦知亡國恨。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900字5
一部十分有張力,看后久久回味的影片。
整部片子由很多“比較”組成。教堂里人性的溫暖關懷與教堂外橫尸遍野殘壁斷桓的比較;
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臉與后面負職責有擔當的比較;十三釵開始自私地搶地窖與后面代替學生送死俠義柔情的比較;士兵開始有退縮情緒,到后面英勇抗敵舍生取義的比較;孟先生帶著漢奸的袖套,之后卻冒死帶來修車的工具,貢獻出通行證;教堂小男子漢小小柔弱的年紀個頭卻充滿了大男人的大義凌然有擔當負職責,為了養父的囑托保護女孩子們,最終為了湊數走進送死的隊伍;還有十三釵風塵味十足的打扮和之后短發藍袍的清純味道的比較,墨玉沉穩大氣有擔當與他的姐妹們的比較,墨玉對假神父開始的不屑厭惡與后面的相知相愛的比較。
電影里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情節的設計,演員的演繹,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么感人,那么豐滿。關于墨玉關于假神父,評價的人太多,我今日只說說配角。
軍人以人體盾牌沖向坦克,那個鏡頭異常有沖擊力,最終的班長用智慧殺敵,與敵人同歸于盡,班長在教堂外關注著這些孩子,關鍵時候開槍救了孩子們,班長將瀕死的浦生送進教堂,讓他“在溫暖一點的地方死去”。軍人的英勇,智慧,俠骨柔情,在這一組組鏡頭間展現無遺。整部戲戰爭場面不多,可是表達得很充分,悲壯的情緒基調里,有著軍人們與日本兵斗智斗勇消滅兩幫敵人的淡淡的喜悅。
教堂里的小男子漢話不多,可是異常有男子漢的味道。拿著竹篙阻止十三釵墻進來,之后卻主動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兩個溜出去拿東西的姐姐。請求假神父留下來作為教堂的擋箭牌,女孩子的名額少了一個,他強烈要求自我冒名頂替走進送死的隊伍。——這一切都是為了完成神父的囑托。多么讓人敬佩的男子漢啊!那個沒有現面的逃跑的廚子老陳,作為教堂里唯一的成年男人,很好的襯托了小男子漢的高大形象。
為什么墨玉能提出舍生保護女學生?因為她13歲前也是教會學校的學生,保護學生就是保護以前的自我。假神父的女兒如果在世,也是13歲,他是在保護自我的女兒。影片的這些細節,起到了很好的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浦生送進教堂,不僅僅表現了軍人的柔情,更造成了之后拿琵琶玄的女孩子送命,姐妹的悲慘遭遇激起了墨玉的仇恨,也讓墨玉為素昧平生的女學生送命準備了感情基礎。女孩子關鍵時候從地窖邊跑開,避免了十三釵被日本人發現——這讓開始還不準學生進去的十三釵們自責,感動。墨玉大姐大氣場的渲染,為后面姐妹們為她所動同意一齊代替孩子們送死做了鋪墊。一個個小細節,為影片最終蕩氣回腸的高潮情節打好了基礎,讓人覺得十三釵們的決定自然,不會太突兀,不做作。
在橫尸遍野的南京,這些社會下層的不夠光鮮體面讓人鄙夷的社會底層人們,以人性的光輝帶來觀眾們的溫暖和期望。
這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也許奧斯卡因為歷史背景以及對中國的固有的偏見,不會給我們頒獎。可是,在我心中,這是足以勝過任何奧斯卡電影的好作品。當然,如果音樂方面能更精致一點就更好了。
金陵十三釵觀看感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