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你的名字》觀后有感
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何不寫一篇觀后感記錄下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電影《你的名字》觀后有感,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電影《你的名字》觀后有感1
《你的名字》日文原名是“君の名は”,雖然是字面意思的直譯,但更準確的意思,應該是“你叫什么名字?”,是的,就是這么一句簡單到不行的疑問句,卻成為了整部電影的主軸。
導演新海誠在接受采訪時說,他創作這部電影時的一個情感動力是2011年日本發生的3.11大地震,那場天災讓他感受到人生有著太多的不確定性和未知。
面對這份未知,新海誠給出的辦法是:說出來!對,喜歡上一個人時,就大膽問:你叫什么名字?我喜歡你!我想,這并不同于西方教育語境之下的強調個人主義的主動表達,而是更具有東方人思維特征的一種不舍:我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因此我珍惜眼前的一切!
這種不舍,當然不止愛情,它對親情、友情都是適用的,正因為我們珍視這些感情,所以我們不能混混沌沌地讓它們平白無故地消逝不見。很多人說看了這部電影之后會想結婚,但今天也看到有人在看了電影之后想分手,但換個角度看,這些情緒或許都是發自內心的,即便就一剎那而已。
周末了,不論你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甚至一群人去看這部電影,我都建議你跟著這部電影一起“呼吸”,一同追尋內心的那份不舍。
電影《你的名字》觀后有感
2《你的名字》,猶如一股清新的泉水,緩緩地流入我的內心深處,不停地洗滌著我麻木多時的靈魂和心靈。
本文描述了兩個不同時代的少男少女因彗星的出現,交換了彼此的身份,他們曾嘗試著做對方不敢做的.事情,從而改變自己,改寫了未來和過去,他們用日記交流的方式,慢慢了解,慢慢熟悉,通過時空的穿越,改變了命運。但他們忘記了對方的名字,記憶也逐漸模糊。三年后,在要擦肩而過的時候,男孩終于鼓足勇氣說:“我好像在哪里加過你”……
這是一個相遇分離,再度重逢的故事,導演運用了一種科幻的手法,演繹了一種隱喻的東西,從而給我們帶來許多回味。
人世間多彩的美景是真的,轉瞬即逝的殘酷是真的,但終究會在時光的深處被泯滅。對于堅守,多數人的選擇是淡忘和放棄。知道堅守所付出的代價是孤獨、迷茫、困惑、失落甚至折磨,所以大多數人喜歡相聚不分離。
《你的名字》是一部勵志電影,它告訴我們,人生要像瀧尋找三葉一樣,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要有恒心,人生貴在堅持,有了堅持,人生才會更加精彩,人們就會在逆境中尋找完美突破的方式,從而找到那一個完美的自己。
電影《你的名字》觀后有感
3冥冥之中,命中注定
《你的名字》其實類似于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的設定 :千尋之所以能遇到白龍是因為很久之前白龍救了千尋,此后的相遇是為了給白龍還名字;蘇菲之所以能遇見哈爾,是因為蘇菲到了哈爾的過去,對他說“哈爾,等我” ;而瀧和三葉的相遇不正是如此?小鎮看似意外躲開災難的偶然,實際上就是兩個少年冥冥中相遇改變命運的必然。
如果按照順序,不就是,一見鐘情的故事?畫面的最后一幀,不就是俗套的不能再俗套的男生問女生,“您好,你看起來好熟悉”的狗血對白。但讓人想不到的卻是,這樣狗血的對話,包含的竟是一個如此清新、與眾不同的人物前史。
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在現實世界里,我之所以能與你遇見,就是因為,我們在很久之前的約定。這個約定是前世今生許下的諾言,是我們彼此超越時間空間的命運。
這就是我們“一見鐘情”的原因!我之所以覺得你好熟悉,就是因為我們前世今生曾相遇。
所以,這世界上的偶然,不用現實邏輯去解釋,就是戲劇中的必然。
電影《你的名字》觀后有感
4如果說《你的名字》是講述一個關于緣分的故事,那么《天氣之子》則可以看做導演新海誠對自己初戀的一次盛裝緬懷。
