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行月球的觀后感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獨行月球的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獨行月球的觀后感篇1
“世界上有這樣一種人,他們普普通通,但總能在關鍵時刻逆向而行。”
故事發生在地球即將迎來世界末日的時候,人們啟動了月盾計劃。但在月球基地,大部隊緊急撤離時,獨孤月(沈騰飾)被遺留在月球,自此開始了他的流浪月球之旅。
“一直以來,我以為我學會了孤獨。”
獨孤月的孤獨,是獨自一人在月球時的無依無靠,是他在一遍遍發出信號卻無人回應時的擔心害怕,是他希望破滅時的萬念俱灰。
學會了孤獨,其實是不得以而為之,因為前期月球上也沒有人,他必須要學會和自己相處。對于我們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
人這一生,終究是要學會和自己相處。當代的年輕人,生活中陪伴最多的已經不再是人,而是手機和電腦。但這其實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除去工作學習,放下電子設備,試圖去學習和自己相處。我們雖然不像獨孤月那般環境惡劣又責任重大,但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學會和自己相處,會幫我們達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說不定,我們的肩膀也能背得起銀河的重量。
“我努力的活著,就是為了重新回到你們身邊,回到你的身邊。”
電影里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是這么說的,人活著的意義,就是加班回到家能有人為你亮一盞燈,累了有人能陪你喝喝酒,當你陷入低谷的時候,能有人給你一個溫暖的懷抱。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們開始追求一種所謂高大上的生活,追趕潮流,立意深刻,當然這并沒有什么錯。但也許活著的意義很簡單,就像獨孤月所描述的那樣,一盞燈,一杯酒,一個人。
正所謂,偉大的深刻不避膚淺。活著的意義,不僅僅是要活出深度,更要不時的跳出深刻的圈子,看看近在咫尺的美好,也許你不經意間的美好,便是他人的半生所盼。
“什么是應該,無論什么理由,都不應該犧牲一個人。”
在電影中,馬藍星(馬麗飾)仿佛一直都在做她應該做的事,而獨孤月卻仿佛一直都在做他不應該做的事。
為了更多人,馬藍星按下了開關,啟動了火箭,拋下了獨孤月。反觀獨孤月,當金剛鼠(剛子)落下,而太陽即將落山,他只有繼續往前走這一條路的時候,卻轉頭去找剛子,即使這可能會讓自己陷入絕境。
從某種角度來看,馬藍星做了她應該做的事,而獨孤月做了他不應該做的事。但何為應該,何為不應該?面對隕石碎片,就獨孤月個人而言,他完全可以和剛子一起安全回到地球,他為什么要用他自己的生命來換取更多人的安寧?
“應該”這個詞,就像是一條無形的枷鎖,將我們困在意義的深淵。如果只做應該做的事,就不會有獨孤月在關鍵時刻的逆向而行。相較于“用一個人去換的世界,一定不是一個美好的世界”這樣略微極端的說法,“凡救一人,即救全世界”能夠更貼切的代表獨孤月這個角色。
應該和不應該,都是自己的選擇。
獨行月球的觀后感篇2
春節檔《超能一家人》的退檔,拉高了人們對《獨行月球》的期望值。疫情之下,2022年春節檔顯得暗淡無關。百廢待興,這部電影被寄予是一部救市之作!
各位,我剛剛看完電影《獨行月球》的點映!
坦白說,起初我很擔心“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魔咒再次出現在這部電影中。然而,現在我可以和各位推心置腹:我的擔心完全多余!
我仍然沉浸在”帶我回家“這句臺詞之中。現在,兌現大家的承諾,響應大家的期待,我開始寫下這部電影的影評。之前,我需要申明,應該是許多微信好友把我朋友圈屏蔽了:盡管我擁有強大影響力,但是至今沒有片方工作人員收買我。
要知道,我的一個差評,一個“不”字,足以使這部電影票房從60億跌落至60萬。
言歸正傳。
疫情之下的人們,需要一部喜劇:影廳里密集的爆笑聲,證明了《獨行月球》是一部杰出的的喜劇片,是”tourdefource”!
