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觀后感范文
《金陵十三釵》是部極好的小說,而張藝謀的電影改編的要比原著小說更好。電影多了更多的愛恨,多了更多的矛盾,雖說整部劇的節奏依然是緊湊而趨于平緩,最終的結尾似乎水到渠成,沒有什么突如其來、跌宕起伏和戛然而止,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帶來金陵十三釵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1
初看影片的名字,我們就不難發現這部電影主要與南京秦淮河畔的十三個妓女有關。其實電影中一共出現了14位風塵女子,其中兩個中途被日本軍人凌辱致死,場面特別凄慘。《金陵十三釵》主要講述的是1937年南京淪陷以后,日軍進行血腥屠城,所到之處血流成河,哀鴻遍野。而此時南京的一個教堂臨時成為了避難之所,一個美國殮葬師、一群金陵教會女學生、幾個殊死抵抗的軍人和傷兵還有14個淪落風塵的秦淮女子都來到了這里,他們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共同面對一場生死浩劫。然而這個教堂并不是永遠安全的,鐵蹄之下,他們都是俎上之肉,亡國之奴。最終日軍還是闖入了這里,并且發現了女學生,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佟大為飾演的中國軍人殊死抵抗,以生命的代價救下了這些女學生。這一段電影情節也是相當慘烈,在日軍對那些女學生實施獸行時,佟大為飾演的中國軍人以精準的槍法先后射殺了幾個日本兵,最終和日本人同歸于盡,在場的人無不震驚和感動。然而日軍不可能就此善罷甘休,他們再一次要求強征女學生前往慶功會為日軍表演節目。這當然是一條不歸路。女大學生們不堪受日軍凌辱,決定集體自殺。可最終卻被以玉墨為首的妓女們和假扮神父的約翰救下。這12個平日里被視為下賤的風塵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卻激發了俠義血性,她們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學生,去赴一場悲壯的生死之約。
《金陵十三釵》里的故事地點就在南京的一個天主教堂里。在那里,女學生們的單純、善良、純潔與妓女們的世俗、妖艷、放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兩極化的主人公的拌嘴與吵架中教堂成了人性集中的舞臺。以趙玉墨為頭的妓女們在教堂里抽煙、喝酒,說淫蕩的話,以孟書娟為首的唱詩班的女生們對她們嗤之以鼻,總以為自己代表了女性性格中最美好、最讓人向往的一面,妓女們在她們眼中則代表了女性最為丑陋、恥于示人的一面。學養、身份與境遇完全不同的兩撥人增加了電影的戲劇性,一群女人的貧嘴吵架成了矛盾沖突的一個小高潮,其中以女學生們阻止妓女使用她們的茅廁為代表。但是這并不代表她們永遠水火不容,她們在關鍵時刻還是表現出了人性善良美好的一面。比如在日軍第一次闖入教堂發現女學生時,妓女們為了救女學生一直把地窖的小門敞開,而女學生們為了不把日軍引到地窖,寧愿跑到樓上引開日軍,自己受苦。這些都鑒證了人性的閃光點。
