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800字觀后感
寫觀后感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從而提高人們的交流能力。羅生門800字觀后感規范是怎樣的?下面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羅生門800字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羅生門800字觀后感篇1
現在網絡上流行一種“殺人游戲”。這個游戲之所以能夠流行,是因為當中充滿了欺騙。殺手通過欺騙隱藏自己;平民通過欺騙找出兇手;就連不能說話的法官和被殺者的眼神也充滿了猜疑。欺騙的背后其實就是每個人的自私自利。
《羅生門》中的主線就是殺人,但這個“游戲”并不好玩。
羅生門因年久失修而衰敗不堪,在大雨滂沱之下,它靜靜地迎接著前來避雨的人們。平常人煙稀少的羅生門,似乎恢復了一點生機。可是羅生門下的人們談論的卻是死氣沉沉的東西——殺人。人們彷佛都進入了“羅生門”的世界。
“羅生門”的世界是陰暗、欺騙、自私的。賣柴人是第一個看見武士被殺的,但他也是第一個說謊的。他為了不被卷入其中,捏造了事實,因為他拿走了那把好匕首。抓住多襄丸的男子說他是從馬上摔下來的,而多襄丸卻說是因為自己喝了有毒的泉水;多襄丸說,喜歡真砂是因為她的剛烈,而真砂在作供時卻表現的無比脆弱;神巫“請”來了武士的魂魄,并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出武士自殺的好戲。
每個人都說著不同的“故事”,這其中除了欺騙,還是欺騙。我們究竟還能相信誰。但黑澤明導演并沒有讓影片在欺騙中結束,他讓我們重新相信了我們自己。和尚是整個影片中唯一沒有說謊的人,而且極易相信別人。他相信了賣柴人,相信了多襄丸,相信了武士……,可是在他相信所有人后,他開始迷茫了。在賣柴人講出他親眼所見的真相后,他的信念動搖了;在眼睜睜地看見被遺棄小孩的衣服被人扒掉時,他失去信念了;在他以為賣柴人要扒走小孩最后的貼身衣物時,他找回了最初的信念。雨過天晴,賣柴人抱著小孩走遠了。
黑澤明導演通過“殺人”使我們看到了人們自私自利的一面,但最后一句“你讓我能重新相信別人”,又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善面。羅生門是黑澤明心中的地獄,人們在走進羅生門后,就變得自私自利起來。當雨過天晴,人們走出羅生門后,一切又變得真實可信了。其實“羅生門”并不存在,它只存在于我們的心中。
羅生門800字觀后感篇2
作為現代人,說謊應該是我們經常做的事兒,沒感覺到有多么的丑惡和罪惡。在現代,比如律師在給人打官司時,為了保證自己的當事人的無關性,總會適當的美化自己,從而,丑惡對自己不利的人,來獲取減刑活著釋放。但是電影中也是正常人的思維,在自己陳述事件時,美化自己,丑化別人,但是,最大的不同就是,三個當事人都承認是自己殺死的死者。當然我們都相信死人說的話,但是那個死人借尸還魂承認自殺,真是不可思議!那個年代,導演想表達的思想是“社會的黑暗,人性的丑惡,沒有真實,每個人都是自私的”。雖然在整部電影中,陽光是非常充足的,真實展現了那時人們膽大妄為,在神圣面前做盡壞事,絲毫沒有悔改的意思!最后屈從于多襄丸的真砂是睜著眼睛看著太陽的。導演安排了貫穿整部電影的暴雨(純粹的自我探索),我認為是想讓雨水來洗干凈人們骯臟的心靈。
仿佛人們都在真相的迷宮里穿行,走不出來,也不想走出來。武士的妻子被侮辱和武士之死已經成為事實,但是當事人與旁觀者所說的都不相同,不管誰說的是真話,都代表了另一些人的自私。
影片的結尾,樵夫,行腳僧,打雜的聽到外面有小孩子在哭泣,打雜的第一個跑出去并將小孩身上的和服拔下緊緊拿著,任憑樵夫搶奪;行腳僧將孩子抱起。最后的最后樵夫是又善良的人性的,收養了孩子(人性從黑暗回到了光明),行腳僧說:“你讓我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是有真善美的”。導演黑澤明告訴觀眾:人時間確實存在著自私自利、泯滅人性的嚴酷現實。但是,與之相對,人道主義也是永恒的,人終究是可以相信的。
在佐藤忠男的闡述很精辟,《羅生門》中的太陽、暴雨并非只是故事情節可有可無的背景與環境,而是一種“純粹得自我探索”的樣式,就像莎士比亞的悲劇《李爾王》中的暴風雨一樣,是一個人的自我面對,在大自然中的自我放逐,一種靈魂的歷練與洗禮。
人性真是最恐怖的電影,小說,故事。你不去探究還好,只要一接觸,就將是痛苦的深淵。
但是,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對于這人性丑惡,人性的墮落已經習以為常,也許根本不用擔心。真正的真善美也只是個人的一種堅持與信仰了;也只能存在那人心靈的最深處。
對于《羅生門》了解的還是很膚淺,還需要進一步的去學習去領悟導演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