好的喜劇表演,是把自己的傷疤揭開來給觀眾看:這部電影中許多情節確實如此,大概模式就是:角色上一秒十分想做成一件事情,下一秒卻遭遇反轉,角色越倒霉,觀眾越感到好笑!
然而,我接下來想剖析的,是電影傳達給我的:希望。
啊!多么簡單的字眼!在地球即將遭遇毀滅的時候,渺小的希望足以支撐一個人,乃至一球人的信念:無論這個希望是真是假,因為沒有希望可以輕易毀掉一個人。
前不久有兩部電影,都談及了星星:一部是《人生大事》,將人去世比作變成了星星,殉葬師比作“種星星的人”;一部是《外太空的莫扎特》,馬元的媽媽被比作去了外星球上工作(而馬元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學習,等待他的媽媽歸來)。另一部電影《長江七號》也有類似情節,外星狗用盡所有力量,救活了工地意外身故的周鐵。
遺憾地是,當我們長大以后,我們看到了許多現實中的殘酷,成長的代價是想象力的缺失。所以當你聽到,無論你在哪里,愛你的人都能穿越時空找到你,你會覺得很震撼。其實,在小孩的眼里,那是理所當然的!
回到題目:小人物,大英雄。盡管電影里無數次上演逆襲,現實中的小人物面對的要殘酷得多,他們輕易受到逃過周圍人的冷眼和嘲諷。而現實中,逆襲成功的案例不多。
但我覺得,逆襲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可以逆襲;周圍的嘲諷不重要,重要的是:堅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
電影中,小人物可以在結局成為大英雄,拯救全世界,被解救的人們會將其視作偶像,懷念他!但我覺得還不夠過癮:如果人們照樣繼續嘲諷曾經解救他們的人,仿佛都是理所當然。人們最終都不知道誰解救了他們,并不愿相信,是曾經自己嘲諷的小人物挺身而出。
如果電影這樣拍,我堅信,要拿獎,什么金熊獎,棕櫚獎等。
獨行月球的觀后感篇3
這部電影的大概內容就是:人類為了抵御小行星撞擊地球,部署了月盾計劃,但是由于隕石提前來襲,全員在撤離的時候,馬藍星為了全體的安全和利益,舍棄了落后的獨孤月。獨孤月和一只暴躁的的袋鼠一起在月球上生活。由于隕石撞擊地球,給地球帶來了嚴重的災難。月盾計劃通過全球直播遺落在月球上的獨孤月,給地球上的人類救贖和生的希望,最后通過各種手段與獨孤月取得了聯系,并且指導他造出了逃生艙。但是π+的來臨,只能讓現如今只有獨孤月擁有的“宇宙之錘”去阻止,最后獨孤月選擇保護地球,英勇犧牲。
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對于主角獨孤月的人物設定,是三個角度,一個是一事無成,每天都在平平淡淡生活的“中間人”;一個是苦苦愛戀卻什么都沒有得到的“舔狗”;一個是在地球面對危險時愿意舍己救人的英雄。我想,想要歌頌的無非就是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從前兩個角度來看),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中,毅然決然的選擇了集體利益;其次,從題材的選擇來看,是要我們去保護地球,并且提出了一個無限的遐想,體現了人類對于宇宙的向往,探索和追尋。人類在宇宙面前有多么的渺小,多么的不值一提;同時,人類是多么的偉大,能夠通過科技手段去阻止行星隕石對地球的傷害。最后,政治立場上來說,我們其實可以看到,月盾計劃能夠與聯合國的合作,并且領頭的都是中國人,可見是中國在聯合國中占得很主要的位置,甚至決定性作用(當然,目前來看是暢想,以后就不一定了)。
