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梅的簡短事跡心得
心得是對學習或實踐過程的回顧,對自己表現的評價和反思,以及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實際應用等方面的思考。寫張桂梅的簡短事跡心得要注意什么?這里給大家提供張桂梅的簡短事跡心得下載,供大家參考。
張桂梅的簡短事跡心得篇1
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跡,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她是一個平凡的女人,膝下無子,但被評為“全國百名優秀母親” “中國好人”,被幾百個孩子親切的稱呼為“媽媽”;她疾病纏身,但她誓死與病魔抗爭,堅持把畢業班的學生送進考場;她放棄優越環境,選擇了艱苦,因為她覺得“艱苦的地方更需要我。”她為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四處奔走,忍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
究竟是什么樣的一種精神力量在支撐張桂梅同志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撐起了一片藍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我想是因為她心中始終牢記“我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正因為如此,張桂梅同志對黨無限忠誠和熱愛,她牢記初心使命,心甘情愿為民奉獻一輩子。也正因為如此,她毅然決然選擇了貧困山區教育事業,用她飽含深情的偉大的“愛”去幫助貧困山區女孩實現人生的夢想!張桂梅同志踐行初心使命,以責任擔當實現了人生的超越。正如張桂梅同志所說:“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我想,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的張桂梅同志,她始終把教書育人 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她心系困難群眾,投身教育扶貧,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是我們人民教師的驕傲;她信念堅定 對黨忠誠 在黨愛黨 在黨為黨,是我們基層共產黨員的驕傲。
的確,我們要走群眾路線,就必須情系群眾 一心為民;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全心全意為人民。落地落實 做事做實。張桂梅同志,始終沖在最前線,敢與時間賽跑,敢和病魔抗爭,竭盡全力幫助一批又一批貧困山區的孩子走出大山,托舉起他們的希望和夢想。
作為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我們也一樣扎根山區農村,面對的一樣是貧困的孩子,他們也一樣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唯一的出路就是學知識 學科學,我們一定要接過老教師們艱苦奮斗優良傳統,用心來工作,用心來教書。記住,這里—更需要我們!
張桂梅的簡短事跡心得篇2
12月28日,彌勒市人民檢察院第三檢察部王宏平組織全院干警學習張桂梅先進事跡,詮釋了優秀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號召每名黨員要像她那樣苦干實干、無私奉獻,用扎扎實實的努力求得實實在在的成效,終其一生或許默默無聞,用生命踐行使命,用情懷抒寫擔當,要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要不問前程、埋頭苦干、接力奮斗、久久為功,要扎根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為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在觀看先進事跡學習活動中,大家觀看了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跡發布會。張桂梅同志為了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定信念、艱苦奮斗、鍥而不舍,三十余年如一日,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的感人事跡,深深的感染了在坐的每一位干警。
