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梅事跡個人心得體會
通過心得,可以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和知識,有助于促進交流和互相學習。寫張桂梅事跡個人心得體會有什么要注意的呢?這里給大家帶來張桂梅事跡個人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張桂梅事跡個人心得體會篇1
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跡,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她是一個平凡的女人,膝下無子,但被評為“全國百名優秀母親” “中國好人”,被幾百個孩子親切的稱呼為“媽媽”;她疾病纏身,但她誓死與病魔抗爭,堅持把畢業班的學生送進考場;她放棄優越環境,選擇了艱苦,因為她覺得“艱苦的地方更需要我。”她為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四處奔走,忍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
究竟是什么樣的一種精神力量在支撐張桂梅同志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撐起了一片藍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我想是因為她心中始終牢記“我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正因為如此,張桂梅同志對黨無限忠誠和熱愛,她牢記初心使命,心甘情愿為民奉獻一輩子。也正因為如此,她毅然決然選擇了貧困山區教育事業,用她飽含深情的偉大的“愛”去幫助貧困山區女孩實現人生的夢想!張桂梅同志踐行初心使命,以責任擔當實現了人生的超越。正如張桂梅同志所說:“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我想,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的張桂梅同志,她始終把教書育人 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她心系困難群眾,投身教育扶貧,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是我們人民教師的驕傲;她信念堅定 對黨忠誠 在黨愛黨 在黨為黨,是我們基層共產黨員的驕傲。
的確,我們要走群眾路線,就必須情系群眾 一心為民;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全心全意為人民。落地落實 做事做實。張桂梅同志,始終沖在最前線,敢與時間賽跑,敢和病魔抗爭,竭盡全力幫助一批又一批貧困山區的孩子走出大山,托舉起他們的希望和夢想。
作為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我們也一樣扎根山區農村,面對的一樣是貧困的孩子,他們也一樣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唯一的出路就是學知識 學科學,我們一定要接過老教師們艱苦奮斗優良傳統,用心來工作,用心來教書。記住,這里—更需要我們!
張桂梅事跡個人心得體會篇2
12月28日,彌勒市人民檢察院第三檢察部王宏平組織全院干警學習張桂梅先進事跡,詮釋了優秀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號召每名黨員要像她那樣苦干實干、無私奉獻,用扎扎實實的努力求得實實在在的成效,終其一生或許默默無聞,用生命踐行使命,用情懷抒寫擔當,要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要不問前程、埋頭苦干、接力奮斗、久久為功,要扎根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為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在觀看先進事跡學習活動中,大家觀看了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跡發布會。張桂梅同志為了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定信念、艱苦奮斗、鍥而不舍,三十余年如一日,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的感人事跡,深深的感染了在坐的每一位干警。
張桂梅不僅用愛心和智慧點亮萬千鄉村女孩的人生夢想,而且展現了當代人民教師的高尚師德和責任擔當,詮釋了優秀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被中共中央決定授予張桂梅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中宣部決定授予張桂梅同志“時代楷模”稱號。她是脫貧攻堅中涌現出的教育扶貧先進典型,是新時代婦女投身脫貧攻堅巾幗建功的杰出代表,是點亮鄉村女孩人生夢想的優秀人民教師,更是廣大黨員干部學習的楷模。
張桂梅事跡個人心得體會篇3
“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綠洲。”張桂梅作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師,扎根貧困地區全身投入教育事業,用生命點滴書寫出來的人生故事彰顯出一名普通黨員、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魅力。
她堅守初心,對黨忠誠一輩子。張桂梅同志是云南省麗江市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她響應黨的號召,到云南支援邊疆建設,跨越千里、輾轉多地,無怨無悔。她創辦免費女子高中,她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將堅定的理想信念融入辦學體系,幫助數千名山區女孩改變命運,為國家輸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學子。華坪縣女子高中,是全市第一家黨員佩戴黨徽上班的單位。張桂梅讓黨員在群眾和師生面前“明身份”,促使黨員起到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做到了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黨徽在閃爍。2000年,她在領取勞模獎金后,把全部獎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黨費。她把對黨的忠誠和對人民的熱愛滲透在血脈里,在她身上充分體現著一名共產黨員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質和至誠至深的家國情懷。
