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朗讀者觀后感
嘉賓的標準更不是一般綜藝節目和娛樂節目的要求,“朗讀者”要有豐富的閱歷、動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誠的情緒感染力,文字的作用是準確地傳遞信息、傳遞情感,文學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為文學本身就是對共通情感的精準描述。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觀看朗讀者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觀看朗讀者觀后感1
姚晨有點從喜劇明星向女神發展的節奏啊,央視新的化妝師水平很不錯。她講了初到北京,作為北 漂,被一個胖姑娘收留的故事,看得我淚目。
董卿《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聽姚晨的朗讀想到的
其實,由于一些原因,我在去年到今年,在西安被一家收留了一段時間,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情,兩家人和一家人一樣挺著,忐忑的接受著種.種改變。
這一期的主題很好,說人生不是別的,而是各種各樣的告別。不過值得欣慰的事,我們這次告別是帶著很大的喜悅的。這次告別后很快還會再相見,而且以后再見也是方便的。
也許,若干年后,一切都過去了,她家也搬家了,但我還是懷念在紡織城的日子,在三廠四廠中間的過道了,打麻將的老頭老太們。
懷念那個臨時的港灣,懷念一起創造未來的日子。
告別,不是遺忘,而是轉身;告別,不是放棄,而是開始!無數的告別也構成了人生百態。在清明節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以“告別”為主題詞,邀請到著名作家王蒙、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微博女王”姚晨、影視演員李立群、維和英雄、音樂劇譯配程何等嘉賓,訴說著他們生命中不同的“告別”。
觀看朗讀者觀后感2
《朗讀者》邀請各個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嘉賓來到現場,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傾情演繹來自朗讀者文學顧問團的國家文學家、出版人、專家、學者精心挑選的經典美文,最終節目將會呈現出生命之美、文學之美和情感之美。
今天,我觀看了《朗讀者》這個大型綜藝節目。這個節目是由主持人董卿阿姨主持的。這檔綜藝節目的總主題是:一個人,一段文。而今天第一期的主題是:遇見。
通過這檔綜藝欄目,我學習了朗讀的方法與技巧,學會了怎樣讓朗讀帶有感情。欣賞著他們朗讀文章的聲音,我仿佛身臨其境。
朗讀的人來自不同行業:有成功人士柳總、有無私奉獻的無國界醫生、也有創建鮮花山谷的夫婦、還有詩譯英法人的許淵沖老爺爺……朗讀的內容也豐富多彩:有濮存晰朗讀的老舍散文《宗月大師》,來感謝人生路上幫過他的人、有無國界醫生朗讀的《答案在風中飄揚》,來表示她們對和平的渴望,也有朗讀《朱自豪情書》的夫婦,來表達他們對彼此的愛意……
看完《朗讀者》以后,我對朗讀的興趣更加濃厚了。我一定要在今后的日子里,朗讀更多的書籍。
觀看朗讀者觀后感3
不知道是在什么時間,什么情況下第一次看《朗讀者》,第一次看完這部電影,就去看了書。也不知道第一次看完沉溺了多久。前兩天也不知道為什么和小娟又提起了《朗讀者》以至于自己又去看見了一遍,本來是打算草草看一下里面一些激動人心的情節,關于愛、原諒、救贖與自我救贖的部分。不想到從頭到尾目不轉睛又全部看了N遍,然后又翻出原著小說來看,又是一次沉溺。
說起這部電影總想寫點什么,但卻無從著手,就像男女主角一樣,復雜又單純,麻木又敏感,冷漠又熱情,粗暴又溫柔,無情又深情。
看到過一句話叫,我們都是時代的孩子,他們也是時代的孩子。在那樣的大時代大背景當中,隨著人海浮沉。關于納粹集中營的電影我也看了一些,實在不能理解人能瘋狂自私到什么程度以至于將整批整批的無辜的人至于死地。不明白日本人何以將我們中國民族的38W人民全部屠殺。
