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湘江觀后感作文700
八一電影制片廠帶著最近拍攝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血戰湘江》來到陸軍第六十五集團軍“紅一師”舉行放映活動,在官兵中引起強烈反響。下面是由小編為你們帶來的精彩的總結范文,一起來看看吧
血戰湘江觀后感1
戰爭是殘酷的,無數人為了理想和自由在戰場上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但是戰爭也是引人深思的,它凝聚了無數人的智慧、勇氣和意志力。因此,不少電影都以戰爭作為題材,試圖向我們展現恢宏的場景。
我國的戰爭題材電影更多的是以真實戰爭改編,從早期的《地道戰》《地雷戰》到上世紀末的《大轉折》《大進軍》,再到近來的《百團大戰》《血戰湘江》和《龍之戰》。這些電影中,既不缺打斗場面,亦不缺人文精神的討論。所不同的是,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戰爭場面更加恢宏壯闊,帶給觀眾的視聽震撼愈發強烈。相同的是,從這些影片中,可以看到中華民族不怕苦、不怕難、不怕犧牲的戰斗精神和民族大義,更傳遞出了人們對戰爭與和平的反思。
“看了《血戰湘江》后,真正領會了‘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也請組織相信,如果祖國面臨危險,我將會像《血戰湘江》里面紅軍先輩一樣奮不顧身。”某訓練基地的戰士觀影后,立下了這樣的錚錚誓言。
由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制作的電影《血戰湘江》6月30日在全國公映后,立即迎來了一片點贊叫好聲,截至發稿前,該片在貓眼專業版觀眾評分為9.3分。
致敬5萬英烈
以往在課本上,大家只知道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中很重要的一戰,是打得最慘烈的一仗。但是究竟當時場景是什么樣,以往影視作品對湘江戰役表現得很少,自然沒有可借鑒參考的相關影視資料。
此次,《血戰湘江》用電影鏡頭向觀眾講述了83年前紅軍付出巨大犧牲血戰湘江的悲壯故事,正面表現了紅軍將士滿懷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對黨的堅定信念,深刻揭示了左傾錯誤路線給紅軍帶來的慘痛損失,生動表現了紅軍34師官兵前赴后繼、勇于犧牲,全力掩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大無畏精神。
這是導演陳力繼成功執導《周恩來四個晝夜》和《海棠依舊》等影視劇后,再次迎難而上的力作。作為向黨的十九大、慶祝建軍90周年獻禮影片,陳力直言:“接拍這部‘命題作文’時壓力很大,可謂是時間緊任務重。”
確定拍攝后,隨著前期走訪老區、查找資料、采訪人物等,越是走近這段歷史,越是感到震撼,紅軍戰士們堅決服從、大無畏的精神令人感動,深刻詮釋了偉大的長征精神。“5萬英烈的身影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他們太年輕了,平均年齡才20歲左右啊。”陳力說,“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我有責任必須拍好這部影片,讓更多觀眾熟知這段歷史,紅軍在湘江血戰七天七夜的歷史不應被忘記,也不能被忘記。”
再現戰爭場景
在陳力看來,當前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創作面臨一個瓶頸:“有些創作團隊把片子拍成了‘高大上’‘假大空’,讓觀眾感覺離自己太過遙遠,從而不喜歡看。”
她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舉了個例子,比如說,大家常說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話說出來很容易,但是如何用鏡頭語言展示給觀眾是需要下功夫的。
陳力透露,自己在拍攝過程中,優先考慮的就是如何將這場戰役表達得真實,同時不失藝術感。
觀影過程中,記者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實。影片中,雷口關血戰、新圩爭奪戰、楓樹腳爭奪戰、蔣家嶺突圍戰等,無論是阻擊戰還是突圍戰,隨處可見滾滾硝煙和槍林彈雨的畫面,為觀眾呈現出了一部讓人血脈賁張、媲美好萊塢經典戰爭片的鴻篇巨制,讓觀眾們身臨其境,直呼“太震撼了”“紅軍戰士們太了不起了”。
