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讀書筆記及心得體會
心得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從而更好地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優秀的散文讀書筆記及心得體會要怎么寫?下面給大家整理散文讀書筆記及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散文讀書筆記及心得體會篇1
從火車上遙望泰山,幾十年來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話來,就覺得過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傳統一筆債似的。杜甫的愿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也一樣有,惜乎來去匆匆,每次都當面錯過了。
而今確實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來,淅淅瀝瀝,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們約好了清晨出發,人齊了,雨卻越下越大。等天晴嗎?想著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悶。盼到十一點半鐘,天色轉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帶動年輕人,挎起背包,興致勃勃,朝岱宗坊出發了。
是煙是霧,我們辨認不清,只見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個嚴實。古老的泰山越發顯得崔嵬了。我們才過岱宗坊,震天的吼聲就把我們吸引到虎山水庫的大壩前面。七股大水,從水庫的橋孔躍出,仿佛七幅閃光黃錦,直鋪下去,碰著嶙嶙的亂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脫線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這里叫作虬在灣:據說虬早已被呂洞賓渡上天了,可是望過去,跳擲翻騰,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們繞過虎山,站到壩橋上,一邊是平靜的湖水,迎著斜風細雨,懶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邊卻暗惡叱咤,似有千軍萬馬,躲在綺麗的黃錦底下。黃錦是方便的比喻,其實是一幅細紗,護著一幅沒有經緯的精致圖案,透明的白紗輕輕壓著透明的米黃花紋。——也許只有織女才能織出這種瑰奇的景色。
雨大起來了,我們拐進王母廟后的七真祠。這里供奉著七尊塑像,正面當中是呂洞賓,兩旁是他的朋友____拐和何仙姑,東西兩側是他的四個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呂洞賓和他的兩位朋友倒也還罷了,站在龕里的兩個小童和柳樹精對面的老人,實在是少見的傳神之作。一般廟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誕,造型偶爾美的,又不像中國人,跟不上這位老人這樣逼真、親切。無名的雕塑家對年齡和面貌的差異有很深的認識,形象才會這樣栩栩如生。不是年輕人提醒我該走了,我還會欣賞下去的。
散文讀書筆記及心得體會篇2
《林清玄散文》收錄了林清玄先生兩個創作時期的優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壇,將自己的朝氣與激情更多地傾注在鄉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鴛鴦香爐》等。隨后,他沒有拘泥于鄉土散文的創作,嘗試著將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為一體,開始了以“菩提系列”為代表的創作生涯的第二個時期,也進入了他個人創作的全盛時期,散文集收錄了大量該時期的優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書》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于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心情與平靜的心態,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還記得林清玄向我們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人們問他為何不到山外打工時,他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華燈萬盞,“從遠處看,每一個人的家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無際無邊?在年輕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著廣博與自然,帶給他家的熟識氣息;不會忘記林先生筆下那位賣餛飩的老人,他總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魚,向老主顧傳達著生意的信號,卻不致中斷熟睡者的美夢,更在不經意間溫暖了遲睡者的心靈。正是這平凡樂器奏出的平凡音響,委婉地傳達著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使串串云淡風清的聲音久久在心靈的上空回繞。