《朗讀者》電影里描述的就是一個參與者的人生,一個普通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良知。漢娜,依舊像一個迷一樣。我像邁克一樣,對她仍舊充滿迷惑。在怎樣的情況下,看著每個人死去,卻能做到麻木。我想到一種情況,那就是那時她自身的情感已經完全死去,也許是為了生存,看著面前一個又一個人死去,她的悲傷與恐懼去了哪里?二戰結束后,她又是怎樣回憶從前,還是像她自己說的,她從來不去想。
電影里描述的她是一個文盲,她所有的思想,除了國家教育給她的,強制注入她腦子的,幾乎沒有來源,我想所以她才這么渴望知識。渴望閱讀,她知道她自己缺乏什么。
也許,她并未意識到她在納粹營中所做的事是什么性質,在世界上的影響。不過我深信,她在獄中是知道了,從她看了這么多關于集中營的書中可以看出來。我想,她在慢慢懂了以后應該是多么的驚厄。懺悔,不足以表達她的感受。承認錯誤,不足以表達她的驚厄。
我想這就是她心甘情愿呆在獄中的原因。
關于他們的愛情,是令人動容的。這種愛情,超越了時間,超越年齡,還有仇恨。只是在那樣的大時代下,那樣的沖撞下,他們弄不懂彼此,也搞不清自己,唯有在朗讀和聽他朗讀中,找到他們純潔與善良的那片凈土。在那里,沒有戰爭,沒有仇恨。在那里,他們感受著悲傷與愛。他們閱讀著別人的人生與情感,自己卻生存在那里。那里,是他們靈魂的歸屬。
總覺得還有什么想說的,但總覺得什么話對于《朗讀者》來說,都是多余的。
觀看朗讀者觀后感4
朗讀者是秦玥飛,耶魯大學畢業生。2011年8月他選擇了去湖南,落腳到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農村,當了一名村官。六年了,他現在的工資只有1700元。現場有人提問他,去農村有沒有感覺大材小用?
他說:“我也不覺得我是一個大才,因為我在農村這樣一個廣闊天地里,它給了我一個平臺,讓我這個小才,可以有了大用。”
董卿給觀眾讀了一個數據:第一年,他幫所在村村民引進了80多萬資金,建起了新的敬老院,然后三年里修了水渠,重新硬化了村公路,同時引進了信息化教學設備.....
看著他腳穿解放鞋、數日不洗澡,扎根農村為民服務的淳樸形象,加上他那樸實無華的語言,怎能不讓人們心生敬意?
和他一起上臺的還有幾位,也是和他一樣回農村做貢獻的各大名校的畢業生,他們一同朗讀了遲子建的《泥濘》。
看到這里,我想說:這才是擁有熱血的年輕人,擁有激情的年輕人,擁有風采的年輕人,擁有抱負的年輕人。這才是祖國的棟梁之才!希望有更多的大學生們向他們學習,回到農村廣闊天地里,干一番偉大的事業。因為農業是中國的希望!農業興則萬事興,農民富則國家富!
觀看朗讀者觀后感5
《朗讀者》更注重“人”,節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通過情感的紐帶聯系不同時空的生命。節目中第一個“人”是可見的朗讀嘉賓,針對不同的主題,每一位嘉賓都帶著自己的故事來講述。在來到《朗讀者》之前,每一位嘉賓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而《朗讀者》要呈現出他們作為“情感人”的一面。
文字的作用是準確地傳遞信息、傳遞情感,文學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為文學本身就是對共通情感的精準描述。董卿說:“《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從見面會現場播放的節目片段看,《朗讀者》的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完成了統一。
《朗讀者》的朗讀內容包羅萬象,有翻譯家許淵沖的徒弟們用中英法文為他朗讀的文學經典,也有來自成都“鮮花山谷”的丈夫為妻子獻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書》詩詞;有賈平凹《寫給母親》這類表達集體記憶和大眾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傳志寫給兒子婚禮講話的個人感受。飽含情感的朗讀形成情緒的磁場,能夠給觀眾強烈的代入感和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