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電視劇個人觀后感
《人世間》恰如一江浩蕩的生活流,在50年的蜿蜒曲折中寫出了國家發展和老百姓生活的磅礴變遷,其中流淌的人與人之間的無限情義深深打動并溫暖了觀眾的心,堪稱一部當代中國的影像心靈史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人世間》電視劇個人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人世間》電視劇個人觀后感篇1
勾勒時代,細節多是舉重若輕的。周秉義和周蓉是學霸型文藝青年,劇里用“書”四兩撥千斤。周秉義去兵團報到前關照弟弟保管好61本書,強調這些書放在工人家庭才安全,寥寥幾筆點出特殊的年代背景。周蓉追加叮囑,“里邊還有我三本”,《葉爾紹夫兄弟》《安娜·卡列尼娜》《唐詩三百首》,精巧暗示了一個詩意浪漫愛情至上女子的未來。
多數時候,細節是伏埋千里的。父親周志剛是新中國第一代建筑工人,前期老工人的戲份不算多,但前后呼應的戲劇“扣子”豐滿了父親的形象。他極重道義,終于跋山涉水探望女兒,見女婿第一面便明確,周家祖訓做人要懂報恩。一個“恩”字后來成了他接受“寡婦”鄭娟成為周家一分子的驅動,因他瞧見了與美麗容顏不相符的布滿繭子的手,瞧見了干干凈凈、臉色紅潤全然不似昏迷兩年的老伴。一家之主的他明事理,既沒在郝冬梅家“落難”時勸長子分手,也能在時移世易后常常體諒兒媳的難;可他偶爾又不那么通情,帶兒女三對夫妻串門拜年,跟鄰里鄉親念叨周家走出兩名北大學子的榮光,卻忽視了為周全哥哥姐姐歲月靜好、替全家扛過艱難光景的小兒子夫妻。
綿密細節滲透在《人世間》里,人們得以看見一個有斗嘴但不撕裂、有個性但又相濡以沫的原生家庭。這樣平凡的周家,從過去到現在,始終是中國社會最普遍常見的原子。觀劇的家庭對上了劇中一家人的信道,觀眾自然會認可,時代進程里周家眾人的浮沉,就是當代中國百姓五十年生活變遷的真實注腳。
《人世間》電視劇個人觀后感篇2
雕塑奮斗,讓我們汲取拼搏的滋養。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美好是拼搏出來的。人如此,家如此,國如此。這種幸福不一定是大富大貴,只是一種精神的蝶變與升華,生活的充實與厚重;這種美好,也不一定是人間奇絕,或許,只是做到了自己都想象不到的成功,雖然沒有光彩奪目,但也在人生征程熠熠生輝。《人世間》里的人物非常平實,主人公們沒有光環,踏踏實實地拼搏,平平淡淡地生活。但,在人間煙火里,我們看到的是道義和擔當;在悲歡離合中,創作者共同抒寫的是情義和正直。這正是我們普通人追求的幸福和美好,這正是普通大眾的精神質感。
平凡人平凡事,彰顯寬廣溫厚,昂揚拼搏堅強。我們在《人世間》找到了自己,發現了自己,提升了自己,而這恰恰是培根鑄魂、化人養心的教育作用和美育功能。《人世間》的人氣“破圈”,源于內容的入心坎,源于貼心的溫暖,源于跟普通人牽手一起向前行。這恰恰是藝術作品應該追求的價值。藝術應該是普通大眾的,應該是反映時代奔騰的,應該是釋放生活澎湃正能量的。