《金陵十三釵》的另一個看點就是人性的轉化。妓女和女學生雖然皆為女性,卻是女性的兩極代表。張藝謀在電影中充分運用這一矛盾之后又來了一次人性的轉化:日本人闖入教堂要求讓女學生去參加日軍宴會的唱歌活動(實則當“慰安婦”)之后,代表女性美好一面的唱詩班女生在大難面前表現得唯唯諾諾,而妓女們則表現出了平時少有的英勇,在最短的時間內化妝成12位女學生,加上陳喬治男扮女裝,一共扮作13個女學生登上了對她們而言無異于地獄之門的軍車。占據《金陵十三釵》九成的矛盾在電影剩下還不到一成時突然轉化為生死友誼和無言的大愛,電影所表現的情感也因此大步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這是一部“用人類之善向人類之惡宣戰”的電影,整個影片都貫穿著善良、救贖和愛的主題。雖然這部影片時長145分鐘,但我還是感覺意猶未盡,而且個人感覺影片中演員的表現都很不俗,尤其是戰爭場景極為震撼。我覺得《金陵十三釵》可以說是近年來最感人的國產電影之一,也是具有藝術氣質的商業電影,各項技術指標亦在此片中得到了全面提升。不得不說影片故事敘述的獨特性,情節環環相扣,塑造的人物反差極具感染力,戰爭場面逼真,還有視覺畫面的美感,堪稱佳作。這部電影詮釋了電影藝術和電影美學,再加上嚴歌苓的好劇情。這部影片的幾乎每一個畫面,每一定格都拍出了美感,幾個主要的畫面場景就更是美得一塌糊涂。
看完整部電影,我為很多場景、很多人物而感動。我感動于國軍士兵的英勇就義,我感動于浦生的可憐身世,我感動于豆蔻的天真可愛,我感動于約翰的惻隱之心,我感動于漢奸父親的愛女之心,我感動于陳喬治最后的男扮女裝,舍命救人···我更加為那秦淮十二釵舍命代替學生勇赴日軍慶功宴而感動。特別是電影的最后一幕,那12個女子齊唱《秦淮景》的時候,嫵媚而旖旎,悲哀而決絕,慷慨赴死,不減一分顏色,于是,再回過頭去看她們一開始的潑皮無賴,醉生夢死,和女學生之間的針對打鬧,更是唏噓,更是喟嘆,很多人都潸然淚下。她們,12個別樣女子,12個所謂卑賤的“窯姐”,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挽歌,唱響天地間的最強音!不覺讓我想起杜甫的詩句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十三釵的命運無疑是悲哀的。這是一群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女人,真正的社會底層,走到街上被鄙視被唾棄的一群女人,她們出賣自己的身體,每日醉生夢死,在有些人眼里她們甚至是連垃圾都不如的存在。可是,她們出賣的只是身體,被唾罵被遺棄,人生不到萬不得已誰愿意走到那樣的一條路上去。他們自甘墮落、麻木自欺,我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可是這也是她們命運的愚弄。如果她們的“命好”,她們本來是可以同唱詩班的孩子一樣,享受正常的教育,抬眼可見青天。正如玉墨,一個不一樣的女子。她端莊、雅靜、溫柔,說話上得了臺面,理性而通透。一個舉手投足間就能讓男人陶醉的女子,但偏偏,她是一個妓女,一個人盡可夫的妓女,只能淪落為下賤女人行列。想到這樣美麗的一個女子,卻只能以這種方式存活在人世間,確實是種悲哀。以趙玉墨為首的女子,深陷泥淖,心里其實是悲哀的,同樣身為女人,那些女學生都可以在那樣安靜的圣潔的圣堂里,安心的做著自己的事情,可是她們卻一雙玉臂千人枕,卻還要被迫在戰火之下顛沛流離。然而正是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賤女子,卻在生死關頭上演了令人感動地一幕。她們選擇了代替女大學生們前往日軍的慶功宴,她們選擇了一條不歸路,一種可能連死都不如的結局。她們,只是簡單的中國女流之輩卻用血的洗禮使這群“特殊女人”完成了由丑陋恥辱到圣潔善良人性的蛻變。
其實,人人生而平等。即便那12個風塵女子是以出賣肉體為生,但是她們的人格和女學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她們和女學生相比沒有貴賤之分,只有身份之別,所以他們在道德范疇內沒有義務去代替女學生英勇赴義的。但是她們做到了!她們也是俠肝義膽的人,她們也是有情有義的人!!
