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立冬養生小技巧
進入“立冬”后,草木凋零、動物蟄伏,萬物都趨于休止,開始養精蓄銳。這時要重視養生保健,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2023立冬養生小技巧有哪些,歡迎閱讀!
立冬養生小技巧有哪些
“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中醫認為“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強調的就是我們要在冬季養好腎精,打好底子,來年春天才不容易生病。
冬季補腎,首先要分清楚腎陰虛還是腎陽虛。
腎陰虛者:常常表現為手腳心熱、口干舌燥、心煩、大便干燥,需滋陰補腎,可多食枸杞、桑葚、黑芝麻等食物;
腎陽虛者:常常表現為面色蒼白、畏寒怕冷、手腳冰涼、精神不振、失眠健忘、腰膝酸軟,夜尿頻多等,宜補陽益腎,食羊肉、牛肉、核桃、桂圓等滋補品。
補腎養生按按腎俞穴
位置:在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簡便取穴,就是肚臍(神闕穴)對應的腰部的位置是命門,旁開兩橫指的地方就是腎俞穴。
做法:先把兩手搓熱后,用手心放在腎俞的部位,上下揉搓,搓到腰部發熱就可以,每天早晚各搓3分鐘左右,能起到溫補腎陽的作用,可以緩解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耳鳴等癥狀。
溫補為主 不盲補
冬季,我們要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羊肉、牛肉、雞肉、蝦、鴿、鵪鶉、海參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御寒效果最好。但羊肉等溫燥的食物也不宜過多,以平補滋陰潛陽為主。
寒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生明顯變化,應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并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卜、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
在保暖御寒的同時需要注意養陰,防止外冷內燥。平時注意小口喝水,讓水分慢慢滋潤身體。適當吃些有滋陰作用的食物,如藕、雪菜、梨等。
立冬養生注意以下4個方面
1.睡眠
立冬以后,建議遵從“早睡晚起”的作息規律,晚上10點上床睡覺,不要熬夜。好的作息規律更利于陽氣的潛藏和養精蓄銳。
2.要注意保暖
立冬后,寒潮來襲、氣溫驟降,天氣寒冷,易傷陽氣,也易誘發各種疾病,要及時增添衣物,注意保暖,重點要做到“不凍頭、不凍腹、不凍腳”。
此外,要記得常用熱水泡腳,每天晚上9點左右,用40℃左右溫熱水泡腳20分鐘左右,同時配合按摩涌泉穴,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溫陽補腎。糖尿病患者及心腦血管病患者泡腳時間不宜過長。
3.注意調整運動方式
冬季要避免劇烈運動,但是不能不動,最好的辦法是進行比較柔和的有氧運動,比如八段錦、太極拳等,不僅可以加快血液循環,而且可以培元補氣、疏通經絡。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應禁止做劇烈運動,如打球、登山等。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中老年人,應避免寒冷的刺激。另外,運動的時候也有講究,運動應在日照充足時,避開早晚,以免誘發疾病發作,而老年人室外運動更應注意保暖。
4.調控不良情緒,注意情志養生
情緒的調節也是養護的重要部分。立冬以后主張順應自然界閉藏的規律,在情志養生方面應做到靜心寧神,收斂神氣,即此時情志應當“以藏為主”,不宜大喜大怒,對待事情平和應對,寵辱不驚,含而不露,有利于陽氣的潛藏。
立冬養生有妙招
立冬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冬后,就意味著冬季正式來臨。在此,春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內科提醒,立冬養生,做好以下幾點,可助健康過冬。
一是健康起居:建議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睡個懶覺,有利于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年輕人要避免夜生活豐富,睡覺過晚。
二是宜養情志:從“立冬”開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雖然目前南方地區還不冷,但還是要順應自然的變化,入冬以后起居調養都應該以“養藏”為主。情志方面,中醫講究入冬后,情志要恬淡安靜,這樣可以使得神氣內收,利于養藏。
三是合理飲食: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缺乏,如:牛羊肉、魚類、豆漿、牛奶,多吃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四是鍛煉強身: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生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立冬時節,要想身體機能正常,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否則,即會使新陳代謝失調而產生疾病。
也就是說,立冬養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注意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以及科學的養生方法。
立冬防寒保暖方法
中醫認為,背部是人體經脈中,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主要部位。
