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通過寫觀后感,你可以深入思考電影中的情節、角色和主題,從而更好地理解電影所傳遞的信息和思想。好的觀看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是怎樣的?這里給大家提供觀看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觀看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篇1
這是一部優秀的法國電影,觀看后感悟頗多。主題曲《眺望你的旅途》久久在我的耳邊回蕩,男孩們的合唱是夜鶯的天籟之聲,讓人回味良久。
影片中的那些孩子們大多是讓老師A頭疼不已的問題學生:打傷馬桑大叔的樂格克,頑皮搗蛋的佩皮諾,古怪固執的莫杭治以及其他無心讀書整日胡鬧的孩子。面對這樣一群幾乎不把老師放在眼里,一味胡鬧的孩子,好像只能采取體罰、關緊閉,大多數老師面對這群孩子,恐怕都只能撓頭表示無能為力,怎么辦,只能放任自流——“放牛”唄。
有多少人會相信,他們也會有春天。但馬修——一個最失敗的音樂家,一個小小的代課老師,卻給這些孩子們帶來了人生的春天。他為何有如此神奇的魔力?我想:他的魔力來自對學生發自內心的關愛,真正做到了把學生當成了人來對待,來尊重。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護學生。”我一直認為,師愛是鑒別教育的尺度,沒有真誠的師愛,就不會有真正的教育。學生都是參差不齊的,對那些成績優秀、全面發展的孩子,每個老師都愛得起來,愛得輕松;而對那些成績較弱,學習不積極,思想再有點問題的孩子,誰又會真正的去關心、尊重他們,寬容、理解他們,發自內心愛他們呢?
影片中孩子們一次次的惡作劇,馬修老師都用一顆寬容的心來接納他們,正是這種寬容如一縷陽光直射“池塘之底”。終于喜歡惡作劇的孩子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漸漸產生了悔意。受懲罰的孩子在母親面前保留了自尊心。自閉癥的孩子在老師的關懷下慢慢打開了心扉,一次又一次馬修老師用他的愛和寬容之心幫助了這些孩子,正是這份善良與偉大,改寫了孩
子們原本那充滿晦澀的童年記憶,留下了一串歌聲與歡笑,盼來了“放牛班的春天”。當昔日的照片變得昏黃,昔日的頑童已成為音樂家,我們看到了早已滿頭銀發的皮埃爾、貝比諾對老師馬修深情的懷念。“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對教育而言,不僅是一種磅礴的氣勢,而且體現一種寬容的態度。寬容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教育的智慧。它是從善良心靈中流淌出來的愛的泉水,它是從睿智頭腦中升華出來的美的綠蔭。
寬容能使我們看到快樂的曙光,享受教育的過程,感悟人生的成長。只有寬容,才有真正的理解;只有理解,才有會心的溝通;只有溝通,才有真誠的信任。教育用兼容并包的方式,呈現“萬紫千紅才是春”的美景,而做為一個教師應該用寬容的心接納每個孩子,讓他們在教育的土壤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馬修正是這樣,在院長面前一次次包容了孩子們的過錯,有一次次寬容他們的過錯,一次次耐心的教導他們。
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中,每一個老師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的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心靈是稚嫩的,容易受傷的,他們有調皮、貪玩的天性,難免會犯些小錯誤,每當這時,就需要老師的耐心教誨,這樣的教誨,需要講求方法,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但無論什么方法,作為老師都要有一顆包容、寬應該讓學生看到自己點滴的進步,體驗進步成長的快樂,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但教育又不是只要有愛就可以的,也許誰都可以作一名教師,都可以去教授課程,但要教育學生的全面發展卻不是多數人做的來的。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決不能因為一點過失而讓孩子在指責聲中自卑地抬不起頭來。對于身為教師的我們來說,馬修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最好的榜樣。
觀看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篇2
今天,我觀看了一部有關于音樂的片子《放牛班的春天》,這個片子講述了一個叫馬修的學監來到“池塘之底”的問題少年學校,雖然一來就遭到同學的捉弄和惡作劇,甚至把馬修最重要的樂譜給偷走。但是,馬修他并沒有像其他教師那樣把他們關進禁閉室或送到哈森校長的辦公室里,而是用他的善良和寬容感化了所有的學生,并成立了合唱團。并且經過努力,受到學生、教師和伯爵夫人甚至校長的支持。就在這一切都十分順利的時候,一場大火燒毀了學校,馬修也因為帶著學生去小山后游玩而失守被解雇了,但同學們舍不得他,用動聽的歌聲和滿載著祝福的紙飛機歡送自己的學監——馬修的故事。
我覺得對我影響最深的是馬修先生,馬修先生多么像我們的父母呀,我們總會有自己的人生的低點,于是而父母卻一次次寬容我們,教導我們一步步走向成功。
看完這部片子,我明白了為什么叫《放牛班的春天》的原因:他們原來是一群無惡不作的壞孩子,所有人都認為他們原來一個問題少年班。但馬修來了,他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就像春天一般。
觀看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篇3
法國某個小鎮,一所名叫“池塘之底”的學校,一群頑皮的、等待著救贖的孩子,一個失落的音樂家,故事就這么展開了。這部片子,作為老師們來看,就是闡述了一個教育理念的影片——犯錯導致懲罰,懲罰再次導致孩子們的更加叛逆,而馬修的音樂團卻將這幫“惡魔”拯救,讓他們看到了自己的“春天”,釋放了自己的“青春”。
看著影片,我腦海中回響著的是陶行知的那句話“愛滿天下”。 即教育的核心是愛學生。 有位教育家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好孩子。”