誰說商女無情。在這里,商女亦知亡國恨。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2
昨天趕了一天的火車,最長的一趟車六小時。在車上分別看完了一部電影和一本書,都是預期之上的佳作,一掃舟車勞頓的疲乏感。在火車上看完的書,就是《金陵十三釵》原著。這是我看過的嚴歌苓第一部小說,我是通過各位大導的電影知道她的名字。上星期第二次看過張藝謀導演的電影《金陵十三釵》后,心想不能再拖了,一定要拿來原著讀一下。
慢行的綠皮火車,穿過綠野山莊,駛向我心中的秦淮河畔。我是先看過電影,再讀的原著,最后了解的史實。這似乎是一個抽絲剝繭的過程。因為原著小說對史實已經做了很大程度的改編,而電影又在其之上進行了類型化處理,這讓我不斷地產生落差感。比如我在原著小說中看到“十三釵救女學生”這一段時,覺得大為不過癮。這一情節在電影中被處理為高潮部分,極盡視聽手法渲染,篇幅接近總片長的四分之一。而原著中只用十頁就完成了,也并沒有電影中那些感人至深的臺詞,甚至女學生們沒有對妓女們表示感謝,更不要提她們之間的和解。
但當我從另一篇書評中看到歷史上當時的真實情況時,便覺得自己要求太多了。說五雷轟頂可能顯得有些夸張,但對每一位看過《金陵十三釵》(無論電影還是原著)的人來說,都是有些殘酷的。
當時的情境很清楚:妓女們并沒有主動站出來替代良家婦女,而是被魏特琳(英格曼神父原型)鼓勵,或是要求,甚至有可能被是勒令出列的。而這里的“良家婦女”,根據常識,應該是指普通的未婚或已婚女性。風塵女子從小飽受凌辱,以她們歷經滄桑的面孔混在十二三歲的少女隊伍里,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同時我們至少也可以推測出,魏特琳奉勸妓女出列去替代良家婦女的手段,再過分也不至于動用武力。因此,魏特琳的勸說最終得以成功,作文www.yuananren.com大致有三個原因:一是良家婦女對妓女有強烈的鄙視和排斥,認為她們已經“失身”,是骯臟的,沒資格與“良家婦女”同站一個隊伍;二是妓女本人自慚形穢,自覺無資格混同良家婦女;最后,才有可能是魏特琳的宗教勸說起了效,她或許告訴妓女們:你們為她人犧牲,將來主會赦免你們以前所犯下的不潔之罪,接你們進天堂。
在威逼與利誘之下,妓女們別無選擇,踏上了這樣一條令她們心碎的地獄之路。她們知道,她們身后被留下來的那些“良家婦女”其實并不感激她們,甚至覺得她們命該如此,或許還為著良家婦女的隊伍終于干凈了而長舒一口氣。
主動獻身是“假”,威逼利誘是“真”;女學生是“假”,良家婦女是“真”;情誼真切是“假”,歧視唾棄是“真”。真真假假堆砌出我內心的落差感,重新填入的是所謂真實的人性。反回頭去再看電影中妓女們在教堂外的初次登場,迎著戰火而來卻依舊笑靨如花,美的更像一場泡影。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3
電影一開場,就是一片戰亂,到處都是尸體,民眾扶老攜幼倉皇出逃。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進行了殊死搏斗,可惜中國的武器不如日本先進,損失慘重。
看到那里,我心想:日本人太殘忍了,殺死了那么多中國人,簡直慘無人道。鏡頭轉向教堂內,管理這個教堂的是一個外國人,他細心地照顧著中國傷兵,這一幕與日本人的殘暴行為是多么鮮明的比較啊。同時藏在教堂里的還有十三個女學生和一群風塵女子。