那我想要去評論的,便是“人”這個主題。這一段時間,我和學生們討論了很多關于“人”,舉行了關于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辯論賽,討論了人的由來以及有沒有其他的生物;自己也親身經歷了很多人,遇到了不管自己死去的小貓的貓主人,看到了欲望使人迷離,當然,這部電影也讓我看到了愿意為別人付出一切甚至生命的人。
那人為什么要活在這個世界上?怎樣的活才是有意義的?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有人一出生便家財萬貫,有人一出生就要遭受很多的痛苦,有人過著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人生……
小時候老是會想,長大后我要一個人去海邊,蓋個小房子,然后可以聽聽別人的煩惱給別人排憂解難(小時候想當心理醫生),沒事就吹吹海風,曬曬太陽看看遠方。現在回憶起來,只是覺得“小時候真的好天真啊!”我不會去考慮海邊能不能建造房子,不會去考慮那些地方對心理醫生的需求大不大,不會去考慮能不能賺錢,不會去考慮任何現實的因素,我只是想到了這個,然后去憧憬那個夢。對于現在來說,我已經將此定義為夢了,我便知道,這在之后不會再去實現了……從小,我們都被告知著,做事要有目標感,要朝著一個方向去努力。但是我不知道,如果原本我熱愛但是現在不熱愛了怎么辦,那我還要繼續嗎?如果我很熱愛但是現實不允許怎么辦,我還能義無反顧的喜歡嗎?我們不喜歡被定義,但是我們慢慢變成了自己定義的那個樣子。
在大部分人的眼里,有房有車,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這樣的生活的人,應該是人生贏家了吧。但是,這是誰定義的?我不知道,好像是家長告訴的,家長又是被家長告訴的……以此往復。但是,想要不被定義,太難了,我們不自覺的會把這個標準套到自己的身上,即使一遍遍的告訴自己,你要不被世俗定義,你要活出你自己。但是,你要先有能力活出自己,可大部分人要先有那個能力,得先經過一頓世俗的洗禮和澆灌,之后你還是會回到這個怪圈,我們在被安排著,我們被有限的選擇安排著,但是不管哪條道路,還是會回到那個主道上。即使你被一頓洗禮也沒有被世俗侵蝕,最后你還是會被你的思想侵蝕,你還是會按照之前的行為習慣,自己的選擇去走這條道路,最后,又回歸那條主道。那既然我們的選擇,我們的思想,我們的人生,已經被無形的安排了,那我們為什么要活著?
這是個疑問,一直以來困擾我的疑問,我沒有辦法給出回答。但是我知道,《西游記》里神仙做錯事情,都是被貶入人間,也許,人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懲罰吧。但是,我會好好對待自己,好好熱愛這個世界,好好活著,這是我對自己的救贖。
獨行月球的觀后感篇4
假期的樂趣自然少不了觀影,這不今天我又與影院相約,觀看了沈騰老師的新作《獨行月球》,對于這部影片我只想說這是一部真正有內涵的好電影。因為它帶給人們的是正能量,告訴我們要身處逆境,心向光明,堅持總會有希望。
