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寫觀后感需要對作品或場所進行客觀評價和分析,這可以培養我們的審美和批判能力,提高我們的鑒賞水平。要怎么寫看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看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看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篇1
這周日心部組織我們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雖然很久之前就看過這部電影,但這次再看一次,又有不一樣的感受。
看了這部電影以后,我只體會到了愛與責任。那幫被關在學校里的孩子們,或許由于缺乏愛或許由于過于溺愛而被送到那里。他們叛逆反抗情緒強烈,與所有管理他們的人為敵,整天調皮搗蛋,搞惡作劇。真的像放牛的孩子一樣自由散漫沒有任何紀律性和集體觀念。
那個校長和那個音樂老師就是兩個典型的對比,校長只顧個人利益和名利,而那個音樂老師卻一心為學生只想教好學生,用自己的愛和責任去感化那些學生讓他們發想自己的長處重新振作起來。或許真的是老師的愛心感動了孩子們,有原來和老師作對到最后于老師統一戰線共同對付可惡的校長,孩子們也唱出了最純真的聲音,當那美麗的聲音響徹藏從的時候,老師醉了,孩子們也醉了,所有的人都醉了,多么美妙的歌聲,像春天的甘露滋潤人的心田。孩子們是多么的純真,他們終于找回了自我,或會了屬于他們的天地。是愛挽救了他們,是責任挽回了他們,最后那勢力的校長也得到了報應。
教育的智慧很簡單,堅持,堅持對學生的愛,愛可以改變一切。
看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篇2
池塘之底
翻開你們的面容
閃耀的笑臉里
埋藏著童話般的故事
不是遺忘了的
那雙關于天使的翅膀
不是世俗的
那涂鴉的夸張的妝容
池塘之底
邂逅你們的歌聲里
是小小宇宙里
爆發的時代
私奔
你們的夢想
走進放牛班的春天,走進池塘之底,那一群孩子就這么在這個炎熱的夏天走進了我的生活。一部小小的影片,不關乎很多的商業因素,沒有愛情的渲染,但是就是一種淳樸,一種關于寬容、關乎夢想的。一群被世人厭惡的孩子,遇到一個天使一般的老師,從此他們的故事里有了更多的浪花。而那一群孩子,哪怕有一刻成了別人眼中的惡魔,在馬老師的眼中便成了最美的天使。瞭望他們人生未來的路,被人遺忘的他們,終于有人愿意為他們伸出援手,音樂給了他們自由的靈魂,引領他們走向了更加美好的未來。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一部純純的影片。
影片一開始,有一扇鐵門,鐵門內站著一個小孩,他是那么的懵懂,他是那么的純凈,父母過世了,他卻依舊愿意等待著他們,因為他人小,但是他的心里希望充滿希望。希望在這么一群孩子眼中,但是絕望的眼神在校長眼里,在那些終究無法走進他們內心的人的眼里,他們呆在了池塘之底。馬修見到的是一群調皮搗蛋的孩子,惡作劇的他們讓學監進了醫院。他像每一個新來的老師一樣對即將接任的孩子們充滿信心,他覺得沒有什么無法改變。是馬修老師的信任、寬容、堅持、激情、愛心讓孩子們最終能夠放飛自己的心靈,找到生活的希望。
在這部影片中我最想談談的便是關于教育的問題。