為了向觀眾真實展現戰爭的場景,陳力向記者介紹了一組數據,拍攝時間112天,成片116分鐘,其中,有7600余名部隊官兵、3.5萬余群眾演員參演,使用炸藥逾2噸、油料逾80噸。“電影里的每一個鏡頭都是真實拍攝的,沒有任何一場戲是讓演員對著綠幕去空演的。”
除了給觀眾帶來真實感受,作為一名以細膩情感描寫見長的女導演,陳力在影片中加強了對小人物的塑造,在影片中,林裁縫和他的4個兒子都參加了紅軍,一路上,毛主席和林裁縫的對話,不僅把領導人對戰士的關心表現得淋漓盡致,還展現出了紅軍戰士顧全大局、勇于犧牲的精神。
“歷史真實和藝術再現的融合,使影片故事節奏有張有弛,極度寫實,又飽含真情。”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血戰湘江觀后感2
電影《血戰湘江》終于上映,期待已久,自然不可錯過。可惜,附近的電影院排片超低,而且還有被包場,讓你無法選擇,于是只好來到七公里外的電影院觀賞,國產的戰爭電影實在是不應該受到這樣的禮遇。
看得出來,電影《血戰湘江》下了很大的功夫,和八一廠過去的戰爭電影風格區別不大,戰爭場面一絲不茍,相當認真。電影的主線非常清晰,就是毛主席在湘江戰役中的不斷抗爭,最終湘江戰役的慘敗導致了領導層思想的改變,通過了毛主席提出的方案,在通道及時轉兵,避免了第二次被包圍。
這部電影中我感覺耿樂扮演的耿飚非常神似,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后人。張一山扮演的李天佑實際上并不是很像,但是感覺張一山真的是卯足了勁在演。何健雖然臺詞寫得很兇狠,但是實際上的何健還應該更加殺氣騰騰,的確,正如電影里所說,他不僅殺了很多的革命者,還有他們的家屬,例如毛主席的夫人楊開慧。白崇禧的篇幅雖然不少,但是并沒有展示出他智慧的一面,在湘江戰役中,白崇禧還是很好的把握了戰役的主動權,避免了與紅軍鷸蚌相爭,讓蔣介石漁翁得利。周恩來演得相對來說很拘謹,與偉人風采有一定的差距,演員不是很放得開。蔣介石、楊開泰都塑造得比較表面化,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剖析,例如在知道主力紅軍渡過湘江之后,蔣介石會有縱虎歸山,后患無窮的感覺。電影雖然給的戲份有限,但是仍然需要深入挖掘角色的內心,才能打動觀眾。
這部電影和我預想的還是有差距的,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里,要塞入太多的元素,必然會導致整部電影內容不清晰。如果是拍攝成三個小時的電影,應該會更加合適。這部電影描述的場景主要集中三處:紅一軍團在林彪的領導下,打響覺山鋪狙擊戰,阻擋從全州沿桂黃公路南下的湘軍。紅三軍團在彭德懷領導下進行的光華鋪狙擊戰,全力阻擋從桂林沿桂黃公路北上的桂軍。還有一個重要的戰場,就是新圩狙擊戰,由李天佑師長指揮,防止桂軍將中央紅軍截斷。這三處主要的狙擊戰,在電影中均有表現,篇幅還不小。此外還有中央縱隊行軍,紅三十四師在楓樹腳狙擊桂軍。這些戰爭場面在電影中都表現得非常多,很詳細。只是感覺每次都靠字幕來提示,似乎需要更好的梳理一下。
作為一部戰爭電影,雖然受到篇幅的限制,但是仍然可以努力制作得更好,而不僅僅是槍彈橫飛的戰爭場面。這部電影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戰爭的起因沒有介紹清楚,也就是缺少應該有的鋪墊。湘江戰役的起因非常清晰,蔣介石要在湘江合圍中央紅軍,調動50萬軍隊進行伏擊,毛主席與彭德懷,面對困境,曾經提出多套方案,但是被否決。李德的固執己見導致紅軍進入了包圍圈。
此外戰爭進行過程中的瞬息萬變和萬分驚險沒有得到很好的提現,紅軍陷入重重包圍本來無望突圍,但是因為瞬息萬變的戰機,尤其是紅軍進攻龍虎山,導致桂軍誤判后撤,湘江出現了防御缺口,這在電影中沒有提現。林彪左權在指揮戰役的過程中,指揮部差一點被湘軍端了,這也沒有描寫。
桂軍、中央軍、湘軍之間矛盾重重,尤其是白崇禧,雖然是軍事天才,但是也要面對廣西貧瘠和兵力薄弱的窘境,對于他而言,防蔣甚于防共,也正是因為諸多的矛盾,才使國民黨沒有團結一致,在湘江戰役中沒有做到完勝紅軍,這些在電影中被弱化了,實在是可惜。
紅34師的命運在電影中有交代,但是顯然筆墨太少,實際上它的遭遇是撼動人心的,因為整個師團5000多人,被整建制打掉,讓人心痛,而師長的自殺是湘江戰役中的最驚心動魄的一幕,可惜電影里一筆帶過,過于倉促。還要再一次糾正一個錯誤,就是陳樹湘師長,不是扯斷自己的腸子自殺的,而是咬斷自己的腸子自殺,相當慘烈!