有一個細節,我至今記憶猶新。有一次,日本兵在追殺時,躲在一個草堆中的人發出了一些聲音,引起了他們的注意,我原以為他們會把那幾個人找出來,誰知,他們竟然用刺刀狠狠扎進去,我清晰地看到,拔出來的刺刀上已經染上了殷紅的鮮血,我的心顫抖了一下。雖然我早在歷史書上了解到日本鬼子無惡不作,但當我看到這一幕時,我還是震撼了,日本人太可惡了。而另一場戲,是日本軍隊到教堂搜查,女學生和風塵女子都在四處逃竄,當十四個風塵女子躲進地窖后,地窖里發生了一場分歧,所有人都想把地窖入口緊緊頂住,只有一個叫墨玉的,一向說著:“讓學生進來。”而當女學生逃到地窖口時,日本人也已追到門口,其中一位學生毅然決然地帶著同學們離開了地窖,朝樓上逃去,這一刻,我看到了兩種不一樣的態度,一種是自私,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安危的態度,一種是無私的態度,處處為別人思考,反差真的很大。我事后想了很多,其實這兩種態度也就是此刻社會上存在的兩種人啊,看來,無論是過去還是此刻,人心都是一樣的,有善良就會有自私啊。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4
《金陵十三釵》是部極好的小說,而張藝謀的電影改編的要比原著小說更好。電影多了更多的愛恨,多了更多的矛盾,雖說整部劇的節奏依然是緊湊而趨于平緩,最終的結尾似乎水到渠成,沒有什么突如其來、跌宕起伏和戛然而止,但在145分鐘里,依然讓我淚流滿面。
電影開始不久是一場小規模的?戰,士兵們掩護著女學生的逃亡,放棄了自己出城的機會,敵不過坦克,就以自己的身軀前赴后繼,掩護同伴前進,最終的一個帶著炸彈沖向坦克。最終一個個犧牲。然后是第一個讓我記憶深刻的鏡頭,消滅了緊跟著的一群日軍之后,女學生們一個接一個向前繼續逃,士兵們躲在殘垣斷壁之后靜默地目送她們遠去。這樣的一刻,沒有言語,來不及道謝,學生們只是邊跑邊轉過頭看著滿身硝煙的士兵,只有那么短暫的一剎那,除卻踩在瓦礫上凌亂的腳步聲,只有眼神的交流,卻包含了太多太多。
第二個鏡頭當屬秦淮河女人們的登場,美麗的旗袍,精致的妝容,實在是驚艷無比。雖說是在逃難,她們那樣款款走來,一顰一笑,風韻十足。從《色?戒》開始,我就一直很迷戀烈焰紅唇的旗袍女子,女主角上挑的眼線恰到好處。她放下提箱,用帶著手套的手輕觸紅唇,向樓上的美國殯葬師送去一個飛吻,霎時迷倒萬千。好似她雖出于風塵,卻依然高貴優雅。
我以為李教官會同小說里一樣,躲入教堂,然而電影中卻沒有。他悄悄地將之前女學生拉下的鞋子放在門口,他一個人獨自睡在教堂對面紙店的廢墟里,他在傍晚布好手榴彈,他及時地救下了書娟,他 ? 法極準,他一個人消滅了一堆的鬼子,他在自己的身上綁上引線,臨死時從樓上墜落,消滅了最后一小批鬼子。我想最終擊斃他的那個日本兵在動手前猶豫了,他沒有料到之前的襲擊都是由這一個中國兵完成的,他看到那人臨死前的笑容時恐懼了,然后他萬萬沒有想到,在他扣動扳機之后,迎接他的,也是死亡。
對于流里流氣滿眼只有錢的美國殯葬師米勒是如何變成神父約翰的,我覺得貝爾將這個過程詮釋的非常好。影帝總是有影帝的實力的。他醉酒、愛錢、愛美女、不祈禱,卻在危難的時刻穿著屬于神父的袍服,用自己掩護著身后的女學生們,大叫著“This is the house of the Lord!”他沖出去尋找失蹤的香蘭和豆蔻,他撒了善意的謊言,告訴其他人豆蔻和香蘭只是被流彈所傷,沒有受苦,他放棄了和同胞一同乘船離開的機會,他義正言辭地告訴日軍:“Children cannot go!”他最終帶著女學生們逃出南京。我忘不了他電影最后的那個眼神,臟兮兮的車窗后面,他開著車,眼睛里有如釋重負也有無盡的悲哀,然后漸漸地紅了,漸漸地涌上了眼淚。不知他在想誰,是死去的孟先生,前途未卜的喬治,死去的香蘭和豆蔻,還 是,日軍車上的女人們,和玉墨呢?
