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觀后感作文范文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后感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觀后感呢?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帶來金陵十三釵觀后感作文,希望大家喜歡!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作文1
懷著一絲不安走進電影院只為看一場名為金陵十三釵的電影,看看張導演的大制作,在腦海再重復一遍日軍侵略南京的悲痛影像,我們要記得些什么,要做些什么,感慨一下現在的幸福生活真的是不容易啊。
一種沉重的素材,雖然歷史已經遠去,可是當你看見被復活的歷史一幕幕出現在眼前時,心情是悲衰的。雖然短短的兩個鐘,卻是濃縮時間來表現出當年日軍的殘暴冷血,是如何對待國民,正所謂殺燒搶奸樣樣齊,看得心是怦怦的緊張,在每一個鏡頭下,多么害怕又會死掉一個人,不管出于劇情的安排還是在當年日軍侵略的時候,死一個人在侵略者的眼里根本不是什么大事,因為他們要做的是掃平,霸占他國的國土和國民,在用高科技的軍備里,侵占一個國家不僅是土地的占有,還包括人在內的一切,此時南京城里的一切只能是肉板上的肉等待的是任人宰割,當時的國軍又去了哪里呢?國需要有人保護,家亦是需要有人保護,當進入視野的一群學生面臨危險時,這就儼然成了一個家,保護他們的人竟然是一群女子——秦淮河歌妓,她們無力掄大刀不會發射槍,但是她們卻是用生命去守護一個小家,人與人之間的命都是可貴的,沒有人會說自己不怕死,在特定的時間里上升的責任感不是因為一個人要為國家犧牲,在她們看來只是用生命做一點有價值的事情。
坐在舒服的凳子看坦克隆隆的前進,機關槍不停的掃射,眼淚不停的流,雖然編劇只是用了嚴歌苓說的“只有一點兒南京大屠殺里的影子”,可影子的存在是為了提醒我們在教育我們青年的一代勿忘國恥。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作文2
金陵十三釵看完了,心情很低落,中日戰爭給我們的印象總是沉痛的,8年的抗戰勝利換來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不管是電影《南京,南京》還是電視劇《亮劍》、《雪豹》等,都是以日本侵華為素材。
中國成立前,就是處于一個戰爭年代,很多家庭被迫分離,白發人送黑發人的例子頻頻不斷?!督鹆晔O》一個簡單而又意義深遠的抗日題材,抗日戰士即使粉身碎骨也要保護女學生的安全,他們沒有什么文化學問,但是一旦遇到外敵的時候,都會展現出一種愛國精神,一種軍人無私的勇氣。人肉炸彈保女學生,鏡頭中的他們也只是一閃而過,但他們的作用卻是偉大而不可磨滅的,沒有他們女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撤離。
最后一名士兵也是戰斗到最后一刻。秦淮河的女人們,沒有人愿意一生下來就從事這種職業,他們也是被逼無奈。整理發型后的他們,也是一樣充滿孩子氣息,他們心底也是保有一份純潔的。
犧牲自己救贖那些孩子,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從這里也反應一種崇高的人道主義,中國人的血性、不屈不撓的精神。不把一顆子彈留給敵人。
每個人都有一顆無私的心,一旦觸及不管是什么崗位層次的人,都會爆發出來,拾荒的老人會抱起小悅悅,過路的行人會跳下水救困在公交車的同胞等,希望每個人多奉獻一點無私的心,讓社會充滿愛,讓國家充滿溫暖,那么這個冬天我們就不會感到寒冷!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作文3
