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電影優秀觀后感
《芳華》講述了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著變數的人生命運故事。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芳華》電影優秀觀后感7篇,衷心希望能為您提供幫助!
《芳華》電影優秀觀后感篇1
昨晚看了電影《芳華》,老實說昨天看的時候覺得沒什么好看的,情節很平淡,但是因為是嚴歌苓的作品,我喜歡這個女作家,所以還是堅持看完了,看完后當時也沒啥大感觸,畢竟自己沒有那種年代感,沒法做到觸景生情,但是腦子里有個疑問:作品是以穗子的口吻敘述的,她在影片開頭說這篇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她,而是劉峰和何小蘋,可是整個一部影片看下來,我并沒感受到故事就是圍繞他倆展開的,與其說是圍繞他倆,還不如說是圍繞那整個文工團,但是為什么,敘事者又認為是圍繞他倆來寫的呢?
帶著這樣的思索,我得出了自己的一點感悟,劉峰與何小蘋身上有一個共同的東西,那就是簡單和善良,劉峰熱心于幫助他人,凡事都為人著想,可是這樣的一個好人最終只是因為自己追求純潔的愛情而身陷囹圄,人家都覺得這樣的好人只適合做萬能膠,而不配擁有屬于自己的愛情,而其實他自始至終對愛情非常忠誠和堅持,可是他不被理解!最后在戰爭中失去手臂,之后的生活也拮據和清貧!
而何小蘋呢?她也是個苦命的孩子,父親坐牢,母親改嫁,從小被忽視,整個童年和少年時代都嚴重缺愛,受盡欺負,她是孤獨的,可憐的,原本以為當兵了可以贏得新生,但是還是受人欺負,只有劉峰真心地幫助她,尊重她,她感受到了劉峰的善良和值得信賴,她內心為劉峰這樣的好人沒有得到好報充滿了憤恨和對人性悲涼的心寒。
若干年后,文工團解散,大家各奔東西,每個人都變了,或許變得世故,或許變得圓滑,或許變得冷漠,或許變得現實,人各有志,每個人的機遇與遭遇都是不同的,其實改變是多么的正常,但最后,穗子孩子的婚禮上,大家重新聚到一起,穗子以敘述者的口吻告訴我們:大家都改變了,似乎大家都有點小小的失落,而唯獨劉峰與何小蘋反而有一種平靜中滲透出來的知足!
我覺得這是整部影片的點睛之筆:芳華易逝,唯一能永恒不變的是什么?是人性中本真的善良與平和,劉峰和何小蘋從表面上看歷盡生活的磨難,而到中晚年,雖然經歷生活的洗禮,但他們收獲了平和,保持了本真,我覺得這就是他們得到的生活最好的饋贈,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永遠留住了自己的芳華!
《芳華》電影優秀觀后感篇2
白露,霜寒,冬至,每到這個時候我們都不由得感嘆:年末了。
又到此時,我不想說又是年末,只想說:時光芳華,我們不老。
馮小剛的《芳華》上映派生出很多文字,其中或多或少都感慨那一代人的青春芳華,或自己的歲月芳華,但無不強調易逝。婦孺皆知: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其實,時間也一樣,沒有兩天完全相同的時光,夕陽喚醒了星星,星星照亮了晨曦,晨曦通透了露珠,露珠耀眼了太陽……一個事物的隱退總演繹出另一種事物,萬事萬物就這樣生生不息,周而復始。我們能說昨天的日子和今天的日子是完全相同嗎?
“冬天都過去了,春天還遠嗎?”是的,四季更替是自然規律,時光流逝也不可抗拒,它的“逝”讓我們得到生命的詮釋,讓我們懂得過日子的過程,讓我們獲得生活的饋贈……這些“得”是時光的“逝”的淬煉和升華,它是嶄新的,芳香的,青春的,也是原汁原味的。時光里浸潤了我們每一個個體生命的嶄新和芳香,它純粹、酣暢、濃烈、香醇!
每一個日子,每一個年華在我們的生命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它不可復制,不可雷同,站在歲末展望新年,走進新年耕耘歲月,我們用我們的芳華書寫歲月的芳華,歲月用它的芳華充實我們的芳華,我們和歲月一起度過年年歲歲的三百六十五天,怒放生命,盛開芳華,時光不老,我們不老!