這聲音與那“海拔五百”、“以林為家”的境界合奏著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歡”。那是一種歡愉后的平靜,無奈后的超脫,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釋然。我們正在日益豐富的物質世界里,多了一份機智,少了一份閑適,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么時候,我們才能在塵世中重溫“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淡泊心境,在紅塵中傲對“惆悵東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心靈叩問?我唯有在一片佛整個下午都在讀林清玄,聽著悅耳的絲竹聲,聲聲入耳,我喜歡在這樣的一個午后靜坐于屏幕前,沖上一杯綠茶,品著林的茶系列,度過一段悠閑的時光。
初次接觸林清玄的作品,是讀書時候,在我學習生涯最無奈最困頓的時候,《心田上的百合花開》讓我樹立了正確人生觀。此后斷斷續續找來他的一些作品閱讀,直至當今。百度一下林清玄,關于他的作品與讀后感,洋洋灑灑77頁,喜歡他的讀者群每個年齡層都有,囊括所有職業者。喜歡林清玄的人都知道他開始學的是繪畫,后來才專注于文學創作,青年時期幾乎得遍了臺北的文學大獎,整日周旋與報刊紙媒,宣傳,燈光,讓他覺得自己的一生是否就在浮華中度過,所以在他事業走向巔峰之際,毅然辭去令人矚目的工作,離開喧嘩的舞臺,走向自由創作之路,從此,我們見到的是別樣的林清玄。
讀過林文章的人都知道他文章有很濃郁的鄉土氣息,抒發鄉土情懷,積極投身自然。他出身于高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勤勞,樸實,善良,農家的教養,父親的一言一行,造就了林清玄誠摯憨厚的氣質和虛懷若谷的胸襟。恬靜而與世無爭的鄉村生活,充溢著泥土芳香的空氣,養成了他與大自然難以割舍的情感。
通看他的早中期作品,發現他善于觀察,善于從一些看似平靜,安寧的生活中領悟出內涵的哲理。他曾長時間在田間與農人一起勞作,并到臺北各地體驗鄉間生活。新威山間伐竹,霧社收采水果,在平凡的勞動中體驗生活的充實與收獲的喜悅。他散文中作品中展示的一幅幅人饒有情趣的自然風光圖與民俗畫都是源于生活的。
散文讀書筆記及心得體會篇3
這本書主要描寫了自先秦以來,在散文史上有突出貢獻的詩人以及他們的代表篇,將中國的散文史理出了脈絡,總體能夠一目了然。
散文有著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傳統,散文的開始,始于文字記事。春秋時期的散文代表作應為孔子依魯史而修訂的《春秋》,以及孔門子弟們編纂的《論語》等,此時的散文仍有說教的文字,不過大多為先賢們的教誨之言。此時文字也極富文采。
漢朝時期,司馬遷的《史記》被后世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雖為史學巨著,但是《史記》的文學價值也不可小覷。《史記》繼承了《離騷》的傳統,與先秦以及后世皆不相同,于是,便成為這本書的獨有特色。書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信念本來來自于孔子以及老子,但是其中作者又產生了疑問,理論與實際相差很大,使作者憤憤不平不得其解,致使他的文章也頗具雜文色彩。
唐朝開元末期,產生了一批憂世詩人,張九齡為其中一個代表人物,詩人為人老實醇厚,在自己身遭貶竄之時,仍寫一些牢騷之言,對當時的政治朝政等都發出憂心。
散文發展至清代,在當時君王的思想統治之下,便產生了桐城派的文學,為盛世之文,清末,由于時代巨變,桐城之文開始日漸衰息,經過曾國藩姚崇等人的推崇,卻又有了復興之勢。此時的文章大多為救世之文,康有為的文章大多反映了他的君主立憲思想,他反對革命,推崇英國式的君主立憲,與他相對的革命派人士卻期望建立真正的共和制國家,他們的文章也大多體現這類思想。
散文讀書筆記及心得體會篇4
你的命就在這琴弦上——琴弦是終生緊繃的,一如文中師徒二人令人心酸的故事。盲眼的教師父,為了心中重見光明的愿望苦苦拼了一生,到頭來發現是一場空時,為了同樣盲眼的徒弟能夠有期望有目標地活下去用了同樣的謊言,就這樣一遍遍,傳了一代代。
故事的前半段,文字厚重卻不失生機。雖然兩個人的世界沒有色彩,可是他們能夠用心靈傾聽世界。尤其是那個活潑的小瞎子,他對世界充滿了熱愛與好奇,他的感情純真而青澀,讓艱難的生活洋溢出完美與歡樂。然而前面愈是完美,后文當一切真相大白時就愈是沉痛。師徒二人眼瞎的命運無法擺脫,這給故事投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隨即而來的是兩個深刻的問題——老瞎子該不該道出實情?如果是我又該怎樣?
老瞎子無疑是一個撞破了真相的不幸之人。這之后他也想試著振作,卻“擺脫不了那無字的白紙”。因為他的一生全在為此奔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詩經》中的這幾句就恰如其分地說盡了他這一生。他的時間和人生閱歷都要更豐富,更成熟。就連他也難以走出來那絕望的心境,小瞎子的情景會比他好嗎?跌在雪地里想著死去,老瞎子已不忍心再給他鮮血淋漓的心添加重創了。雖然有很多人對于他隱瞞真相的做法表示不肯定,但在我看來,老瞎子只是表現了一種單純的愛——對徒弟的愛。一路上風雨守護,期望一個謊言能夠給予這孩子畢生的歡樂,對于這樣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來說已經足夠了。
