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事跡的觀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需要寫一篇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小編帶來先進事跡的觀后感7篇,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帶來參考。
先進事跡的觀后感篇1
看了很多關于郭明義同志先進事跡的新聞報道,我深有感觸。他幾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實踐著雷鋒精神,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很好的詮釋了什么叫做奉獻,什么叫做無私。
郭明義說:“我所做的一切,如果在30年前,在全民學雷鋒的時代,應該是極其平常的。我這樣去做事,就像父母撫養子女、兒女孝敬老人一樣,沒有那么多復雜的動機和緣由,就是天經地義的事。”可是我們都知道,現在的社會和30年前迥然不同,有多少人為了一個“利”字,背信棄義,損人利己,很多人都已經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似乎將社會道德都已經淡忘了。而郭明義同志卻始終堅持自己的價值觀,無私奉獻,單位多次分房他都婉言拒絕,在現在社會能面對房子不動聲色的人絕對少之又少,可他就寧愿自己住在小房子里,把機會留給身邊他認為更有需要的人,其實他自己何嘗不需要房子呢?這就是郭明義同志的奉獻精神!“有人覺得存款多、房子大是財富。可我覺得物質財富,只供個人享受,不算真正的幸福;如果用來幫助困難群眾,大家分享,就會帶給更多人幸福。對我來說,這55本獻血證、200多封感謝信,就是對我最大的獎賞。”這樣的話語,雖然樸實,卻不乏感人的力量,一字一句都敲在我們的心上。許多人在追求金錢與名利的途中,卻遺失了快樂和幸福,而郭明義,卻以他堅守的方式,以不被多數人理解的方式,尋到了心靈的快樂和安寧,因為給別人幸福而得到幸福,這是怎樣一種境界,你、我,又可曾理解?
有很多人認為雷鋒時代已經遠去,雷鋒精神也逐漸淡去。郭明義同志的先進事跡告訴我們,雷鋒精神還在,而且我們身邊就有這樣的好同志,這樣的好黨員。我們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從身邊小事做起,向郭明義同志學習,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克己奉公。作為一名教師,教書育人需要感情、時間、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有人把教師比作紅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是對教師的崇高評價和美好贊譽。世人給教師帶上了如此美麗的“花環”,我們更應當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為這頂“花環”增添光彩。向郭明義同志學習,我們就能把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發揚光大。
先進事跡的觀后感篇2
這是一個不喊疼的孩子。她是在絕望中綻放的花朵,給自己希望,給身邊的人希望。
那個來去匆匆的聲影,那個一路小跑的身影,有著什么樣的故事,為什么會讓那么多人看了潸然淚下。她是一個90后,獨自一個人照顧著養母,獨自一個人撐起來一片天,她是那個感動了無數人的堅強的女孩--孟佩杰。因為5歲那年,父親車禍,生母無奈之下把她送給了劉芳英,也就是她后來的養母,但是就在她才8歲大的時候,養母癱瘓了,養父不堪重負,離家出走了,只留下了癱瘓的養母和年幼的她。一個8歲大的孩子,才上小學一年級,應該還算是不怎么懂事的小孩,可是孟佩杰卻異于常人,她阻止養母的自殺,給養母活下去的勇氣,就是這么一個小女孩,身高還沒有灶臺高,卻已經獨自上街買菜,洗衣煮飯,操持著一切的家務,就算從灶臺上摔下來無數次,卻從來不喊疼。
