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先進人物事跡觀后感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事跡的經歷,很是熟悉吧,事跡可以很好地體現和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那么什么樣的事跡才是規范的呢?下面小編帶來關于先進人物事跡觀后感7篇,希望大家喜歡。
關于先進人物事跡觀后感篇1
看了央視關于貴州白云三中盲人女教師劉芳同志的先進事跡報告后,我深受感動。劉芳老師的所作所為,值得我們學習。特別是被劉老師強烈的責任感和愛心所感動動。劉老師的事跡正是對愛崗敬業、忠于職守的崇高品質和心系學生、愛生如子的高尚師德的最好詮釋,在她身上印證了平凡中的非凡,普通中的崇高,為廣大教師樹立了榜樣。
我們要向劉老師學習:一是學習她至善大愛的精神。這種愛就是把學生真正放在自己的心里。二是學習她甘于奉獻高度負責的精神。學校是教師教書的場所,同時也是育人的場所,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學生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在這個物欲橫流,一切都向"錢"看的時代,教師隊伍中的不少意志薄弱者,已經漸漸被腐蝕,迷失了方向。他們不甘心,也不安心于自己的工作,在外謀"第二"、乃至"第三產業";工作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對待工作的倦怠情緒日益顯現上班時間打游戲、網購更有甚者,利用職務之便,收取學生、家長的"好處",示意學生課后找自己"補課"等等。而且,有的老師,未到退休年齡,只想做生意更方便或貪圖享受,便以身體的一點小小不適,就申請病退;或者直接通關系,走后門,找醫院出具假證明,就為了提早一點退休……諸如此類,在教師這個龐大的隊伍中,并不少見。他們被利欲蒙蔽了雙眼,作為教師,他們的心理是陰暗的。他們缺乏了最起碼的教師應有的職業道德。
劉芳老師的事跡,無疑為我們指明了教書育人的方向。雖然劉老師眼睛看不見,但她從沒有放棄過自己所熱愛的教育事業。她付出了超過常人無數倍的努力,堅守在自己熱愛的三尺講臺上,為孩子們帶來知識。同時,她用愛傾聽,給孩子以心靈的啟迪,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我特別欣賞劉芳老師的一句話:"生活不能改變的話,就改變生活的態度。"我決心以劉老師為榜樣,她的責任心充分體現了對學生盡心、對工作盡職、對社會盡責的態度,以滿腔的熱情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踏踏實實的做事,兢兢業業的工作,劉芳老師給我們每個教師最真實的感動,要在平凡的崗位上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我是一名教師,我要向劉芳老師學習,學習她不怕困難、無私奉獻、愛生如子的高尚情懷,學習她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的崇高品格,在平凡的崗位上,貢獻出自己的光和熱。
關于先進人物事跡觀后感篇2
觀看了這部影片之后,心中有感動,有遺憾。也有震憾。影片講述了一位不畏艱辛、忍辱負重、甘于奉獻的基層民警王永軍的故事,這是一名普通的派出所民警王永軍在周日給人頂班,一天出警九次,午夜,由于人的疲勞,及我們人不可抗力的因素和一點熟忽,而間接導致一名19歲的外來務工人員被人毒打致死。也正是由于出警太急,也是想讓患有肌無力的兒子放松舒服一下,而松開安全帶,導致自己的兒子從輪椅上摔下,最后兒子離開了他們。而自己也卻在被判犯有玩忽職守罪,雖說有很多很多的人在同情以及求情,甚至是死者的父母都已原諒了這位民警,可工作與法律的盲區的矛盾沖突充分的展現了在執法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我只想說,在社會當中,不管是哪一中職業,哪怕你是醫生、警察、甚至是我們做老師這一行的,我們理應把我們的職業放在第一位,但每個人的精力也是有限,那作為像王永軍這樣的人民好警察,是無私的奉獻,甚至是不顧自己的家庭,不顧自己患有肌無力的孩子,在他的老婆眼里,他不是一個好丈夫,更不是一個好爸爸。但他絕對是一個好人。套用影片說的一句臺詞,他們是人,不是神。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深深的體會到,公安部門的辛苦,付出了無限的勞,有的時候卻是常常得不到人們的理解。甚至是一不注意就會被起訴,更甚者,是判刑或是永遠離開警壇。作為老師,人們經常用這樣的字來形容我們:“教師是太陽底下最神圣的職業”、“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人。由此可見,教師這個職業包含了很多的內涵。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在這神圣的職責后面我們老師付出了了多少的辛勤的汗水。為了對得起這個稱號,許許多多的老師都在默默的奉獻著。
然而,在教學上,我們要如何的去上好一堂課,好何的備好每堂課,這都尤其關鍵。在教學當中,我們既要突出重點,又要突破難點,更甚是要照顧好班上不同學習能力的每個同學,所以上好每一堂課,是一個難點,我們能做的是,經常去思考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何讓課堂充滿活力,如何用學生最易懂的話來講解書上的每個知識點。而對于一些成績上不去的這么辦,學生不能理解,更怕是家長不理解不支持,然而就直接導致教學工作的難開展。然而,班主任這個工作更是繁瑣,看的見的,看不見的都要去做。個人認為,在平常的工作生活當中,我們只要擁有一份平常人的責任心和愛心。全面的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不斷的去完善自己。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的最好。對于我們教師,我們只要做到無愧于家長,無愧于學生就好。
關于先進人物事跡觀后感篇3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是令人尊敬和愛戴的科學家。他是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地應用于生產的科學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他幾十年來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巨大貢獻。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解決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飯問題,袁隆平的貢獻曠古爍今,“雜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實。
