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行月球》經典電影觀后感
《獨行月球》講述了人類為抵御小行星的撞擊,拯救地球而部署的“月盾計劃”因隕石提前來襲而失敗后,獨孤月成為了“宇宙最后的人類”,開始了他在月球上破罐子破摔的生活的故事。今天的小編給大家分享了《獨行月球》經典電影觀后感(7篇),希望能幫到你。
《獨行月球》經典電影觀后感篇1
“世界上有這樣一種人,他們普普通通,但總能在關鍵時刻逆向而行。”
故事發生在地球即將迎來世界末日的時候,人們啟動了月盾計劃。但在月球基地,大部隊緊急撤離時,獨孤月(沈騰飾)被遺留在月球,自此開始了他的流浪月球之旅。
“一直以來,我以為我學會了孤獨。”
獨孤月的孤獨,是獨自一人在月球時的無依無靠,是他在一遍遍發出信號卻無人回應時的擔心害怕,是他希望破滅時的萬念俱灰。
學會了孤獨,其實是不得以而為之,因為前期月球上也沒有人,他必須要學會和自己相處。對于我們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
人這一生,終究是要學會和自己相處。當代的年輕人,生活中陪伴最多的已經不再是人,而是手機和電腦。但這其實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除去工作學習,放下電子設備,試圖去學習和自己相處。我們雖然不像獨孤月那般環境惡劣又責任重大,但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學會和自己相處,會幫我們達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說不定,我們的肩膀也能背得起銀河的重量。
“我努力的活著,就是為了重新回到你們身邊,回到你的身邊。”
電影里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是這么說的,人活著的意義,就是加班回到家能有人為你亮一盞燈,累了有人能陪你喝喝酒,當你陷入低谷的時候,能有人給你一個溫暖的懷抱。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們開始追求一種所謂高大上的生活,追趕潮流,立意深刻,當然這并沒有什么錯。但也許活著的意義很簡單,就像獨孤月所描述的那樣,一盞燈,一杯酒,一個人。
正所謂,偉大的深刻不避膚淺。活著的意義,不僅僅是要活出深度,更要不時的跳出深刻的圈子,看看近在咫尺的美好,也許你不經意間的美好,便是他人的半生所盼。
“什么是應該,無論什么理由,都不應該犧牲一個人。”
在電影中,馬藍星(馬麗飾)仿佛一直都在做她應該做的事,而獨孤月卻仿佛一直都在做他不應該做的事。
為了更多人,馬藍星按下了開關,啟動了火箭,拋下了獨孤月。反觀獨孤月,當金剛鼠(剛子)落下,而太陽即將落山,他只有繼續往前走這一條路的時候,卻轉頭去找剛子,即使這可能會讓自己陷入絕境。
從某種角度來看,馬藍星做了她應該做的事,而獨孤月做了他不應該做的事。但何為應該,何為不應該?面對隕石碎片,就獨孤月個人而言,他完全可以和剛子一起安全回到地球,他為什么要用他自己的生命來換取更多人的安寧?
“應該”這個詞,就像是一條無形的枷鎖,將我們困在意義的深淵。如果只做應該做的事,就不會有獨孤月在關鍵時刻的逆向而行。相較于“用一個人去換的世界,一定不是一個美好的世界”這樣略微極端的說法,“凡救一人,即救全世界”能夠更貼切的代表獨孤月這個角色。
應該和不應該,都是自己的選擇。
《獨行月球》經典電影觀后感篇2
一場突如其來的隕石襲擊,擊垮了月盾基地,卻未摧毀獨孤月心中的信念。他孤身一人(金剛鼠的陪伴)在月球生存三年多,經歷六七六落,不斷摸索歸地的道路,憑自身的信念兩次拯救人類。
在月球上,獨孤月只能憑一己之力,盡管遇到無數困難,但憑他冷靜的頭腦和堅定的意志逐一化解了困難,因為他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為了去長存湖獲得阿波羅18號的替代動力源,這原本因時間所迫無法完成的任務,但他一一將困難化解。他另辟蹊徑順著太陽走繞月一周將太陽光照延長到41天,他在運輸車能源耗盡后用亮光指引袋鼠拉車返回基地。面對兩次碰壁的大峽谷,他巧妙運用氮氣瓶噴射成為“飛天英雄”。每天駕駛運輸車搞過20小時已成為常態,連續55個小時不眠不休趕路……最終,他做到了。