張桂梅不僅用愛心和智慧點亮萬千鄉村女孩的人生夢想,而且展現了當代人民教師的高尚師德和責任擔當,詮釋了優秀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被中共中央決定授予張桂梅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中宣部決定授予張桂梅同志“時代楷模”稱號。她是脫貧攻堅中涌現出的教育扶貧先進典型,是新時代婦女投身脫貧攻堅巾幗建功的杰出代表,是點亮鄉村女孩人生夢想的優秀人民教師,更是廣大黨員干部學習的楷模。
張桂梅的簡短事跡心得篇3
在省、市、縣各級黨委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捐助下,張桂梅的辦學夢想最終實現。2008年8月,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級中學建成。9月1日,來自麗江市華坪、永勝、寧蒗等深度貧困縣的94名貧困女孩走進了女子高中的校園。
要對得起肩上的責任和使命
學校是建起來了,如何留住孩子卻成了難題。
為留住這些學生,家訪成了張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去有些學生家的路太難走,連車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往。一個假期甚至兩個假期,即便馬不停蹄,張桂梅也只能走訪完一屆學生的家庭。盡管如此,她依然堅持,“無論如何,我一定要親自到每一名學生的家里去看看。”
一次家訪,到了山下,司機告訴張桂梅,車上不去了。學生的家在山頂,僅有一條不到半米寬的山路,路的一邊是萬丈懸崖,走路的話需要6個小時。為了節省時間,張桂梅搭乘鄉政府工作人員的摩托車上山。“當時坐在車上,我都不敢低頭,摩托車稍微歪一點,就會跌入懸崖粉身碎骨。”想起當時的場景,張桂梅至今心有余悸。
學生下山來接她,在半山相遇時,張桂梅第一句話就問她,“你為什么要回這兒來啊?你怎么還老想回這兒啊?這地方你怎么回來的啊?”女孩低著頭淡淡地說,“老師,我不回來,我上哪兒去啊?”張桂梅無言以對。
這樣的家訪已持續11年,覆蓋學生1345名,行程近11萬公里,張桂梅摔斷過肋骨、迷過路、發過高燒,還舊病復發暈倒在路上……可正是這一次次的家訪,更加堅定了張桂梅將女子高中繼續發展下去的信念。她不希望山里的孩子因為沒能接受教育,在不到15歲的年紀就結婚生子,然后將缺失文化帶來的無知和貧困又一代代傳下去……
學校創辦初期各方面都很艱難,整個學校只有一棟教學樓,沒有食堂、廁所,學生和女教師擠在教室里睡覺,男教師睡在樓梯間。由于學校的院壩沒有硬化,風一吹,整個校園滿是灰塵,老師每天下午五點半還得清掃校園。
女子高中建校半年時,17名老師,9人辭職,只剩下8人。
張桂梅坐在學校的旗桿下抹淚:“怎么辦?學校是不是辦不下去了?”哭完后,她回到辦公室去整理學校的檔案時意外地發現,留下的8名教師中,居然有5名是黨員,加上自己,學校有6名黨員。
“只要有黨員在,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張桂梅心中暗想。“我說咱們開始重溫入黨誓詞。我們沒有錢,就在二樓畫了一個黨旗,把誓詞寫在了上面。我們宣誓,沒宣誓完,全哭了。”
從那之后,學校開始了軍事化管理,每件事都被張桂梅嚴格限制在規定時間內。看似有點殘酷,但她們對得起自己肩上這份責任和使命。
張桂梅的簡短事跡心得篇4
校外進行家訪,校內開展“五個一”黨性常規活動,張桂梅和老師們邊研究邊探索,感性的認知慢慢聚攏,理性的判斷漸漸升騰,老師、學生的心漸漸和黨支部、和張桂梅凝聚在了一起。
8月1日,張桂梅要去學生陳明思家家訪。當天她的身體很不舒服,走兩步就要歇一歇。可當她看見遠遠來迎接她的陳明思,緊蹙的眉頭馬上舒展開來,微笑著擁抱著學生,輕聲詢問假期作業的完成情況。
2014年到2015年間,陳明思的奶奶和弟弟相繼去世,承受不住家中變故的父母經常吵架,有時還會打架,導致陳明思無心上學。張桂梅了解到情況后,及時到陳明思家家訪,做她父母的思想工作,如今陳明思的父母不吵架了,父親還去打工掙錢了。
“很多道理以前都聽過,但由張校長說出來讓我更信服。”陳明思說,“在我情緒不好的那段時間里,我不想和任何人講話,校長就讓我和她一起住,每天不管多疲憊,只要校長發現我情緒不對,她都會和我談心,給我講革命先烈的故事,慈祥的眼神里,流露出對我深深的愛,慢慢地我開始和校長講心事了,現在校長已經成為我的知心長輩。”