這些話精辟地論述了師愛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主人公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對待這些孩子,對學校的殘忍制度深惡痛絕,在他愛心執著下,用音樂引導孩子,讓他們心靈得到凈化,對今后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想,能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愛,既是一種艱辛的勞動,又是教師素質的最好體現。
聯系到自身的教學工作上,對于如何更好地體現這種愛,進行了一下幾點思考。
一、尊重學生 師愛是廣博的,對待優生,教師要給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以發揮他們的特長,促進其能力的發展。
對于后進生,教師要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通過表揚和鼓勵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幫助他們克服自卑自棄心理。對于孩子天真的行為,您可能不屑一顧,可能會不耐煩,甚至呵斥一句“你懂什么”!馬修卻告訴我們“不可輕視孩子的情感”。學生犯了錯,您是像片中的校長那般猛烈斥責,還是嚴厲懲罰,抑或“邀請家長”呢?馬修的行為卻告訴我們,成長中的孩子敏感而脆弱,一個厭惡的眼神,一句隨口的批評,甚至一個“無可救藥”的姿勢,都會刺傷他們的身心。
它讓我們深刻地體味著兩個字的份量,那就是“尊重”! 二、了解關心學生 深入了解和熱情關心學生,是師愛的表現。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多抽時間接近學生,了解學生的各方面情況,把握他們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等,能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打下基礎。
從而能順利地對學生開展各方面的教育工作。我們一年級的學生,每次帶他們去陽光體育運動,他們都興奮萬分,完全不是上語文課的拘謹樣子。
借這個體育活動課,我想跟學生拉近距離,所以帶著他們做游戲,開展安全健康的踢毽、跳繩比賽,并從中觀察他們:哪些孩子比較活潑,哪些孩子能與同學和睦相處,哪些孩子樂于參加集體活動?? “育人要知心”,教師要利用一切時機深入學生之中,耐心、細致地觀察、分析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需求。
當學生感受到教師真誠的愛意時,他們就會愉快地把信息反饋給教師,從而激起師生間的心理共鳴,此時,學生對教師不是敬而遠之,而是親而近之,把教師視為自己的知心朋友,與其心心相印,憂樂與共,相融無間。實踐證明,要想教育好學生必須從了解學生著手。 的確,師愛是教育學生的情感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愛,就會自然而然地對你產生歡迎的傾向,喜歡接近你并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導。因此說,師愛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觀看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篇4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很老的電影了,但正因如此整部電影有一種濃郁的古典美,輕松浪漫的主色調,伴隨著孩子們天籟般的歌聲,在一幀幀略暗調的鏡頭里,故事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徐徐展開。
醉心音樂卻毫無所獲的馬修老師來到一家名叫“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學校當助理教師,這里的學生調皮搗蛋,看似都是一些問題兒童,大多數老師們蠻橫粗暴,校長只考慮自己的前途,遇到問題只是一味的利用體罰手段鎮壓學生,學生和老師之間似有一座高墻,格格不入。生性善良的馬修老師來到這里,用音樂筑起了他和孩子們之間的橋梁,是他的善良、寬容、耐心和諄諄教誨,潤物細無聲般潛入孩子們的心靈,從而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馬修老師的教育便是這樣的,他來的第一天,馬桑斯大叔因為孩子們的淘氣被傷到了眼睛,無情的校長用輪流關禁閉的方式解決這起事件。馬修老師了解真相后選擇了讓犯錯誤的孩子到醫院照顧受傷的馬桑斯大叔,善良的大叔非但沒有怪罪這位孩子,還各種表揚他。這種教育方式shi犯錯的孩子很快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更讓孩子們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和溫暖善良。
馬修老師用音樂的方式漸漸打開孩子們封閉的心靈,他組建合唱團,教孩子們唱歌,每一次孩子們整整齊齊站立,長大嘴巴唱出動聽的音樂,這樣的場景是美好的,是溫暖的,他們天真爛漫的性格,對自由的向往,對未來的憧憬,都在歌聲里了。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凈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我反復咀嚼著這幾句臺詞,我發自內心地對主人公感到敬佩,不光是對孩子,還有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如果我們多一點溫柔,多一點寬容,多一些理解,也許我們都會成長為更好的人吧……
觀看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篇5
今天,學校照例又上了一節電影課,這節電影課我們看的電影是《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內容很奇妙而且又很感人,可以給人永久的回味。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一下這部電影的主要內容吧!