這群孩子從來都不會被校長肯定,哪怕他們做到了很好,校長也會弄覺得他們已經無法拯救。在這部電影中,學校用“行動-反應”式的懲戒方式去禁錮他們。這是一種缺乏人性關懷的教育體制,孩子們用他們更進一步的叛逆、調皮、孤僻來回應這種懲罰。對于問題學生校長始終是覺得唯有通過嚴懲才可以維護紀律,其實這是一種以暴制暴的行為。在我們現代的學校管理方式中,這也是一個問題,我們很多的老師或者家長也覺得以暴制暴是最好的方式,而不愿意走進他們的內心,不愿意去發掘他們。可是每一個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他們帶著天使的光環而來,只要我們愿意走近他們,他們是可以走到最后的。校長沒有做到這一些,可馬修老師做到了。他始終覺得自己是可以感化他們的。他替孩子們承擔責任;對孩子們對他的惡作劇放在自己心里;他保護著他們,不讓他們被懲罰;他在考試時給他們打手勢;他在宿舍陪著他們睡覺;他讓惡作劇的孩子去照顧傷者,他保守著他們的秘密,他愿意去和他們溝通,愿意去對他們充滿希望。讓師生關系那么融洽,讓他的課堂那么的吸引人。寬容是他對待過失的態度,一次次的努力為他和孩子們找回尊嚴,也實現了夢想。其實過失本身也并非當事人有意的造成,一次善意的謊言,或許就此挽救了一顆沉淪的心。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每一個孩子們都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也許他們被稱為“問題孩子”,可是他們的問題只在于他們的叛逆超過了周圍人的忍受,他們不是朽木,可他們曾被親人拋棄在思想的荒野。在學校大門被鎖上,當禁足室大門被鎖上。他們就這樣被放棄了。可是他們的光芒始終是無法遮掩的,馬修拯救了他們,發現了他們的閃光點,用音樂洗滌著他們的心靈。當指揮棒揮揚,你聽到了來自孩子們最美的聲音,他們的純凈感染著所有的人,連校長也忍不住玩起了紙飛機,他是不愿意去走進他們,盡管他們真正的感染了他。那群可愛的孩子在音樂里閃耀的光彩是那么的無法遮擋。他們的眼神里充滿著希望,那是自己給自己的,音樂讓他們知道原來自己是那么地不一樣,讓他們知道原來自己也可以是焦點,自己不是問題孩子,而是充滿了希望的未來。
馬修老師,永遠用他的敏銳的心靈觀察著孩子們。孤獨存在于每個孩子的心中,渴望被人關注卻被遺忘在角落里,盡力的表現卻始終無人理睬。最終疲憊地放棄。選擇以放任不羈吸引他人的目光。不羈其實并非放任者的初衷。知道孩子們犯錯后的恐懼,讓孩子去守著受傷的老師,帶他去認識錯誤,而不是在禁足室里去厭惡世俗;用委婉而不失孩子面子的方式讓其加入音樂組合;運用冷漠孩子的方式最后給他表現機會重拾信心......馬修老師寬恕孩子們的過去,放飛他們的夢想,如此簡單而又充滿意義的舉動。在馬修老師博大心靈的指引下,孩子們走出陰霾,放飛的歌感染著每個人,甚至是魔鬼般的校長。
困難是人生的必修課,微笑著去面對。不要忘記了你最初的出發點是什么,因為在最初的地方總是有著夢想的指南針帶領你走向你明媚的明天。馬修老師也許沒有大的成就,卻挽救了60顆無助的心。夢想的實現有時并不只體現在自己的身上,用夢想帶來光明也是一種成就。馬修老師用他自己對夢想的執著,帶領著孩子們的紙飛機走向更遠的路途,因為夢想,他可以燦爛的微笑。因為夢想,孩子們不再只是池塘之底,最終迎來了放牛班的春天。馬修老師的行為讓我對即將要選擇的教師之路充滿了指示意義,因為他讓我們知道,孩子們的春天,一個也不能少。
結尾,馬修老師帶走了小豆丁,而那郁郁蔥蔥的綠色便代表了無限希望!
