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心得體會散文
讀了現(xiàn)代作家史鐵生的作品集《命若琴弦》,它講的是七十歲的老瞎子帶著十七歲的小瞎子走鄉(xiāng)穿寨,跋山涉水,不辭辛苦地說書賣唱,三弦琴上的琴弦斷了一個又一根。原先五十年前,老瞎子的師傅說過:僅有彈過的琴弦到了一千根,用它們做藥引子,那個讓眼復明的藥方才管用。老瞎子抱著“要看看世界到底是個什么樣貌”的信念,彈親賣藝為生,不知不覺最終湊夠一千根了,他興沖沖地照方拿藥,可是誰都說他拿的是一張白紙。他驚呆了!在藥鋪前的臺階上坐了幾天幾夜,想起了師傅臨終時說的話:“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老瞎子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明白自我死期將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原先當他們經(jīng)過一個小山村時,小瞎子情竇初開,喜歡上一個姑娘,老瞎子勸他不要想得太好,因為他比誰“看”得都清楚。果然,老瞎子趕回時,正是小瞎子痛不欲生之時,因為來他心愛的姑娘已經(jīng)嫁人了。等到小瞎子緩過勁來,問老瞎子:“我們?yōu)槭裁词窍棺幽兀课乙惨纯词澜绲哪印!崩舷棺诱f:“要想復明,必須彈斷一千二百根琴弦,然后用藥才有效。我記錯了,所以眼睛沒法治了,你還小,必須好好彈下去。”于是,他們又像往常一樣走街串巷了。
作家對于讀者,呈現(xiàn)于文字背后而見,清晰而又模糊。對于史鐵生,我更多了一份猜想。
對于身殘的史鐵生,開始并沒有志堅。以往千方百計尋找自殺機會的史鐵生,不會想到今日已獲得如此多人的認可。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為它為活著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選擇了寫作,寫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能夠說,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學道路的,可他卻比比別人走得更遠,因為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因為身殘,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機會;因為身殘,他更多地關(guān)注人的精神;因為身殘,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所有這些,為他鑄就了長遠的文學道路,并且越走越遠。
讀完《命若琴弦》讓人更加明白為自我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么重要。老瞎子的師傅在臨終前告訴他有一張復明藥方,但非要彈斷一千根琴弦,否則就不靈。這張藥方支撐著老瞎子走過了七十多個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標就是將一千根琴弦彈斷,以圖看到世界一眼。之后,老瞎子發(fā)現(xiàn)復明藥方可是白紙一張,復明計劃失敗,他千方百計找到小瞎子,對他說:“是我記錯了,是一千二百根,師傅記錯了,記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瞎子明白,這一千二百根琴弦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小瞎子的生命。他們的生命就寄托在脆弱的琴弦上,這不是一個玩笑!琴弦脆弱但有韌性,人的生命也應當如此!
作者為老瞎子和小瞎子設計了一個人生的目標,可卻又不讓他們?nèi)崿F(xiàn)。因為實現(xiàn),等于破滅。老瞎子找到藥方,發(fā)現(xiàn)只是一張白紙的時候,才明白師傅的良苦用心。可破滅,終究還是破滅,它不可能回到從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熱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樣讓小瞎子堅強地活下去。他應當做到了,因為小瞎子相信了。這時,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在讀史鐵生之時,常會使我們想到加繆。加繆認為荒謬是人與世界之間聯(lián)系的唯一紐帶,荒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帶著裂痕生活。可是人必須超越荒謬,在荒謬的生活中獲得意義。史鐵生也是這樣。他意識到人生的困境和殘缺,卻將它們看作獲得生命意義的題中應有之義。生命的殘缺,人生的虛無狀態(tài),反而為戰(zhàn)勝自我,超越困境和證明存在的意義敞開了可能性空間。
人的生存是荒謬的,沒有任何理由,但在一個夢想主義者看來,必須賦予它以意義,必須有東西證明它的意義。“僅有人才把怎樣活著看得比活著本身更要緊,僅有人在頑固地追問并要求著生存的意義。”人必須選擇一種東西作為生存意義的證明。史鐵生選擇的是寫作。在史鐵生看來,寫作無非是一種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種意義的證明,他說“只是因為我活著,我才不得不寫作。”
因為殘缺,完美才得以顯現(xiàn)。史鐵生意識到:所有的人都有不一樣程度的殘疾。人生而就有缺陷,問題,不可能完美。所以有的評論家把史鐵生的創(chuàng)作分為兩個階段:1985年之前寫的是殘疾的人,之后寫的是人的殘疾,人的缺陷和問題。意思就是說史鐵生在為自我找到活著的理由之后,又在為別人尋找活著的理由。我們在史鐵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活力,也時時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寧靜。所謂“寧靜以致遠”,史鐵生并不是在吶喊,而是在剖析,在闡釋,為了生活。
“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人生就是一條漫長的河流。你也可能會是老瞎子。這時候你會怎樣辦?