我其實很喜歡豆蔻這個角色,從看小說的時候就喜歡。她其實很單純,她喜歡王浦生,又或者她其實只是想要個平平淡淡安安定定的生活。她說,浦生,你娶我吧,我跟你回家種地。可浦生沒有田。她說,那我彈琵琶,你拿個棍,我們要飯給你媽吃,可浦生沒有媽。她想在浦生彌留的時候彈琵琶給他聽,可琵琶只剩一根弦,她一定要回去拿琴弦,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去而復返,終于被禽獸不如的日軍抓住,凌辱致死。只留下一卷染血的琴弦。同樣的還 有香蘭,她只是個愛漂亮的小姑娘,她回去找耳墜,還 不忘在破碎的鏡子前照照,看著自己依舊姣好的容顏,她在中?倒地之后還 抱住日軍的腿,想阻止他們去害豆蔻,然而只是螳臂當車,日軍在她死后也沒有放過她。花一樣的生命啊,就這樣流逝了。其實小說里說的是豆蔻被折磨得瘋了,而口里卻一直念著浦生的名字。
玉墨是個太美好的角色。她是秦淮河的頭牌,她姿容出色,她氣質出塵,她擅長琴曲,她講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她聰明機智,她處變不驚,她深明大義,她是個有故事的女人。我想,要不是這亂世,她也是秦淮八艷似的人物,驚才絕艷,會有無數風流才俊為她一擲千金卻依然難以一親芳澤。然而她不幸生于戰火紛飛國破家亡的年代,她有不幸的童年,她淪落風塵。可她能在危急時刻為女學生們打開地窖的門,她對書娟說,我替你去。她也有脆弱的時候,她在踏上生死未卜的前途之前對約翰說,別在戰后找我,明天之后,我的身體就不是我的了,你現在就帶我走吧。她想回到自己的十三歲,她說她十三歲之前都是個好姑娘,她在臨去之前拿起琵琶,帶著姐妹們為女學生唱一首《秦淮景》。她義無反顧地登上日軍的車,卻紅著眼眶回頭看著約翰微笑。
其實小說里寫書娟不喜歡玉墨,是因為玉墨是介入了她的家庭的第三者,直接導致她的父母去了美國把她一個人丟在南京,因而她恨玉墨。而電影里并沒有這樣的橋段,書娟她們只是單純地將自己和所謂的釣魚巷女人劃分開來,不喜歡她們,卻一點點地了解了她們。書娟其實是個很不一樣的小女孩,她不同于其他的同學,她很冷靜,她也很大膽。她躲在管道里大著膽子同約翰說話,她看到日軍沖過來,為了掩護地窖中的女人們,果斷地作出決定帶著同學們跑到樓上,她機智地跟日軍說小蚊子是她們丟了校服的同學,她跟伙伴們說,不能讓日軍糟蹋我們,于是排好隊爬上教堂最高處準備自盡,自己站在第一個。她以平緩悲痛的語調敘述這個故事總是帶著一雙純澈的眼睛觀察四周,看著周圍的人來了,又走了,再也不出現。
喬治是個好孩子,我確定。他一定要完成英格曼神父的遺志,好好照顧女孩們。他請求約翰留下來,請求他修好卡車帶他們逃出南京。他決然地成為了第十三釵,他不愿意中途跳車,為的是給約翰和女學生以充足的逃跑時間。他帶上滑稽的假發辦成女孩子,那一剎那我卻笑不出來,只能流出眼淚。那個帶著瓜皮帽小眼鏡操著一口不太流利的英語的稚嫩男孩,那個帶著假發穿著旗袍深深地低著頭青澀的假女學生,我不愿意去想他的結局。
孟先生是個漢奸,他為日本人做事,他不是普通人眼中的好人,然而他是個好父親。他拼了自己的命,也要保住女兒的安全,于是冒著風險給約翰送來修卡車的工具。他緊緊跟隨著日本軍官,懇求他救出自己的女兒,卻發現上了日本人的車的其實不是那些女學生,他驚訝地愣住,卻什么都沒有說。日本軍官忽然轉身朝他開?的時候,隨著那砰的一聲,我的心一顫。于是這位父親就那么曝尸街頭,約翰來不及將他埋葬,只能用帽子蓋住他的面容,他臨死,也沒能見到女兒一面。
電影里,玉墨說,別人總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一位姐妹接著說,隔江猶唱后庭花。別人罵我們的話,我當然要記住。于是這群女子作出了這樣一番轟轟烈烈的事來。其實小說里還 有一句話,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難道我們不唱,國就不亡了嗎?最終的那曲絕唱,那曲《秦淮景》,吳儂軟語,煞是好聽。女子們旗袍艷麗,款款走來,依舊是衣香鬢影。曲子里唱的是江南錦繡,金陵風雅情,仿佛外面的廢墟瓦礫,殘垣斷壁都是假的,走出這個教堂,外面還 是堂闊宇深,世外桃源……然后她們走了,她們穿上女學生的衣服,她們也可以嬌俏清純,她們再也杳無音訊。約翰說,她們的工作是有關愛與恨,只是她們的愛和恨,比平常人要多一點。