看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篇3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感激學校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師德教育。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個學校被成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終的結果是音樂凈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這部影片采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莫杭治之后成了指揮家(當然,他的成就是因為當年馬修發現了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因為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年合唱團的伙伴佩爾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佩爾諾當時是個孤兒,總在周六的時候等在大門口,期望父親會來接他。
之后馬修被學校解雇了,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佩爾諾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修先是拒絕,之后又不忍心,回來把佩爾諾帶走了。佩爾諾的執著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這部影片,我為哈珊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為孩子們以往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為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為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為杭莫治的改邪歸正而釋懷;為佩爾諾的執著堅守而歡欣。
我的記憶深處從此烙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節:當馬修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以往是頑劣甚至邪惡的學生在卡片上寫滿了的思念與祝福,那一雙雙揮舞著的手訴說著留戀與不舍,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看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篇4
這部電影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做堅持,什么叫自強,做事要樂觀的去面對……
一所不起眼的學校有一群不學習,整天捉弄老師,時不時地抽香煙,有著一些不良思想的學生。我想,沒有老師會來這兒教書。但他偏偏就來了——長相普通,毫不起眼的音樂教師馬修。
馬修熱愛音樂,更熱愛學生。他讓這里的學生以合唱的方式唱歌。用藝術喚起學生的審美,喚醒學生的良知。讓他們生活變得有質量,讓他們變得熱愛學習,讓他們漸漸變成一個個有思想,有追求的學生。
但你絕對想不到,在這之前,學生是多吵、多壞。在馬修剛來時候,一位老師就遭到了學生的惡作劇,受到了很嚴重的傷。因為當時上醫院的費用很貴,所以就留在學校,請醫生包扎一下罷了。而馬修知道兇手是誰,當他帶著這兇手去校長室時候,看到校長的殘暴,還有那學生的苦苦哀求,令他有另一種想法:既然那位受傷的教師在學校養傷,就命這位學生每天去照顧受傷的老師。看到這,有人會想,馬修教師也不過如此,能這樣做的老師不少啊。但,在發生這件事的前幾分鐘,馬修老師給學生們上第一節課。剛進入教室,就被學生們的惡作劇給絆倒,接著,公文包就被學生們搶走了,但他依然難能保持冷靜克制。這點,他就與眾不同了。
在組成合唱團時,他對每位同學都進行了測試。他有一種奇怪的想法:全校最吵、最壞的學生卻是一位無人能及的男中音。他不放棄任何一位差生,并為這些學生找到合適的位置。
