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電視劇優秀觀后感
《人世間》作為騰訊影業、閱文影視“時代旋律三部曲”的第二部,繼“慶祝建黨重點影片”《1921》之后應運而生,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時勢所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人世間》電視劇優秀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人世間》電視劇優秀觀后感篇1
央視一套開年大劇《人世間》播出過半,觀眾贊譽紛至沓來。
《人世間》恰如一江浩蕩的生活流,在50年的蜿蜒曲折中寫出了國家發展和老百姓生活的磅礴變遷,其中流淌的人與人之間的無限情義深深打動并溫暖了觀眾的心,堪稱一部當代中國的影像心靈史詩。
所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人世間》正是在這情、義與語之間達到了高度的藝術平衡,彰顯了主題創作中重大現實題材電視劇的新高度。
《人世間》電視劇優秀觀后感篇2
看了開年大劇《人世間》,我才感受到前言中所介紹的,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的含義。該書還獲得了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而這也是我發現此本寶書的緣由。
同多數茅獎作品一樣,梁曉聲的《人世間》是一部關注時代關注普通民眾生活與生存,向平民的理想,尊嚴和榮光致敬的長篇小說。作品圍繞北方A市(其實就是哈爾濱市)周家三代人的命運為主線展開,翔實地敘述了解放后至今近70年間一戶北方普通人家的生活歷程,人們在各類政治狂潮下艱難掙扎,又在生活的希望和失望反復交織中慢慢老去,而不變的是周家人樸素的道德情感和執著的平民精神。
正如作者本人所言,這是一部好人史。在政治轉換的不同時期,周家人一直恪守著世代相傳的不做壞事、盡自己力量幫助國家和他人的德行,一直踐行著中國人傳統的知遇之恩,這種恩情,包括對親人、朋友、老師以及所有生命中相識之人的情感。無疑,這是作者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這段歷史時期形形色色事物和人物的詮釋,是對自己一生文學之路的答卷。雖有力道不足之感,卻仍舊令人手不釋卷。
周家的第一代人周志剛及其妻子,第二代人大哥周秉義及其妻子郝冬梅、二姐周蓉及其丈夫蔡曉光、三弟周秉昆及其妻子鄭娟,第三代人秉昆的養子周楠、親子周聰、周蓉之女周玥,上述人物身上皆被賦予周家人最樸素真摯的道德情感。共和國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剛、做官的秉義、做演藝的曉光、靠體力掙錢的秉昆,都堅持原則又不失人情,在十年洗劫中不落井下石,不出賣朋友,不趁火打劫;在改革年代不任人唯親,不貪贓枉法,不見利忘義。
這種樸素情感,在普通百姓間最難能可貴的。它體現在即使艱難和遭罪,決不欺軟怕硬,決不喪失人性,決不使用欺騙和欺壓的手段;它體現在哪怕自己吃虧,也積極幫助身邊的朋友;它體現在即使不能幫助別人,也要心懷憐憫,保持著梁曉聲先生所說的“為他人著想的善良”這一文化特質。秉昆、曉光等人,幾十年都是那樣,為朋友著想,為家人盡心盡力。秉義身居高職,不敢妄為,但是其實于內心和行動中也在想為光字片的老百姓辦點實事兒,最后放棄北京的官職,回到故鄉,主持包括光字片在內的A市棚戶區的拆遷工作。
愿我不會淪為人間惡魔,于濁世保一絲清明。
《人世間》電視劇優秀觀后感篇3
人世間這部電視劇已經放了有近20集了,從第一集追劇到現在,可以說一集不拉,每集都有令人感動的戲份。目前是講到1980年初,生為80后的我,更想看后面的集數,因為八十年代開始我出生了,那是自己親身經歷的年代。
