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教育講座觀后感
在學習和工作生活中,我們用到發(fā)言稿的場合越來越多,好的發(fā)言稿能事半功倍,寫作的時候要注意事項有許多。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致良知教育講座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致良知教育講座觀后感(篇1)
通過學習王陽明的《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后,我對這本書的內容有了一點膚淺的體會,教育價值是教育的效用,價值是客體滿足人的屬性,即個體對教育滿足其需要的屬性的評價。王陽明認為教育就是致良知,改造舊人和創(chuàng)造新人。
據說王陽明曾用“脫衣”方式,感化了一個強盜頭目,王陽明早年在貴州龍場任驛丞時,曾捕獲了當地一個罪大惡極的強盜頭目。王陽明沒有直接審案,而是說“今天真熱啊!咱倆把外衣脫了,再來審案!”,強盜正被捆得難受,當即便脫了外套,然后,王陽明又要他把內衣也脫了,最后,要求把內褲也脫了,強盜頭目一個勁地搖頭:“這可使不得!萬萬使不得!”此時,陽明先生因勢利導,教導強盜頭目,其內心羞恥感證明還有道德良知的存在,成功的感化了強盜頭目,乖乖地認罪伏法。
為此,教育正是將人從“知善知惡是良知”擺渡到“為善去惡是格物”的致良知上。作為一名教師,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不妨會出現對現代教育價值的困惑。現代社會培養(yǎng)一名大學生要耗費普通家庭近三分之二的積蓄,對于農村家庭來說甚至傾其所有。而當今一名大學生的工資卻抵不過一名普通農民工,在大學校園里甚至流傳著“畢業(yè)即失業(yè)”的話。有同學和學生家長看到這樣的現狀,干脆打消了積蓄讀書的念頭,甚至有些人都產生讀書無用的想法。這些社會現象值得我們教師深思。
教育的價值在哪里?學習了王陽明“致良知”思想認為“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因此,教育是立足當下,著眼未來的系統(tǒng)工程,是針對于受教育者一生的發(fā)展,是授人以魚,而非授人以漁的內在邏輯。
對此,教師要重新審視當前教育教學的價值取向。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信息技術的進步,知識呈現爆炸式發(fā)展,社會將呈扁平化發(fā)展趨勢,即在未來的社會中個體將逐步以 “平等”的形式,出現在各個社會崗位中,這是社會發(fā)展的結果,也是人類自身發(fā)展的內在要求。
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變革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從“無善無惡心之體”出發(fā),引導學生“知善知惡”,幫助學生“為善去惡”。具體說來,在教育過程中,教育力由教師方向學生方的轉變,實現由“他教”向“自教”轉變和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在教育價值取向上,要由提高學生“分數”向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轉變,真正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在教育結果上,要由“升學率決定績效工資”向“畢業(yè)生、家長對教師和學校的綜合評價”轉變。
因此,陽明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們工作生活中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致良知”思想對教育價值的探討給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路。將陽明思想同我們的工作實踐相結合,為我們的工作提供指導,是陽明思想時代價值的體現,將陽明先生的思想精華發(fā)揚光大。這需要我們一起努力。
致良知教育講座觀后感(篇2)
通過學習王陽明的《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后,我的膚淺體會是;王陽明先生在遠謫貴州之時,“諸生相從于此,甚盛。恐無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guī),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陽明先生對諸生提出四點要求,即樹立志向、勤于學習、善于改過和勸勉從善。陽明先生對諸生的教導里,將“立志”放在首位,他認為“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學者曠廢隳惰,玩歲愒時,而百無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對于那些曠廢學業(yè),墮落懶散,貪玩而荒費時光的學生都緣于其沒有樹立好志向。因此,志向對于教育的實施和學生的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前一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學習積極性不高及學習紀律性不強等問題,按照陽明先生的觀點,應該是讀書前的“立志”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對此,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要實際。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會有不同的理想信念。從性質上,理想可分為科學理想和非科學理想;從理想的內容上,理想可以分為社會理想、生活理想、職業(yè)理想、素質理想;從理想的奮斗時間的長短上,理想可以分為長遠理想和近期理想。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符合實際的理想信念,既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實際,又符合自身情況的實際。既要高屋建瓴,有方向性,又要貼地氣,有操作性。
因此,在教書育人上陽明先生已給我們樹立了典范,當今時代更是呼喚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的時代,作為一名教師要時刻銘記“立志”的重要性,幫助學生“立志”,立大志,立長志,常立志。使學生在立志于不斷實現志向的過程中,達到自我的提升,實現知行的合一。