想起自己,雖然沒有遇到一個叫馬修的老師。可是,并不乏他那樣的老師,甚至有比他還出色的老師吧?但是,學習上后進生都會想不學就算了吧?現在我明白了,沒有一個人是教不起來的,沒有一個人天生就是聰明的。
對,差生,只是輸在了起跑線上,但長跑過的人肯定知道,什么叫做“加速”。
看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篇5
老師運用了一次課的時間讓我蜜看了這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教育片,是講一位代課老師在一所特別的學校代課,這所學校如何特別呢?它是專收那些非常調皮搗蛋的孩子,可以說,進去那所學校的孩子,都是被社會放棄的。
代課老師的名字叫馬修,馬修老師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成功的老師,雖然最后還 是被學校解雇,但他的那種對孩子的教育,使孩子們在這黑暗的“監獄”中看見一絲光芒。他們看見,原來,他們的夢想是可以實現的……皮埃爾,是這所學校的其中一位學生,馬修老師發現,他有音樂的天賦,因為上帝賜給他天使般的嗓子,于是馬修老師告訴了皮埃爾的母親,之后皮埃爾的母親幫他找了一間音樂學院,五十年后的皮埃爾,成為了一名音樂的指揮家,要不是馬修老師的發掘,孩子們的將來,真是不可想象,我就想起這一句話:埋沒人才,就像中國的一則故事,沒有伯樂,哪來的千里馬。
《放牛班的春天》這一部電影,讓我有許多感觸,我覺得每一個孩子都是希望,我們不應該放棄這些希望。
看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篇6
音樂,是浸潤問題少年心靈的甘露;音樂,是感受人性本善溫存的陽光;音樂,是正視內心世界節奏的律動。陰晦的“池塘之底”因為有了馬修而閃出一絲耀眼的光芒,他的寬容與獨特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孩子們的心靈。
生命是一場偶然的邂逅,馬修的到來給予的處于池塘畔底的孩子們一縷安靜的陽光,每個孩子都是擁有純凈心靈的天使,只是現實扭曲了孩子們人心本善的一面,他們逃學、打架、侮辱老師,只是因為曾經孱弱的心靈沒有經過美好,便在哈珊校長的無情鞭笞與踐踏下,變得扭曲而充滿仇恨。馬修初來乍到時驚恐的目光,人性的質疑,不解的詢問,讓這個才華橫溢的學監老師仿佛處于邊緣地帶,幾乎感到窒息,他一直不明白他在到來之前,這群原本活潑天真的孩子,又怎樣在沒有愛的教育下一天又一天的長大。
當他在第一節課讓孩子們寫下自己的姓名、年齡以及未來的理想時,原本鬧哄哄的教室瞬間變得安靜下來,他們一改往日的調皮,全都認認真真的寫著。馬修頓時很是感慨。這群被外界一致認為問題少年的孩子,竟從來沒有正視過自己最本質的靈魂、人與動物都屬于地球上的生物,只是因為人們有高貴的靈魂,擁有純正的追求,所以才會比動物更高一等。但這群可憐的孩子們每天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根本沒有人去關注他們的內心,因為他人的忽視而禁閉了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把脆弱的心靈保護的很牢固,他們不容任何人踏足他們柔軟的內心世界。但在仇恨的最底處,他們仍舊保留著一點愛的渴望,他們需要慢慢的挖掘,找回生命的永恒。
陰晦的上空出現一絲縫隙,溫暖的陽光透進來,照耀著孩子們的內心。他們未來的理想滑稽搞笑,卻打開了心靈之門,一點一點的接受著馬修的到來。馬修給了他們人格尊嚴,不再是關禁閉,不再是鞭子抽,而是通過其他的方式改掉錯誤,重新獲得心靈的慰藉。馬修成立的合唱團,找回了孩子們的歡樂與自信。用黑色之晴尋求光明,輕快活潑的節奏帶動著孩子們的目光,原本的仇恨在馬修的改變下一天天的變得溫和,馬修具有人性化的處理方式讓每個學生都心服口服,他在用愛打動著這群孤僻的孩子們,讓他們在音樂的感染下,享受愛的美好。
夏丏尊曾說:“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虛空。”刻薄威嚴的哈珊校長就是一個虛空的人,他也曾經有過夢想,卻被現實無情的打磨,曾經奮斗的利刃,被磨得沒了原有的激情。他開始把這一切的恨都發泄在這群無辜的孩子們的身上,問題少年原本是沒有問題的,它們是上帝賜予這個世界的天使,他們曾有過最簡單的追求,得到愛的憐憫,可是吝嗇的現實是這些孩子們變成了仇恨世界的惡魔,他們的心中沒有愛,他們不懂得愛是什么,但是馬修卻用愛包容著孩子們,他沒有孩子,但早在他的心中這一群渴望愛的孩子們早已成了他的全部。