工作心得體會散文篇2
讀著《余秋雨散文》,就如同讀著一本厚厚的歷史書。書里更有人間百態(tài),有愛恨情仇讓人們?nèi)テ肺叮バ蕾p,從中獲得心靈的升華。
初次接觸他的文章,是語文課本上那一篇《信客》。讀畢,平淡的語調(diào),樸實的語言卻描繪得如此生動,令我不經(jīng)心生敬佩。專業(yè)點說,就是他選擇恰當?shù)摹⒏挥性娨狻⒈憩F(xiàn)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復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說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
余秋雨的散文中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余秋雨的作品更透著幾絲靈性與活潑,盡管表達的內(nèi)容是濃重的。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了語言表達的力度,構(gòu)成了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了張力,富有了文采。
我欣賞《蘇東坡突圍》。正如蘇轍的那句話:“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正因為他太出色、太響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諫臣有了嫉妒的目標。然后蘇軾就被你一拳我一腳的批判,甚至貶損。八百多年前蘇東坡先生的遭遇,本已塵封于歷史之中,然而余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對曾經(jīng)攻擊過蘇東坡先生的人經(jīng)行強烈的反駁。用詞之尖刻,情緒之激昂,在文字之中盡顯鋪張。恣意_的文采、率真自信的個性、樂觀豁達的氣質(zhì),都是我們對這位大才子蘇東坡的認識。幾百年來,其詩詞文賦吟誦不絕,相傳至今。
工作心得體會散文篇3
《朱自清散文集》——是伴我走過這個暑假的“好朋友”,我非常喜愛讀它。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散文集,朱自清先生的情感憑著文字在書中流淌,讓我覺得散文就像是一篇篇情感的記錄,告訴我們生活中的點滴感受。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看《匆匆》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了,我們曾經(jīng)學過的林清玄的《和時間賽跑》:燕子飛走了有飛回來的時候。但是,只有時間去了,為什么不復返呢?是啊!時間一但過去了就不會再來了。“今天、明天和昨天”,時間在慢慢的流逝,可見它是多么的匆匆啊。看著文章里時間從飯桌上溜走,在洗手的時候,從水盆里流逝,讓我想到自己的時間也在不經(jīng)意間流逝,這多么可怕!最可怕的是,我在學校里課間休息和同學玩鬧、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開小差的時候、在家里偶爾會拿起平板電腦玩游戲消磨時間的時候,時間就這樣無聲無息、不知不覺的過去了。時間走得那樣的悄無聲息,又是那樣的如箭如梭。時間都去哪里了?我知道,時間猶如生命一樣,在生活和學習中要利用好每一分鐘,珍惜每一天,做好時間的小主人。
《背影》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感激,這是一篇記事的回憶散文,敘述了:朱自清先生離開南京到北京讀大學,父親送他去火車站照顧他上車并給他買橘子,在火車站月臺爬上爬下時的動作和背影,此時的兒子感覺到了父親的偉大,
通過細致的動作描寫來流露出父親對兒子的關(guān)愛和付出,同時也表達了兒子對父親深深的敬佩和懷念。讀完后我想想自己,每天清晨做好早飯的媽媽來到我床前叫醒我的時候,我總是那么的無奈和抱怨,每天晚上在燈下、在桌前陪伴在我身旁還是我那和藹可親的媽媽,我卻感覺不到什么,難道要等父母離去的時候,才明白他們那份無私、偉大的愛嗎?
書中的字里行間中,我體會到了朱自清先生的真情實感,更讓我也聯(lián)想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明白生活中的道理。這本書是我永遠的朋友,值得我們認真閱讀、細細品味!
工作心得體會散文篇4
母親是一個很偉大的人,母親給了我們每個人很大的鼓勵和支持。這是我讀季羨林寫的《尋夢》最大的收獲。
母親剛剛?cè)ナ啦痪茫估锟偸菈舻侥赣H。夢里總是夢到一些小時候發(fā)生的事情。可是夢醒來時,夢早已不知飛到什么地方去了,永遠都抓不住。夢里夢見母親,只是一些零碎的記憶,太模糊了,但母親做的那些事卻還是記憶猶新,永遠都忘不掉。母親對我的愛和幫助至今還歷歷在目。
這讓我想起了莫言曾寫過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是莫言的母親對他的愛、支持和幫助。在莫言最害怕的時候,母親都能給他安慰。他的母親雖然不識字,但卻很支持莫言讀書、學習。他的母親給了他很大的支持與關(guān)愛。
母親,她把我們送到了這個世界上,給予了我們生命與關(guān)愛,又慢慢把我們撫養(yǎng)大,直到我們成人。而就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在我們遇到困難時,是母親給了我們勇氣,是母親給了我們關(guān)愛,是母親給了我們鼓勵。而在關(guān)鍵時刻,母親會挺身而出保護我們。我們要好好珍惜母愛,孝敬母親,不要等到失去時再懊悔!