陳明思告訴記者,現在她在“演繹紅色經典課間操”中扮演江姐,演的次數多了,自己也受到了感染。她每天最期盼的就是跳《我為共產主義把青春獻》,一聽到歌聲響起,就特別振奮,她仿佛看到了革命先輩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渾身充滿了勁,在學習上遇到什么困難都能克服,她相信只要努力一定可以考上向往的上海財經大學。
多年來,張桂梅把家訪作為一種工作常態,堅持走進家庭、攜手育人,深入到每個貧困學生家里,前后共走了10余萬公里。在她的教育影響下,女高的學生都在心里暗暗許下向革命先輩學習,努力拼搏實現自己夢想的心愿。
“學校每周都開展的‘五個一’活動,一日一次重溫入黨誓詞和每周觀看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革命歷史故事片等活動,讓我們耳濡目染,提升了自身修養,我們的心和張老師連在了一起,讓大山里的孩子走出來成了大家共同的心愿。”麗江華坪女子高中辦公室主任張曉峰說。
當年因不堪學校嚴苛管理而離開的陳建華老師,不僅又回到了女子高中繼續任教,還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他說:“離開學校后,一直都聽到張桂梅老師的故事,張老師把自己融入時代、將信仰融入生命,讓我深受感動,我也想做像她一樣有信仰的人。”
張桂梅的簡短事跡心得篇5
張桂梅老師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燃起教育這盞燈,點亮貧困山區孩子們的希望,用執著與堅守詮釋了一個共產黨人的信仰、使命和擔當。她身上有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力量,這就是信仰的力量。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以她為榜樣,像她這樣燃燒自己、點亮別人,牢記初心使命,為中醫藥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昆明市西山區婦聯主席張琰:
張桂梅老師就像一座燈塔,照亮了許多貧困女學生前進的方向。她瘦弱的身體有著強大的力量,她經歷曲折卻有著堅定的信念,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優秀黨員的責任擔當。我作為一名基層婦聯干部,會認真學習張桂梅老師的精神,并帶著這種精神去鼓勵更多的婦女工作者。
云南省人民檢察院呂婷:
再次被張桂梅老師的先進事跡深深觸動。正如她所說,挽救一名女孩拯救三代人。她用崇高的理想信念,執著的堅守改寫著貧困孩子的人生,也踐行和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為我們樹立了新時代女性投身脫貧攻堅、巾幗建功的光輝榜樣。
西南林業大學學生張咪:
報告會讓我內心深受震撼、備受鼓舞。張桂梅老師扎根云南貧困地區40余年,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黨和祖國,奉獻給了人民,奉獻給了她所熱愛的教育事業。作為一名大學生,我要堅定理想信念,學好專業知識,向張老師學習,把這種精神傳遞下去。
張桂梅的簡短事跡心得篇6
最美楷模背后的光輝密碼是“1,3,3”
有一種個體,有一定數量,分布于這個種群的各個角落,這類個體充當兩代生命體之間知識傳遞的媒介。他們叫教師。去年的第36個教師節,讓我們解讀這個神圣職業背后光輝的密碼,感受教師偉大而無私的精神。
“1”束點亮黑暗的柔光,他們是夢想的引導者。每個學生都有夢想,夢想在老師的指引下,會轉變為讓孩子奮進的信念和成長路上的導航燈,成為讓孩子發光的力量。云南省華坪縣女子高中教師張桂梅堅守滇西貧困地區40多年,為幫助孩子找到現實與理想之間相融洽的橋梁,全力推動發展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公辦女子高中,十二年間,讓18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插上夢想的翅膀,走進大學,走向她們更廣闊的人生。40多年來,她將自己的青春、汗水和愛心都獻給了大山深處的莘莘學子,一生無兒無女的她,成為許多學生心里的“媽媽”。對于大山女孩來說,張桂梅就像一束柔光,一束打破黑暗點亮人生的希望之光,一束幫助學生成就人生的夢想之光,一束托起無數家庭和學生改變命運的奇跡之光。無數“張桂梅”的平凡堅守,鑄就光輝不朽的教師之光。