《金陵十三釵》緊緊圍繞“南京大屠殺”中,為拯救十幾名教會女學生而展開的故事。國軍殘余士兵,為拯救被日軍追逐的女生,浴血奮戰,頑強抵抗,讓女學生們逃進了戰場上唯一殘存的外籍教堂;美國殯葬人士約翰.米勒(貝爾飾演),為阻止追逐進教堂對女生施行暴行的日軍士兵,假扮神父,正氣凜然,慘遭毒打;最后的國軍英雄李教官(佟大為飾演),為分散教堂里日軍的獸行,一人對付幾十個日軍,直到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一群逃難躲進教堂的秦淮青樓妓女,目睹女學生們為保護她們而引開日軍注意力而慘遭欺凌,在看到女學生們為了不再遭受欺侮而準備集體跳樓自殺的時候,在頭牌妓女玉墨(倪妮飾演)的提議下,頂替女學生們前去“赴日軍慶功宴”;接受神父遺愿保護女生們的陳喬治(黃天元飾演),在最后差一名額(因有兩名妓女之前死于日軍之手)的緊要關頭,男扮女妝頂替女生前赴死亡之邀;女生書娟(張歆怡飾演)的父親(曹可凡飾演)為了能讓女兒離開血腥的南京,不惜傾家蕩產并遭受親生女兒的歧視,假作漢奸在日軍中周旋,最后時刻沒有暴露妓女頂替女生的真相,恍惚中也慘遭日軍槍殺;最后,假神父約翰終于成功把十三名女學生用自己修理好的卡車送出了南京。
整個電影的場景真實性再現,讓觀眾是在精神極度壓抑中看完的。從而,也讓觀眾對那場人為災難懷有極其沉痛的深思。更讓觀眾對戰爭中人性的認識得到一種別樣的感知。
可是,劇情場景的真實掩蓋不了故事情節的虛假。首先,南京大屠殺時外國人的“安全區”都沒有安全可言,何況一個小小的教堂。特別是日軍士兵已經對教堂侵犯,并遭受了“一個人的重創(李教官的打擊)”之后,更不可能有日軍軍官假惺惺的致歉。其次,清純女學生與墮落妓女之間的矛盾開始是水火不容,格格不入,后來卻能和平共處,相互救贖,令人難于信服。再次,人的天性“大難臨頭各自飛”,卻被《金陵十三釵》演繹成了“大難來臨,舍命救他人”的壯舉,這能讓人相信嗎?!雖然這樣的主題是應該提倡,也必須提倡的,可體現在對社會、對人生都“看破”的妓女們身上就更難以讓人信服!
《金陵十三釵》最大的敗筆是沒有交待清楚妓女們頂替女學生們“赴日軍慶功宴”的最后場景。她們的結局最終如何成了一個讓觀眾自己去思考,也是畫外音里書娟的“迷”,更讓觀眾產生這真是個“壯舉嗎?”的疑問。已經花費六個億,難道就舍不得多點場景讓觀眾感受到妓女們“真實的悲壯”?!從而讓觀眾更多相信她們的“偉大”?!
好的電影必須具備三大條件:一是故事真實感人,二是場景藝術逼真,三是主題正派具有廣泛社會教育意義。而《金陵十三釵》欠缺的正是第一條,故而,本人覺得《金陵十三釵》算不上好的電影,也不具備進軍奧斯卡的條件。不過,《金陵十三釵》比起張藝謀前幾年的純娛樂“商業大片”來已有很大進步,特別是他又一次推出的這新一批第一次上銀幕的年輕演員就給觀眾留下了非常震憾的深刻印象。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作文4
老實說吧,此刻已經很少有電能打動我了,真心打動我。雖然這次看金陵十三釵也是數度落淚,但是卻不是觸動心靈的那一種,而是,有些電影它就是有辦法觸動你的淚點,你就是木有辦法不落淚。而我想要的那種由心的感動,不是僅僅眼淚不自覺的流下。因為如果是這樣貌的話,我會覺得我的眼淚是被人操縱的,我控制不了的,很難解析其實,但是這種感覺你明白,就是,始終沒法觸動你那根弦。
老某這次電影確實很人性化,很多人物的行為也給到很好的詮釋。比如玉墨,她的13歲悲慘遭遇;比如約翰神父,他的12歲的女兒,所以他們會竭力去救那些女學生都變得理所當然了。
但時,相比起那幾個主要人物,我喜歡的還是豆蔻。豆蔻不像一般的青樓女子,她敢愛敢恨,溫柔善良,憐憫。對浦生,一個像她弟弟的小戰士,衍生出一種又像感情又像母愛的情愫,能夠想象出來,她的弟弟必須是已經不在人世了,所以才會把對弟弟的感情轉移到浦生身上;應對即將死去的浦生,她溫柔的抱住他,說想嫁給他、回家種田,養老母,多么善良,這樣安慰一個即將死去的人,如同圣母。
眾釵之中,我以為,豆蔻和墨玉的知識涵養是比較高的,豆蔻走上青樓之路,想必也是為了家人,從她能用一根弦彈琴以及危急之中脫掉大衣的膽識看得出,她是理解過教養的,這樣一個女仔,有自己想要保護的東西,永遠把別人或其他東西至于自己之上,多么難能可貴,即使是死,也死得那么轟轟烈烈,大哉,悲哉。
