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天排毒的健康方法
末伏天排毒的健康方法是什么呢?來看看具體情況是怎么樣的吧,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末伏天排毒的健康方法是什么,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末伏天排毒的健康方法是什么
飲食排毒
1、多酸多甘
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暑濕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并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蘿、西瓜等。
2、補氣去火
炎炎三伏天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選擇: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同時,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鴨肉更是夏季大補之良方。
3、新鮮干凈
中醫認為,胃為后天之本。夏季人們常感食欲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此時不妨吃些新鮮蔬果。新鮮蔬果營養素的構成,一般是纖維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僅可以有效地補充人體必須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質也會讓人久食而不厭。胡蘿卜、檸檬、莧菜是其中首選;時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處。但要注意不要貪食生、冷或不潔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瀉等。
末伏流汗排毒怎么做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人們若想健康地度過夏天,“就要讓身體適度流汗,不流汗不健康,但過分出汗也不好,應適度為宜。
流汗可以加快新陳代謝,促進人體排毒,調整人的體溫及體液,同時也能夠將人體內的廢物排出,血液循環也更加通暢;
“濕”被視為引發及惡化疾病的關鍵,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對于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響健康。讓身體適度出汗,可以帶走體內的暑濕之邪。
當身體流了很多汗時,人體毛孔張開,最好趕快擦干身子,可避免吹風或進入冷氣房時罹患感冒,同時還可減少濕疹等皮膚病的發生。“要注意補充水分,最好多飲涼開水”。
末伏肉類鴨肉推薦
秋季是鴨子最肥壯的季節,鴨子是涼性食品,具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功效,可防秋燥。平時容易患咳嗽、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體質較弱人群,可以在熬鴨湯時,加入山藥、蓮子、黃芪或西洋參,一般為30克~60克;女性在秋季易皮膚干燥,可加入百合、玉竹,養顏護膚。
海帶燉鴨湯,取凈鴨500克剁成小塊,凈海帶150克切成方塊,將鴨和海帶在開水中焯一下。加水燒開,撇去浮沫,加入大蔥末、姜末、料酒、花椒,慢火燉至爛熟,再加入鹽、胡椒粉、味精,調味即可。
末伏的含義解釋
“伏”,乃是藏陰氣于熾熱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稱為“伏汛”。農諺說:“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農民喜,小暑防洪別忘記”。因此,數伏天氣既要防暑,又要防汛。我國用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為一周期的紀日方法,已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據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2年)元月二日已巳日開始,至今從未錯記,是中國歷法史上的一個奇跡。由于干支紀日與農歷各月無一定對應規律可循,除推算個人生辰八字有用外,在其他領域目前很少使用,只有在推算“伏日”、“出梅入梅”、“分龍”等雜節氣時才使用。
立秋后涼快還是末伏后涼快
立秋后天氣并不能馬上變涼,想讓天氣變涼,那么起碼還有半個月到一個月左右,因為立秋于每年公歷8月7或8日交節,此時還處于三伏天末伏期間,天氣是比較炎熱,要等到末伏過了之后,天氣才會明顯轉涼;但如果有秋老虎,那么則會延遲炎熱的時間。但立秋后涼快還是末伏后涼快,可以明確的說末伏后會涼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