我覺得,這是我看過的張藝謀的片子里最好的一部。因為唯一一部我在看預告片的時候就能找出中心思想的電影,而不似《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劇情畫面華麗無比,卻看了幾遍都不知道到底想表達什么。雖說還 是南京大屠殺的老題材,這里卻沒有《南京,南京》那樣大規模的戰爭沖突場面,也沒有《拉貝日記》里面那樣的救世主。大部分的劇情只是發生在這個小教堂里面,每個人都是最底層的普通人。獨特的視角決定了這個故事的不同。面對戰爭普通人的無能為力和積極反抗相互交織,纏繞出的是人性的魅力。每個人心目中的國仇家恨,讓他們在這么一刻由普通人成為了英雄。好似女主角對約翰說的:“What you did today makes you a hero.”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5
她們是南京城城最漂亮的一群“女學生”。這是我想象的,因為女學生對她們來說是個夢,她們是按夢想來著裝扮演女學生的,因此就加上了夢的美化。
嚴歌岑大家耳熟能詳,她的作品充滿鮮活的生命力,極具故事性和畫面感,也許曹雪芹筆下的金陵十二釵讓你情有獨鐘,秦淮八艷讓你記憶猶新,而她所塑造的金陵十三釵則更讓你出乎意料。
這是一部在南京大屠殺的語境中,通過翻轉“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傳統妓女形象,結合了金陵十二釵的悲慘命運,融入秦淮八艷的悲歡離合,創造性的重寫了一部“妓女從良”的故事。張藝謀導演的傾心力作便取材于它,它被定位為一部面向國際市場的戰爭史詩巨作!其英文名”The flower of war”即《金陵十三釵》為戰爭之花。
影片與原著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當妓女們興高采烈地脫下一身俗艷性感的行頭,換上女學生的素凈藍袍時,洗凈鉛華,返璞歸真的她們干凈了,也回歸了!最后她們毅然踏上了不歸路……這時作品的深沉意蘊一覽無余,影片開放式的結局水到渠成!
周作人有言“女子之以花自命者,未脫依附之習”這些戰爭之花們是當代版的“羊脂球”魯迅認為她們在當代具有悼念價值,她們全是可憐人,不幸地上了歷史與數目的無意識圈套。她們由于悲慘,不但不被正視,反而被選擇性遺忘,結局不了了之。故作了無名的犧牲者,成了歷史上的失蹤者。正如魯迅所言:“其實他是生前死后,竟與社會不相關的。”
它成功的體現了社會主流的價值觀。無論真實與否,與歷史的縫合有無折扣,作為中國人理當信以為真。因為人物身上所體現的國格和人格已是最大限度地支持了中華民族的政治立場。若戰爭也有性別,無論是金戈鐵馬還是槍林彈雨,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這本應是男兒的決斗場女性卻從未缺席。在各色題材的作品中,女性是危險的物種,注定無處可逃。直面戰爭的血腥與殘酷,這本應是蓬頭垢面、狼狽不堪的妓女。卻被嚴格岑另辟蹊徑地塑造成烈焰紅唇、濃妝艷抹。特別是在彈唱《秦淮景》的顧盼神飛與風情萬種讓人心醉神迷。尤其是集千嬌百媚于一身的趙玉墨,讓人一見傾心,神魂顛倒!盡顯秦淮女子的絕代風華,這是場奢華的視覺盛宴,所以說她們是戰爭之花,是抹在戰爭黯淡背景上的一抹粉紅。
結合電影拜讀它之后,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我慶幸生于太平盛世,國富民安,沒有戰亂紛飛,不用擔驚受怕。我深深的體會到要珍惜生活的點點滴滴,珍惜來之不易的青春與學習機會!回憶那段屈辱不堪的歷史,今天我們更應理性愛國!雖不能戰死沙場,但在捍衛釣魚島主權時應挺身而出,據理力爭,同仇敵愾,愛我中華!