她牢記使命,為民奉獻一輩子。40多年來,她為了不讓一名女孩因貧困失學,堅持家訪11年,遍訪貧困家庭1300多戶,行程十余萬公里。張桂梅與孩子們之間有很多故事,每一個都是催人淚下。1997 年 12 月的一天深夜,一個男生突然發高燒,張桂梅看到這位學生寒冬臘月還穿著單衣,當即把丈夫去世后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給了這位學生,并連夜把他送到醫院,替他付了 200 元的住院費。第二天,當學生家長趕到醫院,看到已經守候了整整 10 個小時的張桂梅臉色蒼白,神情憔悴,這位傈僳族老人感動得熱淚盈眶。她長期拖著病體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體,換來女子高中學生學習的好成績。
她堅守教育報國初心,牢記立德樹人使命,扎根貧困地區40多年,不遺余力踐行著“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立志用教育扶貧斬斷貧困代際傳遞,傾力建成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讓1600余名貧困山區女學生圓夢大學,托舉起當地群眾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信心與希望。
張桂梅事跡個人心得體會篇4
12月30日的昆明天氣寒氣逼人,身處海埂會堂內的人們,卻因聆聽“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從心底涌起陣陣熱意。
下午3時整,張桂梅同志在工作人員攙扶下,緩緩步入主席臺,全場立刻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伴隨著短片《點亮鄉村女孩人生夢想的優秀人民教師》,張桂梅歷經磨難卻仍堅持付出無私大愛的人生畫卷,徐徐在大家面前展開——
63歲的張桂梅,是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的創辦者,這是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12年來,張桂梅帶領學校奮力前行,讓1800多名山區貧困女孩圓夢大學、改變命運,用知識阻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
2002年,作為一名普通山區教師的張桂梅下決心建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讓山里的女孩們繼續讀書。這個夢想源于她在家訪中看到的一樁樁山區女孩因貧輟學的悲劇。
“我們經常說,要讓孩子們擁有公平的起跑線,可這些女孩連站上起跑線的機會都沒有。”張桂梅意識到,要從根本上解決山區貧困問題,就必須幫助孩子們走出“低素質女孩成為低素質母親,進而培養出低素質下一代”的惡性循環。
為建設這所學校,張桂梅不顧他人的白眼和誤會,四處奔走、風餐露宿,想方設法籌集經費。2008年,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終于建成,她又一次次翻山越嶺,挨家挨戶做工作,將改寫命運的機會送到一個個貧困家庭的女孩手中。
12年來,孤身一人的張桂梅把家安在了華坪女高的女生宿舍里。每天清晨5時許,宿舍樓里就會響起她拿著小喇叭喊大家起床的聲音;一直忙到凌晨,她才拖著疲憊的身體躺下休息……在她的帶動和嚴格要求下,女孩們憑著勤奮和努力書寫出了一張張耀眼的人生答卷。但是,終日的奔忙卻讓張桂梅的身體極度透支,腫瘤、肺纖維化、小腦萎縮等20多種疾病不斷折磨著她——如她所說:“我的學生能考到廈大、川大、武大,是用命拼來的!”
報告會上,5位報告團成員依次上臺宣講。他們中有張桂梅的學生,有她照顧的孤兒,有和她并肩奮戰的同事,還有多次采訪她的記者。隨著他們深情的講述,大家仿佛走進了華坪女高,與張老師、張校長、張媽媽的心貼得更近了。
大屏幕上,不斷播放著張桂梅的一張張照片:看到華坪女高終于開辦,她在開學典禮上欣慰地笑著;看到福利院里孩子們穿上新衣,她抱起最小的一個孩子,開心地笑著;當說出“講臺就是我的生命,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在,就要站在講臺上”時,她眼里帶淚地笑著;看到山區女孩們紛紛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她開懷地笑著……歲月流逝,照片里的張桂梅平添了許多憔悴,卻似乎總是飽含笑意。
最后一個宣講的,是張桂梅本人。剛剛聽到她的名字,聽眾席上便再次響起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省委書記阮成發主動起身,與張桂梅老師交換位置,攙扶她坐到了主席臺正中央的座位上。此時此刻,每個人都渴望用自己的方式,向這位身型瘦弱卻品格高尚的老師表達一份敬意。
如今,華坪女高的學生們正一批批走上教師、警察、醫生等崗位,茁壯成長為張桂梅希冀的模樣,成長為自立自強、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有媒體曾問張桂梅,“這輩子的價值在哪兒?”她回答:“不管怎么著,我改變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們后面過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這是對我最大的安慰。”
多年來,張桂梅先后榮獲了“全國先進工作者”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三八紅旗手”等40多項榮譽。今年6月,云南省委宣傳部授予張桂梅同志“云嶺楷模”稱號;12月,中共中央授予張桂梅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中宣部授予張桂梅“時代楷模”稱號。
“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這是華坪女高的學子們,用汗水立下的錚錚誓言。