治學態度影響深遠。袁隆平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大學生,飽受困難挫折,閱盡人間滄桑。無論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終流淌著家國天下的熱血,青春年華揮灑在田間地頭,須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級雜交稻的巔峰。一路走來,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質疑、失敗、挫折,他始終保持埋頭苦干、不畏艱苦的科研基本功,闖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學研究不失敗的呢”,一直鼓舞著無數科學家博弈科學的競場;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熱諷,不要怕別人說你標新立異”,一直激勵著年輕學子勇闖創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則是淡泊名利、踏實做人。他無數次拒絕了來自國外的高薪聘請,因為他知道他和雜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國。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終銘記投身科學研究的激情與夢想,始終銘記把雜交水稻不斷帶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對待成就,他極富人情味,常懷感恩心,把雜交水稻的功勞歸功黨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時尚的消費觀,也不把個人的財富看成是負擔,曾因為多看了幾眼豪車上新聞,卻依然選擇普通的車子下試驗田。“如果老想著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這就是他對待生活的態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熱愛的種子一樣,深埋在后人心間,令人從中汲取力量,傳承使命。種子優良了,水稻才能根深葉茂,碩果累累。“禾下乘涼”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兩個夢依然任重道遠,但有“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將激勵更多的人為科技興國而戰,未來可期。
關于先進人物事跡觀后感篇4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世界級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曾成功選育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強化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國際上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為我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科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此外,他還先后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糧農組織等多次國際獎勵。
他培育的雜交水稻被稱為“東方魔稻”,確保了我國以僅占世界7%的土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產的稻谷相當于每年解決6000萬人的吃飯問題。有人說,袁隆平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礦,怎么挖掘都有收獲,他還是一個多面體,每個側面都值得大家學習。是啊,如今,全國人民都在向袁隆平學習,學習他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于付出的獻身精神,學習他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權威、不因循守舊、不斷探索的創新精神,學習他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學習他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學習他謙遜淳樸的人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些精神不是隨便說說的,翻開那本中國感動世界,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立體真切的展現在腦海里的,就是真實的袁隆平。袁隆平早在考大學之前,他就立志做一個農業科學家,西南農學院正是我們這位現今的農業科學家的誕生之地。也許是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經歷的戰火與生活的艱辛讓他能夠立下這樣的志向吧。大學畢業后,他響應國家的號召,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心懷大志,目標堅定的人,才會不畏懼苦,不害怕難!在20世紀60年代,在那饑荒的年代里,袁隆平目睹了那些慘痛的一幕幕,那一段凝固的歷史成為袁隆平前進道路上的動力。從此,他立志使我國農民擺脫貧困,立志向饑餓挑戰。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可以說袁隆平在青年時期就知道了,這也成就他一生的大業,更造福了億萬的人民。
所以,要做怎樣的人?我想應該就是要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吧!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才會有崇高的人格。所以,當我們今天學習袁隆平那么的美好的品質的時候,我們知道,那個汗霜滿衣,皮膚黝黑,真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泥腿子’的人,展示給我們的卻是人格的光芒。