作為女性,我們更應該潔身自好,自尊自強!告別男尊女卑,展現新時代“巾幗不讓須眉“的的凌云壯志與颯爽英姿!
同時對待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我們不能帶上有色眼鏡,認為她們低人一等,對她們不屑一顧。還記得08年汶川地震后慷慨解囊的乞丐們嗎?還有那救起小悅悅的拾荒老人。對待失足女性我們不能全盤否定,不能像書中的女學生那樣對她們冷嘲熱諷,指桑罵槐。若我們如此,還能算的上是一個和諧社會一個泱泱大國禮儀之邦嗎?
或許我們更應反省自我,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它都是相對成功的。正好給我們上了一堂道德課與政治課。它們是互補的,尤其是電影的結局。都值得每個人的深思,或許我們更應捫心自問,國難當頭時,是否會挺身而出?在人性問題上,是否公平公正、問心無愧?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6
落座影院,猶如坐在燈光搖曳的一方四方桌前,聽一個老人娓娓講述一個驚心動魄而又美艷動人的悲慘故事。老人是個講故事的高手,于我,自然是托腮凝神,聽者用心。
看他揮灑所有氣力,潑墨揮毫,堆砌出一個多維度的廢墟,最后,讓一朵美艷不可方物的花朵在其頂上燦爛盛開!那如死灰般灰白的大地、那浸透鮮血的殘垣、在他的指揮下,統統成為舞臺的半尺背景。能夠看出攝影出道的他仍然忠誠于畫面鏡像中巨大的視覺反差:行走于硝煙烽火中的女孩,炮火聲中低吟淺唱的女子,還有一個維系于她們之間的異國男子。毫無疑問的是老謀子這次拿到了一個好劇本,想比之前的幾部作品,這個故事更加撼動人心,情節也更加跌宕且符合邏輯。
觀影完畢,感覺身邊的人與我一樣,沉重、悲憤的情緒猶如擁堵在喉,無法言語。糾結其中的,無非愛國情、民族恨之類的東西。但細細品味整個故事及其中的人物,卻好似夜幕中的秦淮河水,薄霧藹藹,模糊難辨。手捧琵琶吳儂軟語的絕色女子也好,血肉橫飛的戰場上智勇雙全的狙擊手也罷,清澈如水般的小女孩和英俊正義的假神父,人物一個個的都濃墨重彩一一呈現。就如張藝謀本人所說的,整個故事就是想要展現出戰爭中的一抹粉紅,他最終做到了。但是,于我,也僅僅是這樣一副精美畫面,僅此而已。
想起同樣戰爭題材的一部意大利電影《美麗人生》,讓人在快樂中流淚、悲傷中微笑。人性的雕刻在最平凡的情感流露中打磨出深刻的印跡。此片曾囊括3 項奧斯卡大獎以及 6 項提名。老謀子這次也想要角逐奧斯卡,在我看來,似乎還有一段距離。姑且不論整個故事描繪的方式是否得當,眾多初試演戲的演員膚淺的表演也會成為此片的一大致命傷。也許老謀子真的是距離平淡的生活太久遠了,用盡各種雕刻的工藝技術、耗費巨資所雕琢出來的作品,外表炫目卻無法觸動人心深處最柔軟的那一塊地方。畢竟,既要注重每一個細節,又要對得起巨額的投資是很難兼顧到的。但愿如我這樣的觀眾很少,畢竟太貪心了一些,也希望中國電影市場上少一些我這樣的挑三揀四苛刻者,也許這樣的話,中國電影人才會信心滿滿,走得更遠。
之前看過紀錄片《張藝謀和他的金陵十三釵》,這也是成為我走進影院的主要原因。幕后工作人員努力的工作、導演整夜整夜的討論劇本、小演員們剪掉長發時的傷心哭泣、巨大的戰場和氣勢恢宏的教堂從無到有。每一個鏡頭十幾二十次的重復,所有這些背后的點點滴滴均因為真實、因為執著,所以美麗。于是,過程相比結果本身,更甚于深刻與動容,于我來講,這份背后的真實才是真正的“秦淮美景”。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7
