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之子觀后感250字
寫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自己的電影文化圈子,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討電影藝術和文化。寫好天氣之子觀后感250字不是那么簡單,下面給大家分享天氣之子觀后感250字,供大家參考。
天氣之子觀后感250字篇1
10月27日,日本20__年度票房冠軍(暫列)《天氣之子》舉辦中國發布會及首映禮。“百億導演”新海誠再度攜新作來到中國,RADWIMPS樂隊也與其他主創首度集體亮相。
《天氣之子》由日本動畫家新海誠編劇并執導,于20__年7月19日在日本上映,將于11月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這是新海誠繼《你的名字》后,時隔3年的又一部動畫電影,也是他的第7部及進入令和時代后的首部動畫電影,更獲得代表日本角逐第92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的資格。影片講述的是在氣候調節失控的時代,被命運捉弄的少年和少女選擇各自的生活方式的故事。新海誠導演被稱為“少年心事代言人”,其作品總是與青春愛戀有關。
當晚,《大魚海棠》導演梁旋、《姜子牙》導演程騰、《哪吒之魔童降世》敖丙配音演員瀚墨、音樂人趙英俊等嘉賓也一同到場為影片助力。對于青春的迷茫,《姜子牙》導演程騰在觀看影片后感同身受。《大魚海棠》導演梁旋對片中年輕人所獨有的勇敢而奮不顧身的愛情感觸極深:“導演能一直保持初戀的心情,令人敬佩。”音樂上,同為音樂人的趙英俊對RADWIMPS情緒飽滿的配樂給予極大肯定,甚至夸張表示“聽到后,腿都不會動了”。
值得一提的是,《天氣之子》將作為日本的代表,與《哪吒之魔童降世》同臺競爭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及最佳長篇動畫兩項獎項。新海誠導演得知這一消息后表示非常期待《哪吒》,并謙虛地稱,希望日本動畫能與中國動畫相互學習,一起努力向前。
天氣之子觀后感250字篇2
《你的名字》距離發行至今已經三年了。新海誠導演所引發的社會現象,仍在持續。最新作品《天氣之子》,和前作一樣,寫實地描繪了東京的街道,但無論在那里發生多不現實,只要是動畫就能實現的大膽,告訴我們在我們生活的世界里也有奇跡。我喜歡《天氣之子》有以下幾個原因。
1、對唯美近乎苛求的刻畫。也有貶義把這稱為炫技的,你難道是為看那些云雨水滴上影院的?但我對日常細節的溫馨描寫的確是招架不住感動的,東京特有的各處城市景觀,以動畫畫面呈現出來,代入感非常微妙。而我眼里那些寫實卻又美得喪心病狂的畫面,換一個人來看可能無動于衷。每個人對生活的感受點本來就不同,經歷太多麻木、經歷太少不解、不論經歷與否仍然相信感觸,我是后一種。
2、并不華麗的男主女主設定。五官端正清秀、不夸張觸目,鄰家小哥哥小姐姐的日常感。人設符合細膩情感的展開路線,在唯美的背景光影云雨中也不顯搶鏡,調和均衡。在觸發觀眾對花季懷戀的共鳴上,男女主的出演聲優都是未滿20歲的新人,純粹的小清新本色致青春。
反而,配角各有亮點。要是把陽菜和夏美放一起站,差距不是一點點,夏美角色設定上明顯多是男畫師的筆觸,滿滿對胸的執念,夏美女大學生誰信呢,都是套路哈。再說陽菜那相依為命的小學生弟弟,撩妹小能手加女裝小正太,戲碼不少。連路上撿來的流浪小貓都渾身是戲,說起來新海誠的大部分作品都有貓出沒,簡直無貓不歡,這回還被做成了周邊。
3、故事情節上弱一點也無傷大雅。猜不出,會有多少影評人,為劇情爭議而大書特寫。雖說走的文藝向,但畢竟是商業片一部。珠玉在前,不能超越前作的話就請導演你不要拉新片出來溜,這總說不過去。數部前作中,多有劇情無法飽滿飛躍的遺憾存在,是粉的,大致能寬容這一點。不然何以從《云之彼端》熬上十幾年才一夜翻紅。要說換一個編劇達人來講故事吧,那就不是新海誠style了。不是粉的,單以《你的名字》的影響力為起點和標桿,評判結果估計不理想。