電影主要講述的是未來的世界,人類為了抵御小行星“兀”的撞擊,拯救地球,在月球建立了基地,部署了月盾計劃。可惜因為小行星的提前到來,使眾人不得不停止計劃,登上火箭逃離月球,而主角獨孤月卻被意外落在了地球,最后犧牲自己拯救全球的故事。
特別喜歡電影中的一句話:“生活中總會有這樣一種人,普普通通是他的人沒,碌碌無為是他的日常,但在關鍵時刻總能挺身而出,逆光而行。”而獨孤月恰恰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剛開始,他也有自暴自棄,至直聽到地球上發來的信號才醒悟了過來,重振旗鼓,開始尋找回家的路,在長時間的相處中獨孤月也與袋鼠“剛子”成為好友。影片讓我最難忘的一個鏡頭,就是在返回基地的途中,剛子與孤獨月車廂連接的繩索斷裂,當他發現時已相距甚遠,現在的他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自己走活下去,一個人回去接剛子一起死,獨孤月毫無猶豫地選擇了后者,接回了剛子,但離基地最后55公里時車失去了動力,在寒冷的宇宙中停了下來,但最后他機智地想到了袋鼠拉車的方法,效仿拉雪橇回到了基地。
其實我認為,獨孤月完全可以不去就剛子,因為去了九死一生,連地球的科學家們都覺得沒有活下去的概率,但或許這就是感動的力量,像獨孤月說的那樣,那怕隔著宇宙,相愛的人也會相見。而友情有時也會爆發巨大的力量。何為奇跡?奇跡就是將不可能化為可能,無疑他做到了,這是個奇跡!但他活著本身就是個奇跡,所以我在想,如果奇跡有名字的話,那一定可以叫做獨孤月。
最激動的時候到來,獨孤月在衛星上找到了返回艙。但不出意外的話,意外還是來了,小星星“兀”被分了兩半,其中一半再次向地球襲來,這次它的名字叫“兀+。同樣的,孤獨月又迎來了兩個選擇。一是不予理會,二是擊碎“兀+”保全人類,因為他的返回艙本就是人類為阻擋“兀”所留下的核彈。他再次選擇了后者,最后伴隨著獨孤月對馬藍星說的一聲帶我回家。便帶著核彈以犧牲自己的代價,固定了發射軌道,發射了核彈,將“兀+”擊穿,炸成了碎片,保護了人類。
獨孤月最后說,人活著的意義就是:“下班回到家能有人為你點亮一盞燈,累了能有人陪你喝喝酒,當你陷入低谷的時候,會有人給你一個溫暖的擁抱。”而我想說,每個英雄都是普通人,他們不是生來就是英雄,而是敢于在危險的時刻挺身而出。
最后,希望大家也去看一下這部影片,因為它雖然開頭很搞笑,但結尾很感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獨行月球的觀后感篇5
科幻片一直是國產電影的短板,直到《流浪地球》橫空出世,將中國科幻推到新高度。如果說《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的大門,那么《獨行月球》就是走進大門后,開始豐富具體內容了。
電影的故事情節簡單而集中:在未來世界2033年,小行星即將撞擊地球,為拯救家園,中國舉全球之力部署了月盾計劃:即人類在月球建立基地,通過發射“宇宙之錘”擊碎小行星,并用月球阻擋隕石碎片對地球的破壞。但不幸的是隕石碎片提前來襲,全員需要緊急撤離月球基地,當命令下達后,只有維修工獨孤月(沈騰飾)沉浸在對女神——領隊馬藍星(馬麗飾)的精神表白中,錯過了全員撤退的通知,一個人落在了月球。
