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起跑線》的觀后感
《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電影《起跑線》的觀后感范文,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電影《起跑線》的觀后感1
昨天偶然看了一部印度電影《起跑線》,這是我最近看過的印度電影里不太喜歡的一部,影片當中的重重矛盾,都是因為女主人公米圖一心想要擠進富人圈子所導致的一系列故事環節。為了得到進入頂級學校的有限名額,不惜一切代價去做各種努力,學區房、辦派對邀請想要巴結的各款高端人群到家里做客。在經過各種努力后無果纏無奈之后,一聽說名校每年都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份額是留給窮困生,又實在沒辦法交代給周遭那些好不容易接觸到的高端人群,就借口去巴黎旅行,還在攝影棚擺各種姿勢拍照發到網絡,要羨煞眾人并宣稱已然成為了所謂的“高端人士”,其實卻是聽信了小商販的伎倆去窮人區租了一間破舊骯臟的平民窟房子,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要通過頂級學校的關于申請RTE”窮人名額的測試,可謂不惜一切代價。電影里那些為了顯示自己是高富帥的舉動讓人啼笑皆非,滿身的名牌和logo,以及故意炫耀的各種在外人看來多么可笑。故事里倒是多了幾分戲謔,氣質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而不是因為聽到了自己喜歡的音樂就開始不顧旁人肆無忌憚地搖擺起源自本能和熱愛的印度舞舞風。結局很顯然美好,因為孩子的父親拉吉因為當眾揭發了校長包庇和袒護作假家長令許多窮人孩子失去了上好學校的機會,自己也因此主動申請轉學,送孩子去了公立學校,就是那所因為他們經歷了各種苦難的過程中曾經為他們伸出援手的貧民朋友們給了他們上過的關于貧窮的一門功課,令他們內心有愧想要償還給那個曾經被自己偷竊了上高學校機會的孩子的好朋友的學校。
中國也有關于學區房導致的一系列問題,為什么沒有導演去拍同樣題材的電影呢?印度底層的社會問題,中產階級的焦慮在這部電影里非常清晰的呈現了出來。全都是為了孩子,但為了孩子做到這么不惜一切代價的家庭少嗎?不少。持有這么急迫想要讓孩子成才的愿望,我相信世界上每個角落都會有。階層固化與貧富差距所導致的一系列問題被電影赤裸裸呈現在了觀眾的面前,仿佛是導演向世人揮出來的一個耳光,現實里我們需要多一些這樣的反思,才會有進步的機會。
電影《起跑線》的觀后感2
最近幾年的印度電影總能給我帶來不小的驚喜,印度電影《起跑線》也是如此哦。看過這部電影后,我覺得特別的感動,特別的欣慰。
在印度這樣的社會中,孩子們的教育成為了家長們的頭等大事,他們認為只有好的教育,才能有好的出路,才能結識更多上層社會的精英,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能讓自己的孩子上上好學校比什么都重要,家長們都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對孩子們公平么,有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呢,他們的童年還會快樂么,有沒有留下陰影呢。
在影片的結尾處,劇情終于反轉嘍,充滿著無限的正能量哦,讓人看了不由得覺得很感人,很滿足,給予了人們很大的希望,讓做家長的人們終于找到了教育孩子的出路。不要太重視教育的硬件了,好的教育可以在各種環境中出現。做教育前,先做人,唯有人品過關了,交出的學生才會在社會上有很好發展,才可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哦。
