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革命遺址觀后感
回望歷史,我們的民族曾遭際了許多巨大而艱難的境地,在其中有著無數堅毅、勇敢的革命烈士——他們用他們的血肉之軀與舍我精神為一片迷惘、無助的民族命運撥云見日,為滔滔的時代洪流標下了最為鮮紅、深重的注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篇紅色革命遺址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紅色革命遺址觀后感1
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我一直想去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參觀,趁著假期我和家人一起終于踏上了這次紅色之旅。
中國共產黨一大在1921年7月到嘉興南湖一艘船舫中續會,會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第一個決議,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中國革命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凹t船精神”是教育當代共產黨員的無價之寶,是用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寶貴資源和重要財富,為我們進一步加強革命傳統教育,進一步弘揚“紅船精神”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陣地。
中國人民深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空前深重,中國工人階級作為先進的社會力量嶄露頭角,走上了歷史舞臺,高舉民主和科學旗幟,走上了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中國共產黨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應運而生。嘉興南湖的這艘“紅船”最先燃起了共產黨的火焰,燎原中華大地。
通過對革命圣地的參觀,讓我深深地感受到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進一步了解了黨的歷史,增強了黨性,近距離體驗了先輩的革命歷程,經受了一次紅色洗禮。我們黨是在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系、共同戰斗中誕生、發展、壯大、成熟起來的。只有緊密依靠人民群眾,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才能使我們的革命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作為一名基層單位的財務工作者,我要學習、傳承這種精神。在自己的實踐工作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查漏補缺。不斷完善自身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在實際工作中,要樹立實干精神,樹立群眾至上、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的理念,牢記黨的性質和宗旨,把群眾當親人,正如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所指出的那樣,“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我們黨才能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結合當前黨組織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的“兩學一做”活動,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我覺得對黨章黨規,一系列講話的學習,爭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這一活動,非常有必要!“兩學一做”關鍵是要端正思想作風,鞏固“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的成果。我覺得自己應該牢牢抓住這次學習和教育的機會,進一步提高黨性意識,在單位里,處處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堅持把“兩學一做”融入到日常生活,認真學習,豐富頭腦,不斷提高理論素養。在平時的財務工作中,廉潔自律、公平公正、艱苦樸素,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尊重、熱愛、服務群眾,努力踐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工作理念,緊密聯系群眾,多辦事、辦實事、辦好事,進一步繼承和發揚革命先烈的精神和期望,爭取努力早日成為一名出色的中國共產黨員和財務工作者!
紅色革命遺址觀后感2
百余年來,中國從山河破碎走上了偉大復興之路;十余年來,我從呱呱墜地走上快樂成長之路。行走在成長路上,紅色之旅帶給了我許多沉思與啟迪。
語文書上說,圓明園曾是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不僅有來自各地的風景名勝,還收藏著最珍貴的歷史文物。可在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把圓明園搶劫一空,還放火燒了三天,我國這個園林藝術的瑰寶瞬間變成一片焦土和瓦礫。我從書本中走出來,看到的實地景象更讓人義憤填膺:殘留的石柱縱橫交錯躺在地上,仿佛在重現當年侵略者毀滅他們時的悲慘情形;地上野草隨風飄蕩,好象哭泣著訴說弱國任人欺凌的歷史。站在遺址門前,我深深懂得了一個道理:落后就要挨打,人民要想挺直腰板做人,就需要有一個強大的祖國作為堅強后盾。
歷史的車輪轉到了二十世紀,井岡山上點起了星星之火。爬上井岡山,對我來說是一次穿越時空的精神洗禮。置身井岡山上,放眼望去,到處崇山峻嶺,懸崖峭壁,氣勢磅礴。為了推翻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堅持不懈地與侵略者作斗爭。1927年,我們湖南人毛主席率軍登上井岡山,建立根據地,開創了星火燎原的革命偉業。經過20多年的浴血奮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瞻仰烈士紀念碑和軍事博物館后,我仿佛又看到了硝煙彌漫的戰場和英姿颯颯的英雄。站在井岡山的黃洋界哨口,我反問自己:紅軍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依然英勇奮戰,我生活在這么幸福美滿的生活中,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學習,積極奮斗呢?