它的主要內容是這樣:一個指揮家在他母親的葬禮中無意發現了馬修的日記。原來馬修是一名老師,一次馬修來到一個兇惡的校長、嚴厲的老師、頑皮的學生和嚴格的教學制度組成教養院進行代課。
他偶然發現了孩子們的音樂天賦,于是他成立了一個樂隊。可是他最終還是被教養院開除了。但電影的結局是美好的,馬修和他的孩子們都找到了屬于他們自己的幸福。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是使用了倒敘的方法來描述的。雖然這一部電影沒有華麗的道具,也沒有美麗的背景,可是,它依舊是深深的感動了我。我很喜歡這部電影中的馬修,我喜歡他的仁慈,更喜歡他的寬容。
馬修的行為舉動,讓我想到一直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的幫助和鼓勵我們的老師。雖然,有時老師是很嚴厲,對我們要求很嚴格,可是老師們肯定像馬修對他的學生一樣喜歡我們、愛我們。
觀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故事情節不僅使我們十分感動,從中也獲得了很多的收獲。
觀看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篇6
昨天晚上,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叫《放牛班的春天》,那位善良的好老師克萊蒙馬修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十八年前,克萊蒙馬修到一所學校擔任臨時的代課老師,走進這個學校,馬修感到寒酸不已,破舊的教學樓屹立著好像隨時都會倒塌。
第一天上課,那群調皮的孩子們就有了許多壞的惡作劇,搶馬修老師的皮包,讓老師下不了臺,但是馬修老師并沒有像別的老師和校長一樣來懲罰孩子們,而是用愛心來包容他們,和他們開玩笑,一次在睡覺的時候,孩子們在唱自己自編的歌,馬修發現了幾個不錯的嗓音,于是晚上馬修老師為孩子們譜了一首曲,他原本曾發誓過再也不做曲。
馬修老師熱愛音樂,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孩子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音樂凈化了孩子的心靈,他們不再調皮,也不再有惡作劇,音樂讓他們改變了許多。
看完這部影片,我為哈珊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怒;為孩子們遇到馬修老師而慶幸;為馬修老師的.善良真誠而感動。
使我印象最深最令我感動是那個情節:當馬修老師神情黯淡地離開學校大門時,他聽到了那群調皮孩子們的歌聲,收到了曾經是調皮的學生在卡片上寫滿了的祝福,那一雙雙揮舞著的送別他小手,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
在我們身邊有許多像馬修一樣的好老師,他們像園丁一樣,哺育我們健康的成長,我想對像馬修一樣的老師說聲:您們辛苦了!