比起獨孤月,我們的挫折是多么微不足道。生活不是考試,從來沒有應試技巧,也沒有標準答案,遇到困難,只有發揮各方面的智慧才能解決,只有堅定的意志和嘗試的勇氣才能取得成功。也許我們永遠不會組裝返回艙,不會駕駛運輸車,但我們能著眼于細節,做更好的自己。
最普通的人,也能綻放出絢麗的光火。獨孤月一生追求“中間人”的角色,平平庸庸,不露鋒芒。就是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他最后毅然擋在了小星星碎片與地球之間,利用核彈與同歸于盡,犧牲他一人,拯救了全人類。
誠然,生活中總有一類人,普普通通是他們的模樣,平平淡淡是他們的日常,但在關鍵時刻,他們總能挺身而出,逆向前行。疫情爆發后堅持在一線的醫療工作者們;美國公然侵犯中國主權聽令而動的中國人們解放軍;鄭州洪水、汶川地震勇敢馳援搶險救災的人民子弟兵,他們何嘗不是普通人,卻在每個中國人心中成為最璀璨的星。普通的我們,每一次付出都將被銘記,每一次奉獻都能綻放光彩。
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力量。信念,能指引我們一路向前,獨孤月心怡的對象馬藍星何嘗不是他心中強大的精神支柱。他拼盡全力想辦法組裝回家的飛船,只是為了未完成的心愿——表明自己的心意。他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保護她的機會,即使是唯一一次,最后一次。
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要以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中國為己任,樹立遠大理想,秉持堅定信念,有了燈塔,船才不會迷航,有了目標,人才不會懈怠。
人活著的意義,莫過于感受時間的種種溫情。金剛鼠作為獨孤月在月球上的唯一陪伴,即使屢屢通達他,但他還是把它看做最好的同伴。獨孤月從小沒有親人、沒有朋友,經歷了生活的各種忽視、冷漠與苦難,卻在獨行月球時嘗到了陪伴的溫暖,感受到被關愛的幸福。所以他寧死也要在半路返回救金剛鼠,寧死也要守護地球上牽掛他的人們。
人活著的意義是什么?也許就是忙碌工作一天回家后看見有人為你亮起一盞燈;也許就是遇到喜事總能找到一群人一起慶祝;也許就是陷入低谷時能有人給予一個問難的擁抱。從現在開始,去關愛他人,將溫柔散布,你善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才會善待你,正如被全球直播的獨孤月給無數人帶來生的希望,在他絕望時全世界人才會攜力在地球上為他點亮燈光。
獨孤月終將在人們心中永存,他已變位一顆流星,墜入人們心中,在另一顆星球上,他已不再孤獨,感受著無盡的溫暖。
《獨行月球》經典電影觀后感篇3
終于抽空去看了最近很火的《獨行月球》,我很慶幸沒有因為網上的惡評而放棄它,雖然有些小細節處理得不太好,但是瑕不掩瑜,有笑點、有淚點,有信仰、也有力量,值得去看一看。
我想先講幾個我的小疑惑——
那個探測器出來就是為了墜到大坑里嗎?
那個從地球打手電筒,月球上能看得見不?
還有那個耳機效果這么好的嘛?戴上之后一點外部的聲音都聽不到嗎?
……
哈哈哈哈,不過看電影不要這么糾結于細節哈,畢竟有些細節也還是很合理的,那有些不合理的細節為了推動情節、為了搞笑,至少我笑得很開心,這就夠了!
畢竟未來的手電筒,可能已經不是現在的手電筒了,就是可以從地球照射到月球,要敢于想象科技發展的速度。(哈哈哈哈哈哈,腦洞挺大)
苦難中我們需要英雄
當人類遭受困難,生活中沒有了信仰和希望的時候,那才是真正的災難。
當孤獨月被“塑造”成一名英雄的時候,原本要自殺的人、原本自暴自棄的人、原本失去信心的人……大家都聚在了一起,他們只是單純地想知道孤獨月在月球上的生活嗎?
不,他們是給自己找到了一種信仰、一種堅持下去的希望!
在絕望中,孤獨月給他們帶來了希望;所以當孤獨月絕望的時候,他們也給孤獨月帶來了希望。
為了你,為了大家,為了地球
“剛子”回來了,生活美滿,原本孤獨月也是可以的,和他愛的人。
在自我安危和大義面前,我相信大家都會做出同樣的決定!
”馬藍星,帶我回家。”
淚目,嗚嗚-
如果生活的地方只剩下自己
我想每個人都曾幻想過,在一個沒有人管的、沒有比較的社會生活吧,獨孤月在月球上的生活就是如此,有吃有喝,但卻是被遺落在月球上的唯一人類。
還記得當他知道,他一直以為的地球信號原來是剛子尾巴造成的干擾信號時,呈現出的絕望,那是一種沒有希望的”心如死灰”。
“回家”是獨孤月的執念,也是我們每個人的!