老媽說我是真的老了,不管外表有多年輕,但是畢竟歲數已經四十了,所以特別愛看這樣的年代劇,其實我很少看這樣的年代劇,但是迄今有三部反映新中國建設的年代劇都是我的最愛,《雞毛飛上天》《山海情》還有就是這部《人世間》。能把年代劇拍的這么帶感,真的很不容易,在過去的20多集中,讓我印象最深,最感動的是冬梅和她媽媽吵架那段,太有代入感了,老戲骨宋春麗被女兒氣到特別難受,想哭但又要忍住的那個演繹太到位了,冬飾演梅的年輕演員也把這個角色演活了,那些迸流而出的淚水,相信在真實拍攝現場也是如此。這部劇從七十年代開始說起,七十年代這一段邊追劇邊由老媽在旁講解,很多那個年代的特色臺詞我還是不是很懂。
所以強烈安利這部劇給大家,接下來的劇情將進入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2010年代,相信后面的劇情會引起更多人的共鳴。
《人世間》電視劇優秀觀后感篇4
《人世間》蕩開的,是百姓生活史,何嘗不是中國社會變革史。這片土地上50年來相繼發生的三線建設、上山下鄉、恢復高考、知青返城、對外開放、出國潮、下海、國企改革、搞活經濟、棚戶區改造、反腐倡廉……種種變革,都會在58集的長卷中一一展開。評論家李師東對原著的點評被寫在了電視劇的海報上,“于人間煙火處彰顯道義和擔當,在悲歡離合中抒寫情懷和熱望”。劇中處理最圓融的,就是對“煙火道義”和“個人熱望”的還原。時代風浪呼嘯,人生潮起潮落。劇版在遵從原著軌跡同時,用鏡頭的詩意與明亮,讓小說里的人心向善、人與人之間的守望相助更閃閃發光。
物質匱乏的年代,劇里感受不到被擊垮的絕望,相反,鄭娟手里的糖葫蘆、舊門楣上的新春聯、母親給周蓉織了十多年攢成一沓的毛衣,都輕易觸發觀眾的淚腺。紅色的明媚,照亮了小人物對美好日子的熱望。大片逆光里,善良又誠信的周秉昆在鄭娟人生里登場,給孤兒寡母以生活勇氣。一樣的陽光灑在鄭娟身上,她悉心照料周母的樣子,是周秉昆心里、也是觀眾心里天使的模樣。更不消說,“六小君子”一起扛過的肉、守過的年、打過的架,都是天寒地凍時的人心暖意、物質困窘里的淳樸情義。
物質豐盛了,人心會變嗎?劇里細細寫了周秉義同父親、岳父的兩次交心,他所求的小家之謀、大家之道,呼之欲出。周秉昆放下“鐵飯碗”去了出版社三產,敢闖敢試的意識初顯。一年一度初三聚會,如約而至的他富貴不相忘。《人世間》里還多次出現春節團圓的景象和全家福照片,劇集以家為支點,撬動歷史洪流中各色人的遭際,也用家的架構串起中國社會認同的仁義禮智信。有這樣的價值底色在,人物因處境扭轉而遇見的尷尬、迷惘、掙扎,才能真實曲折卻又不失激蕩。
《人世間》電視劇優秀觀后感篇5
《人世間》真是寫盡了人生百態。人的一生總是起起伏伏,有高潮也有低谷,有好事也有壞事,五味雜陳才是生活的本相。隨著周秉昆的努力,一家人終于搬進了大房子,不過大家卻發現,回到吉春的周蓉并沒有接女兒回家,馮玥還是住在舅舅家。
周秉昆和鄭娟對她也是非常好的,特意為她留出一間房。而他們的兩個兒子則在父母的房間里睡上下鋪。
周志剛退休回家,馮玥問鄭娟:姥爺啥時候走?還問他住在哪兒?明顯是害怕他跟自己搶房間。鄭娟一手帶大的孩子,為什么這么自私呢?
馮玥出生后,應該是過了一段幸福的時光,那個時候雖然父母都在貴州,日子很艱難,可起碼一家人在一起。可因為一次回家探親,馮玥就徹底跟父母分離了。
馮玥漸漸接受了鄭娟的照顧,不太想跟著爸媽回家了。而那些年,周蓉也忙著上學、考研,也無暇照顧女兒。其實那個時候他們在北京,完全是能夠把孩子接回去的。馮化成出于對孩子教育的考量,想留在北京,可是周蓉似乎從來沒有想過女兒的問題。
雖然鄭娟和周秉昆對她非常好,但是隨著馮玥的長大,她知道那不是她的父母。而自己的親生父母呢,很少管她,所以她跟他們在一起非常不自在。
在這種生活下,她的親情觀念是極為淡薄的。父母不管自己,鄭娟和周秉昆又不是自己的父母,她早早學會了只愛自己。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周楠一直把周秉昆當成自己的父親,睡夢中聽到父親來看他,朦朦朧朧地說了一句:爸爸辛苦了。他看得到父母為這個家的付出。
而馮玥呢?她只看到父母在北京生活得很好,回到吉春也生活得很好,可是他們卻沒有為自己做過什么。鄭娟和周秉昆雖然對自己很好,可那替代不了父母的愛。
因為父愛、母愛的缺失,導致她的親密關系缺位,所以她的親情意識也非常淡漠。
基因是會遺傳的,這一點毋庸置疑。馮玥的父母骨子里都是追求自由的,這一點,馮玥完全繼承了。
馮化成當初對著周父周母發表“養口體”和“養心智”的觀點,口上說著這兩點一樣重要,可實際上他是在提醒周父周母“養心智”更為重要。再加上后來拜年遇見的一系列事情,周志剛內心不就是覺得“養心智”更重要嗎?