從小學到高中她都是早上把母親安頓好,然后去上學,中午再回家給母親煮飯,她不但可以把母親照顧得很好,還可以兼顧到自己的學業,當她拿到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的錄取通知書時,她把母親也一起帶去了,還是一邊上學一邊照顧母親。
同時,她又是一個倔強的女孩。她婉拒別人的幫忙,她心中真真切切的覺得母親只愛吃自己煮的飯菜,她盡心盡力的無微不至的照顧著母親,為配合醫院的治療,孟佩杰每天要幫養母做120個仰臥起坐、拉腿240次、捏腿15分鐘。
她是一個很有耐心的女孩。從八歲到二十歲,十二年的光陰,數十年如一日,為了讓養母能夠開心快樂的過每一天,她會特意去買笑話書,講給母親聽,還時常會給母親講故事,她就算餓著自己也一定要讓母親吃飽,她說母親是她的天,有她在她活著才有勁。她在暑假的時候頂著艷陽高照的天去發傳單,賺了1300元,把自己曬的黑黑的,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給母親買好點的藥,讓她少遭罪,給母親買肉吃。
看了這個小女孩的故事,我很是感動,她是一個很會安排自己的時間的人,她細心的照料著母親,但是她又是一個陽光燦爛的女孩,笑起來會讓人覺得溫暖,希望以后她們的生活能夠越來越好,一直保持著樂觀的心態,祝福她們。
先進事跡的觀后感篇3
學校9月24日組織全體教師,觀看了最美教師們的先進事跡,我被深深地感動著、震撼著。她們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師德情操、強烈的責任意識、無私的奉獻、敢于犧牲的精神,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龍泉小學教師臧娟;腰甸子小學教師崔鳳英;靖宇三中教師郭文晶;保安小學教師王玉華,她們是當代人民教師的先進代表,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她們在教師的崗位上,幾十年如一日,臧娟老師身患疾病,剛好一些,她又去給孩子們上課了。看著她艱難的步履,我的眼睛濕潤了。郭文晶老師動過兩次大手術,身體非常虛弱,仍然堅持上班,為孩子們買衣送藥,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在她已不年輕的臉上看到了蒼老的印痕。王玉華老師已近快退休年齡,仍就擔任六年級班主任,兢競業業,早出晚歸給學生輔導,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的學生成績全縣有名,有的獲國家級獎項。給學生插上了自由翱翔的翅膀,把學生帶進了知識的海洋,灑一腔熱血,育一代新人,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她們像一棵棵的青松,扎根在貧瘠的山村,為山區的孩子,為山區的教育事業奉獻她們的青春和熱血。幾十年以校為家,又十年以家為校,自身遭罪、自家受累,她們全然不在乎!為了自己當初的誓言,她們奮勇前行!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時時刻刻鼓舞著她們。勇于面對山區的貧窮、環境的險惡和身體的殘疾,頑強的實現著自己“培育明花香天下,造就棟梁建中華”的志向。她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幾十年的奮斗歷程,感人至深的敬業精神和無私無畏的教育情懷為全體教師樹立了榜樣。
對照她們的事跡,我們的許多教師實在有太多的差距。教師吃苦的精神是有差距的。可她們仍然那么愛教育勝于愛自己,實在令人欽佩,這樣的教育事跡對我是一個洗禮,我總認為無愧于學生,無愧于自己,就是個好老師!其實不然,要把愛真正獻給孩子不是那么容易簡單的事。成為一個好老師是每一個人的夢想,每個人只有從工作當中,進一步體會教育的真諦,老師的快樂,才會真正心甘情愿地為教育事業默默的奉獻下去,做一個最好的教師。
為了教育事業,為了學生,我愿教育之地于終生!耐心去雕琢每一位學生。
先進事跡的觀后感篇4
6月9日晚8:00,我和媽媽一同觀看了央視少兒頻道的“新時代好少年先進事跡發布會”,內心十分激動,這樣的10位小小少年,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擔起了家庭的希望、民族的未來!他們是當代少年中的學習代表,也是我們每一個少年學習的榜樣。