關于先進人物事跡觀后感篇5
張桂梅,45歲,滿族,中共黨員,云南省麗江地區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華坪兒童之家院長.2000年以來,先后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被全國教育總工會、國家教育部評為“全國十佳師德標兵”,被全國總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十佳”知識女性,獲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首屆“興滇人才獎”,被省婦聯、省電視臺評為“感動云南”十大母親,被評為麗江市“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稱號。今年6月,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屆三次全會上。
張桂梅同志深深扎根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愛教育,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方法,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別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愛學校,不顧身患多種疾病,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折磨,經常超負荷地工作在教學崗位上;她愛學生,拿出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業余愛好,從各個方面關愛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業余愛好,從各個方面關愛學生。張桂梅同志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一名共產黨黨員的崇高理想和追求,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張桂梅同志是教師的優秀代表,是教師的榜樣。張桂梅同志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張桂梅同志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張桂梅同志讓社會滿意,讓家長放心,讓學生成才,認真執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切實加強師德建設,真正做人民滿意的教師。
張桂梅同志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勤奮工作、為我國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人們常不解的問她:這樣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處?什么力量使她這樣堅強?張老師總是笑著說:“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她,沒有生育自己的兒女,卻有著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那些失去父母的貧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愛,分享著人間最美好的親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向傳遞真愛的使者張桂梅學習為主題的“感恩行動”在迅速掀起,成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動力。
通過學習張桂梅先進事跡以后,我們要更加熱愛和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培養高素質的建設人才和接班人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甘為園丁,做到教育安心和專心,全心全意為教育事業服務。熱愛本職,踏實工作,不追逐名利。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應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及時更新知識,不斷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與能力。虛心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教學方法與教學技巧,認真聽取他們的教誨。講好普通話,使用規范字,以認真負責的態度上好每堂課。絕不得過且過和放任遷就學生,而要以又紅又專的高標準要求學生,以滿腔的愛心關心學生,關心學生的成長,積極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循循善誘,管教管導,既教書又育人,對學生一視同仁。做到深入學生,為學生排憂解難,為學生多辦實事。
敬業是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人生的價值在于奮斗、進步與奉獻。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是最基本的一條。有人說,偉大的科學發現和重要的崗位,容易調動敬業精神;而一些普普通通的工作,想敬業也敬不起來。道理并非如此。教師們發揚敬業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貢獻,可感召成千上萬人投身到教育事業建設中,推動社會現代化的建設與發展。在平凡的教師崗位上長期能愛崗敬業,創造讓黨和人民滿意的業績,需要我們有堅韌不拔的毅力。
關于先進人物事跡觀后感篇6
劉永國,男,漢族、1961年出生,中專學歷,1981年參加工作,至今已有34個春秋,現任小學數學高級教師。