《芳華》電影優秀觀后感篇3
元旦臨近,前日就在網上預購了電影《芳華》的門票。昨天午后,驅車22公里從沈撫新城去到了橫店影院撫順市印象新城店,觀看了由旅美華人美女作家嚴歌苓編劇、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
電影《芳華》既是文藝片,也是青春愛情片,還是戰爭片,影片講述了部隊文工團一群文藝兵跌宕起伏的青春故事。影片同時也很好地詮釋了愛情和戰爭是文藝創作的兩大永恒主題的文學藝術理論。這也是繼《高山下的花環》之后少有的一部以隱晦方式反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爭影片。
筆者記得,從小到大曾看過很多部戰爭影片,比如《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南征北戰》、《車輪滾滾》、《平原游擊隊》、《渡江偵察記》、《戰上海》、《上甘嶺》、《三大戰役》等等。與《芳華》同為反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爭影片,是于33年前的1884年冬天上映的《高山下的花環》。
《芳華》和《花環》都是反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爭影片,筆者認為《花環》是戰爭正片,而《芳華》并不是戰爭正片。從藝術創作的主題來看,《花環》的人物命運是為那場戰爭的藝術化呈現來服務的;而《芳華》的戰爭場景與過程是為劉峰與何小萍等人物命運的藝術化呈現來服務的。就其藝術內涵來說姑且不論,只說戰爭場面的拍攝,《芳華》影片更加震撼人心!
過去的電影在拍攝戰爭場景時,多數都是遠景拍攝的,萬炮齊發、炮火連天、烽煙滾滾……近景都是灰頭土臉、渾身鮮血……得益于當今先進的化妝術、道具術和布景術等電影技術的高度發展,《芳華》的戰爭場景給人以煥然一新的感覺,其中有連續六分鐘的戰爭近景拍攝,槍林彈雨、爆炸殘肢、鮮血飛濺、血肉橫飛、成片尸體、重度燒傷……等等,這些寫真拍攝幾乎都是過去的戰爭影片中所看不到的,而且都是近景拍攝,使觀眾仿佛置身于現場一樣,尤其是在影院觀看,給人的視覺沖擊力非常震撼!連續六分鐘不切換鏡頭的戰爭場景拍攝,而且還是爆炸近景拍攝,要求演員一步差錯都不能出現,否則將片刻殞命……這就是這部戰爭影片所帶給觀眾的巨大視覺沖擊力,近景戰爭場景震撼人心!
《芳華》的演員陣容也基本上都是新面孔,她們扎實的舞蹈功底,著實令當今一些明星們汗顏!拉出當今的那些鮮肉蘿莉偶像明星們來看看,有誰能有《芳華》劇中演員們扎實的舞蹈功底?而且這些舞蹈還是民族舞加芭蕾舞……《芳華》劇的演員,沒有整容、沒有雕琢、沒有矯情、沒有造作……從容貌到神情都散發著一種天然的美……難怪影院中坐著很多銀發的老人觀眾……藝術就應該回歸自然!
劇中何小萍戰士的那段精神病患者的獨舞,令所有在場的觀眾不分男女老幼潸然淚下!不論你是柔弱小女子還是錚錚鐵骨漢,在影院看《芳華》影片時沒有眼睛不濕潤的……戰爭不但摧毀了人的生命,也摧毀了人的身體,更摧毀了人的精神……
電影《芳華》同時也告訴我們,永遠不要忘卻那場漸漸遠去的戰爭……在當今這個和平、幸福與繁華的年代,戰爭的不測隨時都有可能再次降臨到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忘戰必危!
銘記歷史,不忘戰爭,緬懷先烈,珍愛和平!
