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的觀后感
生活中我們有時會發生一些引入發思的事情,比如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為此可以通過一篇觀后感表達自己的情感。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最后一課的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最后一課的觀后感(篇1)
在都德的《最后一課》中,主人公小弟幼士的性格給讀者的印象是極其深刻的。在最后的一課中,小弗朗士聽到的第一句話是“我的孩子們,這是最后一次我給你們上課了。柏林來了命令,在阿爾薩期和洛林兩省的學校里,只準教德語……”老師的這話在小弗朗士的心中激起了一陣波瀾,他的思想感情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先前還想“逃學到野地去地跑”,還覺得普香士的軍隊的操練“比分詞的那些條規更吸引人”,可是老師的話震動了他,他立刻感到“心慌意亂”起來,他意識到“那些壞東西”在村公所門前張貼的布告就是關于這件事的。此時,小弗胡士從內心發出了“這是我的最后法語課”的呼喊。這句話有力地強調了小弗期士思想的變化,這句話里也包含著小弗期士對自己過去頑皮逃學的悔恨,也表達了小弗朗士時最后一堂法語課的珍惜之情。
這就是愛國主義扮神在小弗朝士身上的表現。但是感情與事實正相違背,當老師叫他回答問題的時候,他說不上來,他不能用自己的圓滿回答來表達自己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而只能低著頭站在那里。他第一次認識到祖國語言的可貴,而這也是他最后一次學習祖國語言的時候了。在讀者看來,這對小弗期士幻小的心靈是多么大的折磨。這又是一個多么大的悲劇啊!
最后一課的觀后感(篇2)
今天,我讀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題目叫《最后一課》。看完后,我十分感動,也獲益匪淺。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名大學講師晏才宏被查出了肺癌晚期。他得知自己活不久了,便為學生們上了最后一課。他一刻不息地講著,似乎要把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在醫院里,他又給來探病的學生現場講題,直到說話出現困難。最后,他帶著對學生們的歉意,倒下了。
晏才宏即使肺癌晚期,還堅持為學生們講課,他是多么地盡職盡責,令人感動啊!在他說話出現困難時,他還想為學生們再上一課,但這個愿望至死未能實現。晏才宏,一名普通的大學教師,在生命的最后關頭,惦記的還是自己的學生。他因沒能為學生們再上一課,心里對學生們有著濃濃的歉意。他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贊頌!
生活中,還有許多可敬的教師,把學生的學習放在第一位,將自己的健康置之度外:三年級時,教我們語文的黃老師扁桃體發炎了,聲音特別沙啞。但她為了不耽誤大家的學習,堅持到學校為同學們講課。即使她的聲音已經很沙啞了,說話聲音也特別小,特別難受,她仍堅持帶病上課。每節下課都接連咳嗽,放學后就去吃藥、打吊瓶。黃老師的敬業精神是多么感人可敬啊!
讀了《老師您好——最后一課》,我被晏才宏的敬業精神所感動;被他將健康置之度外所感動;被他視職業如生命所感動!他的精神將激勵我們好好學習,奮發圖強,長大后做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最后一課的觀后感(篇3)
這周我們學了都德的一片課文,《最后一課》。學完這篇課文,讓我深深的得到了體會
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這篇文章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頑皮、不愛學習,也不知道什么是國家命運、民族尊嚴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過上最后一節法語課,他認識到普魯士軍隊不僅占領了他的家鄉,還要剝奪他們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權利,實行奴化教育,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靈上、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在最后一堂法語課上,當韓麥爾先生翻開教材,開始講時,小弗郎士對自己平時最討厭的語法,居然“全都懂”,覺得韓麥爾老師“講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
就想喊麥爾先生所說的那樣,我們的預言就像監獄大門的一把鑰匙,我們要永永遠遠的記住他們!
法蘭西萬歲!想到韓麥爾先生用盡全身的力量寫下的這幾個大字,作為躲著的我,都被他這種愛國的精神所打動,現在想想我們是祖國養育了我們,祖國把我們當作掌上明珠一樣對待,給了學生力所能及的保護,我們更應該熱愛我們的祖國,更應該從現在開始努力為我們的報效祖國做努力。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來不好好學習,來用著寶貴的學習時間去玩耍,我們要去利用這些瑣碎的時間,利用騎著一分一毛,來報答組國給予我們的。
最后一課的觀后感(篇4)
今天,我要給大家推薦的是德國著名文學家都德寫的一本短篇小說《最后一課》。這篇小說中表現出對祖國濃濃的愛深深地打動了我,每每想到或讀到它,都令我心情非常激動。
如果說微笑是跨越任何國界的溝通橋梁,那么在任何一個國家,母語則就成為了一個人與人溝通最方便的途徑。試問,如果將你說本國語言的權利剝奪,而去學習另一門從未接觸過的語言,你會作何感想?又會有何種舉動?我想都德的《最后一課》就告訴了我。
故事講述了普法戰爭戰敗國法國的一個小鎮里,那里的人民是如何用一種無聲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祖國的。
主人公小弗朗士原是一個貪玩調皮的學生,學習不用功,可當他在上這“最后一課”時,他深深地感悟到了國土淪喪的殘酷。
這最后一堂法語課,讓小弗郎士的心靈受到了的震撼。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來,他已經敏銳地感覺到,他不但失去了這塊再熟悉不過的土地,而且失去本民族的語言。一種渴望學習法語沖動,一股腦兒涌上了他的心頭。他悔恨自己沒有珍惜之前的時間來好好學習,愛國之心在此時此刻也表現的那么強烈。最后一課上,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這時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的祖國語言都學好。
而韓麥爾先生,穿禮服,系領結,帶禮帽,嚴肅莊重上了這最后一課,他一反常態,對學生異常溫和,他非但沒有責備小弗朗士,反而責備起自己。他用祖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這樣一段話,我幾乎可以一字不差地背下來:
下課的鈴聲打響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
“法蘭西萬歲!”