《人世間》電視劇個人觀后感篇3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人世間》熱播之后,其中蘊含的“恩”與“情”固然引發了觀眾的思考,父母該如何對待孩子也同樣令人感觸良多。隨著生育政策的改變,多子女家庭漸成常態。
手心手背都是肉。在主觀意愿上,父母當然會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由于每個孩子稟賦習性的不同,面對客觀存在的差異,父母想真的做到一碗水端平,并非易事。尤其是當孩子之間的“出息”程度相差較大之時,如何對待孩子更是對父母的嚴峻考驗。
風物長宜放眼量,父母要立足長遠辯證看待孩子。孩子“有出息”固然是為自己爭光,沒什么“出息”但只要品性良好,也不是一樁壞事。《人世間》里,大哥、二姐雙雙考上了北大,一個娶了省長的女兒,一個嫁給了知名詩人,忙得常年回不來。而老三周秉昆是家里最普通的那個孩子,但也是看起來最沒出息的他,成為了家里的頂梁柱,擔負其照顧父母的重任。現實中,類似的情況并不鮮見,很多觀眾產生了強烈共鳴。
父母子女一場,是人世間最難得的緣分。父母要抱著平常心,平和地看待孩子,多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無論孩子出息也好,普通也罷,都是自己的驕傲,都是自己心中的寶。
《人世間》電視劇個人觀后感篇4
58集長篇電視劇《人世間》自1月28日在央視一套和愛奇藝開播,每一次更新,都占據國產劇熱度榜首。在如今年輕觀眾追求倍速看劇、看短劇、看“不裝嫩”表演的環境里,《人世間》的前半程已成功松動了網生代的觀劇習慣,讓90后、00后與50后們一起看得百轉千回。
作家梁曉聲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原著自然為電視劇提供了珍貴母本。而影視改編的二度創作者們——從編劇王海鸰、王大鷗到導演李路,再至雷佳音、辛柏青、殷桃、宋佳、薩日娜、丁勇岱等一眾演員——真正示范了一部好劇是編導演服化道全流程匠心的環環相扣。觀眾每晚守候、網友頻頻催更的電視劇《人世間》,還原了小說里突出的年代感與命運感,豐富了影像化后耐人尋味的無盡細節,還提亮了跌宕人生、世情百態下的故事底色。它讓觀眾看見,即便生活是悲歡離合的循環往復,也總有熱乎乎的日子與人,在訴說人間值得。
《人世間》電視劇個人觀后感篇5
由著名作家梁曉聲寫作,名編劇、名導演編劇拍攝,以及由50后到90后等一大批不同年齡段藝術才俊共同演繹的電視劇《人世間》,開播了。立刻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這不僅因為這50年的歷史,是許多同齡人印象深刻,留下永久回憶的。還因為類似作品較少,使得該劇引起觀眾的普遍關注與熱議。但隨即,就開始有人提高調門兒進行評論。比如有人說電視劇的內容虛假,說什么地方該如何如何,什么地方不可能發生等等。實際上,在當時的年代,經歷過的人都知道,很多事情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而發生,不是像我們正常理解的那樣不能發生它就不能發生。
而且當時的情況和現在很不一樣。就拿看守所來說,當時所謂看守所,同今天的看守所,不論是值守人員還是值守的場所設備,都是大不一樣的。拿現在的看守所比較當時的看守所,說什么事情不可能發生,那是沒有意義的。