《獨行月球》經典電影觀后感篇4
每個普通人都可以成為夜空中最閃亮的那顆星,成為別人的光。——題記
“誰說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是啊,有這樣一個人他雖身處黑暗,被人遺忘,卻默默奉獻。在危急關頭,他不顧自己,做了他應當做的,拯救了全球。或許他并不完美,但他在陪伴中堅持,成為了別人的光。他就是《獨行月球》中的獨孤月。
陪伴,是獨孤月在月球上時剛子對他的不離不棄。剛子也是月盾計劃撤離時被落在月球上的,他是一只金剛鼠。他與獨孤月一起在月球上從對抗到和解,一起尋找“宇宙之錘”,一起制造返回地球的飛船,一起經歷過太多的喜怒哀樂。他們在陪伴中堅持。
陪伴,是馬藍星和月盾計劃工作人員在地球對他的支持援助。他們發現月球上還有幸存者——獨孤月,就想盡一切辦法聯系他,讓他不要放棄。他們不斷利用剩余資源,沒日沒夜地研究,只為能讓獨孤月順利返回地球。
陪伴,是全球人民對他的鼓勵。獨孤月在月球堅持了561天。當他認為自己沒有理由再堅持下去的時候,全球人民給了他希望,以心靈深處的溫暖點亮了無數盞燈,告訴獨孤月:你不是一個人,你還有我們!因為他們明白,在地球被撞擊毀滅重建的過程中,是他帶來了光,喚回了希望。
在陪伴中堅持,成為別人的光。
馬藍星是獨孤月的光。那一次的擦肩而過,讓原本放棄的獨孤月進入了月盾計劃維修組;那無數次在地球的呼喚,讓獨孤月重拾了信心;那一次次的對視,讓獨孤月為了全球人,放棄了返回地球的希望,和宇宙之錘一起沖向π+。
獨孤月是馬藍星的光。馬藍星全球直播獨孤月在月球的生活,是想給無數地球人在黑暗中一線希望,讓他們重拾信心。他只是一個普通人,卻是拯救全球的唯一一個人。他是馬藍星的光,也是月盾計劃指揮中心所有人的光。
獨孤月是全球人民的光。就是這樣一個被遺忘在月球上的人,就是他,能拯救所有人。他是擊碎π+的唯一人選,他是全球人的希望,是全球人活下去的希望之光!
這就是獨孤月,這就是《獨行月球》給我的最大啟示:在陪伴中堅持,成為別人的光。不是人人都要完美,只要奔赴在自己該做的事情里,保持熱愛,眼中含光!
《獨行月球》經典電影觀后感篇5
電影整體氛圍很放松,全程一直哈哈哈哈哈哈哈,確實非常治愈人心。題材是屬于科幻喜劇片,對于電影制作技術方面因為自身是屬于非常的門外漢,無法做出客觀的評價。僅僅從一個膚淺的觀影者來說,我覺得達到了調節自我的預期效果,看完確實是非常的開心,心情很放松。
在進電影院之前,本來僅僅是打算作為一個不深究邏輯的只顧著視覺開心的一部無腦喜劇片去看待,甚至還有些擔心喜劇效果不明顯而感到失望,但事實證明這部影片超出了預期。
電影設定的背景是浩瀚的宇宙,一顆天體即將撞上地球,人類為抵御小行星的撞擊,拯救地球,在月球進行了一項月盾計劃。但隕石提前來襲,全員緊急撤離時,維修工獨孤月因為意外,錯過了領隊馬藍星的撤離通知,一個人落在了月球。不料月盾計劃失敗,獨孤月成為了“宇宙最后的人類”,開始了他和金剛鼠在月球上破罐子破摔的生活。這是電影的百科介紹,看起來好像平平無奇,電影的內容也主要圍繞獨孤月在月球上的生活展開。一如既往,故事情節的展開總是循著開局意外,過程喜人,結局感人的路徑展開,呈現出來的效果也確是非常好。
無論是隱晦的非主流“葬愛”,獨孤月的“中間人”哲學,夏洛特煩惱和流浪地球的夢幻聯動,中國人獨特的喪葬文化,有脾氣有演技的金剛鼠,演員一本正經的搞笑表演……共同組成這部電影搞笑的外衣,深刻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存內核。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也突然在想,這是故事的情節背景設定,但焉知人類真的不會有這一天呢?這會不會在未來的某一天變成現實呢,面對未知的宇宙,未知的生命,可預測的不可預測的可避免的不可避免的天體撞擊,會不會真的有轉入到地下生活的一天?到時候人類又會怎么樣呢?還會還可以保持這種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么,現在我們把這一切當做一部科幻喜劇去觀看,當它成為現實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擁有這種喜劇的態度去面對呢?或許那個時候已經滄海桑田,誰又知道呢?!