天氣之子觀后感250字篇3
《天氣之子》可以說是新海誠在商業片道路上的大成之作了,敘事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114分鐘的電影沒有一點拖泥帶水的感覺。整個故事情節也講究的是“短平快”,基本沒有在不相干的地方多花功夫。在電影院的時候真是沉浸其中了,感覺時間過了很久講了很多事情,看完的一刻又覺得時間過得如此之快。
畫面仍是新海誠一貫的風格,每一幀都可以拿來做壁紙。在本作中,場景相對固定——東京,不同天氣下的畫面烘托出了不同的氛圍。例如前半部分的陰雨讓人感覺十分壓抑,但最后延綿不絕的暴雨卻十分舒暢。(題外話,作為一個風光攝影愛好者真是看畫面都能感動了)音樂也延續了君名的水準,RADWIMPS的音樂一如既往的好聽。但個人感覺有些嗆頭了,在高潮處一曲接一曲,有些透不過氣。
故事或者說主題是本作的最大優勢,也是本作的最大短板。拋開奇幻的背景,精良的制作,天氣之子講述的其實很簡單,即在特定時空背景下的愛情故事。男女主角由于一系列“偶遇”產生了“不可分離”的羈絆,在羈絆變得越來越深時遭遇了“難以抵御”的分離,最終經過不懈努力,甚至還放棄了很多東西(比如毀滅世界)重新走到了一起。所有的設定都是為此服務的,這就導致了看電影時覺得主題很飽滿,細細回味時卻感覺不夠。
當然,簡單的主題并不一定不好,要在一部不到兩個小時的商業電影里講清楚、講好深刻的道理,很難。天啟之子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取舍,很多可以進一步挖掘的方向并沒有深入下去(例如個人的選擇,人與自然等)。舒暢的觀影節奏和這些取舍是分不開的。簡單的主題沒有錯,還能吸引更多普通觀眾,但有些商業片的“特質”也在本片出現了,這就讓人很難接受了。多處不合時宜直接的賣肉,雖然能讓觀眾會心一笑,但笑了之后恐怕會心寒,這不是我要的新海誠。關鍵之處用力過猛的情節讓人難免有些尷尬,直抒胸臆式的情感表達也過于直接,自然一點、平淡一些會更好。
至于人物塑造,我細細回想了一下,似乎沒有感受到片中人物各自的特質。有一瞬間覺得森島帆高和立花瀧沒有什么區別,天野陽菜和宮水三葉除了各自的特性設定之外好像也沒有很大的區別。須賀圭介應該能塑造得更立體一點的。人物畢竟是為了主題服務的,這種塑造方式我持保留意見。
總結,一部非常好的商業電影,一部非常美的新海誠代表作,主題拿捏得很準,表現得很好,細節之處還待完美。 你問我喜不喜歡這部電影?當然喜歡!真是美的享受。你問我支不支持這部電影?當然支持!商業片就該這么拍,畢竟有句話: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天氣之子觀后感250字篇4
如果你只是因為《你的名字》才期冀《天氣之子》,那么這部電影或許并不能如你所愿,但如果你是因為喜歡新海誠而選擇《天氣之子》,那么相信這部電影則并不會讓你失望,那細膩唯美的畫風中勾勒的青春情愫,天馬行空的玄幻間對愛的篤信,無疑都為《天氣之子》打上了新海誠最為鮮明的烙印。
談及《天氣之子》一定會讓人聯想到的便是《你的名字》,這不僅在于他們同為新海誠的作品,更在于某種意義上來 說《天氣之子》就是前者的延續,但兩部電影在劇情上來看卻是截然不同的,《你的名字》本身便擁有一個極具層次感的故事,巧妙詼諧的構思將自然、神話、災變等等用純愛串聯為了一體,這樣的電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天氣 之子》中雖然不乏天馬行空之筆,但不論就劇情層次,還是邏輯性而言都明顯不如前者。