他奮力寫下的“法蘭西萬歲”,這就像一個特寫鏡頭充分表現出人物的強烈情感,給人極深的印象。這最后一個動作,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熱忱,使他真正成為一個愛國志士。他讓孩子們牢記祖國的語言,他喚醒了大家抵抗侵略者的斗志。
想到中國,就在近代,也曾有過日本占領了我國寶島臺灣,強迫臺灣人民學習日語的慘痛教訓。語言可以暫時改變,但愛國的心永遠不會改,日本也只占領了臺灣50年,臺灣依然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梁啟超曾說過:“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如今中國已在世界上贏得了一席之地,但是,中國的明天更期待今天的少年。如何讓我國五千年的文化延綿流傳,不讓我們像小弗朗士一樣被剝奪母語的自由,我們就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國力,讓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
小說從另一個側面也告訴我們,我們要珍惜時間,不要像小弗郎士總把學習拖到明天,如果每天這樣,日復一日,到時候當自己想學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知識的學習需要時間,而我們要珍惜現在學習的黃金時代。
這篇小說更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能自強,我們要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時刻準備著。
最后一課的觀后感(篇5)
小時候,當失去一件可貴的東西,母親總是哄著我,把我從絕望中帶出來。當今天,我讀了《最后一課》后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心痛,真正的離別……
《最后一課》這篇課文講了阿爾薩斯被敵人侵占后,師生們又氣憤又沉痛地上了最后一課……讀第一遍時,我讀不出什么門路,可當我讀第二遍時,師生們的沉痛我可以理解,人民們的憤怒我可以明白。敵軍們簡直如虎如狼!多么可愛的家園被他們的一聲號令搞得心灰意冷……我很敵人,恨愛搞破壞的人,更恨那些厚臉皮的“狼狽”!
當我讀到韓麥爾先生自我批評時,我就感受到了:老師是愛學生的.,小弗郎士也是愛學習的,同時也是愛老師的!
“法蘭西萬歲!”沒錯,侵軍就是法西斯。幸福的人被敵人趕走,美好的村莊被侵占,這都不是人做出來的!韓麥爾先生的話是對的,只要心中不滅,就算失去家園,失去親人,仇依然可以報的!
韓麥爾先生,加油!我支持你!永遠支持你!
最后一課的觀后感(篇6)
人總是如此,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能否明白我們失去的不只是一去不返的時光,還有那流失在時間拐角的真情就像云,散在風里。——題記
我們曾經不假思索地揮霍錢財,至囊空如洗才頓悟紙醉金迷的虛無;我們曾經無休止地揮灑著青春,直至青春已逝才痛悔當初的放蕩不羈。
我的上述感慨源自于今天觀看的一部電影《最后一課》。
那天下午,一切都像往常一樣。天有點熱,課堂上老師還是那么平淡的講著課。有一個女同學為老師譚千秋畫了一幅畫像,正在課桌間頻繁的傳遞。突然間,一場悲劇上演了:課桌、講臺都在一剎那劇烈震動著。同學們驚慌失措,譚老師知道是地震來臨了,組織學生們往外逃,可就在這時候有4個學生被困在教室里,包括那個調皮的'女生。譚老師不顧生命危險,沖進了教室。
就在這時,房屋坍塌,水泥板瞬間朝他們砸下來。譚老師為了保護他們,將他們撲到在地,水泥板無情的朝他砸下,重重砸在他身體上。他,犧牲了!
當他們被救時,回憶著當初那些自己的放蕩不羈,他們悔恨,悔恨他們的叛逆、他們的玩世不恭、他們的調皮搗蛋。可現如今,又有什么用呢?
我們現實生活中,這種事情時常發生。在青春期,我們討厭父母的絮絮叨叨,討厭老師的嚴格教誨。但又有誰想過,這都是為了誰呢?因為我們的叛逆,趕我們所謂的“潮流”,張揚我們所謂的“個性”,這使老師、父母為我們操了多少心,那頭上的銀絲正是最好的證明!同學們,不要用我們的叛逆去顛覆傳統,挑戰老師與父母的極限啊!
我告訴自己,不要在失去后悔恨,要在擁有時珍惜。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份情,因為它們都是生命中永恒的美麗。
后記:那些痛的記憶,落在春的泥土里,滋養了大地,開出下一個花季,讓我們取名叫珍惜,讓我們懂得學會珍惜。