《人世間》電視劇優秀觀后感篇6
新時代人民文藝的題中應有之義: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用情用力地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故事的主體是中國人民。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在于要為活躍于中國故事中并決定著中國故事發生發展歷史走向的中國各種各樣的人寫好貌、傳好神、樹好碑、立好傳,譜寫好他們的精神史、心靈史和創業史。電視劇《人世間》做到了。
該劇為近50年間創造驚天動地、感人至深的中國故事的具有典型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的人物畫像立傳。
劇中,丁勇岱飾演的三線建設老工人周志剛形象,他自強不息,愛黨愛國,終年拼搏在艱難困苦的生產第一線,通身流灌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產業工人先進思想的精神基因,堪稱是工人階級的典型代表。
辛柏青飾演的周秉義形象,他身為周家長子,孝悌雙全,與同窗郝冬梅相愛,愛得熾烈,妻家遭難,也同經風雨,在江遼建設兵團踏實工作,恢復高考后考入重點大學,畢業后靠正直無私、智慧才華一步步從研究室到軍工廠黨委書記再到市長崗位,初心不改,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堪稱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優秀干部的典型代表。
宋佳飾演的周蓉形象,她是周志剛的愛女,從小既受父親正直無私高尚人格熏陶,又得中外經典文學作品滋養,因而敢愛敢為,一生坎坷,但奮進不止,從一個側面折射出同代某些知識分子帶有普遍意義的精神歷程。
雷佳音飾演的劇中戲份最重的周家老三周秉昆形象,他是貫穿全劇始終的核心人物,通過他的人生境遇,活脫脫地細描出那個時代一位普通工人子弟的精神史和心靈史。
通過周蓉的前夫詩人馮化成與第二任丈夫導演蔡曉光形象,令鏡頭延伸進文藝界,為那個時代文藝界的繁榮和亂象中的各色人等,畫了像、立了傳。
除了周家,劇中還成功塑造了雖著墨不多但卻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如馬少驊飾演的郝省長等老干部形象。
于震飾演的駱士賓,從他獨特的人生變遷跌宕折射出那個時代的某些局部真實……
總之,觀看電視劇《人世間》,由于劇組主創的總體把握和演員的傾情投入,人物群像,林林總總,個性鮮明。其時代感之鮮明、歷史感之厚重、人性之復雜,都令觀眾唏噓不止,回味無窮。觀劇時觀眾都能從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反思自己的人生,從而在審美鑒賞中獲得思想啟迪和精神升華。一部電視劇,能在熒屏上留下三、五個過目難忘的人物形象,已屬不易。而《人世間》卻能讓十幾個人物形象躍然熒屏、活在觀眾心中,確實令人稱道。
以史為鑒,以劇為鏡,《人世間》的這種強烈的藝術魅力,令其具有了培根鑄魂、化人養心的教育作用和美育功能。
只有把美的價值注入美的藝術之中,作品才有靈魂,思想和藝術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傳之久遠。
電視劇《人世間》正是在這方面做出了可貴的探索,可喜可賀!
《人世間》電視劇優秀觀后感篇7
央視一套開年大戲《人世間》自開播以來收視、口碑一路高歌,劇中周家三代人沉浮消長的人生經歷牽動著每一個觀眾的心,好故事搭配真演技,讓《人世間》登頂春節假期期間毫無疑問的“話題王”。劇中,性格鮮明的各色人物引發觀眾熱議,除了串聯全劇的周家三子,很多甘當“綠葉”的老戲骨更是吊起了大家追劇的熱情,很多老戲骨參演的戲份都成就了該劇的名場面。
最新播出的劇情中讓觀眾拍手叫絕的就是曲秀貞和周秉昆在湖邊談話、抽煙、跳自行車的兩段戲了,這對“忘年交”制造了又一名場面,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點。曲秀貞的扮演者是著名演員張凱麗,從《渴望》里的慧芳被家喻戶曉以后,張凱麗演過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不過演女干部卻是少有的一次,也是讓我感到驚艷的一次。
曲書記是位老革命、老干部,性格鮮明,在大是大非面前鐵面無私,但看似不講情面內心卻滿是柔情,尤其是對待周秉昆為首的醬油廠“六小君子”,更是展現出領導的氣場、長輩的善意、母親般的關懷。這樣一個角色不僅難以駕馭,在影視劇中也很少有參考。以往年代劇中,女性干部的身影本就不多,像曲秀貞這樣性格鮮明的更是少之又少。播出以來,曲秀貞與周秉昆的“忘年交”,也成了該劇在愛情、親情外的一大看點,曲書記金句頻出,兩人之間亦師亦友的感情惹得屏幕之外的網友紛紛表示羨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