《芳華》電影優秀觀后感篇4
也許是才氣過人、富有傳奇色彩的嚴歌苓吸引了我,也許是大名鼎鼎的馮導吸引了我,讓我在一個冬日的下午,如此安靜地坐在影院里,感受青春,感受芳華,感受揮之不去的憂傷。
寬大的銀幕,不斷切換的場景,一個女性的旁白娓娓道來……手持一瓶溫涼的礦泉水,溫度在掌心里一點點升高,上一世紀80年代的唯美浪漫青春時光在手中被綿密地抻開,不可言說的美妙由內而生。我找到了存在感,并帶著一份情懷去追憶那段美好時光。
《芳華》塑造了一組文藝兵群像。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芽。質樸善良的“好人”劉峰、因不良習氣被集體歧視的何小萍以及林丁丁、郝淑文、蕭穗子等情感的纏繞、交集,大相徑庭又出人意料的人生歸宿。電影用四十余年的跨度,展開他們命運的流轉變遷,有著對一段歷史、一群人以及潮流更替、境遇變遷的復雜感懷。
世界是安靜的,整個觀影過程是安靜的,即便是那個血雨腥風的戰爭畫面襲來的那一刻,我覺得我不是觀眾,更不是旁觀者,我身臨其境,就活在那個場景里。
電影《芳華》的拍攝手法有別于馮導的其他影片,溫情貫穿影片始終,我認為電影的主題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取向和情感安放。電影前半部分的俊男靚女,悠揚的音樂,清澈的和鳴,木紋質地的暖色地板,柔軟曼妙的肢體,女性身體散發的清香以及暗生情愫的涌動……畫面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純真、美好和干凈,讓人有種不被時間蠶食的溫暖。電影的后半部,涉及到了那段不輕易碰觸的戰爭,盡管槍林彈雨,血肉模糊,這些芳華的年輕人經歷戰爭的殘酷洗禮,甚至付出生命卻沒有退縮。最慘烈的是,前期曼妙舞姿的輕柔肢體與后期殘肢斷臂的強烈對比,畫面的矛盾和沖擊直抵心靈,那些光鮮年輕的臉龐,那些平時被人忽略的細微章節,終歸還是讓觀眾獲得了某種罕見的崇敬和震撼。
青春是整個片子的主線,但一切都是在大時代的背景下展開的,電影的故事情節喚起了一代人的集體回憶。有人說,這是一部以情懷取勝的電影。是的,無論是影片里呈現的集體主義與個性的壓抑,還是禁欲主義與青春荷爾蒙的矛盾,還是時代更迭與個體命運的蒼白和茫然,都不足以讓人輕易釋懷。唯一可以釋懷的是電影帶給我們的純真,純真是主體,純真不僅僅屬于過去,也屬于未來——那種做人的底線、對別人的友善、對真愛的追求、對友誼的珍視以及對偉大祖國的捍衛,都需要純真。
自由、真誠、沖動,懵懂,叛逆,不置可否,暗生情愫,秘密對抗……對青春的詮釋隱秘而幽暗。沒有人會討厭自己的青春,尤其到了中年或者暮年,那段刻骨銘心的時光,一定會在內心世界里翻涌。
我們一直在與時間和記憶較真,但在歷史大潮的洶涌下,在歷史的變遷中,那些人性的丑陋和黑暗,那些扼腕嘆息的感慨和憤懣都顯得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我們一直活不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此刻,我們只需要在寬大的熒幕前回望青春芳華,找到活著的證據,存在的痛點。
特別打動我的是文工團那段內斂的抒情,我們憑借所謂的“現代視角”返回那個特殊年代,本身就帶著情感,小心卑微地察看內心世界里的光與影,洋溢的青春碎片在父輩們身上即可看到。
父親年輕的時候在劇團工作,那熟悉的場景和氣息一直在夢里纏繞。那時候,劇團里的演員們平時在大舞臺上排練,留給幼小的我對舞臺藝術這種表演形式的無限向往。我們一群孩童,照著大人的樣子劈叉、下腰、拿大頂、踢腿、練功,所有讓身體變得柔軟的方式方法都一一嘗試,樂此不疲……
那個時代,劇團還是很光鮮的。父親是樂隊的演奏員,他和年輕的演員們走在希望的原野上,背著琴弦,意氣風發,生活充滿了濃濃的詩意。有時候沒有出去演出任務,劇團里的演員們就神圣地走在游行隊伍里,肩上扛著巨幅領袖像,游行的木制大車上坐著四處觀望的我,街兩旁圍觀的人群瞬間讓我覺得劇團的游行隊伍其實就是一個大舞臺,那些光鮮靚麗的演員走在人群中很是耀眼。