今年暑假,我第一次登上天安門城樓,真正感受到了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自豪與驕傲。在雄壯的國歌聲中,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與朝陽一起冉冉升起,我不由地肅然起敬,我仿佛在國旗里看見了一位位英雄人物的身影,逐漸變成紅色。
作為旅游者,我在紅色之旅中切身體驗到了祖國從貧窮到富強,人民從受壓迫到過上幸福生活的輝煌歷史,自己也收獲了許多知識與見識。黨的十九大吹響了新時代的號角,我將進行更多的紅色之旅,在旅途中學習,在旅途中進步,在旅途中成長……
紅色革命遺址觀后感3
7月6日清晨,大雨如注,我們小記者團在《關心下一代》周報編輯叔叔和阿姨的帶領下,坐車去參觀雨花臺紀念館和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當我們到達雨花臺紀念館時,雨漸漸小了,淅淅瀝瀝。空氣中籠罩著一種哀傷的氛圍。
我們下了車,只見雨花臺紀念館是一座松柏環繞的山岡,高約100米,長約3。5千米,頂部呈平臺狀,有三個緊緊相依的山岡組成,顯得莊嚴肅穆,安詳厚重。
走進雨花臺紀念館,首先引入眼簾的是正對著的兩塊豎立的石板,一前一后,分別刻著《國歌》和《國際歌》?!秶H歌》歌詞雕刻了五個國家的語言?!秶H歌》石板兩旁又各刻著一位男子和一位女子,像一對天使維護著國際和平。
繼續向前走,來到紀念碑腳下,兩邊的石梯中間,用花朵擺出了“不忘初心”這四個字。走上100級的石梯,我們來到紀念碑旁,它坐落在主峰峰頂,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紀念碑高42。3米,碑體是方形,寬7米,厚5米,正面鐫刻鄧小平手書“雨花臺烈士紀念碑”八個金字。碑前列有烈士銅像,高5。5米,代表著所有的戰士,名為“寧死不屈”。走近他們,我似乎能聽到他們血戰沙場的呼號,似乎能看見他們沖鋒陷陣的身影,似乎觸摸到他們那顆赤誠的愛國心……不知何時,銅像肩上神奇地站著一只剛剛飛來的和平鴿,它仰望著藍天,像一個高傲的將士。
隨后,我們給烈士送上花圈,低頭默哀,再繞紀念碑一周,往回走,又走進了紀念館。
一進去,“信仰的力量”這五個大紅字就展現在眼前,下面,“雨花烈士生平事跡展”這幾個字金光閃閃。紀念館內分十個展廳,按四個歷史時期陳列了犧牲在雨花臺及南京地區的127位烈士的珍貴史料,展出了許多照片、文物、圖畫、浮雕……有的烈士才十幾歲,就壯烈犧牲了;有的戰士們抱著槍沖向敵人,絲毫不懼怕任何的危險;那些破舊的遺物深深地鉆進了我的心……讓我們將“弘揚先烈精神,獻身四化大業”作永遠的行動指南,奮斗目標。
午餐過后,我們坐車前往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來到館內,看到那一幅幅雕塑,那一具具尸骨,刺痛著我的心,我們的同胞飽受著欺凌,我們崇敬的戰士們正在血戰,我心中燃起了憤怒的火焰,恨不得將日本夷為平地。
這次參觀讓我深深震撼,戰士們為國獻身的精神深深感染著我,他們雖然壯烈犧牲了,但他們舍生忘死的精神永遠鼓舞著我們前進?!吧倌陱妱t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如果要讓祖國不受侵略,我們就要銘記歷史,努力奮斗!