足太陽膀胱經具有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人一旦受寒,就會損傷人體的陽氣,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或陳疾復發、加重等現象。對于老人、兒童和患有胃及十二腸潰瘍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暖背尤其重要。
背部保暖方法:穿一件貼身的棉(羽絨)背心就好
民間有一說法,“寒從腳下起”。因為腳是人體最遠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中醫認為足底穴位與人內臟關系密切,如果足部受涼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經等疾患。
足部保暖方法:
一是穿好鞋,防過緊、過松、過薄,襪子以棉襪為好。二是平時多活動腳,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三是每晚睡前用溫水泡腳,溫度以50至60攝氏度為宜,能消除疲勞,御寒防凍,促進睡眠。
精神養生宜平和
在冬季,自然界的蟄蟲伏藏,用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年春天的生機勃勃做好準備。人體此時的代謝也處于相對緩慢時期,因此,冬季養生要著眼于“藏”。“藏”的意思就是說人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靜。
操作方法:
一是要能調控不良情緒。人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要學會調整控制情緒,遇事節怒,寵辱不驚。對于抑郁心中的不良情緒,通過適當方式宣泄出來,以保持心態平和。
二是多曬太陽。因為冬季天黑得早,光照時間短,也是容易讓人產生抑郁情緒的一個原因。當黑夜來臨時,人體大腦松果體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強,它能影響人的情緒,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
今日立冬養生小知識
防寒保暖為首要
冬季防寒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背、足的保暖。中醫認為背部是人體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主要部位。足太陽膀胱經主人一身之表,又具有抵御外邪侵入的作用。背部保暖方法很簡單,只要穿一件貼身的棉(鴨絨)背心就好。
立冬養生,從“睡懶覺”開始
在冬季,自然界的蟄蟲伏藏,用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年春天的生機勃勃做好準備。人體此時的代謝也處于相對緩慢時期,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于內。因此,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起居調養強調“無憂乎陽,早臥晚起,必待陽光”。也就是說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破壞陽氣而擾亂人體陰陽轉化的生理機能。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多曬太陽,有利于陽氣潛藏,養精蓄銳。
冬季鍛煉需注意
運動方面,應以靜態運動為主,可以在向陽的地方,在晨光下鍛煉,以感到舒適愉悅為好。因為冬季人體免疫力下降,過量的運動不但不能增加抵抗力,還容易增加感冒的隱患。
注意調節飲食
飲食方面,應注意少食生冷,多食一些溫潤厚重的食品。此外,冬季宜多喝溫水,養陰的同時還可以潤燥。冬季在飲食養生方面,中醫學認為應少食咸,多吃點苦味的食物。正如《四時調攝箋》里所說:“冬月腎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養心。”
同時,立冬之后要格外注意預防這“五寒”。
一是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
立冬之后“涼燥”更明顯,鼻炎成了許多人的大麻煩。不妨以寒制寒,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強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錯辦法。
二是防頸寒:穿立領裝擋風寒
秋冬季是頸椎病高發的季節。專家介紹,頸部是人體的“要塞”,不但充滿血管,還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穿立領裝不但能擋住寒風,還能避免頭頸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縮,對預防高血壓病、心血管病等都有一定好處。
三是防肺寒:喝熱粥散寒
風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見的疾病。專家稱,癥狀較輕的,可選用一些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有歌云:“一把糯米煮成湯,七根蔥白七片姜,熬熟兌入半杯醋,傷風感冒保安康”。
四是防腳寒:常做足浴
足浴要注意三點:一是溫度,水溫最好40℃左右,水淹沒踝關節處;二是時間,每次浸泡20~30分鐘,不時添加熱水保持水溫;三是按摩,泡足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腳掌心2~3分鐘。最后要注意的是,以上三點做完之后最好在半小時內就寢,保證足浴效果。另外,足浴不宜在飯后立即進行,糖尿病人浸泡水溫不宜太高。
五是防腰寒:雙手搓腰暖腎陽
雙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帶脈、強壯腰脊和固精益腎。腰部為“帶脈”所行之所,特別是脊椎兩旁的后腰是腎臟所在位置。腎喜溫惡寒,常按摩能溫煦腎陽、暢達氣血。具體的做法是:兩手對搓發熱后,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每次做50~100次,每天早晚各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