記憶較深的是兩個連接東西兩個方向的大院里,大家一起生活,一起唱,一起跳,那些女演員在餐廳吃飯,翹著蘭花指拼命地挑揀肥肉,男演員們將碗伸過去,眼睛閃耀著光芒……
最崇高的事,最容易破碎。后來劇團處于邊緣化,大家還是走散了。
還有八十年代的那場戰爭,我們剛上初中,被戰斗英雄的事跡感動的直掉眼淚,每次英模報告會都會哭得一塌糊涂,如若那天有沉悶的類似雷聲的響動,校園里會有人驚奇而神秘地說,這是老山前線的炮聲呢。學校的黑板報上每次都有文學愛好者的文章,我就是在一個落霞的傍晚,清晰地記住了抄寫板報的丁俊玲,她將自己的一篇《母親》規范規整地抄在黑板上,我看到了一位母親盼望前線兒子早日凱旋的復雜心情……對于老山戰爭的所有記憶,都在校園里,都在青春里。
我父輩們的青春,我們的青春甚至下一代的青春,都因這場電影而芬芳。電影《芳華》從某種意義上說,讓我們找到了青春年華的影子,也找到了彼此,以及面對現實時的回望和感慨——逝去的芳華永遠回不來。
我只想說,現實中我們更期待芬芳年華里的純真和溫情。
《芳華》電影優秀觀后感篇5
上映了很久,終是去看了。全片不炸裂又難掩的淚點,平和而又熱烈的情感,在影片最后的那句“就讓熒幕,留住我們的芳華吧”深深含蓄。
影片開始時何小萍一個不規范的敬禮,將她稚嫩卻又理想的期待表達的淋漓盡致,也給之后紛至沓來的悲傷而失望的生命深深諷刺。
這正是何小萍的芳華,也是許許多多戰斗英雄的芳華。
是劉峰帶著何小萍來的文工團,年年的標兵卻因為沖動的一抱,將往日善良積蓄全部透支被下放到西南邊境,而何小萍也因為對集體的失望,寧愿被埋沒也不愿再對往日的光榮夢想卑躬屈膝,而被處理到了軍醫所。從小受盡欺負的她也終于在戰爭的陰影下,文工團的不屑中,劉峰的遠走而進入了精神病院。
影片中那句,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拾得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何嘗不是對芳華另辟的蹊徑。除去華麗外衣,遍地的虱子。
有位哲人說,真正的英雄是,認清生活后依然熱愛生活。被時代遺忘固然悲哀,但人性的美好,卻猶如一抹溫暖的亮色,讓人重拾對生活的勇氣。
所以哪怕劉峰最后流落到在社會底層,退伍后的老婆跟人家跑了。哪怕何小萍終于變得風塵仆仆,不復青春,不復年華。影片最后他們相依的情景,何嘗不是對生活真摯的熱愛。
一個人若是貧乏的時候不快樂,哪怕富足了也一定不會快樂,因為他不知道是什么。
而就有這樣的人,在生活的繡花針下,土匪般的囚籠困囿下,他依然收藏著醇厚的酒,潛留著一顆滾燙的赤子之心,笑對生活。那句說爛了的“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就是對所有保管了爛漫童心的人最好的加冕。影片看的很長,也很短。想說什么,卻說不出什么。
但無論受眾是誰,我們都需要好好反思過往歲月,打撈起寂滅太久的美好人性。我們需要一場淚雨洗刷掉我們身上的浮躁,洗滌除我們麻木的情感。
屈原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這一場芳華,大醉又何妨。
《芳華》電影優秀觀后感篇6
憋《芳華》很久了,小說讀了、紀錄片也看了,預感這個電影應該是馮小剛最好的作品。今天溫哥華首映,終于看到了。馮導的電影,必須買票支持。
總的感覺是很好,非常好。但不是最好、不像應該的那么好。我不懂電影,只是說說觀后感,別當影評看。
先說演員。女演員們選得還好,但是肖穗子和舍長的演員年齡感覺偏大,有點跳戲了。女主不錯。男主很好,黃軒選對了。趙立新好得沒的說。可惜,其他的男配們有點不太芳華,少了些干干凈凈的朝氣蓬勃,我爸當年就是部隊文工團的,從留下來的老照片看上去,比電影里的男生更英姿颯爽、更陽春白雪。這個戲不需要演技,只要體驗生活到位了,總會大差不差,如果演員用紀錄片的演繹方式可能會更打動人。