希望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們都能從中學到些東西,拓寬自己的思路,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哦。
電影《起跑線》的觀后感3
這部片子在電腦里存了好久,終于在一個不忙的下午看掉了。
電影里的父母主人公,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進入德里top5的幼兒園(都是私立),絞盡腦汁,拼盡全力,又心酸又搞笑。這部電影大部分是寫實的,我相信大部分90后的中國人都會很有共鳴,比如我。我看到了許多小時候的影子:我的父母為了讓我在小升初的大軍浪潮中有競爭力,從4歲起,我的每個周末、假期,就在各種課外班和去各種課外班的路上度過。從小到大,我上過14個課外機構的奧數班,上過手風琴、舞蹈、唱歌、游泳、乒乓球、籃球、寫作、畫畫、英語。能學的基本上都學了,很遺憾我媽并沒有送我去學相聲。我爸開玩笑說我小小年紀,就已經在大北京城的各個角落留下了我自己的足跡。現在回想,不只是我的足跡,跟隨在后面的,還有我父母的身影。
這個世間是不公的,我的良知仍在,只是我選擇順從。
男主在結尾的演講里說:“如果一個法國人或者德國人英語說錯了,我們不會認為有什么問題,但如果一個印度人說錯了,那么他就會被認為是廢物,一無是處,無可救藥的廢物。”
至此,我再一次深刻地體會到熔爐里講的:“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能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是多么難能可貴。
電影《起跑線》的觀后感4
自從我看了起跑線上的較量,我就發現自己身上有好多缺點,干的事是一樣的,為什么我們就不能做到完美,我一直在反思。
我發現中國的孩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日本的孩子很懂禮貌,來了客人知道好好招待,他們還把禮物準備好送給中國的孩子們。
同樣是吃飯,他們必須要等到中國的孩子來了才開始吃飯,不然他們就一直不吃。他們的飯很簡單,一點都不精致,一些米飯、古老肉、小菜,而我們吃的比他們吃的好多了 ,為什么他們就可以吃得很干凈,而我們每次吃都要剩一點呢?
同樣是孩子,為什么人家吃完飯都會自己收拾的干干凈凈,而我們吃的到處都是,碗里到處是剩飯,桌子上也是。他們會自己擦桌子,不像我們,還得讓老師擦桌子,父母擦桌子。所有的事情是日本的孩子自己都可以干,吃完飯還會很自覺的去刷牙,而我們呢!生活不能自理,脫離了父母的懷抱就不能生存。
他們吃完飯后會自己去倒掉盤子里吃不了的飯菜,而且垃圾還是分類倒的,料理是一個垃圾桶,一些塑料袋子是一個垃圾桶,它們都很遵守分類放垃圾,不像我們,別人明明標號是可回收垃圾還是不可回收垃圾,我們就隨便一扔,還得垃圾處理廠的叔叔阿姨們去收拾。
他們養成的好習慣,我們做到了嗎?我們是否是等到別人來了以后才開始吃飯?是否講究衛生,飯后要刷牙?是否遵守分類放垃圾的責任?是否能自己把自己管好?誰可以告訴我,我都做到了,每一項我都做到了,我養成了這些習慣。那是不可能的,他們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所以現在他們才這樣的。
所以我們必須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好好管著自己,從現在開始養成好習慣!