在電影中,整個湘江戰役的過程比較模糊,如果讓一位沒有研究過湘江戰役的觀眾來看這部電影,他很難描述出前因后果,而湘江戰役復雜而分散的現場,都需要時間節點和地圖來輔助,否則看完之后會一頭霧水。
我從2009年5月開始研究湘江戰役,一直在構思這部戲的電影劇本,我的思路與目前看到的電影出入還是比較大的,對于戰爭題材電影的把握,八一廠還是延續了大決戰的風格,戰爭場面震撼,情節和人物刻畫簡單,我感覺挺遺憾的。2013年我曾寫過話劇劇本《血戰湘江》,因為受到場景限制,視覺縮小,主要描寫了白崇禧,陳樹湘,韓偉三個人物,所以我自己總覺得不夠滿意,一直期待著寫電影版劇本。2015-8底我還專門去了興安,去了光華鋪和腳山鋪兩個戰場實地考察,此外還去了三官堂,在界首的湘江邊,我站立了好久……因為我構思的電影劇本正是從這里開始的,1949年11月,李天佑路過界首渡口,在此停留,他面對平靜流淌的湘江,思緒萬千,久久無法平靜……而話劇劇本《血戰湘江》則是從韓偉病危開始的,他去世前交代兒子京京要埋葬在閩西,讓兒子難以理解,因為韓偉將軍是湖北人,話劇最后的結尾是京京終于了解了父親的初衷,他安葬好自己的父親,決定和妻子再去湘江走一遍……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為何我對湘江戰役如此費心,實際上它有很多吸引我的元素:
首先,湘江戰役中勝負明顯,但是意義深遠,國民黨表面上贏了,大獲全勝,但是中央紅軍主力卻突圍了,僅僅15年后,紅軍就打回來了。紅軍可以說慘敗,出發時的8萬多人,剩下只有三萬多,但是這場失敗卻喚醒了領導層,尤其是一代偉人周恩來,更不計較個人得失,支持毛主席回到最高的軍事指揮層。而再度出山的毛主席力挽狂瀾,開始了他的軍事傳奇。
其次,這場戰役將星閃耀,國共雙方很多的著名將領都經歷了湘江戰役,例如: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彭德懷、朱德、李天佑、耿彪、楊勇、楊成武、李聚奎、陳光、羅炳輝(電影《從奴隸到將軍》的原型)、張震、左權、韓偉、白崇禧、何健、劉建緒等等,他們經歷了慘痛的湘江戰役,各有得失。楊勇和楊成武都曾經在湘江戰役中負傷。
其次是戰役的瞬息萬變:戰機的成敗就只在轉瞬之間,如果紅一軍團能夠搶先占領全州,那么就可以保證紅軍安全渡江,可惜只是在猶豫之間,湘軍便迅速占領全州,而且可以沿著桂黃公路直接南下,封堵湘江。最后紅軍從四個渡口過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此外,湘江戰役被掩埋了四十多年:也許是過于慘痛,也許是那么的不堪回首,當事人都很少提到湘江戰役,以至于八十年代之前,很少有資料記載這場戰役,直到八十年代初,才漸漸披露。
不少將領后來都寫了回憶錄或者回憶的文章,例如之前提到的李天佑,就曾經寫過回憶文章,耿飚也和電影中描寫的一樣,雖然患有瘧疾,但是一樣拿起大刀與湘軍肉搏。還有張震也寫了回憶湘江戰役的文章,這些文章至今讀來都感覺相當悲壯,讓人久久難以平靜……
因為血戰湘江過于悲壯,在制作完《血戰湘江》PPT之后,我拒絕了其他網友的邀請,他們曾經約我一起再研究皖南事變或者西路軍,我想一個人的人生所能承載的痛苦還是有限的,就把其他戰役的研究工作交給更多的有心人去完成吧。
當然我也有一個心愿,希望有朝一日,將話劇版的劇本《血戰湘江》認真修改好,然后公開給高校劇社去排練和演出,這部戲寫作之初就考慮到了高校話劇低成本的特點,只是我一直想寫得更好。
電影《血戰湘江》對于我而言,是一個很多年來的期待,用電影來展現這段悲壯的歷史,是非常合適的,它凝聚了無數電影工作者的心血,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里,誠摯地希望院線能認真對待這樣一部心血作品,好好地做好它的發行工作。
漫漫長征路,滴滴紅軍血。日落寒霜起,湘江血染紅。
最后,讓我們再一次對犧牲在湘江戰役中的烈士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血戰湘江觀后感3
凡是經典戰爭電影,必須有大場面和真實性,觀眾必須能夠在電影中受到感官上各種沖擊,那才是一個過癮!