劉老師扎根農村、默默耕耘、忘我工作、無私奉獻,已經在農村教育戰線上工作了34個春秋。他34年如一日,以校為家,一直工作在教學第一線,長期擔任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他師德高尚,模范履行教師職責,熱愛學生,團結同志,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為農村的教育事業嘔心瀝血,教育、教學成效顯著,是位德才兼備的優秀教師。
34年來,劉老師在平凡的教學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跡。其主要事跡如下:
一、師德高尚、身正為范。
1981年1月,劉老師踏上了農村小學教育的“三尺講臺”。從那時起,他就把人生的坐標定在了為教育獻身的軌跡上。他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教師職業、熱愛每一個學生,把自己的事業看得神圣無比。為了做好教師這項神圣的工作,他始終堅持不斷地學習,堅持閱讀有關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和教育教學刊物,虛心學習老教師的教育教學經驗,向年輕教師學習怎樣制作課件、怎樣熟練操作電腦等現代教學手段,努力做一名高品位的合格的人民教師。他深知沒有堅實、厚重的業務功底,沒有準確的知識結構,沒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就無法勝任太陽底下最光輝的教師這一職業。他在教學中力爭做到有清晰透徹的思路,耐心尋味的啟發,深入淺出的講解,使每一節課都成為精雕細琢的示范課。
二、細心關愛,耐心幫助教師對學生的愛源于母愛,卻盛于母愛。
因為老師對學生的這種細心的愛,是一種理性的愛,它能喚醒學生身上一切美好的東西,激發他們揚帆前進。劉老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練就了一雙敏銳的眼睛、養成了一顆細微的心,能及時發現學生身上的問題、存在的異樣,并能及時糾正、教育、培養,使之沿著健康的道路前行。在劉老師所在的班級里,始終洋溢著一股暖流,似一團和風細雨,感染著整個班級,滲透到每個學生的心中。比如,班里有個女孩叫丁路禪。他學習很好,可就是不敢在同學面前發言,是班里有名的“膽小生”。為了幫助他練習膽量,劉老師課上經常提問他一些很容易的問題,并且課下經常找他談心,鼓勵他。當發現他的數學很好時,就在學校每周一次的數學朗讀學習中,讓他帶著大家朗讀。漸漸地,數學課上的一分鐘演講,他也能夠大膽地走上臺來。后來丁路禪同學的學習更是突飛猛進,還當上了劉老師精挑細選的課代表。看著孩子們的成長,他心里有說不出的喜悅。劉老師的細心關愛就像水一樣載歌載舞,使班內的“鵝卵石”們日臻完美。
這樣的例子在劉老師身上很多很多,他時刻把德育工作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既教書又育人,使班上的孩子都能夠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教學無小事,育人需精心”。
三、恪盡職守、任勞任怨
任教36年來,劉老師始終默默耕耘在“三尺講臺”。他恪盡職守、任勞任怨、不求回報、只講奉獻。
歷年來,他所擔任的學科在全縣組織的統考中總是名列前茅,他輔導的學生在各級競賽中多次獲獎,2013年,在全鎮小學統考中,他所任教的數學均獲得第一名。
劉老師獻身教育、甘為人梯,用自己堅實的臂膀托起學生攀登新的高峰;甘愿化春蠶,用才能讓知識與智慧延伸;甘愿當園丁,用愛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日復一日的平凡歲月,默默耕耘的無悔人生,他憑著對教育事業執著的追求和強烈的責任感,在“三尺講臺”上書寫自己的完美人生,他是教育戰線上一顆璀璨的明星,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好榜樣,是完美的鄉村教師。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劉老師知道教師吃的是一碗良心飯,教師任重而道遠。勤教學、苦鉆研,不圖名利,腳踏實地繼續默默無聞地工作。就如澳大利亞沙漠中的一種無名花,無需肥沃的土地,也無需充足的水分,做到吸收得比別人少,開出花兒比別人美,更可貴的是奉獻出的比別人多。從初登講壇的青澀,到今天的成穩嫻熟,在這小小的三尺講臺上,劉老師用真情和汗水演繹自己的精彩人生。他憑借自己豐富深厚的學識基礎、創新求真的教學風格和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感動并帶動著身邊的莘莘學子學,共同徜徉在知識的海洋里。
在我們眼中,他就是最美的鄉村教師。我們相信,劉老師一定會在教育這片熱土上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優秀!
關于先進人物事跡觀后感篇7
俞大忠同志是我校的一名普通物理教師。他于1997年8月參加教育工作。自參加工作以來始終在工作的第一線,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工作成績優秀,可稱我校的楷模。
一、努力鉆研業務,耐心教育學生,教學成績優異。
在工作中他能努力鉆研文化業務知識,鉆研教材、研究教法,業務水平得到了提高。教學工作中,對學困生進行說服教育、耐心誘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直到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的學習軌道上來,這樣的事例是數不勝數。因此,他所教班級在全旗統考中,多次受到學校領導的表揚,得到了家長的認可。
二、服從領導的分配,積極參加活動。
他能夠做到服從分配,聽從指揮。無論學校安排什么任務,都能夠愉快接受,并按時完成任務。這正是一位普通教師在平凡的崗位上愛崗敬業的體現,是勤懇踏實工作的行動,是他能取得成績前提。
他始終牢記“一切為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的理念,正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我要在平凡的崗位上,少說空話、多做實事、讓學生歡迎、讓社會滿意,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他不但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在學生心中,他常常是一副笑臉,友善和藹的樣子,他以自己的言行來影響感化學生,真心實意的愛學生,對他們進行情感教育。贏得了社會、學生、家長、學校的贊揚,正是他的這種愛崗敬業精神才真正成為了教師敬業奉獻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