月盾計劃失敗,獨孤月成為“宇宙最后的人類”,開始了他在月球破罐子破摔的生活。就在他失去生存欲望的時候,獨孤月偶遇同樣被落在月球上的“猛寵”——金剛鼠,本以為是隊友,其實是對手,擼鼠不成反被揍!一人一鼠開啟了一段啼笑皆非的斗智斗勇的生活。
另一邊,人類和越盾計劃指揮部的所有人正目瞪口呆地看著獨孤月和金剛鼠不著調的月球生活直播。原來地球沒有被毀滅,人類堅強地撐了下來,但地表已經不適宜生存,人們不分國籍、不分身份,全都生活在地下城,末日的絕望壓抑在每個人心頭。
獨孤月獨行月球的經歷鼓舞著人們,他成了人類的大英雄,無疑給黑暗中毫無期望的人類一束光。獨孤月意外知道人類并沒有滅絕,于是他開啟重返地球計劃,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到達空間站,就差臨門一腳之時,他面臨生死難題——todieornottodie。
隕石碎片將再次撞擊地球,只有獨孤月的“雷神之錘”能炸掉隕石,但這是九死無生的任務。獨孤月只差一步就能回家了,他到底會做出怎樣的生死抉擇呢……(不再劇透了,建議大家有時間還是去電影院看結局吧。)
在整個故事中,沈騰真是使出渾身解數,穩定且超常發揮了他的喜劇專長,舉手投足間帶給觀眾不間斷的笑點、笑料和笑聲。
《獨行月球》:悲劇色彩讓喜劇更高級
《獨行月球》讓我對“開心麻花”團隊刮目相看。影片除了保留“高笑點”的情節之外,導演兼編劇的張吃魚這位青年才俊,把電影的結局處理為一種無痕式的悲劇,這種處理方式讓我欽佩,令人動容。看到影片的后半程,我本以為會迎來大喜劇、大團圓的結局:暗戀馬藍星8年之久的獨孤月終于回歸地球,他面對馬藍星大膽表白,最后有情人終成眷屬,地球被拯救,獨孤月成為實至名歸的大英雄。
可是事與愿違,導演非要把美好的愿景撕碎了給觀眾看,明明前一分鐘觀眾臉上還掛著微笑,心存希望,而后一分鐘卻讓人感受生離死別的痛苦。這種將悲劇感的情節運用在喜劇電影中真是大膽創新,另辟蹊徑,最終將整個電影推到了一個宏大的主題上。
影片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偉大的悲劇”。“偉大”在于獨孤月不僅能在月球自救生存而且最終舍己為人,不懼犧牲;“偉大”在于他用現身說法的方式給災難中絕望的人們以新的希望和力量;更“偉大”的是,以往我們看過太多西方大片中的英雄人物,比如:蜘蛛俠、蝙蝠俠、鋼鐵俠……而現在我們可以驕傲地說:我們中國人也有英雄,他們也可以拯救地球,拯救全人類!
由此可見,中國式的英雄主義才是我們要呵護的根,守住的魂,才是我們的文化自信。這樣的電影值得中國的青少年去觀看,讓孩子們從小就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懷,打上鮮紅的中國底色。
溫情、豪情、家國情,正是這部影片最吸引我的地方,也讓我體會了一次什么叫“含淚的微笑”……
《獨行月球》:致敬正能量明星團隊
如果說電影是時代的鏡子,那么演員就是電影的靈魂。沈騰和馬麗這對熒幕CP站在一起就笑點十足,《夏洛特煩惱》中馬麗癡心不改摯愛沈騰,而在《獨行月球》中沈騰暗戀馬麗8年,言不可及的地月距離,38萬公里,獨孤月和馬藍星沒有相守過片刻,獨孤月甚至連一句“我喜歡你“”都沒說出過口,但他們心與心的距離卻越走越近。