然而《天氣之子》并不是一部無為的平庸之作,同很多口碑兩極化的新海誠作品一樣,《天氣之子》固然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但在這部電影中你仍舊會看到那每一幀都可以成為壁紙的細膩畫風,仍舊可以聆聽到關于愛情動人的旋律,仍舊能感受到那源于青春的純真之愛,所以《天氣之子》雖不是新海誠的又一座里程碑,但卻是他關于青春又一次正常的發揮。
電影以16歲獨自闖蕩東京的男孩帆高為引,正如電影中那連綿的陰雨,帆高來到東京的生活同樣并不順遂,而他與弟弟相依為命,擁有能讓天空短暫放晴的少女,陽菜的邂逅,則改變了他暗淡的生活,但陽菜在使用超能力的同時,也要為之付出代價。兩人相知相愛以及共同面對的殘酷命運,是電影的主線,然而這一次的新海誠卻有意打亂了電影的敘事結構,他沒有清晰的去以某一個角色為原點,而是讓電影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著自己并不足夠清晰的支線,在看似不經意展現的碎片化生活中,去展現一份純愛的美好。
如此做法就個人來看是利弊共存的,壞處在于電影劇情顯得單薄,人物缺少鋪墊,但好處則在于電影將一個本不接地氣的玄幻故事透過真實而不失唯美的畫風變得越發動人了起來,在祈禱便會天晴的少女陽菜身上我看到了善良、責任、勇敢,所以她才會在天晴和自己間選擇犧牲自我,而在帆高身上我則看到了那不顧一切的愛,即便這世界洪水滔天,也不愿心愛之人為之犧牲的執念。
由此《天氣之子》也帶出了電影最具爭議的話題,帆高怎能為了一己私愛,至過半的東京被暴雨淹沒而不顧?但這才是最真實的人性,不論是帆高還是陽菜,他們都只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普通人,而在正直風華正茂的年紀,他們感受最多的不是溫暖,而是東京這座城的冷漠,陽菜出于自己的善良選擇犧牲,帆高自然也可以為了最為寶貴的人選擇拯救,《天氣之子》不是一部英雄電影,也不存在“凡人之軀,比肩神明”的鋼鐵俠,新海誠正是希望通過這樣一個不流于世俗的結局,讓世人看到在自已眼中什么才是純粹的愛。
愛是自私的,它只為彼此而綻放。在《天氣之子》中當一個16歲的少年,為了所愛之人,不惜與世界為“敵”,這樣的愛或許過于極端,但這樣的愛誰又能說它不足夠純粹呢?
天氣之子觀后感250字篇5
《天氣之子》的第一個畫面,雨滴撞在玻璃窗上,反射著城市夜晚藍綠靛紫的燈光,跳躍著濺開化成小水珠。撞在窗上雨聲、落在水潭中的雨聲、從地面反彈的雨聲,呈現出不同的音質。影像的表情、聲效的節奏感,致密而立體的場景描繪,充滿現實感又仿佛穿越異世界,將人瞬間帶入暴雨傾盆的東京。劇情展開之前,《天氣之子》首先展示的是動畫電影聲畫表現力的進化形態。
新海誠能否在新作中完成自我超越?《你的名字。》三年之后,每個人都帶著同樣的疑問去看《天氣之子》。期待值與評價基準被無限抬高,人們屏息凝神,希望看到一部既深刻又精致,既娛樂通俗又具風格的電影。
面對十全十美的期待,新海誠的方向明確——《天氣之子》無疑是一部精致而具娛樂性的電影。在繼承以往的影像風格的基礎上,將視聽感官體驗推上了新臺階。雨和夜景兩個元素的大量出現,為《天氣之子》中實現的技術革新提供了展示臺。《言葉之庭》的雨、《秒速五厘米》的坡道、《你的名字。》的神社,過去作品中的元素以更壯麗細致的樣貌出現。
雨滴的下落速度,水的質感、街道上的每一塊看板、霓虹燈的明暗;大廈縫隙中的電線,樹木間隙落下的陽光——對東京這座城市的細節捕捉,讓人雙眼無暇追逐。“壁紙狂魔”、“新海誠濾鏡”這些稱呼多少帶著揶揄,而新海誠的過人之處在于他并不懼怕“看膩了”的評論者,把細膩的畫面發揮到極致,并嘗試了更大膽的剪輯。長達數秒的黑屏,強化不安的情緒;近于航拍俯視東京的宏大視角表現整個城市的沉沒,這是此前作品中沒有的。
天氣之子觀后感250字篇6
前幾天,日本著名導演新海誠攜帶者他的新片《天氣之子》在北京舉行了發布會和首映禮!在發布會現場,新海誠開場用中文與觀眾問好,顯然是特意學習了中文,雖然只有簡單的一句問候,但足以表達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畢竟國內的影市已經聞名世界了!