“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萬朵,香飄云天外,喚醒百花齊開放,高歌歡慶新春來,新春來……”這是張桂梅老師用生命唱響的《紅梅贊》。
報告會結束,華坪女高學子們向國旗立誓的鏡頭、張桂梅校長帶領教職工向黨旗宣誓的畫面,好似重疊交映在了一起。讓每個人感到,張桂梅所點亮的,不僅是眾多鄉村女孩人生的夢想,還有更多人心底信仰的力量。
張桂梅事跡個人心得體會篇5
張桂梅老師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燃起教育這盞燈,點亮貧困山區孩子們的希望,用執著與堅守詮釋了一個共產黨人的信仰、使命和擔當。她身上有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力量,這就是信仰的力量。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以她為榜樣,像她這樣燃燒自己、點亮別人,牢記初心使命,為中醫藥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昆明市西山區婦聯主席張琰:
張桂梅老師就像一座燈塔,照亮了許多貧困女學生前進的方向。她瘦弱的身體有著強大的力量,她經歷曲折卻有著堅定的信念,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優秀黨員的責任擔當。我作為一名基層婦聯干部,會認真學習張桂梅老師的精神,并帶著這種精神去鼓勵更多的婦女工作者。
云南省人民檢察院呂婷:
再次被張桂梅老師的先進事跡深深觸動。正如她所說,挽救一名女孩拯救三代人。她用崇高的理想信念,執著的堅守改寫著貧困孩子的人生,也踐行和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為我們樹立了新時代女性投身脫貧攻堅、巾幗建功的光輝榜樣。
西南林業大學學生張咪:
報告會讓我內心深受震撼、備受鼓舞。張桂梅老師扎根云南貧困地區40余年,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黨和祖國,奉獻給了人民,奉獻給了她所熱愛的教育事業。作為一名大學生,我要堅定理想信念,學好專業知識,向張老師學習,把這種精神傳遞下去。
張桂梅事跡個人心得體會篇6
在省、市、縣各級黨委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捐助下,張桂梅的辦學夢想最終實現。2008年8月,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級中學建成。9月1日,來自麗江市華坪、永勝、寧蒗等深度貧困縣的94名貧困女孩走進了女子高中的校園。
要對得起肩上的責任和使命
學校是建起來了,如何留住孩子卻成了難題。
為留住這些學生,家訪成了張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去有些學生家的路太難走,連車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往。一個假期甚至兩個假期,即便馬不停蹄,張桂梅也只能走訪完一屆學生的家庭。盡管如此,她依然堅持,“無論如何,我一定要親自到每一名學生的家里去看看。”
一次家訪,到了山下,司機告訴張桂梅,車上不去了。學生的家在山頂,僅有一條不到半米寬的山路,路的一邊是萬丈懸崖,走路的話需要6個小時。為了節省時間,張桂梅搭乘鄉政府工作人員的摩托車上山。“當時坐在車上,我都不敢低頭,摩托車稍微歪一點,就會跌入懸崖粉身碎骨。”想起當時的場景,張桂梅至今心有余悸。
學生下山來接她,在半山相遇時,張桂梅第一句話就問她,“你為什么要回這兒來啊?你怎么還老想回這兒啊?這地方你怎么回來的啊?”女孩低著頭淡淡地說,“老師,我不回來,我上哪兒去啊?”張桂梅無言以對。
這樣的家訪已持續11年,覆蓋學生1345名,行程近11萬公里,張桂梅摔斷過肋骨、迷過路、發過高燒,還舊病復發暈倒在路上……可正是這一次次的家訪,更加堅定了張桂梅將女子高中繼續發展下去的信念。她不希望山里的孩子因為沒能接受教育,在不到15歲的年紀就結婚生子,然后將缺失文化帶來的無知和貧困又一代代傳下去……
學校創辦初期各方面都很艱難,整個學校只有一棟教學樓,沒有食堂、廁所,學生和女教師擠在教室里睡覺,男教師睡在樓梯間。由于學校的院壩沒有硬化,風一吹,整個校園滿是灰塵,老師每天下午五點半還得清掃校園。
女子高中建校半年時,17名老師,9人辭職,只剩下8人。
張桂梅坐在學校的旗桿下抹淚:“怎么辦?學校是不是辦不下去了?”哭完后,她回到辦公室去整理學校的檔案時意外地發現,留下的8名教師中,居然有5名是黨員,加上自己,學校有6名黨員。
“只要有黨員在,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張桂梅心中暗想。“我說咱們開始重溫入黨誓詞。我們沒有錢,就在二樓畫了一個黨旗,把誓詞寫在了上面。我們宣誓,沒宣誓完,全哭了。”
從那之后,學校開始了軍事化管理,每件事都被張桂梅嚴格限制在規定時間內。看似有點殘酷,但她們對得起自己肩上這份責任和使命。
張桂梅事跡個人心得體會篇7
張桂梅創辦女子高中的初衷是為了解決眾多適齡失學女孩的上學問題,幫助她們走出閉塞的村落,去追尋屬于自己的青春和夢想。可當無法保障學生安全的時候,何談追逐夢想?
對此,為保障新招收100名學生的安全,張桂梅便帶著全校的女老師和學生一起走進了教室,利用桌椅晚上搭成簡易“宿舍”,白天教學,晚上休息。同時,又安排學校里的男老師在教學樓的樓梯間搭起“木板床”,輪流值守校園安全工作,全體教師為學生筑起了安全保障第一關。
當張桂梅決心要創辦女子高中之時,便知其一路坎坷,在這樣的環境里,全校僅有的17名教職員工中有9名相繼辭職離開,100名學生有6名提出轉學,這些情況讓創辦女子高中初期本就步履維艱的張桂梅更是雪上加霜。
只招收貧困家庭女孩?免除學雜費的辦學制度?女子高中能否辦得下去?面對社會上的質疑聲,張桂梅鼓勵大家:“留下的8名老師中有6名共產黨員,只要黨員在陣地就在,女子高中這塊教育扶貧陣地一定守得住。”
張桂梅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所以,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她也沒有放棄建立女子中學的決心。
2008年9月,在張桂梅老師的不懈努力下,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幫助下,全國惟一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華坪女子中學終于順利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