在這部影片中,沈騰和馬麗奉獻了教科書般的演技。月盾基地中,獨孤月膽怯又小心地看向馬藍星,滿眼都是心動,又礙于身份差距不敢上前交談,道盡了暗戀的苦澀。獨孤月被落在地球后的絕望、孤獨、對未來生活的迷茫都藏在獨孤月看地球的眼神中。等待已久的跨球通話接通的那一刻,一句“你好”飽含太多情緒。
馬麗的戲骨級表演,為我們詮釋了月盾計劃的高級領導人的沉著冷靜,面對電車難題,馬藍星艱難地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面對感情,她是感性的,沒人愿意親手把心愛的人推向死亡,所以馬藍星眼含淚水,又無可奈何。
最后,真心希望“開心麻花”團隊能繼續創作出元氣滿滿、正能量足的高口碑、高質量、高人氣的好作品。
獨行月球的觀后感篇6
已經快半年沒進電影院了,說實話,對國產電影心有余悸了,看一次傷一次,費了錢,費了時間,也寒了心。
最近出了部新片獨行月球,沈騰和馬麗主演,開心麻花出品應該不錯,從夏洛特煩惱到西虹市首富,每一部都算是國產喜劇的后起之秀,我也是百看不厭。這次他的新作上映,我二話不說買好了票滿懷期待地走進電影院。
電影一開始的場景就是月球,講述的是沈騰扮演的火箭維修工孤月暗戀女上司的故事,后來被遺落在月球上跟金剛鼠為回到地球努力,最后他為人類英勇獻身的故事。
聽了介紹可能就明白了,這是一個集愛情、科幻、喜劇、英雄為主題的故事。但把四者強行拼湊起來,就成了各方面都不突出的“四不像”。
一、作為喜劇片笑點單一。沈騰在影片中極盡耐力的表情和臺詞,還是一如即往的風格,笑點最多的的應該就是和金剛鼠之間的對手戲了,情節滑稽離譜,讓人覺得不笑都不夠尊重這部電影,至少能讓小朋友開心,但是放到這個題材就有些生拉硬套,強行搞笑。
二、作為科幻片不像科幻片,沒有嚴謹的場景和道具、專業的科學技術,作為一名航天員生活在月球跟地球上竟無差別,會誤導青少年。
三、作為愛情片有些低俗。說白了就是一個舔狗暗戀高冷女神的故事,最后女神被他的英雄氣概所打動。結局打破了常規的皆大歡喜大結局,塑造了一個又偉大又滑稽的理想主義的“英雄”。
我認為這部電影應該更適合小朋友看,畢竟我正讀三年級的外甥女看到金剛鼠就已經笑到不行了。想要迎合大人,又想拉攏兒童,做大眾電影也得要深挖內涵才行,如何做到像哪吒那樣,老少咸宜,關鍵在里子。
看完之后,我的意識告訴我應該評論些什么,猶疑后又把到嘴邊的文字咽了回去,罷了。要放在以前,我要么吐槽,要么夸贊,是的,現如今的我麻木了。我評判一部電影的好壞,全憑感受。要么讓我捧腹大笑、要么讓我痛哭流涕、要么引人深思,如果一個沒占,那就只能被毫不留情地稱之為爛片。看這樣的電影我想大多數也和我一樣如坐針氈、如芒刺背、如鯁在喉。
縱觀國產電影,已經沒了以往如雨后春般的景象,現在大多都是主旋律題材、青春愛情題材、動畫片等,一年出一部精品實屬罕見。我已經記不清上一部佳作是什么時候了。只知道自己已經很久沒靜下心來看一部電影了,就連電視劇也是如此,再也沒有了曾經追劇的感受。難道真是我上了年紀了?沒了激情了?最近很火的夢華錄,我百無聊賴地看了幾集,覺得臺詞過于現代,劇情有些拖沓,也棄劇了;幸福傳萬家很接地氣,但是越到后面劇情越不合邏輯,過于雞湯,最終也勉強看完。
你也許會覺得我是個三心二意的人,我只是不喜歡被盲目地消耗時間,雖然我很閑。太多的綜藝節目、小視頻、游戲、應酬都在消耗我們的時間,看個劇也消耗時間,那不就完了,難道真的只有書籍才能陶冶情操、洗滌心靈了嗎?