這十位少年中,有勤學善思、鉆研航模飛行技術的董天晨,有熱愛科學、愛發明愛動手的邵子衿,有身殘志堅、不向命運低頭的顏玉宏,有傳承紅色文化、宣講革命故事的張力文,有不怕苦不怕累、立志做壯醫傳人的劉藝媛,有弘揚傳統文化、苦練京劇技藝的曹語粲,有關注青少年健康、熱心公益的范修睿,有發揮繪畫特長、幫助山區孩子圓夢的林峻德,有從身邊小事做起、助人為樂的寧希澄,有關心社會、努力實現夢想的黃郁薇。他們品學兼優、事跡突出,年紀雖小,志向遠大,從不同側面展現了新時代青少年愛黨愛國、自立自強、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很高興我們的身邊能夠有這么多堅強、努力的人,他們是新時代好少年的代表,更應該是每一位少年的學習榜樣。在這十位少年中,印象最深的是:“我不想放棄我自己。”患有小兒麻痹癥的顏玉宏架著雙拐走上臺時堅定地說到,“想要依靠自己的勞動去回報那些幫助過我的人。想去深圳上大學,想和馬化騰成為校友……”自強少年對生活的感恩和對未來的美好向往,贏得了現場長時間的掌聲。
我們中有很多的同學家境都很好,更應該珍惜現在這樣的美好生活,珍惜學習的機會,認真學習,回報父母,回報社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這十位少年,每一位都是那么優秀,我們要學習他們的品質,學習他們的精神,成為一個有擔當的少年。在今后的人生中,不斷努力奮斗,為了國家和民族而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身上有著沉甸甸的責任,所以要從小都樹立遠大的理想,尊敬家長和老師,熱愛同學,熱愛學習,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茁壯成長!
“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花朵,是中華民族未來的希望。少年時代正是我們形成良好習慣,擁有良好品德的階段。讓我們行動起來做好身邊的每一件小事,為爭當新時代的好少年而努力奮斗吧!
先進事跡的觀后感篇5
劉秀祥的故事被媒體報道后,各種幫助也隨之而來。臨沂大學為他和母親提供了臨時住處,并給他安排了勤工助學崗位。
入學后,不少熱心人士和企業都曾表示愿意提供幫助,但都被他拒絕了。劉秀祥說,他害怕別人是因為可憐他而提供幫助,“我覺得人活著不應該讓他人覺得可憐,而是讓人覺得可親和可敬”。
雖然拒絕他人幫助,但劉秀祥卻積極幫助他人。
大學期間,他課余時間外出做兼職,并將部分收入寄回貴州,用以支持初中拾荒時認識的三個弟弟妹妹上學。“我每個月給他們每個人寄300元的生活費。”劉秀祥說,兩個弟弟妹妹后來考上了大學,現在有著不錯的工作。
2012年,劉秀祥即將大學畢業,最初他并不打算回貴州工作,而是計劃在外省找一份好工作,然后將工資寄回去,幫助老家那些像曾經的他一樣需要幫助的人。
劉秀祥收到了不少企業的橄欖枝,但從家鄉打來的一通電話,讓他改變了想法。
電話是初中拾荒時認識的一個妹妹打來的`,她告訴劉秀祥,自己不想讀書,準備結婚了。
通話很短,卻改變了劉秀祥的想法。
劉秀祥說,聽到妹妹的決定后,他很震驚、心酸,覺得自己必須回去。
就這樣,離開望謨八年后,劉秀祥又帶著母親回到家鄉,成為打易中學的一名歷史老師,不久后被調入望謨縣民族中學任教。2018年8月,望謨縣高級實驗中學成立,他被任命為副校長。
曾經拼盡全力守護夢想的劉秀祥,成了別人的“守夢人”。
劉秀祥說,現在學生最大的問題是迷惘,不明白為什么要讀書。他想通過自身經歷,告訴那些處于迷惘中的孩子:人生必須有夢想。“如果我沒有夢想的話,可能早就放棄了。”
為此,除了常規教學和處理行政事務,劉秀祥還會應邀到各個地方演講。目前,他已經演講超過1000場,足跡遍布貴州各市(州),今年8月份還應邀去了浙江寧波。
近年來,劉秀祥先后被授予“中國好教師”“中國五四青年獎章”“最美教師”等榮譽稱號,也曾有機會去到更好的平臺發展,但他都婉拒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出去可能對我自己會更好,但我更愿意留在這里。”
先進事跡的觀后感篇6
有多少人可以放棄優越的條件,來到窮苦地方艱苦奮斗?有多少人可以不畏艱難,恨不得一天都在工作,連睡覺都覺得奢侈,連煮飯都覺得浪費時間?他,就是吉林大學教授,一位以生命來教導學生的戰士:黃大年。