皮埃爾天籟一般的嗓音簡直是一個奇跡,馬修用心挖掘著這個自我封閉極強的孩子,皮埃爾的母親讓馬修這個落魄男人第一次感到愛,卻在皮埃爾這個有嚴重“戀母癥”的情況下,窘迫而又尷尬的結束了這段生活,他對皮埃爾潑墨水的事情感到生氣,停掉了他的獨唱,卻在最后的演出中伸出寬容的手,給予了皮埃爾一個機會,一個展現自己的機會。因為他分明從皮埃爾的目光中讀到了深深地悔過,他認真的唱著,唱出了自己對馬修的感激,他唱出了自豪,唱出了被諒解之后的快樂,唱出了自己的心。
一束陽光總會在轉瞬即逝中消失,即使他在強烈,也會有被烏云遮蓋的時候,馬修因擅離職守而被開除,可他出游的點子卻救了六十多個孩子性命,哈珊校長最終否認了這位太有主見的老師,他曾經為了前途不顧一切爭奪馬修的榮譽,得到良好的形象,無情的不讓他見孩子們最后一面,而隨風飄來的紙飛機,卻訴說著孩子們那難以割舍的情意,句句離別之言難言他們心中的悲傷,簇滿了窗戶的小手是他最好的告別禮,轉身的悲涼,留下了他深沉的背影,小小貝比諾的追隨于等待,和這位倉皇的藝術行俠,一起離開了這個悲涼之地。
愛,可以喚醒一個人最純粹的本性;愛,可以成就皮埃爾最深處的天賦;愛,可以換回問題少年最明媚的笑容。是愛,讓池塘之底多了陽光,仍舊是那個電閃雷鳴分雨夜,回憶著馬修的點點滴滴,皮埃爾深沉的冥想著……
看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篇7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愛與教化的故事。劇中,或許誰也不會想到久被遺棄而困于“池塘之底”的放牛班,有朝一日盡會迎來自己的春天。作為那個時代的犧牲品的他們倍遭社會的忽視與誤解,殘缺不全的家庭親情,動輒得咎的學校責罰,判若鴻溝的師生隔膜:都一步一步地把他們本是純真可愛與人無傷的稚嫩靈魂推向人世愛與理解的邊緣,絕望的深淵!如果人間真是上帝的國度的話,那么天使在哪兒呢?馬修的到來為我們消除了疑竇。馬修是那種高目遠矚、才華橫溢的老師,更是博愛仁慈、寬容大度的朋友,他的到來猶如冬日里一縷鮮活的陽光溫暖的瀉下,照亮昔日陰霾沉沉、彤云密布的“池塘之底”。雖然作為新學監的馬修進校后耳聞目睹的是校長的專橫刻薄,學生的叛逆,老師的冷漠,但是他并不前承剛到“池塘之底”時的氣餒,認為這是“我自己人生的最低谷來到了”;相反,他以積極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中,真誠而耐心地教導這個一度讓老師們束手無策而聲名狼藉的“放牛班”,犯而不較,并且屢次在學生與師長的沖突中默默地扮演調解人的角色。在經過一系列的斗爭磨合后,不久,馬修創造性地把“放牛班”組建成一個分工合理、人盡其才的合唱團,最終用音樂解除了孩子們麻木困頓的心靈束縛,喚醒了孩子們塵封已久的對自由、友愛、人性真善美的渴望。
《放牛班的春天》情感真摯細膩,畫面隨時間推移由冬經春抵初夏,作為主要情感表達的音樂基調也由沉郁凄清慢慢轉為活潑明快,呈現出層次的美感。創作者似乎著意于影片場景的巧妙設置,人物言行舉止的精心安排,以達到景無虛設,話無虛說,筆無虛落的佳境。在表現手法上,影片結合倒敘與插敘,以年老的著名音樂家皮埃爾·莫安琦——當年“池塘之底”學生之一——的童年回憶展開,情節聲畫同步,娓娓道來。
馬修初到“池塘之底”時,正值冬末時節。此時影片色調灰暗陰冷,環境寂寥陰森,骨立的校門口,孤獨可憐的佩皮羅更添凄涼:一切恍若隔世。這種情景安排一方面烘托出“池塘之底”環境的惡劣,孩子們苦難深重的遭遇;另一方面則透露出了“冬天即將過去,春天還會遠嗎?”的信息:其寓意不言自明。如果說,開始馬修對來到“池塘之底”心存悔恨,對孩子們的無法無天、校長哈珊的自私殘忍倍感質疑難的話,這是無可厚非的。但他很快懂得了理解,因為正如以德報怨的馬桑大叔安慰因傷害他而懊惱得無地自容的樂格克一樣,“所有人都說你無藥可救了,可其實不是,你是個小可憐,只是需要人理解罷了”。
然而,面對孩子們的叛逆心理和校長哈珊的威嚴權威,馬修采取的是一種變相的理解方式:撒謊。如第一次上課時皮包被學生哄搶,校長前來問難時為學生打圓場而撒謊;為不傷及樂格克自尊而向馬桑大叔撒謊;包被學生偷盜向體育老師貝克撒謊;探訪期間對莫安琪母親撒謊等等,這一系列善意而美麗的謊言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馬修的善解人意、至情至性,創作者如此慘淡經營,可謂別具匠心。