依然是熟悉的配方和味道。少男少女一見如故、怦然心動,只不過,和《你的名字》相比,新海誠這次給了兩位主角足夠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可以在銀幕前轟轟烈烈的痛快愛一回。
少年帆高厭倦了一成不變的家庭和成長環境,獨自一人來到東京這個大城市闖蕩。
然而,東京遠沒有想象中那般美好,經歷了沒錢、無家可歸的困境后,帆高終于被須賀收留,在他的事務所干點零活。
一次偶然的機會,帆高遇見了同樣生活艱難的少女陽菜,從此,二人的人生軌跡開始改寫。
和帆高的平凡不同,陽菜是上天選擇的晴女。她有一個特殊能力,只要祈禱,局部區域就可以短時間變成晴天。
于是,她逐漸成為許多人心中的女神,而陽菜也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享受著這種快樂。自從母親離她而去后,獨自帶著弟弟謀生的她,已經很久沒有體會被尊重、被重視的感覺。
如果說帆高給了他第一次認識自己的機會,那么晴女的身份則讓她徹底明白了自己活著的意義。
電影《你的名字》觀后有感5
去年冬天,有一部日本的動漫席卷了大陸電影榜,也曾一度引起網民狂熱議論。還有人說,帶上你喜歡的那個人一起去看吧,趁著電影余溫表白,那樣他一定會答應的。這部電影就是新海誠的《你的名字》。
很多人覺得,動漫只是拍給小孩子看的,動畫的形象,唯美的場景實在不適合成年人去觀看。其實不然,正因為是動漫,采用比較稚嫩的畫面感去講比較深刻的道理,故事演給小朋友看,道理講給大人們聽。就像那本經典的童話故事《小王子》,看似屬童話的分類,其實是在給大人講道理的一本書。
這部影片講的是一個關于相遇和重逢的故事。女主角三葉是一個生活在深山之中的鄉村女孩,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而父親又一直忙于競選,自己與外婆和妹妹一起過著平淡無聊的生活。小鎮的生活早已令她厭倦不已,她期盼著可以去到大城市里生活。而男主角瀧則是東京的一名高中生,與父親生活,他經常會去餐廳里打工,也同樣過著平淡而又無聊的生活。故事就這樣發生了轉變,三葉在夢里進入了瀧的身體,過上了她一直想要的大城市的生活,而夢中的瀧則變成了一個帥氣的女生,面對著各種流言蜚語依然不為所動。
故事的設定奇妙不已,勾起了人們的期待感。他們就這樣在夢里交換身體,并留下日記作為交流,直到彗星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也讓他們開始了尋找彼此的道路。
當然結局是美好的,在列車上的一瞥,彼此落下熱淚。這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你等的那個人,他一定會來。
電影《你的名字》觀后有感6
看過巖井俊二的電影《情書》的人,估計都會對電影尾聲,女藤井樹翻看學生時代的書籍,在扉頁看到男藤井樹畫的她的肖像的場景而感到唏噓不已:如果當時,他們其中任何一人敢說出“喜歡你”三個字,就不會若干年后的遺憾與緬懷了。是的,愛是需要說出來的。
《你的名字》日文原名是“君の名は”,雖然是字面意思的直譯,但更準確的意思,應該是“你叫什么名字?”,是的,就是這么一句簡單到不行的疑問句,卻成為了整部電影的主軸。
導演新海誠在接受采訪時說,他創作這部電影時的一個情感動力是日本發生的3.11大地震,那場天災讓他感受到人生有著太多的不確定性和未知。
面對這份未知,新海誠給出的辦法是:說出來!對,喜歡上一個人時,就大膽問:你叫什么名字?我喜歡你!我想,這并不同于西方教育語境之下的強調個人主義的主動表達,而是更具有東方人思維特征的一種不舍:我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因此我珍惜眼前的一切!
這種不舍,當然不止愛情,它對親情、友情都是適用的,正因為我們珍視這些感情,所以我們不能混混沌沌地讓它們平白無故地消逝不見。很多人說看了這部電影之后會想結婚,但今天也看到有人在看了電影之后想分手,但換個角度看,這些情緒或許都是發自內心的,即便就一剎那而已。
周末了,不論你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甚至一群人去看這部電影,我都建議你跟著這部電影一起“呼吸”,一同追尋內心的那份不舍。
電影《你的名字》觀后有感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