年輕的豆蔻,真美。
其他的不想多說什么了,人物都刻畫得很得當,來龍去脈起碼不會一頭霧水,每個人按照每個人的性格做出了他們性格會做的事情,挺好,只是,我還是忘不了豆蔻的死,死得太凄涼了,最后那畫面,很難忘記。
關于南京,怎樣說呢,我覺得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對于我們過去那些歷史,羞于啟的齒的過去,還是不能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應對,我們還是自卑,電影里面,好人還是挺好的,壞人還是挺壞的,但是,這部電影可能做了一個好開頭,就是一開始會覺得妓女、教父都不是一個好人,但是最后,就是我們眼中不怎樣好的人,成為了英雄。鼓掌,期望以后更多關于這種深入人性的描繪,而不是單單高大全的宣揚,這也是老謀子這部電影做得比較好的地方,人性化。
還有,不得不佩服電影鏡頭語言是真的沒得說,動作場面也做的不錯,這是一部和拯救大兵瑞恩相提并論的電影,但是由于她切合我國,并且題材比拯救大兵瑞恩好一點,所以總體上好那么一點,期望繼續加油,有一天做到一部真正深入人心的電影。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作文5
前天,我和媽媽以及媽媽的朋友一齊去看了時下最流行的電影——《金陵十三釵》。這部電影是講述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發生的故事。
電影一開場,就是一片戰亂,到處都是尸體,民眾扶老攜幼倉皇出逃。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進行了殊死搏斗,可惜中國的武器不如日本先進,損失慘重。
看到那里,我心想:日本人太殘忍了,殺死了那么多中國人,簡直慘無人道。鏡頭轉向教堂內,管理這個教堂的是一個外國人,他細心地照顧著中國傷兵,這一幕與日本人的殘暴行為是多么鮮明的比較啊。同時藏在教堂里的還有十三個女學生和一群風塵女子。
有一個細節,我至今記憶猶新。有一次,日本兵在追殺時,躲在一個草堆中的人發出了一些聲音,引起了他們的注意,我原以為他們會把那幾個人找出來,誰知,他們竟然用刺刀狠狠扎進去,我清晰地看到,拔出來的刺刀上已經染上了殷紅的鮮血,我的心顫抖了一下。雖然我早在歷史書上了解到日本鬼子無惡不作,但當我看到這一幕時,我還是震撼了,日本人太可惡了。而另一場戲,是日本軍隊到教堂搜查,女學生和風塵女子都在四處逃竄,當十四個風塵女子躲進地窖后,地窖里發生了一場分歧,所有人都想把地窖入口緊緊頂住,只有一個叫墨玉的,一向說著:“讓學生進來?!倍斉畬W生逃到地窖口時,日本人也已追到門口,其中一位學生毅然決然地帶著同學們離開了地窖,朝樓上逃去,這一刻,我看到了兩種不一樣的態度,一種是自私,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安危的態度,一種是無私的態度,處處為別人思考,反差真的很大。我事后想了很多,其實這兩種態度也就是此刻社會上存在的兩種人啊,看來,無論是過去還是此刻,人心都是一樣的,有善良就會有自私啊。
最后一段,是學生在唱歌時,日本人聽了之后,要求她們去給日本軍隊唱歌。這天深夜,幾個女學生商量決定一齊跳樓自殺,決不為日本人唱歌。我似乎感受到了她們那種寧死不屈的勇氣,更是她們的中國情結讓我感動。就在她們準備一齊跳下去的那一刻,十三人出現了,說愿意替她們去。看到那里,我深深感動。這是一種多么偉大的決定啊,為了他人,犧牲自己,不也正是體現了中國人在災難面前團結互助的精神嗎?最后,她們一齊帶著“暗器”去了日本軍隊,而學生們安全離開了。
結局沒有放出來,留給人無限想象空間??戳酥?,依然回味無窮。最后那一段,也是全片的亮點,是對中國團結精神最好的詮釋。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作文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