“3”尺浸滿心血的講臺,他們是育人的傳道者。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馬欄山區的教師丁海燕兢兢業業扎根山區,辛勤耕耘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站在三尺講臺三十余載,她備課求“新”,上課求“活”,輔導突出“針對性”,練習講求“多樣化”,不僅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更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貴州省瀘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肖敏用似水的溫情和堅如磐石的耐心,為殘障兒童制定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打開他們封閉的內心,讓他們感受到世界的善意與溫情。她們始終履行著一個教師教書育人的光榮使命,用知識的火把點燃了孩子們心靈的火花,用默默的耕耘托起了教育事業的輝煌,用平凡的身軀托起教育的美好明天。為之不厭、誨人不倦,他們將知識的火焰代代相傳,永不磨滅。
“3”千芬芳滿園的桃李,他們是豐收的耕耘者。“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門”。老師用他們辛勤的耕耘換來了“滿園春”。山東濰坊商業學校教師魏亞麗大膽進行教學改革,推行“混合式教學法”“分層式教學法”,創新“2+3+5教學模式”,在四年的時間里,帶領團隊將三百多名中職生送進了本科院校的大門,取得了年均升本率60%,升學率100%的優異成績,為學生打通了中職向高職、向本科乃至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赫章縣城關鎮中心幼兒園教師何梅秉持“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的教學理念,慈母般的愛心,百戰不敗的信心,激發兒童學習的熱情,為孩子順利進入小學提供堅實保障。“令公桃李滿天下,何須堂前更種花”,桃李滿天下是對一個教師教育生涯最好的褒獎。
“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老師們用辛勤的雙手“除蟲拔草”,用他們的知識“澆灌樹木”,用他們的青春“化作營養”,只為將來的“桃李芬芳”。了解教師背后的“密碼”,感受到人民教師將最美麗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人類社會最偉大的事業的感動,讓我們向他們致以最美好的祝福!
張桂梅的簡短事跡心得篇7
那一束光照亮了更多的人
華坪女高成立以來,張桂梅每天都會拿著小喇叭催促學生上課 吃飯 自習 做操。學生們跑步去晨讀 跑步去吃飯 跑步去睡覺……每一件事情都被張桂梅嚴格限制在規定時間內,學生們開玩笑私下叫她“周扒皮”。
理想很美好,但現實很嚴峻。學生來自大山,學習基礎差,理解能力也不強,教學難度很大。剛開始的幾屆學生,有些連中考錄取分數線都沒有過。
在張桂梅和同事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下,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的硬件條件不斷改善,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明顯提升。建校12年畢業10屆學生,上線率和升學率都是百分之百,綜合排名始終保持全市第一,社會認同度不斷提高。1800多名貧困女孩在這里放飛了夢想 走進了大學,成就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跡”。
人們都說,這所學校“低進高出”的背后,離不開學生的苦讀 教師的苦教,更離不開張桂梅不顧生死的奮斗。
這些年來,張桂梅將自己的工資 各級政府發給她的獎金,甚至是大家籌集給她看病的錢全部捐給了華坪貧困山區的教育和社會事業,累計有上百萬元。她個人沒有任何財產,現在還住在女子高中的學生宿舍。但她卻說:“我什么都有,我心里有學校 有千千萬萬個孩子。”
張桂梅就像一束光,一束幫助大山女孩改變人生的希望之光,一束托起無數家庭和學生“知識改變命運”的夢想之光。她無私的大愛,也感染了身邊的同事和一屆屆學生。
韋堂蕓老師,左腳骨折拄著雙拐堅持為學生上課;勾學華老師,婚禮當天上午還在學校忙碌;楊曉春老師,長期資助學生卻從不說起……
周云麗是華坪女高第一屆學生,大學畢業后考取一所中學的教師,聽說母校緊缺數學教師就放棄正式編制,回女子高中當了一名代課教師。大學畢業后在上海打拼的黃付艷,在華坪遭遇水災時,把自己積攢的錢首先捐給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