文學作品嚴格的說是個人的記憶和感受,事實事件在特定情況下、特定的時間發生而被記錄下來,正因為它具有典型意義而受到人們的青睞。讀者和觀眾大可以認為哪些事情不可能發生,這是他們自己的經驗和感覺的事情。但不能強求藝術家按自己的所見所聞寫作編劇。有過生活經歷的人都知道,其實真實的生活有時比小說還要小說,比戲劇還要戲劇化。人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連小說都不能這樣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還有的評論者給這個電視戴上了傷痕文學的帽子。說有那么多激動人心的事情,那么多美好的振奮人心的事情怎么不去寫,而要寫那些提不起精神的事情。我認為這就是對文化藝術作品的誤解。如果拿評論者的標準來看待文學影視作品,任何時段的文學影視都有問題。就是《水滸傳》所描寫的那個時代,除了我們看到的一百單八將的英雄事跡之外,我們難道沒有從《水滸傳》的藝術作品里看到普通百姓的悲慘命運。就是路遙《平凡的世界》,寫的雖然是愛情故事,但是在他的小說中,難道沒有那個時代人們無奈的生活:經濟的困難緊張,還有那些不合理的觀念和做法嗎?你要想描述某個時代的文學藝術作品里面,一點不反映那個時代的生活,那對文學影視作品來說是不可能做到的。
我們應該怎樣評論一個電視劇呢?還是應該站在文學藝術的角度,站在多方面看待生活的角度來看。而不能動不動就提高調門批評。有些人將自己的觀點上升到價值觀的高度,無非是說他的評論觀點比較正確,別人的觀點評論觀點比較落后或不正確罷了。無非就是說他寫的東西比較好,別人寫的東西,反映的事情不對。實際上,在文學藝術文化產品上面,還是應該各個時代各個方面的東西都有比較好,既要有戰爭篇,也要有愛情篇,既要有皇上皇妃的生活,也要有普通百姓的生活。既要有郭敬明反映的賺錢的瀟灑,也要有梁曉聲這樣的反映長時段歷史這樣的東西。否則的話呢,我們的文化藝術門類和作品就是不健全的,我們的思想觀念就是是不完整的。
《人世間》電視劇個人觀后感篇6
人世間這部電視劇已經放了有近20集了,從第一集追劇到現在,可以說一集不拉,每集都有令人感動的戲份。目前是講到1980年初,生為80后的我,更想看后面的集數,因為八十年代開始我出生了,那是自己親身經歷的年代。
老媽說我是真的老了,不管外表有多年輕,但是畢竟歲數已經四十了,所以特別愛看這樣的年代劇,其實我很少看這樣的年代劇,但是迄今有三部反映新中國建設的年代劇都是我的最愛,《雞毛飛上天》《山海情》還有就是這部《人世間》。能把年代劇拍的這么帶感,真的很不容易,在過去的20多集中,讓我印象最深,最感動的是冬梅和她媽媽吵架那段,太有代入感了,老戲骨宋春麗被女兒氣到特別難受,想哭但又要忍住的那個演繹太到位了,冬飾演梅的年輕演員也把這個角色演活了,那些迸流而出的淚水,相信在真實拍攝現場也是如此。這部劇從七十年代開始說起,七十年代這一段邊追劇邊由老媽在旁講解,很多那個年代的特色臺詞我還是不是很懂。
所以強烈安利這部劇給大家,接下來的劇情將進入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相信后面的劇情會引起更多人的共鳴。
《人世間》電視劇個人觀后感篇7