觀看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篇7
一首好歌,一首好詩,都會讓我們在聆聽之后感動許久。相同的,一本好書,一部好的電影,也許會影響一個人一生。《放牛班的春天》是我很久以前看過的,至今回想起來仍然會讓我心里灌入絲絲感動。
這是一個讓人看了還想再看的故事,簡單,質樸,卻讓人相信了人性本善,讓人相信了天生我才必有用,正如同這部電影里的結尾曲“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熱忱,榮耀之路,童年的幸福,轉瞬即逝,絢爛的金光,照耀小路的盡頭”。這是一群活在黑暗中的孩子,他們一直在黑暗里摸索著,沒有人告訴他們應該怎么做,沒有人告訴他們生活到底應該是怎么樣的,而馬修老師無疑是他們黑暗中的希望之光,帶著他們走向一條榮耀之路,在這條路上,馬修用他的包容,理解這些“問題”學生,帶領他們走向光輝大道,引導他們人生的方向。正如影片開頭,馬修老師才到學校的時候,學生力基惡作劇的打破了學校管理人員莫桑先生的頭,馬修老師在知道真相后并沒有狠狠的懲罰這個學生,他讓力基看到了他做錯事的后果,讓他看到了莫桑先生并沒有責怪他,力基突然就感到了一種救贖,最后他自愿照顧莫桑先生,我覺得這才是對于學生最好的“懲罰”。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池塘之底的校長,校長所推崇的是“行動-反應”式教學,所謂的行動就是學校對學生進行的硬形制裁,而反應就是學生對硬性制裁的反應。當馬修老師第一次上課的時候,學生們都在戲弄他,嘲笑他“雞蛋頭”,場面很混亂,這時,校長進來,一聲口令,學生們都很乖的坐下來,因此校長便認為他的這種教學方式才是最正確的,這種教學方式才是對這些孩子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最后校長為他所做的付出了代價。
“永遠別說永遠,路途上總要一直嘗試”,這是馬修老師說過的一句話。沒有永遠錯誤的學生,懲罰他們,那他們永遠不知道他們到底做錯了什么,到底應該怎么做,馬修老師很好的維護了學生的尊嚴,又讓他們認識到了錯誤。那首《希望之光》:吹過積雪的大地,傳來訊息,冬天將要過去,你的回聲飄向遠方,伸展雙翼,在昏暗的早晨,尋找通往彩虹的道路,揭開春的序幕,海上的風,托起輕快的羽毛,駐足于古道的巖石上,傳來訊息,冬天即將過去,你的氣息飄向遠方,飄向深山,在旋風中轉動,伸展雙翼,在昏暗的早晨,尋找通往彩虹的道路,馬修老師很好的改變了這所“池塘之地”,校長似乎也被歌聲調動起來了,玩飛機,踢球,做著童真的事。馬修老師用他的堅持改變了這所學校。
在歌聲中,馬修先生讀懂了孩子們對自由的渴望,就像那個偷了校長錢的孩子就想買一個熱氣球,逃出塘底,沒有人有資格責怪他,在一個美好的童年里,不應該是在一個沒有親情,沒有人關懷的,有的只是命令的地方度過。
然而即使馬修老師很出色,改變了這所一直有著思想禁錮的學校,但一人之力終究是弱小的,終是無力改變這個學校的本質,馬修老師被勒令辭職。在馬修先生離開的時候,沒有學生來送他,也許是學生們還不能很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感情,但大家的心意和祝福就像他們折的紙飛機一樣飛到了馬修老師的心里。大家唱起了他曾經教過的歌曲“風中舞動的風箏,請不要停留,飛向海洋,飛向天空”,這就像是大家送給馬修老師的祝福:“老師啊,你就像那風中舞動的風箏,即使學校沒有能給你一個讓你施展才華的機會,但是那并不能葬送你的夢想,請就這樣堅持你的夢想,飛向海洋,飛向天空,你將有更大的空間施展,老師,再見!”。
馬修先生要離開了,就在要離開的車站,皮皮諾的執著成就了他的夢想。皮皮諾在心里一直認為在某個星期六,他的父母來接他回家,只要他等下去,就一定會被父母接走。在馬修先生被解雇的那天,馬修先生帶走了皮皮諾,而那天正是星期六。我相信大家看到這里的時候,都會覺得心里的一塊柔軟被感化,就在那個星期六,馬修先生這樣的一個舉動改變了皮皮諾的一生,只因善良,只因人性的美好。
馬修先生像是善良的靈魂師,馬修先生用純凈的音樂喚回了學生們冰冷已久的心,解脫了束縛孩子們身心的繩索,撫平了他們受傷的心。神圣而純凈的音樂不但凈化了孩子們的心靈,更對他們今后的人生道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仁愛、友善、寬容的極致是讓所有的觀眾眼中充滿喜悅的淚水!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
觀看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篇8
周五的下午,陳老師帶我們去看了一場電影。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代課老師,這個學校被成為池塘畔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后的結果是音樂凈化了孩子的心靈。
這部影片采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莫杭治后來成了指揮家(當然,他的成就是因為當年馬修發現了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因為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伙伴佩爾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貝比若當時是個孤兒,總在周六的時候等在大門口,希望父親會來接他。后來馬修被學校解雇了,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貝比若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修先是拒絕,總在周六的時候等在大門口,希望父親會來接他。后來馬修被學校解雇了,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貝比若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后來又不忍心,回來把貝比若帶走了。貝比若的執著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啟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因此這部影片值得我們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