然而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太喜歡看戰爭片,尤其是國產戰爭面,不是因為它的殘酷畫面,而是看起來很無聊,不真實,缺少了戰場感,缺少了身臨其境覺。
但是,《血戰湘江》是一個例外,年輕的老干部張一山和保劍鋒,終于還原了一次真實而殘酷的戰爭。
影片的戰爭場面,操作的實在是太勁爆了,以頓計數的炸藥,只為還原真實而殘酷的戰爭場面。無論是張一山、保劍鋒還是王大治,在后來的采訪中提到拍攝現場,無不苦不堪言。
正因為有了演員在片場的賣力演出,才換來了電影院中的視覺刺激和感官肌能刺激,影片恰似一個巨大的紅色驚嘆號,完全刷新著他們的觀影體驗。
還有一點難能可貴《血戰湘江》不避諱血腥,不避諱血腥場面,不避諱血腥鏡頭,鏡頭下的戰場猶如血海,毫無保留地還重現長征中最悲壯一役的慘烈卓絕。
在慘烈的背后令人驚奇的是片中,既沒有使用CG技術來做特效,也沒有三維軟件來做虛擬場景,完全用炸藥、汽油轟出戰爭片的澎湃激情,這一點是是絕對大多數好萊塢電影做不到的!真實的炸藥轟出來的戰爭場面,不夸張的說,在電影院中都能嗅到硝煙的氣味,直接把觀眾帶進了戰場,親歷了83年前的殘酷。
《血戰湘江》是一部有著血性與剛烈的硬派戰爭片,絕對是一部熱血戰爭片,那年戰爭中的紅軍都還年輕,年輕觀眾的感覺會更深刻!
槍炮聲、爆炸聲、喊殺聲,聲聲震耳不絕;陣地戰、遭遇戰、白刃戰,戰戰驚心動魄。
高空航拍可見硝云彈雨的宏大場面;攻防大戰通過中景展現兩軍集團式沖鋒的排上倒海之勢;短兵相接的密集對射、流矢紛飛則有近景表現出來。
人物特寫細膩顯露殊死血搏的。鏡頭語言始終在繪聲繪色地呈現著戰場的殘酷與血腥。
燃燒的戰旗、軍人的吶喊,更是前輩們的熱血青春。
四個戰場,四次殊死阻擊戰,兩軍進行著慘絕人寰的戰斗,講真的小眼球真的受不了。習慣了和平生活的我們,被拉進近距離的戰爭中真的有點不適應。
密集的炸點連續引爆,制造火光四起、焦土飛濺。雙方無休止的拉鋸戰猶如血肉磨盤,讓陣地前尸橫遍野、戰壕里血水倒灌。硝煙炮火混合著揚起的塵土,匯成遮天蔽日的戰云。渡口上空飛機肆無忌憚的俯沖投彈與射擊,讓江面上無數水柱沖天而起,士兵成批倒在浮橋之上,殷紅的鮮血將碧綠的湘江變成了“赤水河”……
戰爭的慘烈實在不忍描述。
戰爭絕對夠硬,歸功于影片的精良制作、精心拍攝,還有演員們的精湛表演。
浴血覺山鋪、酣戰光華鋪、鏖斗新圩、死守楓樹腳,緊湊有序的敘事節奏之下,各個戰場慘烈戰斗的場景不時地穿插出現。
保劍鋒、董勇、張一山、耿樂等當紅明星演技在線,紛紛化身驍勇善戰的鐵血將領,在槍林彈雨之中、炮火連天之下,或是堅毅、或是狂野、或是剛強、或是生猛,在戰斗中一個個身先士卒,顯現著角色向死而生的勇而無畏,體現著英雄的字典里沒有寡不敵眾。
正是得益于他們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有靈魂,才給慷慨悲壯故事加重著迷人的魅力。
統而言之,《血戰湘江》堪稱給疲軟已久的國產戰爭片注入久違的激情。既把女人看濕,悲壯場景引得她們淚水漣漣;更能把男人看硬,瘋狂的戰斗讓他們感到熱血感爆棚。
在國產電影過度快餐化、嬉皮化的當下;在好萊塢超英肆虐、奇幻當道之時。我們太需要這樣雄渾有力的電影來提振精神了,而非綿弱無力的小確幸來麻醉身心。
血戰湘江觀后感4
這種新翻拍的革命電影,最近真的太多太多,口碑也是一樣的爛。而且這還有這么多水軍幫忙刷五星我也是服,水軍們如果是專業分析一下騙一騙經驗不足的觀眾,我覺得都行,但是水軍要不是“沒看過電影,但是覺得很好”要不就是“你們這些人竟然噴紅色電影,不是中國人啊”。我覺得正是這些人,把中國電影產業的水平拉住不前的。
我們可以搜一下之前的紅色電影,上個世紀的革命片,雖然分數也不高,但不會像現在這么低,為什么呢?我們的祖國,這個古代史與近代史都有無數優秀劇本基礎的國家,不缺劇本不缺演員不缺錢,我覺得關鍵還是“缺心”,這點不僅是翻拍革命電影的這個領域,包括翻拍的電視劇話劇等都是這個毛病。就拿老版《西游記》來說,一個劇組拍攝的多么艱辛大家也都知道,沒錢全靠省,沒演員一人多角,沒特效實體來上,同時還要實地拍攝考慮原著細節。或者說好幾年前的《智取威虎山》,也是觀眾心中的經典。這就是用心,你能舉出一部這兩年用心的紅色電影嗎?就像前兩天的《摔跤吧爸爸》,你能說中國沒有類似的傳奇嘛,你能說中國體育的神話不如印度嘛,你能說中國的體育人的精神不令人動容嘛,但是確實中國近些年很少有體育相關的好電影面世。