致良知教育講座觀后感(篇3)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筆者不揣冒昧,依據自己多年的公共政治理論課教學經驗,特就在大課堂(指由多個小班組成的上百人的課堂)條件下,如何更好地發(fā)揮課堂教學在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中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引導大學生自覺養(yǎng)成“熱愛祖國、服務人民、崇尚科學、辛勤勞動、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的良好品德,提出一個大膽的也是中肯的建議,那就是:教師要做掌握和踐行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表率。
首先教師要通過系統(tǒng)學習切實把握社會主義榮辱觀提出的時代背景、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及歷史地位,使自己真信“八榮八恥”,然后再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做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表率,范文寫作發(fā)揮率先垂范的榜樣作用。
教師在社會上擁有極高的聲譽,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照亮了別人燃燒了自己的蠟燭”。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教育在某些地方變成了賺錢的產業(yè),一些教師也趁機追名逐利,甚至不犧以違反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為代價,比如某些大學的極個別教授文章抄襲剽竊事件、學術履歷造假事件,還有的教師在國家級____試中故意瀉題、____前偷題、____場________等等事件。這些事件雖涉及的是極個別的教師,但其造成的影響卻是極壞的,使整個社會對教師信任度下降。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更有在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方面走在全社會前列的必要。
“學高為師,身正是范”。教師一定要牢記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教育事業(yè)囑托,在“傳道授業(yè)解惑”之余,更重要的是要向學生傳授做人的道理,以自己的言行引導大學生“立德”,把他們塑造成一個個品德高尚的人。
以往的道德教化實踐表明,道德教育者的空洞說教與自身行為的巨大反差,會使道德教化的效果大大下降,甚至產生反作用。對大學生一生道德選擇影響最大的,并不是什么書本上的原則,更主要的是社會環(huán)境的熏陶和榜樣效應對其內心世界引發(fā)的強烈震撼。比如雷鋒,是國人永遠學習的楷模,但雷鋒之所以成長為雷鋒,是直接受到身邊領導——縣委書記張光玉、團政委韓萬金崇高行為的潛移默化的熏陶的結果。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八榮八恥”要想真深入大學生的心,教師就責無旁貸地要從自身做起,樹立起明禮誠信、情趣高雅的形象,以情操感染人、以作風影響人、以博學帶動人,做恪守“八榮八恥”的表率。教師要做“荷花”,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節(jié),不斷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改造,保持學者氣節(jié),辛勤耕耘好自己的學術園地和教育天地,培養(yǎng)出二十一世紀的芬芳桃李。
《高校教師心得體會:要做踐行“八榮八恥”的表率》是篇好范文參____,講的是關于教師、社會主義、榮辱觀、自己、教育、社會、事件、大學生等方面的內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獲。
致良知教育講座觀后感(篇4)
最近,__市教育局在教師中開展了“學師德禮儀做‘四有’教師”為主題的學習、討論活動,自己受益匪淺。作為一名教師怎樣才能做到“立德樹人”行為世范,做好學生健康成長的領航人,現就自己的幾點認識與大家分享。
關于什么是教師,唐代大散文家韓愈曾給出這樣的定義: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很顯然,在今天的教育形式下,“傳道授業(yè)解惑”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不能滿足教育的需要。
那么我們該朝著怎樣的目標來努力呢?對此,給了一個很好的答案:我們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做好老師,要有理想信念。教師要用好課堂講壇,用好校園陣地,用自己的行動、自己的學識、閱歷、經驗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
做好老師,要有道德情操。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離不開老師的學識和能力,更離不開老師為人處世的價值觀。老師是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鏡子。好老師應該見賢思齊,不斷提高道德修養(yǎng),提升人格品質,并把正確的道德觀傳授給學生。
工作這么多年來,曾有不少學生跟我感情很好,因為,他們認為我不僅僅教他們學語文,更讓他們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
我喜歡讓學生寫周記,學生也喜歡寫周記。因為,我讓他們寫周記,是想讓學生通過練筆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而學生喜歡寫周記,是因為,他們的心聲有人聆聽,他們的困惑有人指點迷津。
曾經有位課代表,叫王__,他升入大學后,也將周記本帶在身邊。沒事的時候,他喜歡翻一翻,看一看,因為那里有他的成長足跡,那里有老師對他的諄諄教誨。
他升入大學后,曾給我手下的學生寫過一封信,在信中,他說,我不敢說,我能考上大學,我的語文成績起了多大作用,但我敢說,我考上大學,與語文老師有莫大的關系,是她在我失意時鼓勵我,是我同學發(fā)生矛盾時開導我,讓我始終保持我的善良,讓我不丟失勇氣和力量。