工作心得體會散文篇5
很久之前借來的,今天上課隨手摸著帶去,想著快快讀完,好借寫期末論文的書。
帶到課堂上隨便翻翻,覺得果然沒看過的和看過的就是不同。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并不了解他們所談論的林語堂,以及他的幽默。翻了一翻,首先看目錄,就覺得五花八門,琳瑯滿目,好像一本書。
前面的都是論某某,論某某。所論圍繞哲學,圍繞人生,圍繞治學,圍繞東西方文化。我很慚愧我對這本書沒有發(fā)生多大的興趣。哲學,主要談的是一種幽默。大概理解,卻沒有什么想法。幾乎就是要表示對待人生要取超脫儒家和道家的一種態(tài)度,大概就是中國人的哲學。
接著,談人生,更讓我慚愧了。真的感覺那個時代的人很會享受,喝個茶搞了那么多名堂,而現(xiàn)在,何為“雅”也很難成為我所關(guān)注的話題了。他在這一章所寫的對自己人生追求的摹畫讓我覺得他是活明白了,而其中的自由與獨立,對于種種的規(guī)劃明確對于我這個年紀的青年來講很有魅力。生活是一門學問,人生是一門學問。我曾經(jīng)在內(nèi)心鄙夷別人亂用“學問”這個詞,覺得裝腔作勢,其實是我不曾思考。這是由幽默的態(tài)度決定的吧,當你看萬事萬物都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心態(tài)來看,又有什么是不能“一笑而過”的呢?萬物不過如此,只有心靈保持寧靜,才能以客觀的姿態(tài)來觀察,就像他說的,幽默是心靈在舒展的狀態(tài)下的花朵。這種放松,正是我缺乏的,也是我渴望的,大概以林語堂之幽默哲學,便可解之。
由前兩章,很自然地便過渡到了后面治學的方式,這也是幽默的態(tài)度所決定的。讀書要知“味”,其實看似很玄的概念,卻很實用。在合適的時候讀合適的書,學問像是形狀不規(guī)則的樹,遇到津液的時候會自由茂盛地生長。又提到讀書之樂。又把與自己氣質(zhì)相合的作家比做情人。也講無需讀某某必讀,無需因為喜愛誰而自卑自傲。這些比喻讓我覺得很有智慧。
工作心得體會散文篇6
我們可能永遠無法說清命是什么,但我們能夠打個比方。有人把生命比作一條河,比作一首歌或一臺戲,而作家史鐵生卻用一個看似荒誕卻充滿哲思的故事告訴我們:命若琴弦。
故事的開端這樣寫道:“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
每人帶一把三弦琴,說書為生。”那里的老少兩個瞎子便是故事的主人公。老瞎子是師傅,幾十年來他一向沒有忘記他自我的師傅的叮囑:只要彈斷一千根琴弦,就能夠把琴槽打開,取出里面治眼瞎的藥方,然后重見光明。為了這個平生夙愿,老瞎子馬不停蹄地向前趕路,說不定彈斷一千根琴弦的地方就是前面的野羊坳。而作為徒弟的小瞎子就沒有師傅那耐性了,他一會兒追野兔,一會兒聽電匣子里的廣播,異常是到了野羊坳后還被小姑娘蘭秀二吸引住了,心思根本不用在說書彈琴上。最終隨著最終一聲琴響,老瞎子的第一千根琴弦斷了。他迫不及待地拿出藥方去抓藥,卻被告知所謂的藥方竟是一張白紙。失魂落魄的老瞎子在雪地里找到了因蘭秀兒出嫁而悲痛欲絕的小瞎子,告訴他要彈夠一千二百根弦才能抓藥,是自我記錯了。于是故事又回到開始。
這是史鐵生的小說中為數(shù)不多的含義比較淺白的一篇,或許是因為文中所揭示的哲理是我們早已明白,并且需要的。人活在世上,有夢想,有目標是無比重要的,夢想是人生的航標,有夢想,人就有向前的動力,又振作的勇氣。對于瞎子來說,重見光明正是最大的夢想。老瞎子正是懷著重見光明的夢想,才會心無外物地彈到最終。即使當他發(fā)現(xiàn)藥方是一張白紙時,憑著一個做師傅的對徒弟的無盡的愛護與職責,他也能鼓起勇氣,編造出一個善意的謊言,讓小瞎子也能朝著目標前行。
這個故事沒有拮據(jù),激昂的琴聲會永遠載著一個接一個的目標響下去。瞎子們不必須能重見光明,當最要緊的是必須記住:人的命就像這根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所以只須“永遠扯緊歡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張無字的白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