我們這些年輕觀眾,不排斥紅色電影,我們也看喜歡聽那些傳奇、那些英雄、那些不朽的故事。我們排斥的,只是沒有用心制作,披著愛國主義的幌子來圈錢的作品。我們也不是小孩子了,希望那些真正用心的導演,可以為我們奉上一部真正用心、真正傳奇、真正感動的紅色電影!
血戰湘江觀后感5
2017年7月6日下午3時~5時,生物醫學工程系與醫學結構生物學研究中心聯合黨支部開展了慶“七一”支部主題黨日活動,組織支部全體黨員和群眾在洪山禮堂觀看了電影《血戰湘江》。
該影片是一部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建軍90周年、迎接黨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獻禮影片,生動地講述了83年前中央紅軍在湘江上游廣西境內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與國民政黨軍苦戰5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突破了國民政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中正圍殲中央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深刻揭露了反圍剿中黨內以李德、博古為代表主張的左傾錯誤路線使黨和紅軍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由長征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余人;真實再現了紅軍34師官兵顧全大局、前赴后繼、勇于犧牲,全力掩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大無畏精神。影片充分揭示了什么是大局意識、什么是核心意識、什么是犧牲精神、什么是干部的表率作用,讓我們從中很受教育。
很多黨員和同志們在觀影時流著眼淚,內心受到了無比的震撼和感動,特別是紅軍將士“對黨的無限忠誠、對中國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在巨大困難和強大敵人面前,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個人犧牲”的大無畏英雄氣概深深地感染著我們。總結會上,大家一致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央紅軍之所以在如此困難的境地,依然能絕處逢生,靠的不光是以毛主席為中心的領導人的正確靈活的作戰方針,還有一心想著群眾,敢于直面困難,甘于奉獻,團結一致的基層干部群體。
看完影片大家聯系實際,感觸頗深:影片中黨內的左傾錯誤路線使我們的紅軍5萬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歷史的教訓決不能忘記!當今社會也許還有李德與博古式思維的殘留和身影。由于思維和認知水平有限或者缺乏領導智慧,有些黨員干部不知不覺地充當了“李德與博古”,使我們的工作和改革措施不能順利實施。我們應該以史為鑒,必須深刻反思現實問題。
一個部門或單位,領導集體正確的決策,實行正確的路線和方針政策,對取得改革成功至關重要!尤其要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發揚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充分聽取黨員群眾意見和建議,決不能獨斷專行搞“一言堂”,只有實事求是、及時修正路線錯誤、改變落后的觀念才是改革制勝的法寶。
支部黨員和群眾通過這次活動,感觸頗深,表示要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在工作中要心系學院和中心,樂于奉獻,立足崗位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開創基礎醫學院的美好未來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