做好老師,要有扎實學識。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tài)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老師的基本素質,其中知識是根本基礎。
大學剛畢業(yè)時,我曾深深地不安,我不就比學生多讀了7年的書嗎?我能教好他們嗎?漸漸的,我內心的不安消除了,因為,我發(fā)現,我的知識確實比學生的多。
再過幾年后,我又有了困惑,感覺,自己的知識好像枯竭了,感覺自己的靈感消退了。這是怎么回事呢?慢慢地,我懂了,原來,是我自身的知識不夠扎實。
朱熹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工作后,我沒有堅持讀書,不再讀書,結果,我的知識泉水就枯竭了。于是,我重新開始讀書,讀小說,讀散文,看漫畫,看心理學,看教育理論。就這樣,我感覺,我又是我了。
我想,扎實的學識,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更是思想上的,一個人必須要讓自己學習的過程中,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讓自己的思想豐富起來。
致良知教育講座觀后感(篇5)
當我認真讀了此書后,被書中的力量驅使,就感覺有一種正能量在心中燃燒,被書中的語句深深吸引了。下面說說我的感受。
一、陽明的精髓在于致良知
今天的社會,如果每個人都用心讀讀此書,從書中就有不同的體會。有的人也在學習陽明心學,口里說得頭頭是道,也能向別人背上幾句陽明先生的語句。但自己在行動時是把良知拋開。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語出《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學》有“致知在格物”語、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里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煉,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虛的,功夫是實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將知識與實踐、功夫與本體融為一體、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地點出了要害、這個“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問題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用陽明的話說叫“隨物而格”。所以有的人說致良知是給別人看的,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理解致良知的精髓。
二、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
在《教條示龍場諸生》(1508)中說到:諸生相從于此,甚盛。恐無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guī),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許曰改過;四曰責善。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所以要成功先要立志。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我們每個人立下屬于自己的目標和志向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學會、掌握為實現所立志的個人技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地"改過、責善"。如果在這個技能學習過程中我們不能不斷修正自己,改惡從善,去除心中之"賊",我們所立之"志"也只能是空中樓閣。無論立志、勤學、改過、責善我們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順利實現我們所立之志。所以凡事都要先立志才能成功。
三、陽明心學在于心
王守仁臨終有一句名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又有詩:“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來。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直面當下,商品經濟的沖擊使得人的欲望日漸膨脹。許多人竭盡全力攫取財富,卻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來越迷惘糾結,日甚一日地充滿挫折與焦慮,沒有安全感和存在感。正如心學愛好者白立新所言:“華夏又逢盛世,滿心卻是迷茫。曾經外向求索,反生無奈亂象。”最好的救贖之道是把習慣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來,關注放逐已久的心靈。王守仁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所以我們不要被繁華擾亂我的心,我們要認真的讀懂自己,心之光明,則萬事光明。荀子曰“養(yǎng)心莫善于誠”誠是心之體,求復其本體,便是思誠的功夫。所以心即理。
四、心向善
人之意念,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王守仁認為:“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既然知道了善惡,就應該在事上磨練,“格物致知”,不斷為善去惡,“發(fā)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格除各種浮思閑慮的干擾,讓心從偏頗失控的不正常的狀態(tài),回歸到不偏不的“中和境界”。這是一個奇怪的時代,論“善”似乎很老土,很out。但事實上,道德不是虛假的框架,而是真實清澈的洞見。
對個人來說,“破除心中賊”,破除心中的貪念、邪惡、嫉妒等,變得飽滿圓融、至善至誠,既是個人更高層次的需求,又能讓心靈更安定,心情更快樂。正如一位心學愛好者所言:“未來,不是窮人的天下,也不是富人的天下,而是一群正直、正念、正能量的人的天下”。每人都去除心中的邪念,一心向善,天下太平。
總之,我們要用心體會這個世界,心存善念,致良知,凡事多磨,多下功夫,讓陽明心學發(fā)于心,止與行,知行合一。不要讓外界擾亂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