喜劇外衣,悲劇內核。仔細一想,喜劇其實最是悲傷,它只是擅于偽裝。但這種自黑自娛的喜劇態度,或許也是值得學習的一種。
《獨行月球》經典電影觀后感篇6
在生活中,總有這樣一種人,普普通通是他的人設,碌碌無為是他的日常,但在關鍵時刻總能挺身而出,逆光而行!
《獨行月球》聽這名字,就能猜到大概的內容,有淚有笑,最后的結局有感觸,有遺憾。
萬事求穩的月球基地工程師獨孤月,在隕石撞月事故發生后,被遺落到月球基地并幸存下來,因為完全跟外界失聯,自認為是唯一幸存的人類。在基地里,
落單的獨孤月發現了同樣落單的金剛鼠,本以為遇上隊友,實際卻遇上對手。花式挨揍的獨孤月使出渾身解數,卻依舊沒能建立起跨物種溝通的橋梁。返回地球的馬藍星為給隕石災難下的人們帶來希望,決定將獨孤月頑強的月球生活向全球直播。不料直播中出現的竟是獨孤月放飛自我與袋鼠斗智斗勇的畫面。“全球的希望”意外成為了“全球的笑話”。
獨孤月與金剛鼠從最初的不打不相識到之后彼此幫助的好兄弟,個人去尋找阿波羅號飛船,在途中有多艱難雖然說帶著“剛子”一起去找飛船增加了“系統”的復雜性,但是復雜的系統也能孕育出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案,在復雜系統的作用下,孕育出一個完美解決問題的方案。就像獨孤月跟“剛子”說的一句話一樣——謝謝你陪著我,如果沒有你陪著我,我可能撐不到現在。
善良與愛也是相互的,雖然地球上的人們自己生活如此艱難可他們在獨孤月最最絕望的時候給予了他最大的支持,讓獨孤月重拾活下去的信心與動力,讓他知道了“你不是一個人”每個人發出自己的一點點光,那便是最好的太陽。
《獨行月球》經典電影觀后感篇7
看喜劇電影最好是選一個觀眾多的場次,如同看恐怖電影最好選深夜場,只要共情能力不是太差,環境效果肯定會放大影片效果。
看《獨行月球》時,我前排是一對小情侶,從影片一開始就笑,動作前仰后合,捶胸頓足。從最初的嘻嘻哈哈,到最后的上氣不接下氣,聲音從低到高,最后形同驢叫。是我的神經出了問題吧,散場后影片內容沒記住多少,滿腦子都是這倆貨的笑聲!
開心麻花這個團隊出品的電影一直不錯,從《夏洛特煩惱》、《西虹市首富》、《羞羞的鐵拳》,到今天的《獨行月球》,可以看出其精品意識與搞笑能力。或許是因為前幾部電影給我的笑點拔高了的關系,這部《獨行月球》我也就是適應性地笑了笑,嘴角一揚那種。
我因為這件事還特地問了幾名看過此片的老友,詢問其“笑果”,可答復大相徑庭,都覺得此片挺搞笑,卻沒辦法開懷大笑。詢問其原因,大多認為此片的科幻劇情與前幾部相比有些“不接地氣”,沒有太多值得玩味的“梗”,果然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超越自我確實比登月還難!
馬三立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一般的笑話是當場笑,中等的是過幾天想起來還能笑,高級的是過了幾年想起來依然能笑”這句話似乎指出了喜劇中笑料的內涵程度。盡管努力的回想自己開懷大笑的場景,卻悲哀的發現居然沒有這方面的記憶。此時,不由得羨慕起影院前排的小情侶,或許他們多年以后,會擁有一次關于喜劇電影的美好記憶。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古人也說樂極生悲,現在的喜劇要是不反轉一下,不搞點淚下來似乎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喜劇。共情有了,差勢多了,笑聲不斷是正常的。煽情有了,同理心多了,悲傷也就有了出口。知性與理性強的人,都把情緒隱藏得很好,偶爾的釋放一下,也需小心翼翼,環顧四周,很怕把不經意的失態掉進世俗的眼中。成熟與幼稚,不應該成為微笑與大笑的標志。
生活很骨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看一場讓自己放松身心的電影也是一種調劑。生活需要你不時酣暢淋漓地笑一次,或多或少會驅趕內心的陰霾。無需過多期望未來,快樂本來就是眼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