然而,謊言真的能夠一勞永逸地瞞過小瞎子嗎?先不必說假如他真彈斷了一千二百根琴弦會怎樣,單是小瞎子聲淚俱下的哭訴“我想睜開眼看看!哪怕就看一回”,多么揪心!真能裝作無動于衷嗎?如果真的讓他為了一個虛無的目標耗盡一生,我總覺得這負了他的努力和期許。那可是日夜辛勞奔波不停的追求啊!可是,正如原文所說,“心弦也要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間這緊繃的過程上彈響心曲”;如果小瞎子明白了一切而失去了追求與目的,他的心弦也會斷掉,他就失去了未來。
這個局面就很像作者史鐵生。可是他最終沖破了痛苦的束縛,“命運不是用來被打敗的,關于命運,休論公道。”坦然地理解人生的不幸,就像有人說的一樣,他找到了自我的路,堅強地活了下來,到達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對于小瞎子,他也能夠走出困境然后尋找自我的路,選擇自我的而非注定的人生。我會愿意告訴他,但我會像史鐵生的母親一樣做他生命中的引路人,陪他度過失意的時刻,讓他在艱難中學會堅強,并一向不斷地走下去。有時候,讓一個人真正堅強起來,也許比讓他活在虛無的歡樂里更有價值。唯有真正堅強,才會在生活的大風大浪中泰然不動,而虛無的追求會像一座紙房,最終也只會支離破碎。
所以我覺得,與其細心翼翼地不去傷害到小瞎子的心,不如讓他做一個堅強的人。
于是就想到了這幾天了解的蘇軾。盲人努力睜大眼睛去看,天地仍是一片漆黑。蘇軾也一樣,想要憑才華在政壇上斗過新黨,卻也慘遭貶謫。前日身陷囹圄,昨日九死一生,今日即是他鄉過客。想要取得設想的成果重新被重用,卻發現他無法睜開已是虛無的“雙眼”,因而他也嘆道“世事漫隨流水”之句,可是他很快走了出來并開始享受生活的美:“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重拾信心,在新的人生路上載欣載樂,“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自熟它自美”,應對命運,他毫無畏懼,而是“一蓑煙雨任平生”。他的一生亦是艱辛的,黃、惠、儋州的辛勞十分人能受,但他仍然堅強地挺立。
這樣想來,如果小瞎子也能夠如此堅強樂觀,那么無論應對怎樣的打擊,他也能夠在這世上堅持琴弦一樣的堅韌與頑強,命若琴弦的哀傷,也能夠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散文讀書筆記及心得體會篇5
快樂之于世俗是無處不在,隨處看到一張笑臉,聽到幾聲“哼哼”便構成了快樂。可是這樣的快樂只是瞬間所引起的短暫的歡愉,深層的快樂是豐滿而略帶傾訴的,它是心靈的溫存情不自禁地表露。甚至你不知為何而樂,但是你真的樂了,哪怕你的臉上還露出了悲傷,或者干脆你的臉上什么表情也沒有。
我所讀的《朱自清散文》便是這樣的一種深層的快樂。朱自清本人的感情基調是深沉的,有一種淺灰色的氣質。這也正應和了他所作文章的特點——沉靜、優美、淳厚。如同一杯消溶的咖啡在乳白的杯盤里打旋的曼妙與柔美。而他的快樂正是溶解在這獨特的品味深處的一絲清甜。
《朱自清散文》的快樂是《匆匆》而來的。“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他疑惑地,略帶焦慮地問著,然而“洗手的時候,日子從盆子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疑惑的雙眼前過去。”這樣的無奈與悲傷在朱自清的太息中越發清晰了。可是,這一切的發生是必然的。他開始注意到遷徙的燕子,開始等待再青的楊柳,他將自己投入到每一個迎面而來的日子中去。這樣,他也覺得快樂。是從憂愁中萌發的快樂,再用快樂去解讀憂愁。這是他的選擇。
帶著這樣的心態,他又神迷心醉于《歌聲》中了。他喜歡輕輕地、靜靜地融入那三曲清歌里。那是何等的舒坦與快樂。因為他追求快樂,他便置身于一個暮春的早晨,領略著霏霏的細雨,賞玩著做著清夢的群花,任憑東風吹來一縷縷的花香和大自然的滋味。不過這只是歌中所有的,卻被他那平靜如水的細膩心靈所捕捉,分解成了點點溫存,收藏到快樂的寶盒里。別人不一定擁有的,但是他擁有這樣一種尋覓快樂的眼光。
或者,他更喜歡在失落與惆悵的極致中提煉快樂。《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中,朱自清與平伯雇了一只“七板子”船。在游河的過程中,他們經過了燈月交輝、笙歌徹夜的迷醉場景,又來到了荒江野渡、淡月疏林的秦淮河的另一頭。而心情則是由沉醉轉入窘迫再變為懊悔與惆悵。這是怎樣整合在一起的情感呢?作者似乎陷入了幻滅的情思中。然而細細回味作者心情波瀾變化的過程,實際上正是作者喜歡并陶醉于此的。還有如《荷塘月色》中作者寄予的那種情感,和他賞玩景物的角度,無不體現出朱自清對深層快樂的追求。
《朱自清散文》的快樂之不同在于他對快樂的另一種認知。他以不樂而樂,以獨處而樂,是對快樂真諦的深入的剖析,也是對憂愁世事的積極的看待。正因為他追求這種深藏在心底的微妙的快樂,才會有那樣包容萬物、吸納萬物、寄情于萬物的博大、超然的胸懷。
其實,真正珍貴的快樂往往藏在那些憂愁與哀怨的情感深處,等待著那些樂觀、充實而又細膩的心靈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