再說剪輯。幾個片段都有點趕羅,節奏差了一口氣。比如醫院,被炸女主趴在傷員身上之后立刻就換了場景;比如告別宴,鏡頭切的有點快,斬斷了觀眾醞釀已久的感動,生生地咽了。還有就是男主女主部隊門口的告別,就是覺得快了幾秒。和姜文電影的剪輯比起來有點不解氣《陽光燦爛》該慢的慢、《讓子彈飛》、《鬼子來了》該快的就快按照《芳華》風格,剪輯如果再延遲幾秒,可能會更好。
接著說劇本。小說看了,不長,但該說的都說了,所以男主、女主的行為和變化是可以理解的。電影畢竟太濃縮,背景不鋪墊好了,包袱就抖不響比如女主為什么偷軍裝拍照、為什么作假不上臺,男主為什么會對暗戀的女生情不自禁、為什么后來被女主臨終關懷。那場女團員們集體討伐女主改內衣的戲處理的不好,電影里展現的行為讓觀眾厭惡了,感覺不對。男主對暗戀對象的鋪墊不夠,所以被整之后觀眾缺乏因為認可所產生的強烈同情。
從結構上說。前半段的美好不足夠美好、后半段的悲楚不夠悲楚,感覺差了一口氣。紀錄片里游泳池邊的戲就拍了很多,可展現出來卻太短;文工團男女在一起的風華正茂和青春無敵還不夠,除了歌舞片段少了一些日常生活的美好時光以及部隊戰士被當時政治環境的感召所作出的反應,這恰恰是男女主后面結局的緣起和因果之一。也因此,告別宴沒頂到位,少了對青春對奉獻對部隊對友情對生活的熱情、熱愛和留戀,而更像是一群失意的人們湊在一起的沒有情懷的釋放,感動指數比不上警犬部隊戰士告別狗和大學同學的畢業散伙飯。女主頂替上臺奮不顧身跳獨舞的段落全沒了,只剩下政委帶著喊口號,這個點沒扎疼觀眾,所以女主也顯得不夠慘。小說里男主在海口更悲催,電影里展現得太少了,不過舍長的我操不錯,眼淚下來了。最后男女主抱在一起,有點趕羅,就是因為前面的包袱沒包好,所以最后這一下翻出來不夠響,觀眾少了強烈的同情和認可。
總的來說,芳華的確很芳華,但美不夠美、慘不夠慘,美的不知所以、慘的不以為然。無論怎樣,這個片子的確可以讓我以及我的父輩們感動了,畢竟部隊、文工團、青春飛揚、戰友情深是他們最深的念想,也是我對那個年代那些善良人群的美好回望。至于小說里想說的社會、人性和命運,《芳華》可能沒探討得那么深。
小剛導演出身部隊,借這個小說圓一個夢,已經很棒了,雖然有那么一點抓小放大、跑題的感覺,但畢竟是誠意之作,走心了!從這點上來說,《芳華》很好。
唯一有點遺憾,就是帶著滿滿的情緒炸藥包進了電影院,整場下來,有點自己使勁努,炸藥包始終沒有被引爆,又扛著出來了。這可能就是導演的意圖吧我太知道王朔、馮小剛這些北京長大的、有情懷的、好人的感情表達方式了,也很認可。
《芳華》電影優秀觀后感篇7
今天終于逮空去看了芳華,雖然劇情很平,不過心里的那根弦還是被觸動了,散場時電影院很多人說結局是好人沒好報,我覺得并不是這樣,很多人這一輩子都被欲望、權利、金錢牽著鼻子走,容易知足和懂得珍惜的人才是這世界的稀有品種,他們的眼神堅定,內心平和,他們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黃軒的演技沒話說,顏值我也喜歡,女主角我之前沒見過,不過總覺得長得有點像那個素顏美女王麗坤,穗子,也就是影片中敘述故事的人,喜歡陳燦,我從一開始就猜到陳燦會和那個軍官的女兒一起,因為他們倆看起來更搭一點,可能陳燦也喜歡過穗子,只是門不當戶不對吧,不過穗子最后過得也很好,真跟了陳燦不一定會這么好!至于那個丁丁,落井下石,呵呵,那個演員的演技真的沒話說,丁丁是一個很現實的人,也是一個可悲的人!
至于最后劉峰和小萍為什么會走到一起,可能是因為他們都是善良的人,小萍被孤立沒人愿意和她搭舞,只有劉峰愿意陪她,劉峰被落井下石下放,也只有小萍去送他,之前劉峰的好大家全部都忘了,后來打仗劉峰失去了一個手臂,小萍也由于突然成為英雄而精神失常,她在草坪上跳的那一段舞真的是好美!兩個人后來相約去掃墓,在那邊匆匆一別之后的10年他們才開始生活在一起,相扶到老!
這部影片適合爸媽來看,不過傳遞的信念對誰都是一樣的,聰明可能是天生,但善良絕對是選擇,即使善良沒有給你帶來什么利益,也請相信善良會給這個世界帶來更多的溫暖,所以請你盡可能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