最近在追《人世間》,這部電視劇拍攝的很細膩,從劇情、臺詞、選角到拍攝,都很細節控,昨晚演到第17集,我覺得頗為精彩。
周家大哥周秉義和妻子郝冬梅大年三十要回周家拍全家福,回家前,郝冬梅母親郝母向女兒單獨透露當晚要去周家探望。郝冬梅在回婆家路上告訴了周秉義這個消息,倆人一到周家也立刻告訴了周父,周父便決定不去拍全家福了,動員全家十幾口清掃家里,就連門外的公共廁所也不放過,重視程度可見一般。畢竟嘛,親家公是省長,不是一般的親家,并且頭一次見面,隆重一些沒毛病。
劇里邊有個細節,郝冬梅頭一天晚上因為自己父母一直沒有正式拜訪過公婆一家,與郝母發生爭吵,郝冬梅質問母親,如果自己嫁的是高管的兒子,父母也會不認嗎?言外之意覺得父母看人下菜碟,郝母很生氣,教育冬梅說話做事要有分寸感,即使是對父母、夫妻、朋友,都是如此。
這個分寸感的伏筆,在劇里有了第一次回應。郝母跟郝冬梅說打算去拜訪周家時,是避開了周秉義的,我猜想一定也是給突發事件留出了空間,此外,作為省長夫人,一定也能想到,作為普通家庭的親家可能會為接待省長親家大費心思,沒有當著周秉義的面說,應該也有這個原因。如果萬一去不成也不會造成不好的影響,如果去了,也是一個驚喜。但郝冬梅心急的把這個事情告訴了丈夫,周秉義興奮之余,也沒有過多考慮這里的細節,一回家就告訴了父母,這點從周父為了迎接親家做出放棄拍全家福這個決定那一刻他的表情可以猜到。這件事,郝冬梅雖然做的沒錯,但是卻缺失了一點分寸感。
沒有正式的跟女婿提及要去拜訪,但是又因為前一天吵架內容擔心女兒誤會和受傷,所以選擇告訴了女兒沒跟女婿說,這是作為郝母作為母親和岳母的分寸感。我個人覺得郝母的分寸感掌握的剛剛好,但是很遺憾冬梅沒有理解母親的用意。當然郝母一定也猜到了女兒的直腸子,這一點從后續事情發展可以看出來。
果不其然,傍晚時郝父因處理事務繁忙再回家途中突發哮喘病被送入醫院,郝母也趕往醫院,情急之中還是給省長秘書打電話交代了一下去親家的事,于是就有了精彩的一幕,省長秘書拉了一車的禮物到周家拜訪,人走之后,周家全家人看著堆滿一屋子的禮物沒人說話,這些禮物,正是周秉義前一天送給岳父岳母的禮物,其中還包括周父從老家特意帶來自己都不舍得喝的特級茶葉。
看到這里,劇情就有意思了,導演特意把周家一家人看著一屋子禮物的鏡頭多角度停留了很久,有點就讓疑惑和矛盾在這停留,讓子彈飛一會的意思,我還是頭一次看一部年代國產劇看的這么上癮。我第一反應,覺得郝家把禮物原封不動送回來,有兩個可能:一是禮物是早就裝好的,就是表明了不想認親;二是情急之下顧不上交代秘書,秘書不知道情況,從家里儲物間又把最近放進去的禮物拿了回來。仔細一想就可以排除第一種可能,不想認親完全可以選擇不回禮,不見面,這樣更省事,不會再這樣大費周折,不符合人物人設。那么第二種可能性就很大了。
突然郝冬梅打破了沉默,開口解釋說,秘書可能拿錯了禮物,但是周秉義打斷了冬梅的解釋,跟家人告辭后拉著郝冬梅離開了,看到這我又迷惑了,為什么不讓冬梅解釋呢?如果換做很多人,應該第一反應也是想解釋清楚誤會的吧。
好的電視劇就是這樣,會給人很多思考和疑惑的空間。
緊接著,在回家的路上,兩個人的一段對話,成了全劇我認為最高潮也是最精彩的一段。
郝冬梅繼續跟周秉義詢問,為什么不讓把誤會解釋清楚?周秉義說,沒有誤會,然后就把今晚可能發生的事實又陳述了一遍,最后加了一句,這有什么誤會呢?郝冬梅沒聽懂,繼續問,這怎么不是誤會呢?