黃大年是享譽世界的地球物理學專家,2009年,他放棄國外優越條件,懷著一腔愛國熱血,毅然回到祖國。擔任母校吉林大學地球探測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在工作上與時間賽跑,一刻也不停歇,帶領團隊攻克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重大突破,為國家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性的奇跡。而然就是這樣一個偉人,卻得了癌癥,但這也沒有阻擋他工作的腳步。2017年1月8日,黃大年因病去世。
這件事情給我的感觸很深:在國外優越的條件下,還能想著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祖國,有多少人能做到?而黃大年同志,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來祖國做出偉大貢獻,難道這種精神不值得我們學習嗎?他帶病堅持工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在生活中,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人:冬天冒著嚴寒送快遞的快遞員、堅持守在邊境一線的解放軍戰士……他們都是像黃大年同志一樣,奉獻自己,方便別人的人。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向黃大年同志學習,做一個不畏艱苦,勤奮好學,熱愛祖國的新時代好學生。
先進事跡的觀后感篇7
那是大約20年前的一天。山路邊坐著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姑娘,她手里拿著鐮刀,身邊放著一個破草筐,呆呆地望著另一座山頭。張桂梅看見了,走過去問她:“你怎么了?”女孩回答:“我想讀書,但是家里沒錢,給我訂婚了,收了彩禮要讓我嫁人。”張桂梅找到女孩的父母試著勸返,說:“你們只要把孩子交給我就行,學費生活費都不用你們管了。”可即使這樣,女孩的母親仍堅決不同意孩子回校讀書,甚至以死相逼。張桂梅無奈,只好把女孩留了下來。
怎么樣才能救救這樣的女孩子呢?這個難題久久縈繞在張桂梅心頭。
當時的張桂梅,已經是華坪縣出了名的“好老師”,還兼任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的院長,是數十名孤兒的“媽媽”。
當老師,張桂梅發現“女學生讀著讀著就不見了”。她們不讀書的理由多種多樣:為了給弟弟交學費,姐姐被父母勒令退學回家干農活或外出打工;因為收了彩禮,十幾歲的小姑娘也要準備嫁人了。當“媽媽”后,張桂梅又了解到兒童之家孩子們的身世,他們的母親有的因殺死家暴的丈夫而獲刑,有的因落后錯誤的分娩觀念而死亡,留下孤苦無助的孩子。
“培養一個女孩,最少可以影響三代人。如果能培養有文化有責任的母親,大山里的孩子就不會輟學,更不會成為孤兒。”一個現在看來依然有些“瘋狂”的想法在張桂梅心中越來越清晰:“我想為這些大山里的女孩建一所免費的高中!”
為了這個“瘋狂”的夢想,她開始四處奔走籌款,風吹雨淋,被冷落,被唾罵,卻只籌得一兩萬元。直到2007年,赴京參會期間,一篇題為《“我有一個夢想”》的采訪報道讓更多人理解了張桂梅的女高夢。
2008年,在中央和各級政府以及社會愛心人士的支持下,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正式掛牌成立。這是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
華坪女高首屆共招生100人。她們大都來自山區,多數沒有達到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還有一些孤兒殘疾學生單親家庭學生父母殘疾的學生和下崗職工子女。但只要是女孩,只要還想上學,華坪女高都向她們敞開懷抱。三年后,她們中有96人堅持到最后參加高考,全部考上了大學。自2011年有首屆畢業生以來,學校綜合排名連續10年位列麗江市一區四縣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