電影《起跑線》的觀后感5
起跑線,從懷孕就開始了。孩子難養,教育資源的搶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種為人父母的緊迫感,真是貫穿中外啊! 這似乎是富人的煩惱,不擇手段,想盡辦法去達到目的。窮人似乎沒有那么多事。得到就得到,得不到就順其自然吧。這也許也是富人為啥是富人,而窮人只能是窮人的原因吧!可是,窮人有啥辦法呢,生活就是這樣對待我,為了生存,為了溫飽我已用盡全身的力氣,哪有余力去做別的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并不想這樣,可是不得不。盡管如此,我還要十分善良,冒著生命危險去幫鄰居的孩子湊學費。除了善良,我一無所有,所以,我一定要十分善良。我不批判善良,善良是一定要的,無論窮富,只要為人,都要保持這樣一個心,已區別于獸。善良善良,人人都說,可從未有人給它一個度,一個框架。可是,你一定要善良,但也請不要太善良。你拿了一袋米,分給無米下鍋的鄰居一點,是善良。你冒著生命危險給鄰居的孩子湊學費,完全不考慮如果你死了,你的妻子,即將上學的孩子怎么辦?是善?但是這種為善行為值得提倡嗎?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所以,請先把自己照顧好,人有時候自私點好,況且這種自私不危害旁人。自己一無所有,還把機會讓給別人,只能怒其不爭,不哀其不幸。
電影《起跑線》的觀后感6
電影《起跑線》講述了一對印度父母為女擇校演繹“孟母三遷”的故事,雖然題材聚焦當下熱門的擇校話題,卻在點映時讓不少觀眾樂出聲。多數觀眾表示觀影過程非常輕松愉悅,也有部分觀眾表示有些情節讓自己哽咽,不刻意煽情,但有著感同身受的力量。雖然電影中涉及到擇校、學區房、入學面試等現實元素,但導演卻選擇了用輕松的喜劇來呈現,不僅能從電影中照見現實,更能從這對印度夫妻身上看到愛的力量,尤其是片中拉吉和米塔這對夫妻為了女兒入學搬到貧民窟學區房后“水土不服”的情節,更是讓人又好笑又心酸,“原本以為印度電影就是燃,就是感動,沒想到可以這么歡脫,還能讓人思考更多”。亦有觀眾表示《起跑線》打破印度電影的煽情套路“個人覺得好看過《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更好笑,也更貼近我們的現實”。
據了解,電影《起跑線》在印度上映時就曾引發媒體和觀眾的討論,票房成績與同期上映的《神秘巨星》不相上下,更在有“印度奧斯卡”之稱的Filmfare中力挫《神秘巨星》獲得最佳影片的殊榮,同時伊爾凡·可汗所飾演的拉吉更摘得最佳男主角獎項。不少觀眾表示影片中父親的角色有溫度,有厚度,“吵不過媽媽的時候,特別可愛”,“為了女兒很拼命,也有很多手腕,但沒有丟失良心”。不少帶著孩子參加點映的家長覺得這樣題材的電影國內太少,“這就是我們的真實寫照”,“沒想到孩子很喜歡”,“我孩子說這是他的心聲,我可能要重新考慮他的教育問題了”。該片在年輕觀眾當中的認可度也頗高,“忍不住深思”,“在職場上有時會被逼得無路可走,就像(電影里)爸爸那樣,但他的選擇確實感動了我”。
該片點映時,不少觀眾對于媽媽米塔的焦慮感同身受,執意要上最好的學校,進行最好的教育,認為這和當下的情況太過相似,有年輕女觀眾分享自己的經歷,“想起那年中考沒有考上時我媽的樣子,真的心疼,女主角演的真好”。電影《起跑線》中這對活寶夫妻為了讓女兒接受最好的教育,從普通人家“穿越”到上流富人區,又“穿越”到貧民窟,在媽媽米塔一次又一次對“最好”的追求中引發層層笑料,同時也帶來思考——所謂的最好,對于孩子而言真的是最好嗎?不少觀眾很認同父親拉吉最后的演講,認為現實很強大、擇校很重要,但“成為什么樣人更重要”,拉吉那句臺詞“如果你都不是一個好人,那你就不可能做個好老公或者好爸爸”,引發了他們的強烈認同。不少年輕觀眾有感于爸爸拉吉最后的正能量選擇,表示“很戳心、卻又很溫暖,有一種善良和底線在”。
同時,電影中上流富人區和貧民窟的兩極展現,也讓觀眾對孩子應該窮養還是富養有諸多討論,窮養練意志,富養開眼界,年輕父母觀眾覺得“只有當了父母才真的能切身感受到這個問題,怎么選擇都很難”,未婚觀眾則認為要給將來第一次做父母做好足夠的準備,“如果自己不能成為好的父母,就無法給孩子做榜樣”。影片中關于人格教育的討論倒是幾乎達成一致,“學校教育無法替代家庭教育”,“人格教育要以父母為表率”。
電影《起跑線》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