說實話看到這我也沒看明白,這明明就是誤會啊。
接下來,周秉義說“不是我自卑,是他們傲慢,但這傲慢不是他們的錯,是雙方地位和差距的必然結果,解釋這些只能再次強調這種差距。”
郝冬梅恍然大悟,不再說話。我看到這也恍然大悟,周秉義果然是人間清醒,對人性的把握可見一斑。
分寸感的伏筆,在劇里應該又一次得到回應。明白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把自己的委屈和不滿放在一邊,出離出自己的角色和社會關系,沒有把矛盾繼續升級到自己的小家庭,并且耐心的和枕邊人分析并且疏導,這是周秉義作為丈夫的分寸感。
接下來劇里矛盾又一次升級了,“明白了”的郝冬梅回到家,把內衣的委屈和不滿又一次撒到母親身上,甚至說出讓母親氣氛到打她耳光的話。
作為女兒,冬梅對母親的分寸感,就沒有把握好。不管父母做的好與不好,都不能用言語去諷刺和批判他們。畢竟每個時代都有自己時代認知的局限,并且作為父輩,也有自己個人經歷的影響,子女無法理解父母的內心,如果以自己的認知偏差去揣測父母并且批判,會給父母帶來很大的傷害,本來可以好好溝通的事情,卻變成了互相傷害甚至懼怕溝通。
作為妻子,冬梅對丈夫的分寸感,也沒有把握好,試想一下,如果冬梅每天提前將父母要去丈夫家的事情提前告訴秉義,并且跟母親溝通好,萬一有什么事情耽擱了,也不用有負擔,這樣完全可以避免當天的事情,并且也會讓母親覺得女兒理解父母的苦衷。這樣一來,三全其美。
劇情里還有一個關于分寸感的事件,就是周秉義讓冬梅求郝省長一件事,幫周秉義妹妹的同學蔡曉光解決上大學的事情,郝母也委婉的提醒過冬梅,說這樣做不合適,女婿的妹妹的同學,還是由冬梅親自去找郝父說這件事,我們試著從那個年代的底色去理解,也是一件沒把握好分寸感的事。
蔡曉光對周家有恩,也幫過周秉義的弟弟周秉坤解決工作,雖然蔡曉光與周家非親非故,只是周蓉的一個執著的追求者,但是在周家眼里,一直是周秉坤的御用姐夫。所以當蔡曉光為自己的事情求到周秉坤時,周秉坤意識到自己去找嫂子說這個事不合適,提醒蔡曉光聯系姐姐周蓉,這里周秉坤就做的很好。后來周蓉跟大哥周秉義提及此時,周秉義又去跟冬梅說,冬梅為了丈夫的事當然義不容辭。
這件事很有意思,在這一連串的親屬和利益鏈條里,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知的局限性,也有遇到危機事情的不顧一切,放在每個人身上都可以理解。但是對于郝省長和郝母來說,事情就是:自己的女兒為了自己丈夫的妹妹的同學,來求自己辦事。作為女兒和女婿,想辦成這件事,所用的方法,就缺乏分寸感。
如果冬梅先把這件事跟自己母親聊一聊,聽聽她的看法,我想結果會有所不同吧。
歸根結底,這部劇里有很多關于分寸感的劇情,給我的感觸還是蠻深的。有時候,就是這個分寸感,把握不好,可能就釀成大錯,錯失機遇,給人不好的感覺。
不管在生活中,工作中,分寸感都很重要,這是一個沒有時代感的微妙的詞匯。我覺得分寸感,分解開來有兩個邏輯源頭,一個是換位思考,一個是認知提升。
換位思考,不是簡單的站在對方的角度,還要去理解對方所處的環境和了解對方經歷過什么,對方在特定事件和時點對一件事的態度和立場,以及面臨危機情況可能采取的處理方式。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如果我們沒法做到深入的換位思考,至少在很多時候可以選擇閉嘴或者去以對方能接受的方式了解對方,與對方溝通,避免在不了解全貌的情況下擅自做出判斷、評價甚至是批判。
認知提升,就是要了解時代給人帶來的局限,理解了這個局限,就不會強求人的神性,就不會對別人的認知局限和錯誤感到不適,就像大哥周秉義,沒有因為委屈而遷怒自己的妻子,而是認真溝通,讓對方也提升認知,并且共同把困難當成一項任務去面對。能做到出離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客觀的對待人和事,是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磨練的。
關于分寸感的探討,有這么兩點淺顯的認識,飯后茶余,偶有感觸,隨筆記下,以便在有更多和更新的認識時回望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