新海誠曾被粉絲譽為“新宮崎駿”的稱號,其作品擅長與青春愛戀有關,前作《你的名字》在國內收獲了超過5億的票房,這一次的《天氣之子》對于新海誠而言,中國市場是不可忽視的地方!所以,盡管日程忙碌,但還是協調時間來到北京!
說起《天氣之子》這部動畫,相信不少觀眾早已有所耳聞,在今年暑假的時候,《天氣之子》在日本上映,并取得了非凡的成績,累計收獲票房137億日元,目前位居日本20__年年度票房冠軍!雖然不及前作《你的名字》250億,但依舊是備受好評!而且,《天氣之子》這部電影同《哪吒》一樣,同樣都是競爭奧斯卡!
同前作《你的名字》一樣,《天氣之子》同樣帶有日本神話的民俗設定,同樣是有關愛情的,同樣都有絕美的畫風、應景好聽的歌曲,但從初次觀影上看,距離《你的名字》還是有不少的差距,尤其是在劇情和角色塑造上,播出之后一定會引來觀眾熱議!至于為何要拿新片和《你的名字》相比,因為兩部電影的很多設定都非常的相似,而且里面有一些特別的東西,到時候如果你選擇去看的話,就會知道了!
電影《天氣之子》講述的是高中生少年離家出走去東京,邂逅了擁有超能力的少女!少女的超能力就是可以控制天氣,但這種能力是有代價的!電影的結局很意外,不同于以往我們所看的超級英雄電影,但這樣的結局更讓人感覺真實,這才符合角色設定,最后,我只想說愛情真的是自私的!但如果是我,我也會這么做!
天氣之子觀后感250字篇7
《天氣之子》中音樂對于情緒的渲染和推動作用十分充分,但有些過火。片子的敘事也用音樂推進,正常劇情和大時間跨度的劇情用音樂進行更替,雖然合理,但是破壞了整部電影的流暢性。看到一半的觀感就好像這部電影被新海誠剪成了無數個優秀的MAD,BGM中的運鏡
獨白和情緒一切都很好,只是不像一部擁有流暢劇情和情感變化的動畫電影。新海誠君名之前的電影問題也是敘事,起承轉合過于沖突,天氣之子雖然用音樂做了過渡,不知是音樂運用不當,還是說新海誠編寫的劇本本身有問題,電影中的節奏轉換過于頻繁,導致有些生硬。
另外在主題和內容方面我也有一些些的失望。感覺新海誠的電影走不出“個體”的圈子,雖然符合了日本電影導演“私性化”的趨勢,也適應當代社會的生活節奏,但每部電影就像是精美珠寶的堆砌,同類型的電影看多了難免產生疲憊之感。人物形象塑造也全靠背景設定,角色沒有“演技”,臺詞或許只起到了推進劇情的作用,本身沒有值得駐足斟酌的價值,豆瓣上有句評論很精辟,”臺詞尬比大魚海棠“(@混沌貓頭)。換個發色換個瞳色還是兩年前的那個君名。
而男主反復強調的”為什么所有人都不理解我“”不是世界改變了我們,我們兩個人還是把世界改變了“在糟糕的劇情推動下面現得突兀甚至有些搞笑,就好像是敝帚自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與世界沒有一絲一毫的聯系同時還要反復強調錯的不是自己,而是這個世界,而我們兩個人憑著愛情憑著對于世界深奧中心在感官上的理解,就能夠改變世界行進的軌跡。這個邏輯單獨看還是合理的,但一與現實的世界產生聯系,就立刻退居飄渺的幻想鄉了。而諷刺的是,這部電影與社會、現實的聯系還特別大。
其實,天氣之子中有意思的設定還挺多的,可惜的是這些元素為主線劇情和人物讓步,沒能得到挖掘與討論。例如城市人情社會秩序;天上世界背后的以及詳細展開;三年中大于逐漸淹沒東京還原Dr. Stone中的末世景象中所體現出來的“反文明”傾向(“反”并不意味著是反對,而是更加自然生長的世界,就像電影中提到過的“東京這片地方最初就是一片海,所以它只不過是回到了本來的樣子”)以及最令人感到好奇的人們如何在“新東京”(東京真慘又毀了一次)生活,男女主角又如何消化新的社會秩序與彼此之間的感情等等,無奈影片就在這里戛然而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