紅色革命遺址觀后感4
我們在這個和平時代幸福的生活。是老一代革命前輩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聽爺爺奶奶講他們以前的艱苦歲月。野菜、玉米、紅薯是他們的主食,玉米粥是他們的飲料,大白菜則是他們的佳肴。聽起來確實艱苦,但他們的上一代卻更讓我們敬佩,那就是革命前輩老紅軍。順著歷史的大潮,我們尋找這紅色的足跡。在我們山東有這么一個革命老區。今天我們懷著敬佩的心情走進沂蒙山區,追尋紅嫂的足跡,聆聽那感人的故事。
走進常山莊村的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一尊年輕婦女一手攙扶著傷員,一手掀開衣角用乳汁救護的銅像,深深的震撼著我們。這兒保留了沂蒙山區的抗戰古村風貌,房子和墻都是用石頭砌成,有些房子有一百年的歷史了。館內以紅色為主,以文字、圖片、熒屏、雕塑和實物相結合,詳細了介紹發生在這里的革命故事??粗掌幸晃晃豢此破椒病⒋认榈睦夏棠?,聽著她們的故事卻讓我們肅然起敬。她們除了有明德英、王換于、李桂芳、胡玉萍外,還有一大批紅嫂典型。有智闖虎穴的劉玉梅、有賣女擁軍的方蘭亭等等。她們送子參軍、送夫支前、縫軍衣、做軍鞋、送軍糧、舍生忘死救傷員,不遺余力撫養革命后代。她們的那幾句,“最后一口糧,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衣。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甭犞妥屛覀冧粶I下。
她們雖然平凡普通,卻干了出一件偉大的事情,盡管她們大字不識一個,但她們心中有個信念,那就是為革命出一把力,讓全中國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就是有這么一群紅嫂的支持,才讓我們的戰士們在戰場上英勇的不屈不撓的和敵人廝殺。取得了最后的勝利,才有了我們的今天。
我們現在的和平安寧的生活,是革命前輩們用鮮血和汗水換來的。我們的國家也慢慢的強盛起來了。我們作為黨的陽光下哺育的花朵,我們應該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精神。在當今的和平年代,舍身救人的事跡也是紅色精神。我們小學生應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將來能夠肩負起建設新中國的重任。讓我們的祖國更繁榮富強,不辜負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今天。
紅色革命遺址觀后感5
八月一日建軍節,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日子,周恩來總理和朱德總司令在八月一號,改變了我們中國人的道路,他們將我們引導到光明的道路上,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這一天,中華人民現在還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它就是八一建軍節。
今年的這個建軍節,我想過得比以前更有意義。在媽媽的帶領下,我和表哥陽陽一起去了鄂豫皖革命紀念館。我們去追尋紅軍的足跡,去緬懷先烈,了解歷史。
到了紅軍廣場,我一眼就看見了廣場中停放的那架飛機,那是列寧號偵察輕型轟炸機。這是紅軍繳獲的國民黨的飛機,也是紅軍的第一架飛機。我撫摸著機翼,一種自豪涌上心頭。
抬頭一望,正對面的建筑物上幾個醒目的大字映入眼簾——鄂豫皖革命紀念館。這是江澤民的題詞呢!我們快步上前,拾級而上,旁邊雕花的扶手十分古樸。
從入口進去,我看見一個大大的電子屏幕,上面介紹了紀念館的參觀路線和七部分的內容簡介,從這里我也學到了不少知識。
紀念館里一尊尊雕像吸引了我的視線。在第一展廳中一排偉人的雕像屹立著,正是他們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再往前走,我看見了徐向前的塑像。徐向前原名叫徐象謙,因為他自己的永遠向前的革命精神而將名字改為“向前”。他用自己的一生對“向前”作了最有力的詮釋。我們還看見了沈澤民臨終前寫報告的雕像。他坐在簡陋的屋子里,斑駁的墻壁,昏黃的油燈….雖然有一盆炭火,但從他單薄的衣物上可以想象他的寒冷。這至死不渝的精神讓我感動。
革命的成功不單單靠領袖人物,人民大眾的力量也是必不可少的。京漢鐵路工人罷工的雕像同樣讓我感到震撼。1923年2月4日,京漢鐵路信陽站工人2000余人提前拉響了罷工的汽笛。截住了一列由南往北的列車,與前來鎮壓的反動軍閥進行針鋒相對的抗爭。雖然林詳謙、施洋等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他們的精神永留人世間。
給我印象最深的一組雕像是“柳林起義”。紅軍用“土坦克”打敗敵人的“洋碉堡”?!?/p>
土坦克”就是把棉被浸透水,蒙在一張方桌上。就這樣居然把火力猛烈的“洋碉堡”打敗了。真是令人拍手稱快!
在當時紅軍要取得勝利非常不容易。我們看到展出的實物有:大刀、長矛、紅纓槍頭、腳魚叉等,比起日本的東洋刀差遠了,更不要說洋槍大炮了。我們還看到了紅軍穿過的草鞋、軍裝等??粗@些我心潮起伏,這些銹跡斑斑的武器上不知灑下了多少紅軍的熱血與汗水,我也不由得想起紅軍與敵軍搏斗的場面。我的眼睛濕潤了。
今天我認識了信陽的革命背景,知道了我們的現在的生活是偉大的紅軍和廣大的農民工人用大刀長矛打拼出來的,是多么的來之不易。我不由得對他們肅然起敬,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呢?
我希望以后每年的建軍節我都能去參觀一處革命紀念館,讓我們去追尋紅軍的足跡,永遠銘記他們的精神吧!讓我們珍惜現在的生活,為更多的人創造幸福吧!
紅色革命遺址觀后感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