我最近看的都是些老掉牙的影視作品,如《荒島余生》、《荒野獵人》、《康熙王朝》、《水滸傳》、《甄嬛傳》等,室友都笑我像個老古董。我也覺得可笑,在推薦列表里翻來覆去也找不到想看的劇,只好又回過頭去重溫小時候的影視劇,所謂經典便是歷久彌新、博古通今、生生不息,所以“百看不厭”正是如此吧。我不愿在這快餐式的現狀中迷失自我,只想為我這僅存的一絲哲思尋得一方凈土。
我們不應該被這些主流所引領,人云亦云,而應學會辨別取舍,做個精神飽滿的人。做影視劇也不能像小視頻那樣嘩眾取寵、虛張聲勢、博取流量,而要扎扎實實做寸心不昧的珍品,時代在進步,而思想更應緊跟,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民“富”國強,只有知疼著熱的作品才不會被時代遺忘。
獨行月球的觀后感篇7
一場突如其來的隕石襲擊,擊垮了月盾基地,卻未摧毀獨孤月心中的信念。他孤身一人(金剛鼠的陪伴)在月球生存三年多,經歷六七六落,不斷摸索歸地的道路,憑自身的信念兩次拯救人類。
在月球上,獨孤月只能憑一己之力,盡管遇到無數困難,但憑他冷靜的頭腦和堅定的意志逐一化解了困難,因為他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為了去長存湖獲得阿波羅18號的替代動力源,這原本因時間所迫無法完成的任務,但他一一將困難化解。他另辟蹊徑順著太陽走繞月一周將太陽光照延長到41天,他在運輸車能源耗盡后用亮光指引袋鼠拉車返回基地。面對兩次碰壁的大峽谷,他巧妙運用氮氣瓶噴射成為“飛天英雄”。每天駕駛運輸車搞過20小時已成為常態,連續55個小時不眠不休趕路……最終,他做到了。
比起獨孤月,我們的挫折是多么微不足道。生活不是考試,從來沒有應試技巧,也沒有標準答案,遇到困難,只有發揮各方面的智慧才能解決,只有堅定的意志和嘗試的勇氣才能取得成功。也許我們永遠不會組裝返回艙,不會駕駛運輸車,但我們能著眼于細節,做更好的自己。
最普通的人,也能綻放出絢麗的光火。獨孤月一生追求“中間人”的角色,平平庸庸,不露鋒芒。就是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他最后毅然擋在了小星星碎片與地球之間,利用核彈與同歸于盡,犧牲他一人,拯救了全人類。
誠然,生活中總有一類人,普普通通是他們的模樣,平平淡淡是他們的日常,但在關鍵時刻,他們總能挺身而出,逆向前行。疫情爆發后堅持在一線的醫療工作者們;美國公然侵犯中國主權聽令而動的中國人們解放軍;鄭州洪水、汶川地震勇敢馳援搶險救災的人民子弟兵,他們何嘗不是普通人,卻在每個中國人心中成為最璀璨的星。普通的我們,每一次付出都將被銘記,每一次奉獻都能綻放光彩。
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力量。信念,能指引我們一路向前,獨孤月心怡的對象馬藍星何嘗不是他心中強大的精神支柱。他拼盡全力想辦法組裝回家的飛船,只是為了未完成的心愿——表明自己的心意。他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保護她的機會,即使是唯一一次,最后一次。
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要以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中國為己任,樹立遠大理想,秉持堅定信念,有了燈塔,船才不會迷航,有了目標,人才不會懈怠。
人活著的意義,莫過于感受時間的種種溫情。金剛鼠作為獨孤月在月球上的唯一陪伴,即使屢屢通達他,但他還是把它看做最好的同伴。獨孤月從小沒有親人、沒有朋友,經歷了生活的各種忽視、冷漠與苦難,卻在獨行月球時嘗到了陪伴的溫暖,感受到被關愛的幸福。所以他寧死也要在半路返回救金剛鼠,寧死也要守護地球上牽掛他的人們。
人活著的意義是什么?也許就是忙碌工作一天回家后看見有人為你亮起一盞燈;也許就是遇到喜事總能找到一群人一起慶祝;也許就是陷入低谷時能有人給予一個問難的擁抱。從現在開始,去關愛他人,將溫柔散布,你善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才會善待你,正如被全球直播的獨孤月給無數人帶來生的希望,在他絕望時全世界人才會攜力在地球上為他點亮燈光。
獨孤月終將在人們心中永存,他已變位一顆流星,墜入人們心中,在另一顆星球上,他已不再孤獨,感受著無盡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