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末伏天是幾點幾分
三伏天一般在每年的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這段時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2023年末伏天是幾點幾分,歡迎大家來閱讀。
2023年末伏天是幾點幾分
2023年末伏時間:8月10日-8月19日,末伏共10天。所以2023年8月20日出伏。
末伏后還熱嗎
部分地區還熱,因為有“秋老虎”。
北方在快處暑的時候比南方容易處(出)暑,但是南方沒那么容易,不過大概持續十天左右,直至“白露”節氣到來。屆時,將不再出現回溫的“秋老虎”現象。
出伏后南方大部分地區氣溫通常低于30度。華南處暑時仍基本上受夏季風控制,所以還常有華南西部最高氣溫高于30℃、華南東部高于35℃的天氣出現。特別是長江沿岸低海拔地區,在伏旱延續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
末伏養生
1、末伏——防秋老虎
此時已經入秋,所謂“火燒七月半,八月木樨蒸”,“秋老虎”頗兇。由于暑熱最易傷心,熱擾心神,人常表現出心煩不寧,坐臥不安,思緒雜亂。此時,除仍需加強防暑降溫之外,應有意識避開這種不良情緒的干擾,做到遇事不煩,處事不躁,精神愉快,心情舒暢。要合理安排個人起居,做到作息守時,生活規律,保證適當的睡眠和休息,避免過度疲勞,提高機體對高溫的耐受能力和對“秋老虎”的抵御能力。此時人體消化功能較差,不宜大量攝入各種肉食以補充夏日的消耗,另外“秋瓜壞肚”,對西瓜等宜少食,以免損傷脾胃。
2、末伏重清補食療祛濕邪
末伏清補,以健脾利濕為主。健脾益氣,可以適量多吃祛濕熱、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芡實、山藥、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扁豆、豇豆、紅小豆等豆類,也有健脾益氣的功效。要特別注意的是,吃扁豆時一定要煮熟煮透,直到顏色不再翠綠為止,否則會引起食物中毒。
3、末伏護脾胃循經按穴位
立秋后天氣仍熱,且雨水較多。濕熱交蒸,合而為濕熱邪氣。在這個時節,如果脾傷于濕,不僅會出現飲食不化、脘悶嘈雜、惡心嘔吐、腹痛便溏、不思飲食、體弱倦怠等癥,還可能為咳喘病癥種下病根。
中醫講“濕氣通于脾”,所以健脾也是末伏養生的重要環節。末伏時節養護脾胃,可按摩豐隆、足三里、脾俞三個穴位,每天各按100次,能夠化濕、健脾和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
4、莫貪寒涼物,免損脾胃陽
末伏時白天溫度仍較高,但早晚氣溫則明顯變涼,晝夜溫差逐漸增加。進入末伏時,取涼須有節制,切忌猛吹空調、過吃冷飲,以免損傷脾胃陽氣,不利于健康。
此外,適量戶外運動可振奮陽氣,促脾氣運化,改善胃口。需要注意的是,進入戶外運動以微汗為宜,切不可大汗淋漓。如此,才符合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5、吹空調要把握好“度”
立秋過后,天氣依舊悶熱難耐,這種前提下,大家可以選擇空調、電扇、鋪涼席等方式適當解暑降溫,但一定要把握好度!夏季空調病的一些防范措施仍需注意,切忌盲目貪涼,空調可設定在25℃至26℃為宜,更不可對著直吹,也不要頻繁一進一出空調房,減少在電腦前的工作時間。老人、兒童等免疫力較差人群和長期伏案工作的白領人士尤應注意。
末伏吃什么
1、烙餅攤雞蛋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進入末伏,難熬的伏天進入尾聲,天氣開始轉涼,簡單方便的烙餅成了受歡迎的食物。在餃子、面條、烙餅這三種面食當中,以烙餅的烹調方式最好。因為烙餅不需要水煮,也不需要過水,各種可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損失最小。
餅攤雞蛋做法簡單,把面糊攤成餅,受熱均勻快成型時,將攤好的雞蛋迅速倒在餅上。餅和雞蛋固然不錯,但缺乏膳食纖維,鉀元素和維生素C也不足,要再加涼拌蔬菜來搭配,營養才平衡。所以,吃烙餅時,可以切幾片醬牛肉,加些豆腐絲。還可以加點菜進去,放點應季野菜也不錯。
2、鴨肉
秋初末伏,吃肉不僅讓人覺得有些油膩,還容易上火氣躁。因此,在肉類的選擇上應首選性質偏涼,或性平的肉。俗話說“防苦夏吃吃鴨”。這是因為鴨肉性涼,具有健脾益氣,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功效。
從中醫“熱者寒之”的治病原則看,凡體內有熱的人適宜食鴨肉,體質虛弱、食欲不振、發熱、大便干燥和水腫的人食之更為有益。鴨肉還富含人在夏天急需的蛋白質等養料。
末伏的注意事項
1、切莫貪涼損陽氣
末伏時天氣的一大特點是,白天高溫悶熱,但早晚明顯變涼,晝夜溫差大。
所以末伏時節,取涼須有節制,以免傷及身體陽氣。切忌勐吹空調、過吃冷飲,不宜直吹空調,也不要頻繁地進出空調房。特別是早晚氣溫下降時,避免著涼感冒。
2、補水養肺防干燥
立秋至末伏這段時間,天氣雖然還是很熱,但這熱跟夏天微微有些不同。比如除了熱之外,還有些干燥的感覺,這個夏天的濕熱不同。
由于夏季酷熱出汗多,常損耗過多,使人體水分不足。加上秋季氣候偏干燥,因此極易出現秋燥,常見有口干舌燥、皮膚干枯、煩躁不安等癥狀。
相較于夏天,此時補充水分也很重要。由于秋燥易傷肺,除了喝水補充水分外,喝些滋陰養潤的湯水防燥又養肺,對身體極好。
3、養好脾胃貼秋膘
初秋暑熱未退,濕氣當令,此時人體的胃腸功能經過一個盛夏的消磨,處于較為脆弱時期,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容易脾胃失調、消化不良等,甚至發生秋季腹瀉。
末伏天健好脾胃,可以改善胃口不佳情況,而且有利于“貼秋膘”。調理脾胃,可以經常點按以下兩個穴位:
四縫穴:四縫穴是消宿食、化積滯的專屬穴。四縫穴多用于小兒消化問題的穴位,但成人按摩“四縫”健脾助消化效果也較好。
方法:位于第2、3、4、5手指第1、2節橫紋中點,用大拇指掐按效果更好。
足三里穴: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也是強身健體、養胃敗火的黃金穴。
方法:該穴位于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每個穴位按摩3-5分鐘。
4、一粥一湯過好末伏天
“秋老虎”發威,末伏天燥邪當令,身體易被秋燥所傷,引起口干舌燥、皮膚干枯。所以飲食上要滋陰養潤、健脾養胃,推薦以下“一粥一湯”,幫你健康美味過末伏天!
冬瓜薏米煲老鴨:鴨肉有滋陰、養胃、補虛作用,冬瓜、薏米可清熱利濕,是末伏時節極佳的祛暑健脾利濕湯品。
方法:老鴨一只,冬瓜250克,生薏米30克,生姜及調料適量。先以清水3L煮生薏米30分鐘,再加入鴨塊、冬瓜、調料,文火燉1個小時以上即可。
銀耳百合粳米粥:該粥有有清心潤肺之效。粳米有較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功能;銀耳養胃生津;百合則潤燥除煩,可滋陰養肺。
方法:銀耳5-10克,先浸泡發漲;粳米100克,新鮮百合60克,加入適量冰糖同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