影片中聲畫同步的表現手法則更是別具一格,極富視聽浸染力。劇中馬修基于切身觀察孩子們的言行再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創建了合唱團。在合唱團的誕生過程中,創作者著重強調了馬修給孩子們一絲不茍的分工,高音低音合唱團指揮助理以及樂譜架,一個都不落下!這里,創作者似乎在借馬修向觀眾傳達一個道理:“天生我才必有用”,社會是個大舞臺,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價值,都有自己的人生定位。這種將心比心以學生為中心的做法,體現的不僅僅是一個師長對孩子發自內心的關愛,電影深層次凸顯的是其寶貴的人文主義精神,發人深醒。而影片中以合唱團為載體,配合安寧素雅的畫面而徐徐流淌出的一曲曲清揚怡悅的音樂,更似春天大自然清新動人的天賴,一縷縷溫情脈脈的陽光,照耀撫慰著孩子們孤寂無助、傷痕累累的靈魂,喚回了一顆顆迷失已久冰冷麻木的童心。
在圣潔的音樂聲中,孩子們身處的已不再是幽晦的“池塘之底”,而是幸福無邊的人間天堂。這些音樂隨著物換星移、孩子們心靈逐漸蘇醒的變化而變化;而音樂韻律與內涵的變化,又反過來以抒情吻唇表達了孩子內心微妙的情感的延伸繼續,可謂,行云流水,不著痕跡。
《放牛班的春天》劇情上雖然處處顯現著幽默的筆觸,但是影片始終籠罩在一股淡淡的悲情氣氛之中,這股淡淡的悲情主要地是通過馬修個人在“池塘之底”的坎坷經歷流露出來,并與著墨不深的幽默筆觸共同構成了影片兩大情感基調。
如在學校的第一晚,馬修在看完孩子們填寫的卡片后,一方面為孩子們美好的志向欣慰,但另一方面又為沒有一個孩子愿意從事跟自己同樣職業的學監而黯然神傷;在四月的那個晚上,雖然馬修因孩子們的轉變而創作靈感澎湃,并興奮地說到“我確信,屬我音樂的光明未來必將到來,我叫克萊蒙馬修,一個音樂家”,但隨即想到自己的現實,又話鋒一轉,沉重地嘆息到“而每個晚上,我為他們創作!”;而影片尾聲部份,被解雇不得不離開的馬修雖然看到孩子們用紙飛機向自己表達祝福,用教給他們的歌曲為自己合唱送別,也一度使他興奮得“想向全世界吶喊”,但他心里卻明白,“可有誰會聽到呢?沒人知道我的存在。偉大的藝術家對著鏡子看到了真實的自己。我叫克萊蒙馬修,失業的音樂家,失業的學監。”。創作者對人物這種輕描淡寫而又體察入微的技法,讓人哲服。看完之后淡淡的愁思久久縈懷,不覺使人百感交集,思緒萬千。
影片結尾,天真摯著的孤兒佩皮羅打點好自己的行裝如愿地隨馬修而去,這一幕的意義可以說超越了影片愛與教化的主題。其實創作者這一生花妙筆早有呼應。馬修初到“池塘之底”時最先見到的孩子是佩皮羅,而且是在等待來接自己的爸爸,但實際上是等到的卻是馬修;馬修離開“池塘之底”,最后見到并隨他而去的孩子也是佩皮羅,而且恰好時值他應該等待他爸爸的星期六,有何弦外之音呢?其實旁白為我們道出了其中的真意,“佩皮羅的等待是有道理的,馬修被解雇的那天,正是一個星周六”,佩皮羅一直等待的爸爸其實就是馬修,是馬修用音樂喚回了他的一度迷失的童心,是馬修的關愛把他從昔日晦暗的“池塘之底”中拯救出來,給了他第二次生命。
在這里,馬修的形象得到了升華,他所代表的不再僅僅是一個壯志難酬的藝術家,失業的學監,或者一位辛勤工作的普通教育工作者,他所代表的是一種超越倫理、階級、民簇的博愛精神,一種最深沉最厚重的人文情懷,同時也是西方__義的高度凝練和光輝典范。我們將會看到,馬修不單是佩皮羅的老師和父親,他將作為世間千千萬萬無辜而又不幸兒童的精神庇護所、愛的殿堂,永遠為人們所銘記。
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一幅交織著淚水與歡笑的感人畫卷,一首愛與理解的真誠贊歌。
看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篇8
在十一小長假里,我又把《放牛班的春天》看了一遍。
這部片子主要講了學監馬修在來到“池塘之地”之后和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們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從這部電影中我可以深刻的感覺到馬修在來到“池塘之底”之后的那份艱辛和時時刻刻的忐忑不安。他在學校里組織了一個合唱團,讓與眾不同的孩子們發現了自己獨有的嗓音,并從中獲得興趣。之后他們又遇到了種種困難,但在學監馬修的帶領下,他們突破險阻,繼續為音樂奮斗著。最后,他們獲得了成功。
從這個故事中我可以感受到生活原來就是這樣:哪怕你處在一個不美好、不和諧的地方,但是只要你對身邊的一切充滿希望,并去努力改變他們,相信在不久后,你身邊的一切事物都會被你所感染,從而改變。就像馬修,他在“池塘之底”工作,就是為了改變那群可愛的孩子們,讓他們感受到音樂的樂趣,從而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