這是一部前幾年的片子,在南京大屠殺的背景之下,我們軍隊和日本兵進行抗戰,十四個金陵的妓女躲到了教堂,之后發生的感人的事。南京大屠殺是我們難以忘懷的歷史,在這段歷史里,曾有著名的《貝爾日記》等詳細記述當時發生的事。
不同于其他的英雄,這部影片的英雄是一批批來自于風塵的女人們,她們本來是世間的可憐兒,看透了整個世界的荒誕,自愿代替女學生趕赴日本的慶功宴,等待她們的是什么呢?影片雖然沒有給出答案,但是我們想想也知道,肯定是很悲慘的。
真的教父已經死了,而假冒教父的人為了自己的良心,偷偷地將女學生裝到卡車上,放幾瓶洋酒,假裝自己運酒的,逃離了危險區。當日本兵發現教堂有女人的一系列的表現讓我們看到為之震驚。一群日本兵像瘋了一樣地找女學生,意圖不軌,有一個女學生為了逃避日本兵的騷擾,摔死了。后來,日本兵想到了另一種方法,待到他們開慶功會的時候,讓女學生們唱歌助興。
在片子里,有一個插曲,就是兩個風塵女子為了取琴弦特意回到妓院,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被日本兵發現,一個直接被擊斃之后強奸,另一個被輪奸之后再殺害。從這個側面,我們可以看出南京大屠殺簡直是喪盡天良。
在國際法里規定,任何士兵不能對普通百姓進行屠殺,這是國際人道主義精神,但是日本的官方至今對慰安婦等問題逃避,甚至公開否認這些事實,令我們感到憤慨。在這幾天,我又看了一些慰安婦的紀錄片,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歷經苦難的見證者漸漸地離世,她們也許至死也等不到日本的懺悔,想到這里,怎么能讓人不痛心呢?
金陵十三釵里最惹眼的就是玉墨這個角色,她是頭牌妓女,不卑不亢,還會講流利的英語。她在十幾歲的時候被繼父強奸,從此她的人生進入了灰色時期。當她看到這些女學生想要自殺,也不愿服務日本兵的時候,她想要以自己的身體來拯救這些可憐的女學生們。從這個角度來說,她很善良,也很勇敢。
在整個影片里,英雄不再是英明神武的男人們,而是這些風塵女子們,在國破家亡的當口,她們沒有選擇逃避,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拯救苦難的同胞們,上演了可歌可泣的一幕。整個故事雖然是捏造的,但是妓女救國的故事真不少,諸如大名鼎鼎的小鳳仙、賽金花等等先例,真是巾幗不讓須眉。
觀看完《金陵十三釵》里,小伊關注了一個小人物,就是曹可凡扮演的漢奸,他為了保全自己女兒免受日本兵的侮辱,將自己的家產奉獻給了日本,結果當他看著假扮的“女學生”上車以后,立馬被擊斃了。從這個角度來說,當叛徒都沒有好下場,難道不是嗎?
整部影片沒有贅述,從教堂逃亡的女學生和妓女的視角來詮釋當時南京大屠殺的社會大背景,反映被日本兵控制的南京有多可怕。隨便一個鏡頭,就是街頭橫尸遍野。我們再來看關于南京大屠殺的紀實片,當時在南京有不少慰安所,環境多混亂,人們生活多艱難,我們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